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雲林神彀》~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中寒

屬太陽寒水,脈滑實、手足溫者順,虛結、手足寒者逆。

中寒無頭痛,怕寒手足冷,寒中三陰經,回陽藥要猛。

凡中寒卒倒,昏迷不省者,先用熱酒、薑汁各半盞灌服。稍醒後,進湯藥救之。

回陽急救,乾薑桂,參朮茯苓遼五味,陳皮半夏大附子,甘草生薑同一類。(十味)

寒中太陰經,中脘作疼痛,嘔瀉不作渴,理中湯可送。

理中,甘草及乾薑,白朮人參是本鄉,若是內中加附子,更名,附子理中湯,。(四味)

寒中少陰經,臍腹作疼痛,惡寒頭及疼,五積立可中。

五積,白芷陳皮樸,桔梗枳殼川芎芍,甘草茯苓蒼朮歸,半夏薑桂麻黃著。(十五味)

寒中厥陰經,小腹至陰痛,四肢厥冷極,熱藥急須用。

四逆湯,中大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研,更有甘草六錢炙,乾薑五錢生用之。(三味)

灸中寒陰症法,氣海穴:在臍下一寸五分。丹田:在臍下二寸。關元:在臍下三寸。用艾火灸二七壯,但手足溫暖,臍脈至,知人事,無汗要有汗,即生。不暖、不省者死。

白話文:

[寒冷中毒]

這屬於太陽寒水的範疇,如果脈象滑實且手腳溫暖,則為順利的症狀;反之,如果脈象虛結且手腳冰冷,則為逆反的症狀。

寒冷中毒不會有頭痛,主要表現為畏寒和手腳冰冷,這是因為寒氣侵入了三陰經,治療時,應使用強烈的回陽藥物。

對於突然因寒冷中毒而昏倒,失去意識的人,首先應用半杯熱酒與薑汁混合灌服。當病人稍微清醒後,再進一步進行藥物治療。

「回陽急救」方劑包含:乾薑、肉桂、人參、白朮、茯苓、五味子、陳皮、半夏、大附子以及甘草和生薑。(共十種成分)

當寒氣侵入太陰經時,會引起中脘部位的疼痛,並伴有嘔吐和腹瀉,但不會口渴,可以使用「理中湯」來治療。

「理中湯」主要成分有:甘草、乾薑、白朮和人參,若加入附子,則稱為「附子理中湯」。(共四種成分)

寒氣進入少陰經時,會導致肚臍周圍的疼痛,伴隨畏寒和頭痛,「五積散」可用於此種情況。

「五積散」的成分包括:白芷、陳皮、厚樸、桔梗、枳殼、川芎、芍葯、甘草、茯苓、蒼朮、當歸、半夏、薑、肉桂和麻黃。(共十五種成分)

當寒氣進入厥陰經時,會引發小腹部乃至整個下腹部的劇烈疼痛,四肢也會極度冰冷,這種情況下,必須立即使用熱性藥物。

「四逆湯」的成分為:大附子、甘草和乾薑。(共三種成分)

針灸治療寒冷中毒的陰性症狀,主要穴位有:氣海穴(位於肚臍下一寸五分處)、丹田(位於肚臘下二寸處)和關元(位於肚臍下三寸處)。用艾火灸七次,如果手腳回暖,臍部脈搏恢復,病人意識清醒,原本無汗的情況出現汗液,就表示病人有望康復。反之,如果手腳依然冰涼,病人沒有恢復意識,則可能有生命危險。

2. 瘟疫

眾人病一般,是天行時疫,腫項大頭瘟,症總屬風熱。

人參敗毒散(治四時瘟疫。通用方見傷寒)

神效二聖救苦丸,,大黃四兩酒蒸研,牙皂二兩糊丸子,綠豆冷湯送二錢。

人間治疫有仙方,一兩殭蠶二大黃,薑汁為丸如彈子,井花和蜜即清涼。

牛蒡芩連,用大黃,玄參桔梗並羌防,荊芥石膏甘草入,連翹敗毒免災殃。(十二味)

防風通聖散(方見中風。治時行瘟疫熱病)

八聖散,治大頭瘟,連芩蒲柏五錢存,雞內金與蛇蛻炒,白丁雄黃二錢勻,為末每服一錢重,藍靛根湯送下吞。

凡入瘟疫家,雄黃塗鼻孔,多食燒酒蒜,出門打涕噴。(以紙條深入鼻,則自然有涕噴)

白話文:

【瘟疫】

若多人同時患病,病症相似,這通常是因為天氣流行導致的瘟疫,表現為頭部腫大等症狀,病因主要是風熱。

人參敗毒散,適用於四季中的瘟疫治療。(此方亦可作為傷寒的通用藥方)

神效二聖救苦丸,主要成分包括四兩的大黃,需經酒蒸後研磨,以及二兩的牙皁,最後製成丸狀,服用時可用綠豆冷湯送服二錢。

民間有一種如仙丹般的療法來對抗瘟疫,其中含有一兩的殭蠶及二兩的大黃,以薑汁製成彈子大小的丸狀,再以井水和蜂蜜調和,便能起到清涼解暑的效果。

牛蒡芩連,此方使用大黃、玄參、桔梗、羌活、防風、荊芥、石膏、甘草、連翹等十二種藥材組成,用於敗毒,避免災禍。

防風通聖散,可用於治療由天氣變化引起的瘟疫和熱病。(此方亦可作為中風的治療藥方)

八聖散,主要用於治療大頭瘟,配方包括五錢的黃連、黃芩、蒲公英、黃柏,另加入炒過的雞內金、蛇蛻,以及二錢的白丁香和雄黃,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一錢,並以藍靛根湯送服。

進入有瘟疫的家庭時,應在鼻孔上塗抹些許雄黃,並多吃燒酒蒜,出門前打個噴嚏,可將病毒排出體外。(可將紙條深入鼻腔,即可自然引發噴嚏)。

3. 中暑

暑者,熱也。屬少陰君火。

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中暑身煩熱,四肢沉困倦,此熱傷元氣,體虛多自汗。

清暑,歸耆二術參,麥門五味橘甘升,葛根神麯並黃柏,澤瀉青皮亦可臻。(十五味)

中暑口乾燥,或吐或瀉時,暑風或昏冒,香薷加減醫。

香薷散,內藥三般,厚朴相參扁豆攢,加上黃連為絕妙,和中祛暑最能安。(暑風,因暑熱客於胸膈之間,痰鬱昏冒如醉,用黃連香薷散加防風、木香、南星、姜,水煎,磨化抱龍丸服)

中暑作熱渴,水便閉澀黃,和中清下部,暑病一奇方。

清暑一元散,,滑石用六錢,一錢甘草末,水調服下痊。

中暑煩熱渴,大便泄瀉溏,小便赤澀少,宜分利陰陽。

五苓散,內用豬苓,白朮茯苓澤瀉停,肉桂用之多與少,白水煎來止渴行。(五味)

注夏之症者,夏初春末時,煩渴沉困倦,元氣血皆虛。

參歸益元,芍地黃,麥冬五味茯苓詳,知母黃柏陳皮草,炒米烏梅棗一雙。(十一味)

行人千里水葫蘆,,硼砂薄荷白糖殊,柿霜烏梅搗丸子,噙化一丸省用沽。(五味)

白話文:

[中暑]

中暑指的是因為高溫而導致的疾病,其根源屬於心臟的火氣。

如果出現脈搏虛弱且身體發熱的情況,這就是中暑的徵兆。

中暑後會感到身體煩躁且發熱,四肢沉重無力且容易疲倦,這是因為熱氣傷害了身體的元氣,身體虛弱所以會經常出汗。

治療中暑的方子,主要由歸耆、二術、人參、麥門冬、五味子、橘紅、甘草、升麻、葛根、神麴、黃柏、澤瀉、青皮等十五種藥材組成。

若中暑後口乾舌燥,或有嘔吐、腹瀉的情況,或有頭暈目眩,可以使用香薷散,主要由香薷、厚朴、扁豆、黃連等藥材組成,可以和中袪暑。

若中暑後感到熱渴,且小便呈現黃色,不便通暢,可以使用清暑一元散,主要由滑石、甘草等藥材組成。

若中暑後感到煩躁、口渴,且大便稀軟,小便色赤且排尿困難,則需分別調理陰陽,可用五苓散,主要由豬苓、白朮、茯苓、澤瀉、肉桂等藥材組成。

夏季初期或春季末期,若感到煩渴、疲倦,且元氣和血液都虛弱,可以使用參歸益元,主要由芍藥、地黃、麥冬、五味子、茯苓、知母、黃柏、陳皮、甘草、炒米、烏梅、大棗等十一種藥材組成。

對於長途旅行的人,可以使用行人千里水葫蘆,主要由硼砂、薄荷、白糖、柿霜、烏梅等五種藥材組成,製成丸子,含在口中就能解渴,無需再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