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神彀》~ 卷一 (3)
卷一 (3)
1. 傷寒(附傷風)
傷寒熱病,宜洪大,忌沉細,主有變。
凡傷寒脈,浮滑洪數,陽脈為順;沉細微弱,陰脈為逆。
傷寒惡寒卻無汗,寒脈緊澀真可斷,傷鳳惡風有汗出,風脈來兮多微緩。
十神湯,內紫蘇多,甘草陳皮香附顆,乾葛升麻並芍藥,川芎白芷麻黃和。(十味)
升麻葛根,甘白芍,四味均勻水煎卻,頭疼發熱及惡寒,時行瘟疫香蘇佐。(四味)
白話文:
傷寒熱病的診治與藥方
傷寒熱病,宜洪大,忌沉細,主有變。
意思是,傷寒熱病的脈象,應該洪大有力,忌諱沉細微弱。這種脈象變化,往往预示着病情可能會出現轉變。
凡傷寒脈,浮滑洪數,陽脈為順;沉細微弱,陰脈為逆。
這段文字說明了傷寒脈象的阴阳特性。浮滑洪數的脈象,屬於陽脈,代表病情較為順利;而沉細微弱的脈象,屬於陰脈,则表示病情較為凶險。
傷寒惡寒卻無汗,寒脈緊澀真可斷,傷鳳惡風有汗出,風脈來兮多微緩。
這段文字描述了伤寒的不同类型以及相应的脉象特征。如果病人感到恶寒卻不發汗,脉象紧涩,就可以诊断为寒伤。如果病人怕风,伴有汗出,脈象微緩,则可能是風伤。
十神湯_,內紫蘇多,甘草陳皮香附顆,乾葛升麻並芍藥,川芎白芷麻黃和。(十味)
这句文字描述了十神汤的组成,包含紫苏、甘草、陈皮、香附、葛根、升麻、芍药、川芎、白芷、麻黄十味藥材。
升麻葛根,甘白芍,四味均勻水煎卻,頭疼發熱及惡寒,時行瘟疫香蘇佐。(四味)
这句文字描述了另一种药方,包含升麻、葛根、白芍三味藥材。四味藥材比例均勻,水煎服。适用于头痛发热、惡寒的症状,以及流行性瘟疫。可酌情加入紫苏。
总结: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古代中医对于伤寒热病的診斷和治疗方法,包括脉象分析、辨证论治以及一些常用药方。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古代中医的一些理论和经验,现代医学已经发展了更先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如果你遇到身体不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人參敗毒散,桔梗,甘草川芎茯苓等,枳殼前胡羌獨活,柴胡十味性涼冷。(十味)
傷寒脈浮者,無汗腰脊強,發熱頭項痛,此病在太陽。
無汗惡寒,此傷寒在表。(春夏秋月,宜羌活湯)
羌活湯,中蒼朮辛,川芎白芷地黃芩,更有防風甘草等,薑蔥煎服有神靈。(九味)
白話文:
人參敗毒散是由人參、桔梗、甘草、川芎、茯苓、枳殼、前胡、羌活、獨活和柴胡這十種藥材組成。這些藥材都有些微涼性的特點。 如果出現傷寒症狀,如皮膚表面沒有出汗、腰部和背部肌肉僵硬、發燒以及頭部和頸部疼痛,那麼這種疾病可能是在太陽經絡上引起的。 如果同時還伴有畏寒的情況,那就表示傷寒已經侵入到身體外部了。在春季、夏季或秋季的時候,可以服用羌活湯來治療。 羌活湯由羌活、蒼朮、川芎、白芷、生地、黃芩、防風、甘草和姜蔥熬煮而成,具有神奇的效果。它共有九種成分。
無汗惡寒,此傷寒在裡。(冬月宜麻黃)
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宜,再加芎芷並羌活,升麻防風發汗奇。(九味)
有汗惡風,此傷風在表。(春夏秋月,宜羌活沖和湯)
羌活沖和湯,(即羌活湯去蒼朮,加白朮、黃耆,十味)
有汗惡風,此傷風在表。(冬月宜桂枝)
桂枝湯,內藥三般,芍藥甘草一處攢;羌活川芎與白朮,四味加入病當安。(七味)
傷寒脈長者,鼻乾眼眶疼,身熱不得臥,此病在陽明。
白話文:
如果發燒卻不流汗,而且感到寒冷,這是傷寒病在內裡,冬天適合服用麻黃湯。麻黃湯中包含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藥,再加上芎芷、羌活、升麻、防風,能夠發汗。
如果發燒流汗而且怕風,這是傷風病在表面。春夏秋三季適合服用羌活沖和湯,冬天適合服用桂枝湯。
羌活沖和湯是將羌活湯中的蒼朮去掉,加入白朮、黃耆,總共十味藥。桂枝湯則包含芍藥、甘草、羌活、川芎、白朮,一共七味藥。
如果傷寒病人脈象很長,而且鼻子乾、眼眶疼痛,身體發熱卻無法躺下,這是病症在陽明經。
若渴而有汗不解,或經汗過不解,宜白虎湯。
黃帝素問,白虎湯,,甘草知母與石膏,人參亦有加之用,熱渴虛煩用米熬。(四味)
傷寒脈弦者,耳聾胸脅痛,寒熱嘔口苦,此是少陽症。
小柴胡湯,只五般,半夏人參一處攢,更有黃芩與甘草,生薑棗子水煎湯。(五味)
傷寒脈沉細,腹滿而作痛,咽乾手足溫,此是太陰症。
白話文:
對於口渴且流汗卻未見好轉,或者經過一次流汗後仍無改善的情況,應使用「白虎湯」進行治療。
黃帝的《素問》中提到的「白虎湯」,主要成分為甘草、知母和石膏,若需要,人參也可加入。這款藥方適合治療熱渴及虛熱煩躁的情況,可以將米煮熟後調配使用。
在遇到傷寒病症時,如果脈搏呈現弦狀,並且出現耳朵聽力減退、胸脅部位疼痛、寒熱交替、口中感到苦澀的症狀,這些表現可能屬於少陽症。
「小柴胡湯」是一種治療少陽症的藥方,由五種成分組成:半夏、人參、一起研磨混合,再加上黃芩和甘草,最後用水煎煮,即可得到湯品。
遇到傷寒病症時,如果脈搏細弱,伴有腹部脹滿並產生疼痛,喉嚨乾燥,但腳部和手部感覺暖和,這可能表示是太陰症。
桂枝大黃湯,,柴胡芍藥藏,枳實並甘草,棗子共生薑。
傷寒不惡寒,而反惡熱者,表證尚未除,里證又急也。
大柴胡湯,用大黃,半夏枳實最為良,更有黃芩赤芍藥,薑棗煎來利大腸。(六味)
傷寒躁渴急,狂妄作譫語,便實陽作陰,熱邪傳入里。
六一順氣,柴芩芍,大黃芒硝並厚朴,枳實甘草水煎湯,清熱利便通神藥。(八味)
白話文:
桂枝大黃湯中,有柴胡、芍藥,還有枳實和甘草,以及大棗和生薑。
傷寒病人不惡寒,反而惡熱,表示表證尚未消除,里證卻已經急迫。
大柴胡湯使用大黃、半夏、枳實,還有黃芩、赤芍,加上生薑和紅棗,煎煮服用,可以清熱利腸。
傷寒病人躁動、口渴、急躁,胡言亂語,便祕,說明陽氣已轉為陰氣,熱邪已經深入腸胃。
六一順氣湯中,有柴胡、黃芩、芍藥,還有大黃、芒硝、厚朴,以及枳實、甘草,用水煎煮,可以清熱利便,醒神通竅。
傷寒汗吐下,煩躁口渴者,表裡大熱證,解毒致奔焦。
黃連解毒湯,四味,黃柏黃芩梔子是,退黃解熱又除煩,吐血便紅諸熱治。(四味)
傷寒陽毒深,發黃身似金,妝此欲亂走,清涼可起沉。
三黃石膏湯,,梔子與麻黃,細茶姜豆豉,九味共煎嘗。
傷寒血分熱,裡實而表虛,皮膚髮斑疹,黑斑不可醫。
消癍青黛飲,玄參,知母石膏生黃連,柴胡梔子烏犀角,甘草人參薑棗煎。(十一味)
白話文:
傷寒病人發燒出汗嘔吐腹瀉,同時感到煩躁口渴,這是表裡俱熱的症狀,需要解毒清熱,才能讓病情快速好轉。黃連解毒湯,由黃柏、黃芩、梔子四味藥組成,可以清熱解毒、退黃除煩,適用於吐血、便血等熱症。
傷寒陽毒深入肌膚,導致皮膚發黃,像金子一樣,如果放任不管,病情會迅速惡化。三黃石膏湯,由黃芩、梔子、麻黃、細辛、生薑、豆豉等九味藥材組成,具有清熱瀉火、解表透邪的功效,可以改善這種情況。
傷寒熱邪侵犯血分,內熱較盛,外表現虛,皮膚出現斑疹,甚至出現黑斑,預後不佳。消癍青黛飲,由玄參、知母、石膏、黃連、柴胡、梔子、犀角、甘草、人參、生薑、大棗等十一味藥材組成,可以清熱解毒、消斑止血,是治療這種情況的良方。
傷寒小便利,口燥大便黑,漱水不肯咽,下焦瘀血隔。
桃仁承氣,五般奇,甘草硝黃並桂枝,加入青皮白芍藥,柴胡枳實並當歸。(十
傷寒結胸膈,痞悶不通泰,多是熱與痰,清除即通快。
清火化痰,芩連梔,二陳蔞貝杏桑皮、枳桔朴硝並蘇子,木香研入最為奇。(十六味)
傷寒汗下後,煩熱津液枯,發熱氣逆吐,表與里俱虛。
竹葉石膏湯,用參,麥門半夏更加臨,甘草生薑兼用米,虛寒自利熱家尋。
白話文:
傷寒病人如果出現口乾舌燥、大便黑色、漱口卻不願意吞咽,可能是下焦瘀血阻隔。可以用桃仁承氣湯治療,它是由甘草、硝石、黃芩、桂枝、青皮、白芍藥、柴胡、枳實、當歸等藥材組成。
如果傷寒病人出現胸膈結塞、胸悶氣短、呼吸不暢,可能是熱邪和痰濕阻礙所致。可以用清火化痰湯治療,它是由黃芩、黃連、梔子、二陳湯、蔞仁、貝母、杏仁、桑皮、枳實、桔梗、朴硝、蘇子、木香等藥材組成。
傷寒病人如果在發汗後出現煩躁不安、口渴、津液不足、發熱、氣逆、嘔吐等症狀,可能是表里俱虛。可以用竹葉石膏湯治療,它是由人參、麥冬、半夏、甘草、生薑、粳米等藥材組成,適合虛寒自利、熱症患者。
傷寒大病後,晝夜不得眠,心膽皆虛怯,溫膽即安然。
溫膽湯,半陳芩草,竹茹枳實加酸棗,人參遠志熟地黃,五味同煎虛煩好。(十味)
傷寒懊憹者,悶郁不舒暢,反復多顛倒,梔豉可瘳恙。
梔子治肺煩,豆豉醫腎燥,梔豉共煎嘗,懊憹一齊好。
傷寒百合病,百沒是處者,非熱又非寒,形容不盡也。
加味柴胡,加知母,百合竹茹一處煮,炒米食鹽姜與些,一服教君不受苦。(八味)
白話文:
傷寒重病之後,整日整夜睡不著,心膽都很虛弱,喝了溫膽湯就能安心。溫膽湯用半夏、陳皮、竹茹、枳實、酸棗、人參、遠志、熟地黃,十味藥一起煎煮,就能改善虛煩。傷寒後感到心煩意亂,胸口鬱悶不舒暢,反覆難受,可以用梔子與豆豉煎服,能緩解這種症狀。梔子能治肺熱引起的煩躁,豆豉能治腎燥,兩味藥一起煎服,就能讓心煩意亂的症狀消失。傷寒後出現百合病,症狀既不像是熱症,也不像是寒症,形容不出來,可以用加味柴胡湯,加入知母、百合、竹茹,再配些炒米、食鹽和薑一起煮,喝一劑就能讓病痛消失。
傷寒痰與氣,緊滿在胸臆,上不得喘息,吐之立可愈。
瓜帝,赤小豆,等分為末候,豉湯調一錢,以吐痰為妙。
傷寒昏不語,熱邪傳心肺,名為越經症,莫將針灸治。
瀉心導赤,烏犀角,人參茯苓知母銼,芩連梔子麥門冬,滑石甘草為使佐。(十味)
傷寒陽似陰,火極似水列,自熱以至溫,由溫乃至厥。此是傳經邪,不可用溫熱。(宜四逆散合小柴胡湯。如渴,用白虎湯,重則六一順氣湯)
白話文:
傷寒導致痰氣堵塞胸臆,呼吸困難,吐出來就能馬上好轉。可用瓜蒂、赤小豆等量研末,用豉湯調和一錢服用,以吐出痰液為佳。
傷寒昏迷不語,熱邪入侵心肺,稱為越經症,不可用針灸治療。
應服用瀉心導赤湯,以烏犀角、人參、茯苓、知母、黃芩、黃連、梔子、麥門冬、滑石、甘草等十味藥物組成。
傷寒的症狀有時看似陰虛,實則火熱內盛,表現為由熱到溫,再由溫到厥冷。這是邪氣傳經所致,不可使用溫熱藥物。宜服用四逆散合小柴胡湯,若口渴可服用白虎湯,病情嚴重者則服用六一順氣湯。
四逆散,內用柴胡,芍藥枳實甘草扶,生薑一片水煎服,手足厥冷立時蘇。(四味)
傷寒陰似陽,水極似火象,自病手足冷,莫把寒涼喪。
傷寒狐與惑,唇瘡聲啞得,食下部曰狐,食其臟為惑。
黃連犀角,共煎湯,烏梅桃仁與木香,不問傷寒狐惑病,須知一藥即安康。(五味)
傷寒吐蛔蟲,手足多厥冷,胃氣一虛寒,蛔蟲因作梗。
理中安蛔,用花椒,參朮乾薑要炒焦,茯苓烏梅止二個,服後柴胡湯退潮。(六味)
傷寒汗下後,人事昏不省,熱渴發狂言,元氣大虛症。
白話文:
四逆散,由柴胡、芍藥、枳實、甘草和生薑組成,水煎服用,適合手足厥冷的患者,服用後能迅速緩解症狀。
傷寒的症狀看似陽證,卻實則陰虛,如同水火相克,但水卻能呈現出火的形態,患者會出現手足冰冷的症狀,切不可使用寒涼藥物。
傷寒病症容易讓人迷惑,其中唇瘡和聲啞的症狀又分為「狐」和「惑」兩種。若病症只停留在表面,像是唇瘡,則稱為「狐」;若病症深入內臟,則稱為「惑」。
黃連犀角、烏梅、桃仁和木香一起煎服,無論是傷寒還是狐惑病,都能起到治療效果。
傷寒患者如果出現吐蛔蟲、手足厥冷的症狀,可能是因為胃氣虛寒導致蛔蟲作梗。
理中安蛔方由花椒、人參、乾薑、茯苓和烏梅組成,其中花椒、人參和乾薑需炒焦,茯苓和烏梅只需兩枚,服用後再用柴胡湯治療即可。
傷寒患者在出汗後,若出現神志昏迷、不省人事、口渴發狂的症狀,則說明元氣大虛。
奪命獨參湯,,一兩水煎嘗,諸虛危急症,服下立安康。
病後一勞復,多因氣血虛,微微復發熱,清補是良醫。
益氣養神,參茯神,麥冬歸芍炒梔仁,前胡知母陳昇草,十一味藥效通靈。
傷寒新差後,交接因復發,欲死眼不開,一話不能說。
清郁,山梔子,算來三十枚,銼碎水煎服,能令性命回。
勞力復感冒,內傷外感病,熱汗身頭痛,沉困無力應。
加味益氣湯,參耆,陳皮白朮草當歸,柴胡升麻炒黃柏,羌活防風不用疑。(十一味)
白話文:
奪命獨參湯
奪命獨參湯,一兩水煎後嚐其味,適用於各種虛弱危急之症,服用後即可恢復健康。
病後一勞復,多因氣血虛,微微復發熱,清補是良醫。
病癒後過於勞累,多半是因氣血虛弱,導致身體微微發熱,此時應該用清補之法來調理。
益氣養神
**藥方:**人參、茯神、麥冬、歸芍炒梔仁、前胡、知母、陳昇草,共十一味藥。
此方具有益氣養神之效,如同靈丹妙藥一般。
傷寒新差後,交接因復發,欲死眼不開,一話不能說。
傷寒病癒後,由於氣血虛弱,容易復發,患者可能昏迷不醒,眼不能睜開,話也說不出來。
清郁
**藥方:**山梔子三十枚,銼碎水煎服。
此方能清熱解郁,可使患者恢復生機。
勞力復感冒,內傷外感病,熱汗身頭痛,沉困無力應。
勞累後再感冒,或內傷外感並發,常會出現發熱、出汗、頭痛、倦怠乏力等症狀。
加味益氣湯
**藥方:**人參、黃耆、陳皮、白朮、當歸、柴胡、升麻、炒黃柏、羌活、防風,共十一味藥。
此方能益氣解表,適用於勞力復感冒等症,效果顯著。
余方附後:
小靈丹,丸治傷寒,不論表裡,陰陽虛實,傳變經絡,服之鼻準微汗,其疾自愈。余昔在京師,世宗時,興大工,百工感其疾,死者莫計其數。後以此藥救之,蒙活者甚重,人成以神稱之,故名曰小靈丹也。
甘草麻黃四兩分,硃砂雄黃一兩均,芍藥用赤獨二兩,升麻柴胡各一參。春夏滑石及枳實,秋冬桂枝與細辛,四味各來五錢准,須擇甲子與庚申。
上各為極細末,各味用杏仁少許,擂羅澄粉,陰乾,各秤分兩,醋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以雄黃末三分和,井水吞下。
白話文:
方劑附後:
小靈丹,此丸藥可用於治療傷寒,不論是表證或裡證、陰虛或陽虛、實證或虛證,以及傳變經絡所引起的各種病症,服用後鼻尖會微微出汗,病症自然痊癒。我以前在京師,世宗年間,興建大工程,許多工匠染病,死傷無數。後來用此藥救治他們,救活的人非常多,人們都稱它為神藥,所以就叫做小靈丹。
藥方如下:
甘草、麻黃各四兩,硃砂、雄黃各一兩,赤芍藥二兩,升麻、柴胡各一兩三錢。春夏季節加滑石、枳實各五錢,秋冬季節加桂枝、細辛各五錢。需選擇甲子日與庚申日配藥。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每味藥各取少許杏仁,用石磨研磨成細粉,再以澄粉混合,陰乾,各秤分兩,用醋糊做成丸藥,大小如綠豆般。每次服用三丸,用雄黃末三分和勻,以井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