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千

《周慎齋遺書》~ 卷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六 (2)

1. 辨內外傷

傷風鼻氣出粗,合口不開,肺氣通於天也。傷食口無味,涎不納,鼻息氣勻,脾氣通於地也。外傷一身盡熱,知先太陽也,從外而之內者,先無形也。內傷手足不和,兩脅俱熱,知先少陽也,從內而之外者,先有形也。內外俱傷,人迎、氣口俱盛,或舉按皆實大,表發熱而惡寒,腹不和而口無津液,此內外兩傷。凡診必捫手心、手背,手心熱是內傷,手背熱是外傷。

白話文:

傷寒患者鼻子不通氣且呼吸粗重,嘴巴緊閉張不開,這是因為肺氣和天相通。飲食不消化導致味覺遲鈍,唾液分泌減少,但呼吸勻稱平穩,這是脾氣和地相通。外傷導致全身發熱,先知道是太陽經證,從外而到內發病的,起初沒有明顯症狀。內傷導致手腳不協調,兩肋都有熱感,先知道是少陽經證,從內而到外發病的,起初有明顯症狀。內外兼傷,人迎穴、氣口穴都脹滿,或按壓都感覺很硬實,外表發熱但怕冷,腹部不協調且口乾舌燥,這是內外兼傷的症狀。凡是診斷病情,一定需要捫診手掌心、手背,手掌心熱是內傷,手背熱是外傷。

外傷寒熱往來,積邪在半表半裡;內傷寒熱,系氣血兩虛。蓋氣虛則寒,血虛則熱。一云脾虛則熱,胃虛則寒。脾胃者,氣血之原也。

白話文:

外因造成的外傷寒熱反復發作,是因為病邪聚集在表皮與裡層之間;體內機能受損所引起的內因寒熱,是源於氣血兩虛。因為氣虛就會感到寒冷,血虛就會感到燥熱。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脾臟虛弱就會感到燥熱,胃臟虛弱就會感到寒冷。脾胃是氣血的源頭。

2. 內傷

外感、內傷,病之關鍵,於此昧焉,何足言醫?夫外感張仲景言之詳矣,內傷李東垣言之詳矣,至於內傷夾外感,未有言之者也。矧外感風寒則身熱,鼻塞聲重,左手脈洪盛,有餘之證,當發不當補。內傷喜怒、飢飽勞碌,則身微熱,口苦,右手脈洪盛,乃不足之證,當補不當發。

白話文:

外感、內傷是疾病的關鍵所在,不知道這個道理,怎麼能算是一個醫生?外感疾病張仲景已經說得非常詳細了,內傷疾病李東垣也已經說得非常詳細了,至於內傷夾雜外感的情況,卻沒有人說過。況且,外感風寒,就會出現身體發熱、鼻子不通塞、聲音沉重、左手脈搏洪盛等症狀,這是身體有餘的表現,應該疏發、宣洩,而不應該補。內傷由於喜怒無常、饑飽失宜、勞累過度等原因引起的,就會出現身體微熱、口苦、右手脈搏洪盛等症狀,這是身體不足的表現,應該補益,而不應該疏發、宣洩。

至於內傷夾外感之證,又當補發兼施,辨之不可不詳,施治不可不當也。如內傷夾外感者,於變證中,春加川芎、防風、荊芥、柴胡、紫蘇;夏加乾葛、石膏、薄荷、甘草、升麻、柴胡之類;秋加蒼朮、防風、荊芥之類;冬加麻黃、桂枝、炮薑、附子之類。兩手脈俱洪盛,而身熱、鼻塞、口苦俱見者是也。

白話文:

如果存在內傷夾外感的情況,就應該同時進行補益和發散的治療,對證狀的辨別必須詳細周全,治療措施更是要恰當。例如,內傷夾外感的人,在變化的症狀中,春天可以加用川芎、防風、荊芥、柴胡、紫蘇等藥物;夏天可以加用乾葛、石膏、薄荷、甘草、升麻、柴胡等藥物;秋天可以加用蒼朮、防風、荊芥等藥物;冬天可以加用麻黃、桂枝、炮薑、附子等藥物。辨別的方法是,如果兩手脈搏都洪盛,同時伴有身熱、鼻塞、口苦等症狀,就可以診斷為內傷夾外感。

如內傷夾熱、夾鬱而發者,則於補中益氣湯內加火鬱湯之類。其人平素心胸瞀悶、手足發熱、小便赤,脈沉數、洪數,身熱者是也。如內傷夾痰者,則於補中益氣湯內加半夏、竹瀝、薑汁之類。其人肥白、喘滿、吐痰,脈沉滑、洪滑者是也。夫外感、內傷不同,發表、補中有異,豈可妄施治法哉!

白話文:

例如內傷夾雜了熱症、鬱症而發作的患者,可以在補中益氣湯中添加火鬱湯之類的藥物。這些人的平時症狀為胸悶、手足發熱、小便赤黃,脈搏沉而快,或洪大而快,身上發熱。又如內傷夾雜了痰濕的患者,可以在補中益氣湯中添加半夏、竹瀝、薑汁之類的藥物。這些人的特徵是肥胖白淨、氣喘胸悶、吐痰、脈搏沉而滑,或洪大而滑。發病的原因分為外感和內傷,治療方法也有發表和補中益氣的不同,難道可以隨便施用治療方法嗎?

東垣論飲食勞倦為不足之證,治用補中益氣湯。王履道又論不足之中,當分別飲食傷為有餘,勞倦傷為不足。若人傷飲食而留積不化,以致宿積鬱熱發於外,此為有餘之證,用枳朮丸等方消導;若人傷飢失飽,致損脾胃,非有積滯,則當用補藥。蓋脾胃全賴飲食滋養,今因飢飽不時,失其所養,則脾胃虛矣!脾主四肢,勞力辛苦傷其四肢,則根本病矣。

白話文:

  • 東垣認為飲食勞倦是身體虛弱的證據,可以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

  • 王履道又提出,在身體虛弱的情況下,應該區分飲食的損傷是有餘的,還是勞倦的損傷是虛弱的。

  • 如果是飲食的損傷,而留下的積滯不化,導致積滯鬱熱發作於外,這是有餘的證據,可以用枳朮丸等藥方來消導。

  • 如果是飢餓而不飽,導致脾胃受損,沒有積滯,那麼就應該用補藥來治療。

  • 原因是脾胃完全依靠飲食來滋養,現在因為飢飽無常,失去滋養,所以脾胃就會虛弱。

  • 脾主四肢,勞力辛苦會損傷四肢,那就會導致根本病了。

或專因勞力過度,或因飲食失調之後,加之勞力,或勞力過度之後,繼之飲食不調,皆是內傷元氣不足之證,而宜用補藥也。但須於此四者之間,審察明白,略為加減,無有不效矣。

白話文:

有人是因為過度勞動,有人是因為飲食不當,又接著過勞,或者過勞之後,接著飲食不當,都是內傷元氣不足的徵兆,應該用補藥治療。但必須在這四者之間,仔細觀察,稍作加減,沒有不有效的。

脈左手沉細虛,右手浮大數,或豁大無力,口不知穀味,得之勞心嗜欲、七情縱酒、飲食飲飽過度,此內傷也。初雖未覺,久則成患,以致身痛、頭疼、潮熱惡寒,證類傷寒,實非傷寒。

白話文:

左手脈象沉細而無力,右手脈象浮大而數急,或脈搏寬大而無力,口裡沒有食物的味道,這是由於過度勞心、嗜好慾望、七情縱酒、飲食過飽引起的,這是內傷。開始時可能沒有感覺,時間久了就會變成疾病,以至於身體疼痛、頭疼、潮熱畏寒,症狀很像傷寒,但實際上並非傷寒。

倘用麻黃等劑,大發其汗,熱不肯退,再以寒藥瀉火,以致清氣下陷,濁氣轉升,因而食下胸滿,又大下之,中氣更不足,以致大汗亡陽,下多亡陰,陰氣耗散,傷而又傷,所謂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如此而死者,非醫殺之耶?

白話文:

如果使用麻黃等藥劑,讓病人大量出汗,熱氣不肯退卻,再用寒涼藥物來瀉火,導致清氣下陷,濁氣上升,因此吃不下東西且胸悶腹脹,又大量瀉下,中氣更加不足,導致大汗亡陽,大便過多亡陰,陰氣耗散,損傷而又損傷,所謂的實實虛虛,損害不足並增加有餘,像這樣而死亡的,難道不是醫生所殺的嗎?

內傷寒熱,間作不齊,發熱而微,汗至頸、至臍而還,口不知穀味,日日如此,或兼泄瀉,用補中益氣湯加附子一法。服諸傷寒藥不愈,有如瘧狀,汗而又熱,熱而又汗,頭痛發熱,或自語煩躁,不思飲食,遍身骨痛,用補中益氣湯加羌活一法。頭痛甚加川芎、蔓荊子一法。

白話文:

如果內傷風寒、風熱,間歇性發作,病情不穩定,發熱微小,汗出到頸部、臍部就退了,口中不能分辨五穀的味道,每天都這樣,或者兼有腹瀉,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附子的方法治療。服用各種傷寒藥物後仍未痊癒,症狀如同瘧疾,出汗後又發熱、發熱後又出汗、頭痛發熱,或自言自語煩躁不安、不想吃東西、全身骨頭疼痛,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入羌活的方法治療。如果頭痛加重了,可以使用川芎、蔓荊子的方法治療。

或無汗熱不退,或咳嗽痰中帶血,咸宜補中正方,多服能除陰虛潮熱,不宜用人參、黃耆。

白話文:

不論無汗而內熱不退,或是咳嗽痰中帶血的癥狀,都適用於補中益氣湯,服用此湯劑能夠去除陰虛潮熱,但是不能夠使用人參、黃耆。

凡內傷發斑,因胃氣虛,虛火遊行於外,宜大補而降之;亦有夾痰熱者,宜微汗以散之。切不可下,如下之恐變危證。

白話文:

凡是內部受傷引起的色斑,都是因為胃氣虛弱,虛火在體外遊走所致,應當使用大補氣血降虛火的藥物進行治療;也有夾雜痰熱的,應該稍微發汗來散發痰熱。切不可使用瀉下的藥物,如果使用瀉下的藥物,可能會導致病情危重。

內傷病退,燥渴未解者,有餘熱在肺也,可用沙參、茯苓、甘草,加少許薑汁冷服,虛者可用人參。

白話文:

內傷的疾病已經消退,但是燥渴的情況還沒有緩解,這是因為肺裡還有餘熱。可以使用沙參、茯苓、甘草,另外加一點薑汁,然後冷服即可。

如果身體虛弱的話,可以使用人參。

左脈沉細虛,右脈浮大數,服補中益氣湯不愈,餘熱不退,泄瀉煩躁,保元湯加白朮、陳皮、薑、棗煎服,正氣足而邪氣自退。身熱喜近衣者,加附子六七分。餘熱不盡,口乾不渴,用耆歸湯加甘草七分,若用白虎湯則死。

白話文:

左邊脈絡沉沒細小、虛弱,右邊脈絡浮現、粗大、頻率多。雖然服用了補中益氣湯,病情也沒有好轉,其餘熱症狀也沒有消退,有拉肚、容易生氣、焦慮的症狀。保元湯加上白皮、陳年橘皮、生長於冬天的芒果、水蜜桃煎煮後使用。正氣充足的時候,邪氣就會自動離開。如果病人身上發熱喜愛接近衣服的人,可以再加上五六分左右。其餘熱沒有完全解除,嘴巴乾燥但沒有感到口乾,利用黨參加入甘草七分,如果用白虎湯,則病人就會死。

內傷用補中益氣湯不愈,三兩月潮熱不退,腹滿曖氣,不思飲食,保元湯加炮薑七分,肉桂、吳茱萸、炙甘草、陳皮各五分,白朮、附子各一錢,水煎服。病後餘熱,虛煩不眠,歸脾湯。恍惚加菖蒲三分,口乾極煩躁加麥冬五分。似瘧寒熱,一日一次,來日身脹要打者,屬脾陰不足,六君子湯加白芍七分,歸身七錢,薑、棗煎服。(泄瀉者,不宜用歸、芍。

白話文:

1、內傷應用補中益氣湯,但服用後仍未痊癒,潮熱持續超過三五個月,腹部發脹伴隨曖氣,不想吃東西時,可將保元湯中加入炮薑七分、肉桂、吳茱萸、炙甘草、陳皮各五分、白朮、附子各一錢,用水煎服。

2、生病後餘熱未退,虛火上炎導致煩躁失眠時,可服用歸脾湯。如果伴隨恍惚的症狀,可加入菖蒲三分;若是口乾極度煩躁,可加入麥冬五分。

3、如果出現類似瘧疾的寒熱交替症狀,且每天只發作一次,次日身體發脹並想打噴嚏時,這屬於脾陰不足的表現,可服用六君子湯,並加入白芍七分、歸身七錢,用薑和棗煎服。(但如果患者有泄瀉症狀,則不宜使用歸身和芍藥。)

)柴胡五分,(自汗者去之。)黃耆酒炒七分,如食噯加神麯,肺吐清痰去黃耆,加五味五分,噁心加炮薑、肉桂五分,骨蒸有熱加知母,久病咳嗽作虛治。日久大便結燥,飲食不進,雖十日不解,無他慮也,宜十全大補湯加薑、棗。

白話文:

柴胡五分(自汗的人不用)。黃耆以酒炒過後七分。如果吃東西後會噯氣,加神麯。肺部吐出清痰,去掉黃耆,加五味五分。噁心加炮薑、肉桂五分。有骨蒸潮熱加知母。久病的咳嗽就當作虛證治療。如果逐漸便祕乾燥,吃不下東西,即使十天沒有大便,也不用擔心,應該服用十全大補湯加薑、棗。

內傷虛損,調理十全湯去川芎、地黃,減歸身;寒加附子,百帖無妨。調理莫過參苓白朮散,如腹痛加木香,便燥加歸身一錢,嘈雜加陳皮、川連,脅痛加酒炒白芍,飽悶加砂仁。

白話文:

內臟受傷、虛弱,用調理十全湯去掉川芎、地黃,減少黨參;如屬寒性,加附子,百劑藥方無妨。

調理脾胃,沒有比參苓白朮散更好的了,如果腹痛,加木香;大便乾燥,加黨參一錢;嘈雜,加陳皮、川連;脅痛,加酒炒白芍,飽悶加砂仁。

內傷病證,日久不愈,渾身熱甚,大便燥結,脈洪大有力,六味湯加肉桂,如小水不利加牛膝。

白話文:

內傷引起的病症,治療時間較長,且無法痊癒,全身感到非常燥熱,大便乾硬難以排出,把脈的時候脈搏又快又強,方劑可採用「六味湯」再添加肉桂,若出現小便不利的情況,可再添加牛膝。

內傷用補中益氣湯,三、五帖而汗不至足者難治,或五、六帖後遍身疼痛者亦難治。內傷發熱、頭痛六日後,或泄瀉、自汗至頸而還,亦不可治,又最可畏者,身痛、硬脹。

白話文:

內傷應使用補中益氣湯治療,服用三至五帖後汗水仍未流至腳部者難以治癒。內傷發熱、頭痛,六日後或腹瀉、自汗從頸部流下而至後背,這種情況也難以治癒。最值得擔憂的是身痛且硬脹。

內傷身無大熱,頭不甚痛,胸膈飽悶,大便不通,庸醫下之而仍閉,閉而又下,下而不愈,陰已將亡。或遍身疼痛不能轉動而腹脹,內中必有積血,雖精神清爽,飲食可進,亦不能治。

內傷氣虛作脹,用補中益氣湯加和中散。脈有力者,為難治。

白話文:

內傷的人沒有發高燒,頭也不怎麼痛,胸悶,大便不通。庸醫給他用瀉藥攻下反而更加便祕,便祕以後又用攻下治療,瀉而不愈,陰精已經將要枯竭。有的人全身疼痛,不能翻身,肚子脹,內臟一定有積血,雖然精神爽朗,飲食可進,也不可治癒。

內傷證,口不知味,用寒固不可多,熱藥亦不可久,但宜溫補,以邪從虛至也。病愈後,參苓白朮散、八珍散調理。一月後痰火不退者,不必理痰,宜求治脾胃,方保無虞。身熱不必理熱,保元湯、生脈飲,補中益氣湯加桂、附,甘溫除大熱,先聖之言也。不但內傷,凡病皆宜理脾胃,此第一義也。

白話文:

內傷證狀,味覺異常,治療時使用寒涼藥不可過多,溫熱藥也不宜長期服用,但宜用溫補藥治療,這是因為邪氣從虛弱處入侵。疾病痊癒後,使用黨參、茯苓、白朮、散、八珍散調理。一個月後痰火沒有消退的,不必治療痰症,應該調理脾胃,才能保無後患。身體發熱不必治療熱症,使用保元湯、生脈飲,補中益氣湯中加肉桂、附子,溫熱除大熱,這是先聖的論述。不僅是內傷,凡是疾病都應該調理脾胃,這是最重要的原則。

凡起病為脾胃十之八、九,脾病四肢不能為用,倦怠無力,口不知味,四肢熱如火,或身無大熱,冷汗自出,四君子、保元湯加附子;或溏泄,嘔吐,自汗,脈微細無力,四君子加薑、附,二陳加煨薑,急理其脾。雖有雜證多端,亦不及慮矣。虛損潮熱,升陽散火湯,後用大補。

白話文:

凡是病症的起源,有八九成都是脾胃所致。脾胃有病,四肢就會無力,感到疲倦、無力,嘴巴裡沒有味道,四肢感到像火燙,或者身體沒有發高燒,卻不停地出冷汗,治療方法是使用四君子湯、保元湯,再加入附子。或者出現腹瀉、嘔吐、自汗,脈搏微弱、無力,治療方法是四君子湯加入生薑、附子,二陳湯加入煨過的生薑,以緊急處理脾胃問題。即使有其他各種各樣的症狀,也不需要過多考慮。虛損潮熱,可以使用升陽散火湯治療,之後再用大補湯來調理身體。

或日日潮熱,或一寒一熱,宜益氣湯,重用黃耆、甘草,此甘溫除大熱之法也。脈細數極,其病將危,五服不愈,治亦難矣。若中有脾胃現證,或寒或熱,只從脾胃上醫治,諸病自退。

白話文:

有些人可能會每天都潮熱,或是一會兒感到寒冷、一會兒感到燥熱。這種情況,適合服用益氣湯,要重點使用黃耆和甘草,這是用甘溫的方法來消除大熱。如果脈搏細小而數目很多,病情就會很危險,連續五次服藥都治不好,治療就會變得困難了。如果伴有脾胃方面的明顯症狀,無論是寒證還是熱證,只要從脾胃方面進行治療,其他的病症自然就會消退。

內傷作外感醫,雖不死亦變勞弱,此生死關頭也。雜證寒熱間作而不齊,傷寒寒熱齊作而不間,或發熱頭痛,熱後自汗,至頸而還,宜用補中湯三五帖,莫因一二帖不效便換藥,須知藥力未至也。內傷其病多端,或發熱,頭痛,畏寒;或一日一次發熱,熱盡而汗,來日又同;或脅痛,泄瀉,變證無常,俱宜補中正方。或服表藥而無汗,宜補中加羌活,防風。

白話文:

內傷身體,然後引發外感疾病的人來求醫。即便病程中沒有死亡的危險,但也會使身體變得虛弱疲勞。這是在生死存亡中所處的關鍵時刻。

各種證狀複雜而交錯出現,寒熱不穩定且沒有固定規律病程,內傷則熱寒性質的症狀一起出現,沒有間隔。有時候發燒頭痛,發燒後自己就會出汗,但汗水分佈通常由頭、額處一直到頸部就停止了,建議使用補中湯連續三到五劑。千萬不要因為吃一兩劑感覺沒有效用就換藥,這需要知道藥效還沒發揮作用。

內傷的疾病變化多端,有的人發燒、頭痛、怕冷;有的人一天發燒一次,發熱後必定流汗,隔天又會如此;有的人出現肋痛、腹瀉等症狀,病症複雜多變,都適合使用補中益氣的正方藥來治療。如果有人服用了外感證治療的藥物而沒有流汗的症狀,建議在補中湯的基礎上加羌活、防風。

外感有汗便愈,不比內傷也。若寒熱間作,一日一次,狀如瘧疾,腹中不和,口不知穀味,是內傷不足之證。若發熱,熱盡而汗出,惡寒,寒盡而熱,汗出如冰,汗盡而熱,熱盡而汗,證無休息,頭痛之極,二便不利,又無內脹,此是乾涸不治。或腹中不和,懊憹不識,發熱無汗而不頭痛,服補中湯五六帖不愈,謹防變勞,雖不死,亦必三五月方好。

白話文:

外感風寒,出汗後就能痊癒,與內傷不同。如果寒熱交替發作(寒熱間作),每天發作一次,症狀類似瘧疾,腹中不協調,口裡沒有味覺,這是內傷不足的證據。如果發熱,熱到極點後出汗,怕冷,冷到極點後發熱,汗出如冰,汗出盡後又發熱,發熱到極點後又出汗,症狀沒有停歇,頭痛劇烈,大小便不利,也沒有內脹,這是乾涸的證狀,無法治癒。或者腹中不協調,煩躁不安,發熱沒有汗水,但沒有頭痛,服用補中湯五六劑後依然沒有痊癒,要謹防轉變為勞疾,即使不死,也要三五個月才能治癒。

內傷寒熱,汗間作,一怕頭極痛,二怕二便閉而短澀,三怕絕谷瀉痢,雖非傷寒兩感,亦是氣血兩虛,所以防其不治。

白話文:

因內部受寒發生的疾病,並伴有盜汗,一種是害怕頭極其痛,另一種是害怕二便堵塞不通,大便短澀,三是害怕飲食中斷而腹瀉。雖然不是雙感導致的傷寒,也是氣血兩虛引起的,因此有必要預防其不治。

內傷虛損,宜保元湯加歸、芎,發熱畏寒加附、桂,甘溫除大熱,理必然也。瀉者去當歸,煩躁口乾是津不到咽而干,非渴也,血虛故耳,切忌用白虎湯,宜保元湯加歸身、燈草、竹葉、麥冬等味,不眠加棗仁三錢。倘病明系虛證,熱極而汗,汗解後又熱,汗出如水,陽隨汗出,發泄在外而不歸,保元加浮麥、牡蠣,或棉子仁炒焦煎服。

白話文:

內傷虛損,宜用保元湯加當歸、川芎,發熱畏寒加製附子、桂枝,甘溫除大熱,道理必然。瀉痢病去當歸,煩躁口乾是津液不到咽喉而乾燥,不是口渴,是血虛引起的,切忌使用白虎湯,宜用保元湯加當歸身、燈芯草、竹葉、麥冬等藥。若失眠再加炒棗仁三錢。如果病症明顯是虛證,熱極而汗出,汗解後又發熱,汗出如水,陽氣隨汗而出,發泄在外而不歸,保元湯加浮小麥、牡蠣,或炒焦棉子仁煎服。

心神不安,夜服安神丸又不愈,當用何法?須知下虛不能奉上,虛陽上並不能下達,保元加木瓜,使陽氣內復,更用附子,吳茱萸貼足心,引之下行,小便不利加牛膝,大便不利加麻仁,裡實六味湯加車前子。若泄瀉、脈大,補中湯、保元湯加白朮、附子;或有咳嗽,不必治也,或脈細數無力,瀉利,氣促,保元加木瓜,嘔吐加陳皮、貝母、煨薑。自傷寒外,慎不可過用攻邪之藥,恐元氣不能勝,所以治宜緩也。

白話文:

  1. 心神不安,即使在晚上服用安神丸也沒有好轉,應該怎麼辦?要知道,下焦能量虛弱不能夠支援上焦,上焦虛熱不能夠下達至下焦,因此需要使用保元湯加上木瓜,使人體陽氣回歸,再使用附子、吳茱萸貼在腳底,引導陽氣向下運行。

  2. 若小便不利,則可以加入牛膝;若大便不利,則可以加入麻仁;若裡實,則可以使用六味湯加上車前子。

  3. 若是出現腹瀉、脈搏強勁,則可以使用補中湯、保元湯加上白朮、附子;或者是有咳嗽,也不必特別治療。

  4. 若是脈搏細弱無力、腹瀉不止、氣促,則可以使用保元湯加上木瓜;若有嘔吐,則可以加入陳皮、貝母、煨薑。

  5. 在傷寒後,要謹慎使用攻邪之藥,以免元氣受損,因此治療應該緩和。

內傷證大便閉者,補中加蘇梗、杏仁,小便不利加牛膝,汗多加白芍,有汗減升麻、加白芍,口乾加葛根、五味。病久熱不退,氣短促者,保元加桂、附,煩躁加歸、芍、麥冬、五味。若脈大,一熱一寒,日日不退,六味湯加麥冬、桂枝。大便閉結,內無大糞,不思登圊,切不可下,不求食,不腹飽,七八日便閉,亦常事耳。

大便去而不去,氣虛也,了而不了,血虛也。總宜益氣湯,以白朮、當歸消息盈虛之。

白話文:

  1. 內傷證導致大便不通,可以加入蘇梗、杏仁來補中益氣;如果小便不利,可以加上牛膝;如果汗多,可以加白芍;如果有汗就減少升麻,再加白芍。

  2. 口乾可以加葛根、五味子。

  3. 如果病情持續很久,熱退不下去,出現氣短促的症狀,可以服用保元湯,並加入桂枝、附子;如果煩躁不安,可以加入歸、芍、麥冬、五味子。

  4. 如果脈搏大,忽冷忽熱,而且每天都持續,可以服用六味湯,並加入麥冬、桂枝。

  5. 如果大便不通,肚子裡沒有大便,不想上廁所,不要下瀉藥,也不要強求進食,不要吃飽肚子,七八天大便不通也是常有的事。

凡內傷證,若服竹葉石膏湯,須防失血,過二十一日必反;服黃柏等藥,須防嘔吐、瀉利,一二月內必見。

白話文:

對於內傷證狀,如果服用竹葉石膏湯,必須預防失血,超過二十一天必定復發;服用黃柏等藥物,必須預防嘔吐、腹瀉,在一個或兩個月內必定會出現。

內傷益氣湯證,上焦兩脅有病,俱是風熱鬱火,必加疏風散火之藥,不宜薑、桂。惟下焦、中焦有病,薑、桂可以重用。

白話文:

內傷益氣湯證,上焦(包括胸部和肋骨)有病,都是因為風熱鬱火造成的,必須加上疏風散火的中藥,不宜使用薑和桂枝。但是,下焦(包括腹部)和中焦(包括脾胃)有病時,薑和桂枝可以使用較多。

病證多端,但屬內傷,有似十二經皆病者,俱宜從脾胃上調理,以脾胃乃諸經之本也。內傷證,表熱已解而濕熱留於上焦者,於調理藥內加茯苓、半夏清痰理濕;濕熱留於中焦者,加木香、砂仁導濕實脾。

白話文:

疾病的症狀有很多種,但大多屬於內傷,看起來好像十二經脈都生病了。這時候,應該從脾胃方面調理,因為脾胃是諸經之本。內傷證,表面的熱已經消除了,但是濕熱還留在上焦的話,可以在調理藥裡面加入茯苓和半夏,來清除痰、調理濕氣。如果濕熱留在中焦,可以加入木香和砂仁,來去除濕氣、補益脾胃。

似傷風,乃內傷不足之證,飲食勞役所傷,亦惡風自汗,若在溫暖處則不惡矣,與傷風惡風自汗頗同。如居露地中,遇大風不惡,惟窗隙小風反惡之,風不盡惡,與傷風不同。內傷鼻流清涕,頭痛,自汗,間有氣少不足以息,語則氣短怯弱,妨食,或食不可下,或不欲食,腹中不和,口不知穀味,小便黃赤,大便常難,或澀或結,或色黃如糜,或溏白色,心下痞,胸中閉塞如刀刺痛,有時胃脘當心而痛,兩脅痛。

白話文:

這種疾病類似傷風,其實是內傷不足的證狀,飲食勞役所傷,也怕風自汗,但若在溫暖處就不怕風了,很像傷風怕風自汗的症狀。比如住在戶外,遇到大風也不怕,只是從窗縫吹進的風反而怕,並沒有完全怕風,這與傷風不同。內傷會流清鼻涕、頭痛、自汗,有時氣短不足以呼吸,說話時氣短怯弱,妨礙飲食,或食物吃不下,或不想吃東西,腹中不和,口裡覺得食物沒有味道,小便黃赤,大便經常困難,或乾澀或結成塊,或顏色發黃如粥,或溏白色,心下痞滿,胸中閉塞疼痛如刀刺,有時胃脘和心窩疼痛,兩脅疼痛。

相火上行,亂於胸中,熱傷元氣,氣粗息喘,四肢不收,無氣以動,懶倦嗜臥,外感俱無此證,故易為辨也,宜用補中益氣湯。蓋飲食勞倦,則心火乘其土位,肺先受害,不能管攝一身,營衛無潤澤之資,故本方黃耆最重,人參、甘草次之。脾胃一虛,肺氣先傷,重用黃耆以益皮毛,不令自汗,上喘氣短,損其元氣,故用人參以補之。因心火乘脾,故用甘草以瀉之,所謂急者緩之也。

白話文:

心上亢熱,熱傷原氣,導致呼吸急促,四肢好像不動,毫無氣力,總是懶惰不想動,喜歡睡覺,跟外感疾病造成病症完全不同,所以很容易診斷出來,適合使用補中益氣湯治療。

飲食或勞累過度,心火就會侵犯土位,肺最先受到損傷,無法控制身體各器官,營衛也無法得到滋潤,因此本方中黃耆最重要,人參、甘草次之。

脾胃虛弱了,肺氣就會先受傷,因此大量使用黃耆來保護皮毛,防止自汗,氣短上喘,損傷元氣,所以使用人參來補氣。

因為心火侵犯脾胃,因此使用甘草來瀉心火,所謂急症要緩和的治療。

白朮除胃中熱,胃中清氣下陷,用升、柴以提之。氣亂於胸中,清濁相干,用陳皮以理之。陰火傷其生血之氣,致營血虧而火熾,血中伏火,日夜煎熬,心與包絡血減火盛,心亂而煩,用當歸以和之,稍加黃柏以救腎水,且以瀉陰中伏火也。如煩不止,加生地黃以補腎。水旺而火自平,如氣浮心亂,安神丸定之。

寒熱,六腑之陰虛於外也;二便自利,五臟之陽虛於內也。

白話文:

白朮可以消除胃中的熱氣,如果胃中的清氣下陷,可以用升麻和柴胡來升提它。如果氣亂於胸中,清氣和濁氣混雜,可以用陳皮來理順它。陰火會損傷生血之氣,導致營血虧虛而火氣熾盛,血中暗藏著火毒,日夜煎熬,心與包絡的血減少而火氣旺盛,心神不安而煩躁,可以用當歸來調和,稍加點黃柏來滋補腎水,也可以瀉除陰中暗藏的火毒。如果煩躁不止,可以加生地黃來滋補腎臟。水旺盛了,火自然就會平息。如果氣浮心亂,可以用安神丸來安神定志。

凡人素有病,若勞碌動作,反覺精神強健,此乃陰火沸騰,扶助於內,不知乃元氣之不足也。故一靜養,則陰火退而陽復,反覺神倦氣弱矣。然而陽復內傷有向愈之機,陽復而愈,諸病皆然也。

白話文:

一個人本來就有疾病,如果勞累奔波,反而覺得精神強健,這是因為陰火沸騰,在體內幫助陽氣,不知道這是元氣不足的緣故。所以一旦靜養,陰火退去,陽氣恢復,反而覺得精神疲倦,氣息虛弱。然而,陽氣恢復,內傷就有好轉的機會,陽氣恢復而痊癒,各種疾病都是這樣。

內傷病久,必轉病,而後陽氣活動。脈弦者,轉瘧方愈;脈緩者,轉痢方愈;肺氣不足,轉傷風咳嗽方愈。蓋轉瘧是少陽陽氣通也,轉痢是陽明陽氣通也,轉傷風咳嗽是太陽陽氣通也。陽氣一通,病邪自退。

白話文:

如果內傷疾病時間久了,一定會轉變為其他疾病,然後陽氣就會活躍起來。脈象弦硬的人,轉成瘧疾病後就會痊癒;脈象緩慢的人,轉成痢疾後就會痊癒;肺氣不足的人,轉成傷風咳嗽後就會痊癒。因為轉瘧疾是少陽經的陽氣通暢了,轉痢疾是陽明經的陽氣通暢了,轉傷風咳嗽是太陽經的陽氣通暢了。一旦陽氣通暢了,疾病的邪氣就會自行退去。

內傷胸滿而喘,是陽氣下陷,陰火上升,熱傷元氣,脾氣不足也。若作有餘之火,用桑皮等藥瀉之,是益虛其肺氣矣。

白話文:

內部的損傷導致胸腔脹滿而喘不過氣,是陽氣下沉,陰火上升,熱氣損傷了元氣,脾氣不足造成的。如果用桑皮等藥物瀉火,反而會損傷肺氣,加重虛弱。

凡似傷風咳嗽之證,乃因肺虛不能外衛皮毛所致者,宜用溫肺湯以固肺為主。若用寒涼,則肺氣益虛,不能生腎,腎水枯則相火旺,相火旺則骨髓蒸乾,勞瘵所由作也。勞瘵不作瀉者,陰血骨髓皆枯也;善食者,胃中火盛殺穀也。

白話文:

凡是類似傷風咳嗽的症狀,都是由於肺虛弱而不能保護皮毛導致的,應以溫肺湯來補肺固肺為主。如果使用寒涼之藥,肺氣更虛,不能生腎,腎水枯竭,則相火旺盛,相火旺盛,則骨髓蒸乾,勞瘵病也因此發生。勞瘵之症,不可用瀉法治療,因為陰血和骨髓都已枯竭;如果能吃好東西的話,那是胃裏的火氣旺盛,把食物都消滅了。

內傷發熱,是虛陽上浮,下寒而上熱,內寒而外熱,其熱是假也。蓋肝、脾、腎三陰在下,三陰中有三陽,若陽氣虛,陰氣勝,則三陽上逆,三陰獨滯於下,太陰無陽明之陽,少陰無太陽之陽,厥陰無少陽之陽,陽浮於上,身熱所由發也。(王胥山曰:太陰,脾也;陽明,胃也;脾與胃相因為表裡也。

白話文:

內傷發燒,是因為虛陽浮在上面,下面寒冷上面發熱,裡面寒冷外面發熱,這種熱是假的。因為肝、脾、腎三個陰經在下面,三個陰經中有三個陽經,如果陽氣虛弱,陰氣旺盛,那麼三個陽經就會上逆,三個陰經就停留在下面,太陰沒有陽明之陽,少陰沒有太陽之陽,厥陰沒有少陽之陽,陽氣浮在上面,身體發熱就是由此而來的。(王胥山說:太陰是脾,陽明是胃,脾和胃互相為表裡。)

少陰,腎也;太陽,膀胱也;腎與膀胱相因為表裡也。厥陰,肝也;少陽,膽也;肝、膽相因為表裡也。有陰不可無陽,有陽不可無陰,一陰一陽,其相配乃所以相濟,此天地之至理也。)故用炮薑回陽明於脾,肉桂回少陽於肝,細辛回太陽於腎,三陽下降,則火歸原而熱自止,故曰溫肺湯,乃退熱之聖藥也。

白話文:

少陰是指腎臟,太陽是指膀胱,腎臟與膀胱互相表裡。厥陰是指肝臟,少陽是指膽囊,肝臟與膽囊互相表裡。一定要有陰纔能有陽,有陽也一定要有陰,陰和陽互相配對,才能互相幫助,這是天地間最基本的道理。因此,古人使用炮製生薑來溫補脾臟的陽氣,使用肉桂來溫陽補肝,使用細辛來溫陽補腎,這三種陽氣下降,則火回到原處,熱自然就停止了,所以說溫肺湯是退熱的聖藥。

內傷之證,中氣虛也。中氣者,當臍中空處,兩脅中間也。脾氣在中氣之內,與中氣相為依倚,非即中氣也。中氣以空為貴,其所以能空者,由脾能運轉,陽氣上升而後中能空也。若脾氣下陷,填塞其中,則臟腑之根蒂以傷,氣血往來之道路以窒,病自此起矣。脾之所以能升者,由胃氣升發,脾有所稟也。

白話文:

內傷的症狀,主要是中氣虛弱造成的。中氣位於臍中空處,兩脅中間。脾氣位於中氣之內,與中氣互相依賴,但並不等於中氣。中氣以空虛為貴,之所以能空虛,是因為脾能運轉,陽氣上升之後,中氣才能空虛。如果脾氣下降,填塞在中氣之內,那麼臟腑的根基就會受損,氣血往來的道路就會閉塞,疾病就會由此產生。脾之所以能上升,是因為胃氣上升,脾受到胃氣的稟承。

故脾氣散精,上輸於心,心輸於肺,肺輸於皮毛,輕清者入於經絡為營,慓悍者入於皮膚為衛。故凡飲食入胃,全賴脾氣運之,其精氣上行於肺,化為津液,肺復降下,四布入心、入脾、入肝為血,入腎為精;其濁者入於臍下之幽門、轉於小腸,達於大腸,會於闌門,糟粕出於廣腸。津液沁於膀胱,所以清升濁降,生生不息,即壽且康也。

白話文:

因此脾氣分散出精氣,上達於心臟,心臟再將精氣輸送至肺臟,肺臟又將精氣輸送至皮毛。較清輕的精氣進入經絡成為營氣,較濁重的精氣進入皮膚成為衛氣。所以食物進入胃部,完全靠脾氣的運行,脾臟將食物中的精氣輸送到肺臟,轉化為津液,肺臟再將津液降下,分佈到心臟、脾臟、肝臟成為血液,進入腎臟成為精華;而食物中的濁氣則進入臍下的幽門,經過小腸,到達大腸,會合在闌門處,糟粕排出到大腸。津液滲透到膀胱,因此清氣上升,濁氣下降,生生不息,就能長壽健康。

倘或飲食傷胃,脾無所稟,或勞役傷脾,不能轉運,脾胃之氣既滯於中,則金無所藉以滋養,而不能生水,水無所藉以相生,而不能制火,命門之火必過旺矣。命門之火與心包絡,一脈相通。命門火旺,心火亦旺。胸膈之間無非陰火之熾,火乘土位則金失其職,火從而克之,故氣高而喘者,陰氣填塞於肺,肺氣為之不利也。身熱而煩者,火盛血乾,心神無所安養,故躁而煩熱也,是心肺之氣病而著見於外者如此。

白話文:

假如飲食傷害到胃,脾胃功能受到損害,或者勞累過度也傷害了脾胃,阻礙了食物的消化吸收,導致脾胃之氣中滿不通暢,金就沒有辦法得到滋養,而無法生成水,水就沒有辦法得到滋生,而無法制約火,命門之火必定會變得過於旺盛。命門之火和心包絡的相通的。命門之火旺盛,心火也會旺盛。胸膈之間滿是陰火旺盛,火邪侵襲土位,則金就失去了木是輔助,火邪就會剋制金,所以表現出氣喘症狀,這是因為陰氣充塞於肺,使肺氣的功能受到損害。身熱煩躁,這是火盛血燥,心神受到躁動,所以導致煩躁和發熱,這是心肺之氣病變在身體外在的表現。

故或似傷風,或似傷寒,皆陽氣不足之所致也。若認作外感汗之,則肺氣益虛,下之則陽氣下陷,輕者多重,重者多死。故東垣《內外傷辨》曰:外傷者是為有餘,有餘者宜瀉之;內傷者是為不足,不足者宜補之,此補中益氣湯所由設也。用人參、黃耆、白朮、甘草、當歸以補氣血,用陳皮以理氣滯,用柴胡、升麻以升清氣,清氣升,濁氣自降,元氣周流,運行不息,觀之天地位而萬物育,其理一也。

,案

白話文:

因此有的人看起來像傷風,有的人看起來像傷寒,都是因為陽氣不足引起的。如果誤認為是外感而治療,發汗的治療會讓肺氣更虛,瀉下的治療會讓陽氣下陷,輕的會病情加重,重的會死亡。因此東垣在《內外傷辨》中說:外傷是多餘的,多餘的應該減掉;內傷是不足的,不足的應該補充,這就是「補中益氣湯」所製定的依據。使用人參、黃耆、白朮、甘草、當歸來補氣血,使用陳皮來調理氣滯,使用柴胡、升麻來提升清氣,清氣上升,濁氣自然下降,元氣在體內運行不息,這就像天地的位置一定,萬物就會生長,其道理是一樣的。

一人內傷,身中困倦,食後噁心,此證全由脾陰不足。脾陰不足,則胃陽不升,而肝邪來侮,肝火上行而胃中之真陽不能生髮,則金失所養而水亦衰弱,三焦皆陰火矣。宜四君加清火扶金之藥,則腎不治而自安,火不降而自平。蓋金浮則水升,木沉則火降也。

白話文:

某患者身體倦怠,吃過飯後就覺得噁心。這種症狀完全是由於脾陰不足造成的。脾陰不足會導致胃陽不升,而肝邪來侵,肝火上行。胃中的真陽無法生髮,導致肺沒有得到滋養,腎也變得衰弱,三焦都是陰火。應該服用四君子湯加上清火扶金的藥物,那麼腎不用治療就會安寧,肝火不用降也會平息。這是因為肺得到滋養,腎水就會上升;肝氣得到抑制,肝火就會下降。

一人身熱,頭患昏暈,言語恍惚,此上熱也;泄瀉,自汗,臍中痛,此下寒也。上實下虛,宜溫宜汗,五苓散加炮薑、吳茱萸少許,水煎熱服,一劑而愈。

白話文:

某人患身體發熱、頭昏眼花、言語含糊不清的症狀,這是上熱的表現。同時還有腹瀉、自汗、臍部疼痛的症狀,這是下寒的表現。上實下虛,宜溫補發汗,用五苓散加入炮薑、吳茱萸少量,水煎熱服,一劑即愈。

一人十三歲,吃麵餅後即洗浴遇驚,以致發熱似傷寒。二、三日後右脅痛,下午潮熱、口渴,用歸脾湯加梔子飲之。蓋受驚則氣散,血不歸絡,濁氣歸心,淫精於脈。夫心以生血也,如心氣散,則血不生而火熾,脅痛,潮熱,口渴,血虛火熾。歸脾湯益心氣、養心血,所以主之也。

白話文:

有一個人十三歲,在吃了麵餅後立即洗浴遭遇驚嚇,結果導致發熱,非常像傷寒。兩、三天後右脅疼痛,下午出現潮熱、口渴的症狀,使用歸脾湯加梔子飲來治療。原因是驚嚇會導致氣血分散,血液無法回歸經絡,濁氣聚集在心臟,淫邪之精氣在脈中流動。心臟具有生血的生理功能,如果心氣分散,那麼血液就無法生長,而火氣就會旺盛,就會出現脅痛、潮熱、口渴的症狀,這是因為血虛火旺所引起的。歸脾湯可以益氣、養心安神,所以可以用來治療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