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千

《周慎齋遺書》~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驗案

一人每至夜,則頸項強硬,喉痛舌乾吐痰,至天明則諸病皆退,此陽虛不能上達也。蓋夕則陽氣下降於丹田,上焦之陽不足,故陰火熾於上而生諸病,至旦則陽氣從丹田上升,陽升陰降而諸病退矣。治法用補中益氣湯。(炳章按:此證為津液不足者多,補中益氣未見合法,此公以陽不升上之論,亦未知果效否。觀病須別有證據,方可定其屬陰屬陽,未可執此一證,即定其為上焦陽虛也。

白話文:

有一個人每次到了晚上,就會脖子僵硬、喉嚨痛、舌頭乾燥、咳嗽吐痰,但到了天亮,所有病症就都消失了。這是因為陽氣虛弱,無法向上輸佈的緣故。因為晚上陽氣會下降到丹田,上焦的陽氣不足,所以陰火才會在上焦旺盛而產生這些病症。到了早上,陽氣從丹田上升,陽氣上升、陰氣下降,所以病症就都消退了。治療方法應該使用補中益氣湯。(炳章按:這個病症多半是因為津液不足,使用補中益氣湯可能不適合。這位醫師認為是陽氣無法上升的說法,也不知道有沒有效果。觀察病情必須要有其他證據,才能判斷是屬於陰虛還是陽虛,不能只憑這個症狀,就斷定是上焦陽虛。)

2. 亢害承製

人受氣以成形,氣失其平則成病,故肝木太旺則肝亢矣。肝亢則害脾,脾害則不能生金而防水,故木亢則金水亦俱傷。斯時當以扶金為要,金扶則木製而木平,木平則能和土而水不泛,金得生矣。若肺金太旺,則肺亢矣,肺亢則不能生水而害木,木病則脾亦損。斯時當扶火以制金,火旺則金暖而平,金平則能生水而制木,木和則無傷於脾矣。

又若脾胃過於濕熱,飲食思慮,則脾胃之氣亢,脾土亢,則傷腎而不能生金,金弱則水之化原絕,而腎益衰。期時當疏木以制土,土平則金水俱平矣。又如腎亢則水泛,泛則水失其流行之道,而不能生木,木傷則邪干於土,而脾胃亦傷,故當補火以生脾,脾旺則水有所制而平矣。

火亢、水亢、木亢、金亢,一有所亢,皆不能無累於脾,脾有累,則後天氣傷,後天傷,則先天不能成其生生之氣,治宜用納氣法。蓋胃氣為中土之陽,脾氣為中土之陰,脾不得胃氣之陽,則多下陷,胃不得脾氣之陰,則無以轉運,而不能輸於五臟,脾既不輸,則心亦無以奉生而化赤,心不化赤,則心火弱不能制肺金,金既無制,則下降之令不行,於是五臟中失其和平者多矣。

夫脾氣由心而至肺,肺得氣而行下降之令,入心為血,入肝入脾亦為血,入腎為精,自入為液。五臟和則能互為生克,相生相剋,相制相化,而無過與不及之病,所謂氣得其平也。其不能平者,或因六氣之感,則外傷而不平,或因飲食勞倦欲事七情,則內傷而不平,不平於先天者,必傷於後天,傷於後天者,必害於先天,一有所傷害,則多氣不納腎之患。故醫者必先審其起病之由,而察其何臟亢?何臟弱?亢者則以所承製之,蓋子能報父仇也。

弱者則以生化求之,蓋制則能生化也。而以脾為要,蓋五臟之氣,皆能奉脾土歸氣於先天之原,萬病俱消矣。

萬物賴陽而生,從土而發,土不得陽,則不能制水,水無以生化,則反來侮土,土自救無暇,焉能復生金乎?金水寒則堅滯而不能生化,雖有微火,亦不明也,豈能化金水之寒乎?急宜桂附姜參救之,蓋陽者胃脘之陽也,救之而不愈者有之,未有不救而能自生者也。(炳章按:胃中為沖和之氣,故能化物,若燥熱則為偏駁之氣矣,且古人以胃為陽土,最喜清潤,何能受桂附之辛燥乎?唯脾土寒濕者,與之相宜耳。)

古人云:瀉其有餘,因不足者瀉之。補其不足,因有餘者補之。何以言之?假使木氣盛者,由肺氣有虧,當瀉南方以制肝,使火不相剋,則肺自清矣。若金不足而火盛,火盛則水虧,脾土因亢而不生,當補脾以養金,滋陰以降火,則水自生而血自長,土常不足,再無有餘。(炳章按:然則古人又有敦阜之說,何以通之?)

氣血以沖和為上,偏勝者乃邪勝也,非氣血有偏勝也。瀉其有餘,是瀉邪也。以邪氣反勝,正氣不足,當卻邪以衛正,補其不足,是補正也。因正氣不足,邪從虛入,當扶正以卻邪。氣血均平,邪從何入?氣有餘者非言氣之有餘,而言火之有餘也。因血不足,氣過盛則化而為火,五臟空虛,燒灼真陰,為害甚大。

夫人之一身,氣以血為主,血以氣為先。血以氣為先,故當補血中之氣。四物加肉桂,血熱者不宜。氣以血為主,則當補氣中之血,保元加血藥,治病不可忘血,亦不可忘氣。忘血則四肢不能用,脾無統也;忘氣則體無管攝,肺無主也。氣血互相周流,生生不息。和平之藥,疏暢氣血,宜多不宜少;寒熱之藥,不過卻病,宜少不宜多,多則傷脾胃,切宜謹慎。

虛中有實,正虛便生實邪,實中有虛,邪實皆由本虛,故實者以瀉為補,虛者以補為瀉,總不外亢則害,承乃制之道也。(炳章按:數語格言,放手桂附,開口芩連者,切宜記之。)

水者所以生木也,水泛則木浮,必得土剋水而後能生木,木者所以生火也,木盛則自焚,必得金剋木而後能生火。火生土,火炎則土燥,必得水剋火而後能生土。土生金,土重則金埋,必得木剋土而後能生金。金生水,金寒則水冷,必得火剋金而後能生水。此生剋制化之道也。

五行不克則不生,在五臟亦然。人徒知克我者為賊邪,而不知克我者為夫也。蓋女無夫則不生,五臟無克亦不生,如水生木,木不生於江湖河海而生於厚土,土剋水而生也。故相生之道,人皆知之,相剋之義,舉世莫知。經云:承乃制,制則生化,有志歧黃者,宜詳味焉。

白話文:

人之所以有形體,是因為接受了天地之氣,但一旦這股氣失去了平衡,就會成為疾病。例如,如果肝氣過盛,我們稱之為肝亢。肝亢會影響到脾,脾受到影響後,就無法正常生成肺氣,進而控制水份,因此,當肝氣過盛時,肺氣和腎氣也會受到傷害。這時候,應以增強肺氣為首要目標,肺氣強壯了,就能抑制肝氣,讓肝氣恢復平衡。肝氣平衡後,就能和脾氣協調,防止水份過度擴散,肺氣也就得以再生。如果肺氣過盛,則會影響到水氣,並間接傷害到肝氣,肝氣受損,脾氣也會跟著受損。這時候,應該增加心氣來抑制肺氣,心氣強盛,肺氣就會溫和,恢復平衡,這樣肺氣才能正常生成水氣,抑制肝氣,肝氣和順,就不會傷害脾氣。

同樣地,如果脾胃濕熱過度,飲食過量,思考過多,脾胃之氣也會過盛。脾氣過盛,就會傷害腎氣,無法生成肺氣,肺氣弱了,腎氣的化生功能就會停止,腎氣會更加衰弱。這時候,應該疏導肝氣來抑制脾氣,脾氣平衡後,肺氣和腎氣都會恢復正常。如果腎氣過盛,水氣就會擴散,失去正常的流動,無法生成肝氣,肝氣受損,就會影響到脾氣,脾胃也會受到傷害。這時候,應該增加心氣來生成脾氣,脾氣強盛,就能控制水氣,保持平衡。

火氣、水氣、肝氣、肺氣,任何一種氣過盛,都會影響到脾氣,脾氣受影響,後天之氣就會受傷,後天之氣受傷,先天之氣就無法生成生命力量。治療時,應該使用納氣法。因為胃氣是中土之陽,脾氣是中土之陰,脾氣得不到胃氣的陽氣,就會下陷,胃氣得不到脾氣的陰氣,就無法運轉,無法輸送到五臟,脾氣不運轉,心氣也就無法得到營養,心氣得不到營養,心火就會虛弱,無法抑制肺氣,肺氣沒有被抑制,下降的命令就無法執行,這樣五臟之間的平衡就會受到破壞。

脾氣是由心氣到肺氣,肺氣得到氣後,就會執行下降的命令,進入心臟成為血液,進入肝臟和脾臟也成為血液,進入腎臟成為精液,自己進入成為液體。五臟和諧,就可以互相生成和剋制,相生相剋,相制相化,就不會出現過剩或不足的疾病,這就是氣平衡的狀態。如果無法平衡,可能是因為外在的六氣影響,導致不平衡,或者因為飲食、勞累、情慾等內在因素,導致不平衡。先天的不平衡,必然會影響後天,後天的不平衡,必然會傷害先天,只要有一點傷害,就可能會出現氣無法納入腎臟的問題。因此,醫生必須先審視疾病的起因,然後判斷哪個臟器過盛,哪個臟器虛弱,過盛的臟器,應該使用剋制它的方法,因為兒子可以為父親報仇。

虛弱的臟器,應該尋找能夠生成它的方法,因為只有剋制才能生成。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脾臟,因為五臟的氣都可以供應脾土,回歸到先天的源頭,所有的疾病都會消失。

萬物依賴陽氣生存,從土壤中發芽,如果土壤得不到陽氣,就無法控制水分,水分無法正常生成,反而會反過來侵蝕土壤,土壤忙於自救,哪裡還能生成肺氣呢?肺氣和腎氣寒冷,就會凝固,無法生成,即使有一點點的火氣,也不夠明亮,怎麼能化解肺氣和腎氣的寒冷呢?這時候,應該使用肉桂、附子、薑、人參等藥材來急救,因為這些藥材可以提供胃脘的陽氣,如果不急救,病情可能會加重,但是,如果急救了,病情就有機會好轉。

古人說:「過剩的應該瀉掉,不足的應該補充。」這是什麼意思呢?例如,如果肝氣過盛,是因為肺氣不足,應該瀉掉南方的氣來抑制肝氣,讓火氣不再剋制肺氣,這樣肺氣自然就會清潔。如果肺氣不足,而火氣過盛,火氣過盛,水氣就會不足,脾土會過盛,無法生成,這時候,應該補充脾氣來養護肺氣,滋陰降火,這樣水氣自然就會生成,血液自然就會增長,脾土通常都是不足的,很少會過剩。

氣血應該保持衝和,過剩的氣血是邪氣,而不是真正的氣血過剩。瀉掉過剩的氣血,就是在瀉掉邪氣,因為邪氣反勝,正氣不足,應該排除邪氣,保護正氣。補充不足的氣血,就是在補充正氣,因為正氣不足,邪氣就會趁虛而入,應該扶持正氣,排除邪氣。氣血平衡,邪氣從哪裡進入呢?氣血過剩,並不是指氣血真的過剩,而是指火氣過剩,因為血液不足,氣過剩就會轉化為火氣,五臟空虛,燒灼真陰,危害很大。

人的身體,氣以血為主,血以氣為先。血以氣為先,所以應該補充血液中的氣,使用四物湯加上肉桂,但是血熱的人不適合。氣以血為主,應該補充氣中的血,使用保元湯加上血藥。治療疾病時,不可以忘記血液,也不可以忘記氣,忘記血液,四肢就會無法使用,脾氣沒有統御能力;忘記氣,身體就會失去控制,肺氣沒有主導能力。氣血互相流動,生生不息。使用和平的藥物,疏導氣血,應該多用,而不是少用;使用寒熱的藥物,只是為了治療疾病,應該少用,而不是多用,多用會傷害脾胃,一定要小心。

虛弱中帶有實邪,是因為正氣虛弱,才會產生實邪,實邪中帶有虛弱,邪實都是因為根本虛弱,所以,對於實邪,應該以瀉為補,對於虛弱,應該以補為瀉,總的來說,就是過盛就會受傷,受到剋制才能得到控制。

水可以生成木,但是如果水太多,木就會浮起來,必須有土來剋制水,才能生成木。木可以生成火,但是如果木太多,就會自焚,必須有金來剋制木,才能生成火。火可以生成土,但是如果火太旺盛,土就會乾燥,必須有水來剋制火,才能生成土。土可以生成金,但是如果土太重,金就會被埋住,必須有木來剋制土,才能生成金。金可以生成水,但是如果金太冷,水就會冷,必須有火來剋制金,才能生成水。這就是生剋制化的道理。

五行如果不互相剋制,就不會互相生成,對於五臟也是同樣的道理。人們只知道剋制自己的是邪氣,卻不知道剋制自己的是配偶。因為女人沒有丈夫,就無法生育,五臟沒有剋制,也不會生成。例如,水可以生成木,但是木不會在江湖河海中生長,而是在肥沃的土壤中生長,因為土剋制水,才能生成木。因此,生成的道理,人們都知道,但是剋制的道理,全世界的人都不知道。經典上說:「受到剋制才能得到控制,控制才能生成變化。」有志於醫學的人,應該詳細品味這個道理。

3. 氣運經絡

氣運之理,非一言能盡,大端要知五運屬地,六氣屬天。故五運有過不及,而生病多在有形之血肉筋骨,六氣之有過不及,而生病多在無形之氣。其過與不及,則會主氣客氣,主運客運之五行生制旺衰而論。如主克客,客克主,或運克氣,氣克運,或一克三,三克一,其生化之異,亦如克之彼此多寡也。其間又有主客運氣,相助相解之不同,太過不及平氣之不一。

總之,當其位值其時則正,非其位違其時則邪,如政恆其德,無過不及,則雖克我者亦同化,故不恆其德,則有過有不及,有餘而往,不足隨之,隨往隨動,動則成敗倚伏生焉。有勝則必有復,則雖我克我生者,亦必來復,既有勝復則病生,病之淺深輕重生死之期,則再察其人之本原,或相需,或相背,以定其止發。

至於用藥,又當詳當時氣運中,何運何氣為害傷人,然後定奪,不得豫以一定之法,該其細也。(王胥山曰,運氣之詳載於書傳者,所謂一定之法也,但亦只明其大略而已。至於氣化遷流則有常變之殊,盛衰之別,先後之異,真偽之雜,細微反復之間,未經一一指示,神明變通之道,全在學者深思而自得之,勿為紙上陳言所印定則善矣。慎齋謂須詳當時氣運中,何運何氣為病傷人,當時二字大宜著眼,慎勿草草混過。

經曰: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三陰三陽者,六氣也,地也而本乎天;生長化收藏,五運也,天也而本乎地。辰戌年,太陽奉寒;寅申年,少陽奉暑;卯酉年,陽明奉燥;丑未年,太陰奉濕;巳亥年,厥陰奉風;子午年,少陰奉火。本乎天者,始於天而還復於天,故曰上奉。

甲己之年化應土,乙庚之年收應金,丙辛之年藏應水,丁壬之年生應木,戊癸之年長應火,本乎地而還應於地,故曰下應。總之,五運六氣,本一氣也,而有陰陽升降,相生相制之義,故有天干地支十與十二之殊,亦遂有水火木金土,風寒暑濕燥火五與六之別,其實不過一氣,升降上下於天地之間,循環而無端耳!

天元紀曰: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蓋五運起於甲,終於癸,甲與己合為土,乙與庚合為金,丙與辛合為水,丁與壬合為木,戊與癸合為火。每歲一運,五歲則金木水火土五行,每歲一遷,由左而之右,所謂地道右旋也。

六氣則子午為君火,丑未為濕土,寅申為相火,卯酉為燥金,辰戌為寒水,已亥為風木,本於天而流行於地,地位乎中,乘天之運,以為運行氣化者也,故六運循環而定位也。然六氣本天也,五運本地也。本在地則用在天,故動而不息;本在天則用在地,故靜而守位,此五運六氣陰陽天地體用互為動靜也。故知體而不知用,知用而不知體,則於五運六氣之動靜,猶未明也。

未明五六相需動靜之機,則治病用藥多差矣。凡五歲之中,當辨其過與不及之殊,五六相生相剋比和之別,則體用分明,強弱了了,生死病安之道,即五年十年之內,俱可預期也。能預期者,能預推五年十年之氣化也。六氣定,五運遷,人身之氣血盛衰生死,亦隨之轉流而無差也。

若其人真元完固無損者,則能不隨之而轉流,故人貴保元,而治病者,亦以保元氣為首務也。人病時行之證,是感一時之氣也。如子午年君火司天,則人必多暑傷者矣。然暑氣雖一,而人之稟氣不同,則受病亦異。人但知醫病,未知醫天。六氣在外則為天,在內則為人中之天,即知醫天,恐亦不能醫人中之天也,醫云乎哉!

五運六氣俱右旋,倘遷入地而左旋則為逆,所謂子能令母實也。如辰戌年寒水司天,司天者在天也,濕土在泉,在泉者在地也。初氣少陽相火,右旋而成燥金,上升於天,至寒水,倘寒水而化燥金則實,金實則左遷,至濕土,入地而逆轉矣,能無病乎?故辰戌年有濕土之病,當以潤藥治之。蓋潤者水也,水行則濕土得流,有生金之功,無實金之弊矣。

此天逆而入地,藥順而違天也。司天主一年天氣,如子午年,君火司天,則一年之天氣,無非君火司事。丑未年濕土司天,則一年之天氣,無非濕土司事。除司天外。其左右間則為客氣矣。分上下半年者,不過上半年為天氣之升,下半年為地氣之降。在泉者地氣用事也。總之子午丑未歲,則本乎天者君火也,濕土也;本乎地者燥金也,寒水也。

本乎天者氣也,本乎地者血也。故子午年氣病當清,血病當潤;丑未年氣病當燥,血病當溫也。余以類推。

凡人一身,自首至足,皆有經絡聯之,無斷而不接之處,但其中有五行之別。凡五行經絡,遇其所生則為根,遇其所克則隱伏,遇其所屬則為表為枝。如肺脈起自中焦,中者土也,土生金,故起於此。其絡循胃口,胃亦土也。譬如瓜藤然,其老根則本也,其節遇土,復生小根,遇木則生枝果。

肺絡大腸,大腸為金之表,如木之枝;肺為金之裡,如木之本。人之首,人之根本,故五臟經絡皆倒垂,粗者為經,細者為絡。

白話文:

【氣運經絡】

氣運的道理深奧,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解釋清楚的,但基本要明白五運屬於地,六氣屬於天。因此,五運有過度和不足的情況,導致的疾病大多出現在有形的血肉筋骨上;六氣的過度和不足,導致的疾病多在無形的氣。這種過度和不足,會影響主氣、客氣、主運、客運等五行之間的生克旺衰。

例如,如果主氣剋制客氣,或是客氣剋制主氣,或是運剋制氣,氣剋制運,或是一方剋制三方,三方剋制一方,其生化之異,就像彼此剋制的多寡一樣。其中又有主運氣和客運氣相互助益或化解的不同,以及過度、不足和平氣的變化。

總的來說,當它們在正確的位置和時間,就是正常的;不在正確的位置或時間,就是邪氣。就像政治必須有恆久的道德,沒有過度或不足,那麼即使剋制我的力量也會被同化。因此,如果道德不恆久,就會有過度和不足,有多餘的力量就會前進,不足的力量就會跟隨,隨著力量的移動,成功和失敗的可能性就產生了。有勝利就有反擊,即使是我剋制或生出的力量,也必然會反擊。既然有了勝利和反擊,疾病就會產生,疾病的深淺輕重和生死的時機,就要再觀察這個人的本質,或相互需要,或相互排斥,以此來決定疾病的發展。

在用藥方面,應該詳細瞭解當時的氣運中,哪種運或氣對人有害,然後再做決定,不能以固定的方法去應對,因為這個過程是非常細膩的。

經典中說,寒、暑、燥、濕、風、火,是天的陰陽,由三陰三陽來遵循;木、火、土、金、水,是地的陰陽,由生、長、化、收、藏來回應。三陰三陽,是六氣,雖然屬地,但根源於天;生、長、化、收、藏,是五運,雖然屬天,但根源於地。辰戌年,太陽遵循寒;寅申年,少陽遵循暑;卯酉年,陽明遵循燥;醜未年,太陰遵循濕;巳亥年,厥陰遵循風;子午年,少陰遵循火。這些都是起源於天,最終回到天,所以稱為“上奉”。

甲己之年,化應土;乙庚之年,收應金;丙辛之年,藏應水;丁壬之年,生應木;戊癸之年,長應火,這些都是起源於地,最終回到地,所以稱為“下應”。總的來說,五運六氣,本來就是一種氣,但是有陰陽升降,相生相制的意義,所以有天干地支十與十二的區別,也有水、火、木、金、土、風、寒、暑、濕、燥、火五與六的區別,實際上不過是一種氣,在天地之間升降,循環無盡!

《天元紀》中說,想要知道天地的陰陽,就要應對天的氣,它是不斷運動的,所以每五年向右移動一次;應對地的氣,它是靜止的,所以每六年環繞一次。五運從甲開始,到癸結束,甲與己結合為土,乙與庚結合為金,丙與辛結合為水,丁與壬結合為木,戊與癸結合為火。每年有一個運,五年之後,金、木、水、火、土五行,每年都會移動一次,由左向右,這就是所謂的地道右旋。

六氣,子午年為君火,醜未年為濕土,寅申年為相火,卯酉年為燥金,辰戌年為寒水,巳亥年為風木,起源於天,流行於地。地處於中央,乘載天的運行,成為運行氣化的基礎,所以六運循環而定位。然而,六氣本源於天,五運本源於地。本源於地的,作用於天,所以是不斷運動的;本源於天的,作用於地,所以是靜止的,這是五運六氣陰陽天地的體用互為動靜的關係。只知道體而不知道用,或者只知道用而不知道體,對於五運六氣的動靜,還是不明瞭的。

不明白五運六氣相需動靜的機制,治療疾病時用藥往往會出現偏差。在五年的週期中,應當分辨過度和不足的區別,以及五運六氣相生相剋的區別,這樣才能體用分明,強弱清晰,生死病安的道理,在五年或十年之內,都可以預期。能預期的人,就能預測五年或十年之內的氣化。六氣確定,五運遷移,人體的氣血盛衰生死,也會隨之轉換而不出差錯。

如果一個人的真元完好無損,就不會受到這種轉換的影響,所以人最重要的是保持真元,治療疾病的人,也要把保護真元作為首要任務。人患病,是因為感染了一時的氣,例如在子午年,君火掌管天空,那麼人們很可能會受到暑熱的傷害。然而,雖然暑氣相同,但人的體質不同,受到的疾病也會有所不同。人們只知道治療疾病,卻不知道治療天氣。六氣在外面是天氣,在裡面是人體的天氣,即使知道了治療天氣,恐怕也不能治療人體的天氣,醫學又能做什麼呢!

五運六氣都向右旋轉,如果進入地而向左旋轉就是逆,所謂的子能令母實。例如,在辰戌年,寒水掌管天空,天空的氣是寒水,濕土在地下。第一氣是少陽相火,向右旋轉而成為燥金,上升到天空,到達寒水,如果寒水化為燥金就是實,金實就會向左移動,到達濕土,進入地下而逆轉,怎能不生病呢?因此,在辰戌年,會有濕土的病,應該用滋潤的藥物來治療。滋潤的藥物是水,水的流動可以使濕土得到流通,有助於金的生成,而無金實的弊端。

這是天氣逆轉而進入地下,藥物順應而違背天氣。掌管天空的氣控制一年的天氣,例如在子午年,君火掌管天空,那麼一年的天氣,無非是君火在管理。在醜未年,濕土掌管天空,那麼一年的天氣,無非是濕土在管理。除了掌管天空的氣之外,其左右的氣則是客氣。我們將一年分成上下半年,不過是上半年是天氣的上升,下半年是地氣的下降。在泉的氣是地氣在運作。總的來說,在子午醜未年,起源於天的是君火和濕土;起源於地的是燥金和寒水。

起源於天的是氣,起源於地的是血。所以在子午年,氣病應當清涼,血病應當滋潤;在醜未年,氣病應當乾燥,血病應當溫暖。其他年份依此類推。

人體全身,從頭到腳,都有經絡聯繫,沒有斷開的地方,但其中存在五行的區別。五行經絡,遇到它所生的就是根,遇到它所克的就是隱伏,遇到它所屬的就是表和枝。例如,肺脈起自中焦,中焦是土,土生金,所以肺脈起於此。其絡絡循胃口,胃口也是土。就像瓜藤一樣,老根是本,節遇到土,再次生出小根,遇到木就生出枝果。

肺絡絡大腸,大腸是金的表,就像木的枝;肺是金的裡,就像木的本。人的頭部,是人的根本,所以五臟的經絡都是倒垂的,粗的是經,細的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