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慎齋遺書》~ 趙序
趙序
1. 趙序
余舅祖琢崖王先生,乾隆甲午,壽屆七十有九,病將易簀,手書一編,囑余曰:是為明醫周慎齋遺書,開雕未半,子幸竟其事,卒成吾志。余謹受教,唯而退。乃於是年之冬,續刊其餘,共成書十卷。雕事畢,為之序曰:先生諱琦,字載韓,號載庵,又號琢崖,晚年自稱胥山老人。
未弱冠,補弟子員,即館余家。先生父松谷公,相與昕夕討論書史,上下古今,旁及青鳥演禽,蓍筮云篆,貝葉之文,兼收並覽,孳孳至忘寢食。性儉素尚義,壯年喪偶,不更娶,不蓄資,有得即以供剞劂氏,刻所注李太白、李長吉等集,既《醫林指月》十二種,其他未付梓者尚多。此《慎齋遺書》,則得自晚年,第鈔本闕陋,借得東扶張先生藏本,始備卷數。
慎齋名之干,明季東吳人,以醫鳴,著書三數種,《張氏醫通》,曾引其說,此本為勾吳逋人名球者所訂,其文義頗未潤澤。大抵慎齋門人,記其師所指授,語多質樸,無高手宣達義旨,讀者嘗病其蹇。東扶先生少為利導之,琢崖先生復細加釐定,始成完書。余於歧黃理無所窺。
然以先生之博極群籍,又醉心於方藥術者數十年,其所許可謂補世之所未備,則其有裨益於醫道無疑也。是書傳,慎齋之名亦傳,而勾吳逋人亦不枉費數十載之參稽,其名亦傳,豈徒以其名也歟哉!世有人熟玩反復,稟是以御諸疾,而收其立成之效,雖得其旨於慎齋,然卒成其書之功,而垂益於後世,非先生其誰與歸。余是以不敢委其命於草莽,而終踐其諾也。
仁和趙樹元石堂氏謹序
白話文:
我的舅公祖父琢崖王先生,在乾隆甲午年,年紀七十九歲,病重快要過世時,親手寫了一篇文章,囑咐我說:「這本是名醫周慎齋的遺書,開刻印的時候還沒完成一半,你希望能完成這件事,成就我的遺願。」我恭敬地接受教誨,答應後就退下了。於是在那年的冬天,我繼續刊刻剩下的部分,總共完成了十卷。刻印的事情完成後,我為這本書寫序說:先生名諱是琦,字載韓,號載庵,又號琢崖,晚年自稱胥山老人。
他還沒成年時,就考取了秀才,隨即來到我家當老師。先生的父親松谷公,常常和他早晚一起討論詩書歷史,從古代到現代,還廣泛涉獵風水、星象占卜、龜殼文字,以及佛經等,他兼收並蓄,勤奮到忘記吃飯睡覺。先生生活簡樸,崇尚道義,壯年喪偶後,沒有再娶,也不積蓄財產,有了錢就拿去給雕刻工匠,刻印他註釋的李白、李賀等人的詩集,以及《醫林指月》等十二種醫學著作,其他沒有刊印的還有很多。這本《慎齋遺書》,是先生晚年得到的,只是抄本內容殘缺不全,後來借到東扶張先生的藏本,才補齊了卷數。
慎齋本名之干,是明朝末年蘇州人,以醫術聞名,著有幾本醫書,《張氏醫通》這本書曾經引用過他的理論,這本遺書是由一位名叫球的蘇州隱士整理的,但文句還不夠流暢。大致來說,這本書是慎齋的弟子們記錄老師的教誨,內容比較樸實,沒有高手加以闡釋,所以讀者常常覺得艱澀難懂。東扶先生曾經稍加引導,琢崖先生又仔細地重新修訂,才讓這本書得以完整。我對於醫學的道理一竅不通。
但是,以先生博覽群書,又數十年醉心於研究方劑藥理,他所認可的書籍可以說是補充了世上醫學的不足,那麼這本書對醫學的貢獻就沒有疑問了。這本書流傳開來,慎齋的名聲也得以流傳,而那位蘇州隱士也沒有白費數十年的研究,他的名字也因此流傳,這難道只是因為他們的名聲嗎!世上如果有人能仔細研讀這本書,運用書中的理論來治療疾病,並且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雖然是從慎齋那裡得到醫理,但最後完成這本書,使它能夠流傳後世的功勞,除了先生還能歸於誰呢?我因此不敢把先生的遺囑當成無足輕重的小事,而終於完成了我的承諾。
仁和趙樹元,字石堂,謹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