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千

《周慎齋遺書》~ 卷二 (8)

回本書目錄

卷二 (8)

1. 辨證施治

凡有熱病,喜熱飲食,睡臥不得,衣被不可近者,俱是陽虛之病。(炳章按:此亦未可為的據,凡胸有痰飲者,多喜熱飲,若誤認陽虛而用熱藥,久必受其害。)

凡泄瀉、腸風等證,小腸薄,不能傳送,故滲入於大腸。

凡乾燥等證,大腸虛,不能潤澤,故澀滯而難出。

脾虛食不磨,有宿食則酸,胃虛飲不消,有宿飲則嘈。

脾實,食消肌滑,脾虛,體瘦,四肢不舉。

汗至頸而還者,陽不發越;至臍而還者,陽氣將動;至足者,陽氣周流一身,病將自愈。

肺病則周身不攝,脾病則四肢不舉。

凡渾身脹痛,俱屬陰分血虧,大熱亦屬血分。微寒微熱,或有熱不退者,汗至頸而還者,俱是氣分。氣分宜補中益氣湯,見證加減;血分宜芎歸湯加肉桂,或四物湯,加麻黃肉桂。胸中脹滿,四物湯加蘇梗。

口不知味,有實熱者,有虛熱者。口不知穀味,中虛可知。蓋穀氣入脾胃,中氣賴以養也,不喜非不足而何?二者各自不同,中氣實則空,空則上通下達;中氣虛則實,實則痰凝氣滯。

如撲打損傷,服破血藥,不得去者,必成中滿,其毒氣入脾故也。

凡有表證,俱屬裡虛。(王胥山曰:此即邪實皆由本虛之義,蓋示學者治病,不可不求其本而探其微也。至於處方定劑,則有隨機因證輕重權衡之法,在苟或錯會其意而以用藥補散之說,為節印板註腳,大失周氏立言救世之一片婆心,且使不學無術之庸人得起而議其非矣。

炳章按:此說究竟非是,果系裡虛即當用補,豈有以補愈表證乎?即補中益氣之法,原非為外感而設,於此誤認受害不淺,王胥山先生雖曲為之說以時會之,不足以掩其失也。)

自熱,蒸蒸發熱,似煩非煩,補中益氣湯。寒熱似瘧,補中益氣湯加二陳。微寒微熱,陰中之陽虛,宜補上焦,八珍湯加黃耆。如胸膈不寬,加入痰藥。自汗微熱,陽中之陰虛,八珍湯加肉桂。如腹中痛,加乾薑、吳茱萸。

寒熱似瘧,表之陽虛也。表陽者,即剽悍之胃氣,升於巔頂,浮於皮毛者也。升浮之氣,無時或息。胃氣虛,則有時不能升浮,鬱於半表半裡,外與太陽爭則寒,內與陽明爭則熱,補而升發之,何寒熱之有?久而不治,則胃氣之升漸少,升少則陽微而惡寒,升少則降亦少,降少則血少而發熱,宜八珍湯、十全大補湯治之。微寒者,陽虛也。

微熱者,陰無從生,虛陽無附耳,八珍陰陽並補,加黃耆則補陽之功居多。自汗雖屬陽虛,然津液少,則陰益虛,故發微熱,八珍加肉桂,則補陰之功居多。

凡讀書人,精神恍惚,汗出不睡,或泄瀉,或多痰,病雖不一,要之皆發於心脾。蓋思慮多則心火乘脾,君不主令,相火用事,倘不清其源,正其本,陽氣愈陷,病氣愈盛,歸脾湯之類,是為對證。(張東扶曰:心火乘脾,脾陰受虧,宜補脾之陰,不當補脾之陽。凡五臟相乘,各當察其陰陽,傷陰則補陰,傷陽則補陽,設或陰陽誤施,為害不小。

白話文:

辨證施治

各種發熱的疾病,患者喜歡熱食熱飲,睡覺翻來覆去睡不好,也不喜歡蓋被子,這些都是陽氣虛弱的表現。(注:這也未必絕對可靠,因為胸部有痰飲的人也常喜歡喝熱飲,如果誤認為是陽虛而使用溫熱的藥物,久而久之必然受害。)

各種腹瀉、腸風等症狀,都是小腸功能薄弱,不能正常運送食物,導致食物滲漏到大腸引起的。

各種便秘等症狀,都是大腸虛弱,不能滋潤腸道,所以導致排便困難。

脾虛弱的人,食物消化不良,有宿食就會感到胃酸;胃虛弱的人,飲水消化不良,有宿水就會感到胃部嘈雜不適。

脾氣旺盛的人,消化良好,身體皮膚光滑;脾氣虛弱的人,身體消瘦,四肢無力。

汗只流到脖子就停了,說明陽氣沒有發散出去;汗流到肚臍就停了,說明陽氣將要開始活動;汗流到腳部,說明陽氣周流全身,疾病將要自愈。

肺部疾病會導致全身不適,脾臟疾病會導致四肢無力。

全身腫脹疼痛,都屬於陰液虧虛,血分有熱;輕微的寒熱,或者發熱不退,汗只流到脖子就停了,這些都屬於氣分。氣分虛弱的疾病,宜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血分虛弱的疾病,宜用芎歸湯加肉桂,或者四物湯加麻黃肉桂治療。胸部脹滿,可用四物湯加蘇梗治療。

味覺喪失,有實熱和虛熱兩種情況。如果嘗不出食物的味道,可能是脾胃虛弱。因為谷氣進入脾胃,中氣依靠它來滋養,如果脾胃不喜歡食物,就說明脾胃虛弱了。這兩種情況各有不同,中氣充足則感覺空虛,空虛則氣機通暢;中氣虛弱則感覺飽滿,飽滿則痰凝氣滯。

如果因為外力撞擊損傷,服用破血藥物後症狀沒有消除,必然導致腹脹,這是因為毒氣侵犯脾臟的緣故。

所有表證(外感疾病)都屬於內裡虛弱。(王胥山說:這說明邪氣的盛實都是由於本虛所致,目的是告誡學者治病,不能不追究病根,探求其病理的奧妙。至於處方用藥,則應根據病情輕重,靈活運用。如果誤解了這個意思,而執著於藥物補瀉的說法,就違背了周氏(原文作者)立言救世的初衷,而且讓那些不學無術的庸醫有機會來批評他的錯誤。)

(注:這種說法究竟是否正確,如果確實是裡虛,就應該用補藥,怎麼可以用補藥來治療表證呢?補中益氣湯本就不是用來治療外感疾病的,因此很多人因此而受害,王胥山先生雖然為此作了解釋,但仍然不足以掩蓋其錯誤。)

自發性發熱,蒸蒸發熱,似有煩躁卻又不甚明顯,可用補中益氣湯。寒熱像瘧疾一樣反覆發作,可用補中益氣湯加二陳湯。輕微的寒熱,屬於陰中之陽虛,應該補益上焦,可用八珍湯加黃耆。如果胸膈不舒暢,可以加入化痰的藥物。自汗伴隨輕微發熱,屬於陽中之陰虛,可用八珍湯加肉桂。如果腹部疼痛,可以加入乾薑、吳茱萸。

寒熱像瘧疾一樣反覆發作,是表陽虛弱。表陽是指旺盛的胃氣,上升到頭頂,浮於皮毛。上升浮動的氣機,從不停止。胃氣虛弱,就會有時不能上升浮動,鬱滯在半表半裡,與太陽經爭奪陽氣則發冷,與陽明經爭奪陽氣則發熱。補益胃氣使之升發,寒熱症狀自然消失。久治不愈,胃氣上升越來越少,上升少則陽氣虛弱而惡寒,上升少則下降也少,下降少則血液不足而發熱,宜用八珍湯、十全大補湯治療。輕微的發冷是陽虛。

輕微發熱是陰液不能生成,虛陽無處依附,可用八珍湯陰陽雙補,加黃耆則補陽的功效更多。自汗雖然屬於陽虛,但是津液不足,陰液也虛,所以會發輕微的熱,可用八珍湯加肉桂,則補陰的功效更多。

讀書人精神恍惚,汗出不眠,或者腹瀉,或者痰多,雖然症狀不同,但根本原因都在心脾。因為思慮過多,心火就會克伐脾土,君火不主事,相火就逞其威勢,如果不清除病根,糾正根本原因,陽氣會越來越虛,病情會越來越重,可用歸脾湯之類的藥物治療。(張東扶說:心火克脾,脾陰受損,應該補益脾陰,不應該補益脾陽。所有五臟相克的病症,都應該仔細觀察其陰陽,傷陰則補陰,傷陽則補陽,如果陰陽用藥錯誤,危害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