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慎齋遺書》~ 卷二 (9)
卷二 (9)
1. 辨證施治
炳章按:此條不的亦非歸脾湯所能治,凡思慮多則心血虛,脾無所受氣而亦虧,歸脾湯專補脾陽,烏能治之?薛一瓢治病發心脾,以歸脾湯合天王補心丹加減為丸,庶幾近之張東扶之注甚精,可以為法。)
凡人夜間多思,致睡不寧者,淡竹葉、棗仁二味,煎服即安。
凡下焦有病,六味丸可通用。若遇泄瀉,其要只在調理脾胃元氣,又不可輕用地黃。(張東扶曰:地黃能製得極熟,亦不致有壞脾氣,大約泄瀉者用之,監以山藥、茯苓之類,斯可矣。炳章按:泄瀉者多兼濕,熟地究宜斟酌。)
凡泄瀉屬脾宜燥,脾惡濕也。屬腎宜潤,腎惡燥也。腎之泄瀉,失閉藏之令,不能收攝二便也。(王胥山曰:治泄瀉之法,數言已盡,今人但知治脾,不知顧腎,宜其得失相半也。)
凡治病見證雖多,有吐只宜止吐,有瀉只宜止瀉。止吐後,須用六君子調理,止瀉後,須用參苓白朮散,加木香調理。
凡上焦病,宜開發之;中焦病,宜和之;下焦病,宜達宜緩。
見病醫病,醫家大忌。蓋病有標本,多有本病不見而標病見者,有標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見一證,即醫一證,必然有失。惟見一證,而能求其證之所以然,則本可識矣。如頭痛發熱惡寒,筋骨疼痛,此外感實證也。然陽虛則惡寒,陰虛則發熱,血虛則筋骨枯而多疼痛,胃虛、肝虛、腎虛,皆有頭痛之證。
(不是外感實證。)如默默不語,四肢無力,氣短身寒,此內傷虛證也。然胃實脾不運,而默默不語者有之,陰氣升騰,陽不得令,而身寒者有之。(不是內傷虛證。)種種變幻,實似虛,虛似實,外似內,內似外,難以枚舉,皆宜細心求其本也。本必有因,或因寒熱,或因食氣,或因虛實,或兼時令之旺衰,故治寒者溫之,熱者清之,食者消之,氣者通之,實者平之,虛者補之,再兼時令之味,而病已矣。(此法當知。
)
諸病不愈,必尋到脾胃之中,方無一失。何以言之?脾胃一傷,四臟皆無生氣,故疾病日多矣。萬物從土而生,亦從土而歸,補腎不若補脾,此之謂也。治病不愈。尋到脾胃而愈者甚多。凡見咳嗽自汗,發熱,肺虛生痰,不必理痰清熱,土旺而痰消熱退。四君子,加桂、薑、陳皮、北五味,後調以參苓白朮散。
(炳章按:知本之論,然脾胃之用在升降運化,撥轉氣機,尤為要著,未可徒以四君、六君為足盡脾胃之治法也。)
脾胃不足,當責其無陽,亦有陽亢熱不退,自汗怕寒,四肢倦怠乏力之證。中虛表熱,或潮熱自汗,莫離補中正方。表熱加羌活;腹中脹滿,加附子、薑、桂、吳茱萸、青皮、神麯之類;調理,用八珍湯;氣血兩虛,十全大補湯;陰虛火動,脈洪大而不作瀉,六味湯加人參;惡寒,八珍丸;腹痛,理中丸;虛損,虎潛丸。病證多端,顛倒難明,必從脾胃調理,乃岐黃之正法也。
白話文:
辨證施治
[章炳章的看法] 這個案例的狀況,單純用歸脾湯是無法治好的。因為思慮過多會導致心血虛損,連帶影響脾的運化功能也變差。而歸脾湯主要是補脾的陽氣,對於心血虛損的問題沒有幫助。薛一瓢醫師治療心脾兩虛的疾病,用歸脾湯搭配天王補心丹來加減藥物,做成藥丸服用,這方法就比較接近正確的方向。張東扶的註解很精闢,可以作為參考。
一般人如果晚上想太多,導致睡不好,可以用淡竹葉和酸棗仁這兩味藥煮水喝,就能安穩入睡。
凡是下焦(腹部以下)有疾病,六味丸都可以通用。如果遇到拉肚子,重點是要調理脾胃的元氣,不能隨便使用地黃。張東扶說:「地黃如果炮製得當,不會有傷脾胃的副作用。如果拉肚子,使用地黃時,可以搭配山藥、茯苓等藥材。」章炳章則認為,拉肚子多半伴隨濕氣,使用熟地黃仍需謹慎考慮。
拉肚子如果是脾虛引起的,適合用溫燥的藥物,因為脾不喜歡濕氣。如果是腎虛引起的,適合用滋潤的藥物,因為腎不喜歡乾燥。腎虛引起的拉肚子,是因為腎的閉藏功能失調,無法控制大小便。王胥山說:「治療拉肚子的方法,其實都講完了。現在的人只知道治療脾,不知道顧及腎,所以效果才好壞參半。」
治療疾病時,即使症狀很多,有嘔吐就先止吐,有拉肚子就先止瀉。止吐之後,要用六君子湯來調理脾胃;止瀉之後,要用參苓白朮散,加上木香來調理。
上焦(心肺)的疾病,適合用疏散宣洩的方法;中焦(脾胃)的疾病,適合用和解的方法;下焦(肝腎)的疾病,適合用疏通緩解的方法。
只看到什麼病就醫治什麼病,是醫家的大忌。因為疾病有標和本之分,很多時候是看不到根本的病因,只看到表面的症狀。也有表面的症狀和根本的病因相反的情況。如果只看到一個症狀就醫治一個症狀,一定會有所疏漏。只有看到一個症狀,卻能去探究這個症狀產生的原因,才能知道真正的病因。例如,頭痛、發燒、怕冷、筋骨痠痛,這看起來是外感實證(感受外邪)的症狀,但也有可能是陽虛會怕冷,陰虛會發燒,血虛會筋骨痠痛。胃虛、肝虛、腎虛,也都會引起頭痛,所以並不是一定是外感實證。
像是默默不語、四肢無力、氣短、身體發冷,這看起來是內傷虛證(體內虛弱)的症狀。但是,也有可能是胃實導致脾胃運化不佳,所以默默不語;也可能是陰氣上升,陽氣無法正常運行,所以身體發冷,所以也不一定是內傷虛證。疾病的變化實在太多,有時看起來像虛證,其實是實證;有時看起來像實證,其實是虛證;有時看起來是內在的疾病,其實是外在的問題;有時看起來是外在的問題,其實是內在的疾病。這些情況實在太多了,很難一一列舉,所以都需要仔細探究病因。病因一定有它的來源,可能是因為寒熱、飲食、氣機、虛實,或者兼受季節的影響。所以,治療寒證要用溫熱的藥物,治療熱證要用清涼的藥物;因為飲食引起的,要用消食的藥物;因為氣機不順引起的,要用疏通氣機的藥物;實證要用平和的藥物,虛證要用補益的藥物,再配合季節的特性來選用藥物,這樣疾病才能治癒。(這個方法一定要了解。)
所有疾病如果久治不癒,一定要從脾胃去尋找原因,這樣才不會有錯。為什麼呢?因為脾胃一旦受損,其他四臟(心肝肺腎)就無法獲得滋養,疾病自然會越來越多。萬物都從土(脾胃)而生,最終也會回歸於土(脾胃)。所以補腎不如補脾,就是這個道理。很多疾病久治不癒,都是從調理脾胃而痊癒的。例如,如果看到咳嗽、自汗、發熱、肺虛生痰,不需要急著去化痰清熱,只要脾胃強健了,痰就會消,熱也會退。可以使用四君子湯,加上肉桂、生薑、陳皮、北五味子,之後再用參苓白朮散來調理。
[章炳章的看法] 雖然這個說法點出了根本的原因,但是脾胃的功能在於升降和運化,撥轉氣機才是關鍵,不能只靠四君子湯和六君子湯就足夠處理所有脾胃問題。
脾胃虛弱,可能的原因是陽氣不足,但也可能是有陽氣過於亢盛導致的熱象,例如發熱不退、自汗怕冷、四肢倦怠無力等症狀。如果是中焦虛弱,導致體表發熱,或者潮熱自汗,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如果體表發熱,可以加羌活;如果腹脹,可以加附子、生薑、肉桂、吳茱萸、青皮、神麴等藥物。調理氣血,可以用八珍湯;如果是氣血兩虛,可以用十全大補湯;如果是陰虛火旺,脈象洪大但不腹瀉,可以用六味地黃丸加上人參;如果是怕冷,可以用八珍丸;如果是腹痛,可以用理中丸;如果是虛損,可以用虎潛丸。疾病的症狀千變萬化,很難分辨清楚,一定要從調理脾胃開始,才是正統的中醫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