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雲林神彀》~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傷寒(附傷風)

傷寒熱病,宜洪大,忌沉細,主有變。

凡傷寒脈,浮滑洪數,陽脈為順;沉細微弱,陰脈為逆。

傷寒惡寒卻無汗,寒脈緊澀真可斷,傷鳳惡風有汗出,風脈來兮多微緩。

十神湯,內紫蘇多,甘草陳皮香附顆,乾葛升麻並芍藥,川芎白芷麻黃和。(十味)

升麻葛根,甘白芍,四味均勻水煎卻,頭疼發熱及惡寒,時行瘟疫香蘇佐。(四味)

人參敗毒散,桔梗,甘草川芎茯苓等,枳殼前胡羌獨活,柴胡十味性涼冷。(十味)

傷寒脈浮者,無汗腰脊強,發熱頭項痛,此病在太陽。

無汗惡寒,此傷寒在表。(春夏秋月,宜羌活湯)

羌活湯,中蒼朮辛,川芎白芷地黃芩,更有防風甘草等,薑蔥煎服有神靈。(九味)

無汗惡寒,此傷寒在裡。(冬月宜麻黃湯)

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宜,再加芎芷並羌活,升麻防風發汗奇。(九味)

有汗惡風,此傷風在表。(春夏秋月,宜羌活沖和湯)

羌活沖和湯,(即羌活湯去蒼朮,加白朮、黃耆,十味)

有汗惡風,此傷風在表。(冬月宜桂枝湯)

桂枝湯,內藥三般,芍藥甘草一處攢;羌活川芎與白朮,四味加入病當安。(七味)

傷寒脈長者,鼻乾眼眶疼,身熱不得臥,此病在陽明。

若渴而有汗不解,或經汗過不解,宜白虎湯。

黃帝素問,白虎湯,,甘草知母與石膏,人參亦有加之用,熱渴虛煩用米熬。(四味)

傷寒脈弦者,耳聾胸脅痛,寒熱嘔口苦,此是少陽症。

小柴胡湯,只五般,半夏人參一處攢,更有黃芩與甘草,生薑棗子水煎湯。(五味)

傷寒脈沉細,腹滿而作痛,咽乾手足溫,此是太陰症。

桂枝大黃湯,,柴胡芍藥藏,枳實並甘草,棗子共生薑。

傷寒不惡寒,而反惡熱者,表證尚未除,里證又急也。

大柴胡湯,用大黃,半夏枳實最為良,更有黃芩赤芍藥,薑棗煎來利大腸。(六味)

傷寒躁渴急,狂妄作譫語,便實陽作陰,熱邪傳入里。

六一順氣,柴芩芍,大黃芒硝並厚朴,枳實甘草水煎湯,清熱利便通神藥。(八味)

傷寒汗吐下,煩躁口渴者,表裡大熱證,解毒致奔焦。

黃連解毒湯,四味,黃柏黃芩梔子是,退黃解熱又除煩,吐血便紅諸熱治。(四味)

傷寒陽毒深,發黃身似金,妝此欲亂走,清涼可起沉。

三黃石膏湯,,梔子與麻黃,細茶姜豆豉,九味共煎嘗。

傷寒血分熱,裡實而表虛,皮膚髮斑疹,黑斑不可醫。

消癍青黛飲,玄參,知母石膏生黃連,柴胡梔子烏犀角,甘草人參薑棗煎。(十一味)

傷寒小便利,口燥大便黑,漱水不肯咽,下焦瘀血隔。

桃仁承氣,五般奇,甘草硝黃並桂枝,加入青皮白芍藥,柴胡枳實並當歸。(十

白話文:

傷寒(附傷風)

傷寒熱病,症狀應表現為脈象洪大有力,忌諱脈象沉細無力,這預示著病情可能有變化。

一般來說,傷寒的脈象,浮、滑、洪、數,屬於陽氣順暢;沉、細、微、弱,屬於陰氣逆亂。

傷寒病人畏寒但無汗,脈象緊澀,可以確診;傷風病人畏風但有汗出,脈象多微弱緩慢。

十神湯:紫蘇葉、甘草、陳皮、香附子、葛根、升麻、白芍藥、川芎、白芷、麻黃(十味)。

升麻葛根湯:升麻、葛根、甘草、白芍藥(四味),均勻用量水煎服,適用於頭痛、發熱及惡寒,以及流行性感冒,可加紫蘇葉。

人參敗毒散:桔梗、甘草、川芎、茯苓、枳殼、前胡、羌活、獨活、柴胡(十味),性涼。

傷寒脈象浮,無汗,腰脊強直,發熱,頭項疼痛,這是太陽經病證。

無汗惡寒,這是傷寒表證。(春夏秋三季,宜用羌活湯)

羌活湯:蒼朮、川芎、白芷、生地黃、黃芩、防風、甘草、生薑、蔥白(九味)。

無汗惡寒,這是傷寒裡證。(冬季宜用麻黃湯)

麻黃湯:桂枝、杏仁、甘草、川芎、白芷、羌活、升麻、防風(九味)。

有汗惡風,這是傷風表證。(春夏秋三季,宜用羌活沖和湯)

羌活沖和湯:(羌活湯去蒼朮,加白朮、黃耆,共十味)

有汗惡風,這是傷風表證。(冬季宜用桂枝湯)

桂枝湯:桂枝、芍藥、甘草、羌活、川芎、白朮(七味)。

傷寒脈象長,鼻乾,眼眶疼痛,身體發熱不能臥床,這是陽明經病證。

如果口渴且出汗不止,或汗出過多而症狀未解,宜用白虎湯。

白虎湯:甘草、知母、石膏,可加人參,米湯送服,適用於熱渴、虛煩。

傷寒脈象弦,耳聾,胸脅疼痛,寒熱往來,嘔吐,口苦,這是少陽經病證。

小柴胡湯:半夏、人參、黃芩、甘草、生薑、大棗(六味)。

傷寒脈象沉細,腹部脹滿疼痛,咽喉乾燥,手足溫熱,這是太陰經病證。

桂枝大黃湯:桂枝、大黃、柴胡、芍藥、枳實、甘草、大棗、生薑。

傷寒不惡寒反而惡熱,說明表證未除,裡證又加重。

大柴胡湯:大黃、半夏、枳實、黃芩、赤芍藥、生薑、大棗(七味)。

傷寒躁動不安,口渴,胡言亂語,大便不通,陽氣衰敗,陰邪內侵,熱邪深入臟腑。

六一順氣散:柴胡、黃芩、白芍藥、大黃、芒硝、厚朴、枳實、甘草(八味)。

傷寒汗出、嘔吐、腹瀉,煩躁口渴,說明表裡俱熱,需要解毒。

黃連解毒湯:黃連、黃柏、黃芩、梔子(四味)。

傷寒陽毒深入,皮膚發黃,神志恍惚,躁動不安,需要清熱解毒。

三黃石膏湯:黃連、黃芩、黃柏、石膏、梔子、麻黃、綠茶、生薑、豆豉(九味)。

傷寒血分有熱,裡實表虛,皮膚出現斑疹,紫黑色斑點,預後不良。

消斑青黛飲:玄參、知母、石膏、黃連、柴胡、梔子、犀角、甘草、人參、生薑、大棗(十一味)。

傷寒小便不利,口乾舌燥,大便黑色,拒絕漱口,下焦瘀血阻滯。

桃仁承氣湯:桃仁、甘草、芒硝、桂枝、青皮、白芍藥、柴胡、枳實、當歸(九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