升麻鱉甲湯

SHEN MA BEI JIA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2.1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7%
胃經 16%
肝經 16%
心經 15%
肺經 13%
腎經 8%
大腸經 4%
心包經 3%
膀胱經 3%
脾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大腸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升麻鱉甲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升麻性寒,鱉甲性涼,兩藥合用易傷脾胃。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藥性,緩解寒涼之弊,防止損傷脾胃,使藥性更平和,更易被人體吸收。
  2. 增強療效: 甘草有解毒、緩解疼痛、止咳等功效,能與升麻、鱉甲共同發揮作用,加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熱毒熾盛、癰疽腫毒等病症。

總之,甘草在升麻鱉甲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能調和藥性,又能增強療效,使藥效更加安全有效。

升麻鱉甲湯中加入鱉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鱉甲性寒,味甘鹹,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斑疹出血等症狀,能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
  2. 滋陰潛陽,軟堅散結: 鱉甲還具有滋陰潛陽、軟堅散結的作用。對於陰虛火旺、陽亢上擾、肝腎虧損所致的頭暈目眩、耳鳴失眠、腰膝痠軟等症狀,能起到滋陰潛陽、軟堅散結的效果。

因此,升麻鱉甲湯中加入鱉甲,可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滋陰潛陽、軟堅散結等多重功效,對於治療熱毒血瘀、陰虛火旺等病症有較好的療效。

升麻鱉甲湯中包含當歸,其原因主要有二:

  1. 補血活血,養血滋陰: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養血滋陰之效。升麻鱉甲湯主治外感熱邪入營,或濕熱內蘊,症見高熱、神昏、煩躁、口渴、舌紅苔黃、脈數等,而當歸可補血養陰,緩解熱邪耗傷營血所致的症狀,並促進氣血運行,幫助清熱解毒。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升麻鱉甲湯中升麻辛涼解表,鱉甲滋陰清熱,而當歸性溫,可調和升麻的寒涼之性,避免過寒損陽,並與鱉甲相輔相成,共同起到清熱解毒、滋陰養血的功效,使藥性更加平和,療效更佳。

升麻鱉甲湯中包含升麻,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升麻性味辛涼,具有清熱解毒、透疹止痛的功效。其清熱解毒之力,可有效控制熱毒在體內蔓延,避免病情加重。
  2. 透發疹邪:升麻善於透發疹邪,使之從肌膚表面排出,有利於疹出透發,減輕熱毒對人體的傷害。升麻與鱉甲搭配,更能起到清熱解毒、透發疹邪的良好作用,適合治療熱毒壅盛、疹出不暢的疾病。

升麻鱉甲湯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助升麻驅邪外出: 花椒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陽散寒、祛風止痛的作用。與升麻搭配,能加強升麻的解表散寒之力,促進風邪、寒邪從體內外出,加速疾病恢復。
  2. 溫通經絡,助鱉甲滋陰潛陽: 鱉甲性寒,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清熱解毒的作用。花椒的溫陽之性,可以溫通經絡,防止鱉甲過寒而損傷陽氣,協調藥性,使其更好地發揮滋陰潛陽之效。

花椒的加入,既能溫陽散寒,又能溫通經絡,與升麻、鱉甲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解表散寒、滋陰潛陽的功效。

升麻鱉甲湯是一個具有清熱解毒和疏散風熱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雄黃,主要是基於其特有的藥理作用。雄黃在中醫上被認為有解毒、消腫和抗炎的功效,適用於熱毒內鬱的症狀。升麻鱉甲湯的共同功能是清熱解毒,而雄黃的加入可以增強此方劑的效果,特別是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皮膚病或癤腫等症狀。

此外,雄黃中的硫化物成分使其具備一定的抗菌作用,能有效消滅病原微生物,幫助患者盡快康復。然而,雄黃也含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在使用時必須謹慎,通常只能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透過這種互補的中藥組合,升麻鱉甲湯能夠更全面地應對各種病症,達到理想的療效,真正體現了中醫藥的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的原則。

主治功效


升麻鱉甲湯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升麻鱉甲湯,源自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後世醫家對其應用與方義多有闡發,是一首具有悠久歷史和廣泛應用價值的經典方劑。

主治功效

根據原文資料,升麻鱉甲湯主要用於治療陽毒陰毒兩種病症。

陽毒

症狀表現為:

  • 面赤斑斑如錦紋:面部出現紅色斑點,色澤鮮豔,類似錦緞上的紋路。
  • 咽喉痛:咽喉部疼痛明顯。
  • 吐膿血:吐出物中含有膿液和血液。
  • 爛喉丹痧:部分文獻將此等同於現代的爛喉丹痧,一種急性咽喉部傳染病。

治療時機:病程在五天內可以治療,超過七天則難以治癒。

陰毒

症狀表現為:

  • 面目青:面色發青。
  • 身痛如被杖:全身疼痛,像被杖擊一樣劇烈。
  • 咽喉痛:咽喉部疼痛。

治療時機:與陽毒相同,病程在五天內可以治療,超過七天則難以治癒。

治療原理

升麻鱉甲湯的治療原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 方劑組成與藥物功效

升麻鱉甲湯的基本組成包括:

  • 升麻:清熱解毒,升陽散邪,為君藥。
  • 鱉甲:滋陰潛陽,軟堅散結,制約升麻過於升散,為臣藥。
  • 當歸:活血調經,養血潤燥,使邪毒隨血而解,為佐藥。
  • 甘草:調和諸藥,解毒和中,為使藥。
  • 雄黃(陽毒方中):解毒殺蟲,祛風除濕。
  • 蜀椒(陽毒方中):溫中散寒,殺蟲止痛。

2. 陰陽毒的辨證與方劑加減

古代醫家認為,陰毒和陽毒的病因病機有所不同:

  • 陽毒:多為熱毒熾盛,侵襲血分,上攻咽喉,外發肌膚。
  • 陰毒:多為寒邪凝滯,氣血運行不暢,同樣侵犯血分,上攻咽喉。

因此,升麻鱉甲湯在治療陽毒時,加入了雄黃蜀椒以增強解毒殺蟲、溫中散寒之力;而在治療陰毒時,則去除了這兩味藥,避免過於溫燥。

3. 治療原則

升麻鱉甲湯的治療原則體現了中醫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思想:

  • 解毒: 不論是陽毒還是陰毒,方中均以解毒為首要任務。升麻、雄黃、甘草皆有解毒之效,鱉甲亦可協同解毒。
  • 滋陰: 鱉甲、當歸具有滋陰養血的作用,這對於熱毒傷陰的陽毒和寒邪凝滯、氣血不暢的陰毒,均有重要的治療意義。
  • 散邪: 升麻可以升散邪毒,當歸可以活血散邪,蜀椒可以溫散寒邪,雄黃可以燥濕散邪。
  • 調和: 甘草可以調和諸藥,使之協同作用。

4. 後世醫家觀點

後世醫家在應用升麻鱉甲湯時,也進行了不同的發揮:

  • 《吳醫匯講》唐大烈等認為升麻鱉甲湯符合《內經》「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的治療原則。
  • 《客塵醫話》計楠等認為升麻可以升透厲毒,鱉甲可以泄熱守神,當歸可以和血調營,甘草可以瀉火解毒。
  • 《瘍科心得集》高秉鈞認為爛喉丹痧,病邪侵犯了陰陽二經,以升麻鱉甲湯和黃連解毒湯作為主要的治療方劑。
  • 《醫學課兒策》 則認為升麻鱉甲湯不宜用於治療爛喉丹痧。

總結

升麻鱉甲湯作為一首經典方劑,其主治功效和治療原理體現了中醫的辨證論治思想。它通過解毒、滋陰、散邪、調和等多種途徑,達到治療陽毒和陰毒的目的。後世醫家對其應用和方義的闡發,也豐富了我們對這首方劑的認識。需要注意的是,中醫的辨證論治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個體化治療,升麻鱉甲湯的應用也應在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傳統服藥法


升麻2兩,當歸1兩,蜀椒(炒去汗)1兩,甘草2兩,鱉甲(手指大)1片(炙),雄黃半兩(研)。
陰毒,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去雄黃、蜀椒。
以水4升,煮取1升,頓服之。老小再服取汗。
陰毒升麻鱉甲湯(《元戎》)、防毒升麻湯(《準繩·幼科》卷六)。

相關疾病


扁桃腺炎鏈球菌性咽喉炎急性會厭炎咽喉痛面色發紅

相同名稱方劑


升麻鱉甲湯, 出處:《金匱》卷上。 組成:升麻2兩,當歸1兩,蜀椒(炒去汗)1兩,甘草2兩,鱉甲(手指大)1片(炙),雄黃半兩(研)。 主治:陰毒爲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吐膿血,爛喉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