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千

《周慎齋遺書》~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驗案

一人每至夜,則頸項強硬,喉痛舌乾吐痰,至天明則諸病皆退,此陽虛不能上達也。蓋夕則陽氣下降於丹田,上焦之陽不足,故陰火熾於上而生諸病,至旦則陽氣從丹田上升,陽升陰降而諸病退矣。治法用補中益氣湯。(炳章按:此證為津液不足者多,補中益氣未見合法,此公以陽不升上之論,亦未知果效否。觀病須別有證據,方可定其屬陰屬陽,未可執此一證,即定其為上焦陽虛也。

一個人每到夜裡,就會出現頸項僵硬、喉嚨疼痛、舌頭乾澀、吐痰等症狀,到了天亮之後,這些症狀就會全部消失。這是因為陽氣虛弱,不能夠上升到頭部而引起的。到了晚上,陽氣就會下降到丹田,上焦的陽氣不足,所以陰火在上面旺盛而產生各種疾病。到了早上,陽氣從丹田上升,陽升陰降,各種疾病也就消失了。治療的方法是使用補中益氣湯。(註:此症狀多為體液不足所引起,使用補中益氣湯似乎不太合適。這位醫師以「陽不升上」的理論來解釋,也不知道效果如何。觀察病情需要有其他的證據,才能確定是屬於陰虛還是陽虛,不能只憑藉這一種症狀,就認定是上焦陽虛。)

2. 亢害承製

人受氣以成形,氣失其平則成病,故肝木太旺則肝亢矣。肝亢則害脾,脾害則不能生金而防水,故木亢則金水亦俱傷。斯時當以扶金為要,金扶則木製而木平,木平則能和土而水不泛,金得生矣。若肺金太旺,則肺亢矣,肺亢則不能生水而害木,木病則脾亦損。斯時當扶火以制金,火旺則金暖而平,金平則能生水而制木,木和則無傷於脾矣。

白話文:

人體受氣而形成,氣失其平衡則生病。肝氣太旺盛,就會導致肝火亢盛。肝火亢盛就會損害脾胃,脾胃受損害,不能生金而制水,因此木氣太旺盛,金水兩氣也都會受到損害。此時,應當以扶助金的性質為首要,金氣扶助,則木會受到制約而平衡,木氣平衡,則能與土氣相和而水不泛濫,金氣也就能得到生長。肺金太旺盛,就會導致肺氣亢盛。肺氣亢盛,則不能生水而損害木氣,木氣受損,脾胃也會受損。此時,應當扶助火氣來制約金氣,火氣旺盛,則金氣溫暖而平和,金氣平和,則能生水而制約木氣,木氣平和,就不會損害脾胃了。

又若脾胃過於濕熱,飲食思慮,則脾胃之氣亢,脾土亢,則傷腎而不能生金,金弱則水之化原絕,而腎益衰。期時當疏木以制土,土平則金水俱平矣。又如腎亢則水泛,泛則水失其流行之道,而不能生木,木傷則邪干於土,而脾胃亦傷,故當補火以生脾,脾旺則水有所制而平矣。

白話文:

如果脾胃過於濕熱,飲食思慮不當,就會導致脾胃之氣亢盛,脾土過於亢盛,就會損傷腎臟而不能生金,金弱則水之化原絕,而腎臟更加衰弱。這時應該疏通肝木以制約脾土,脾土平了,金水也就平了。又如腎臟過於亢盛,就會導致水泛濫,水泛濫則水失去正常流通的途徑,而不能生木,木傷則邪氣侵犯脾土,而脾胃也受到損傷,所以應該補火以生脾,脾旺則水有所制約而平靜下來。

火亢、水亢、木亢、金亢,一有所亢,皆不能無累於脾,脾有累,則後天氣傷,後天傷,則先天不能成其生生之氣,治宜用納氣法。蓋胃氣為中土之陽,脾氣為中土之陰,脾不得胃氣之陽,則多下陷,胃不得脾氣之陰,則無以轉運,而不能輸於五臟,脾既不輸,則心亦無以奉生而化赤,心不化赤,則心火弱不能制肺金,金既無制,則下降之令不行,於是五臟中失其和平者多矣。

白話文:

火亢盛、水亢盛、木亢盛、金亢盛,只要有一臟亢盛,都會連累脾臟,如果脾臟被連累,則後天氣會受到損傷,後天氣受損,那麼先天之氣就不能夠順利生成,治療這種情況應該採用納氣法。因為胃氣是中土的陽氣,脾氣是中土的陰氣,脾臟如果得不到胃氣的陽氣,那麼就會經常下陷,胃臟如果得不到脾氣的陰氣,那麼就無法轉運,也不能夠輸布到五臟,脾臟既然不輸布,那麼心臟也就沒有辦法奉生化赤,心臟不化赤,那麼心火就會衰弱,不能夠制約肺金,肺金既然沒有制約,那麼下降的命令就無法執行,於是五臟中失去平衡的臟器就多了。

夫脾氣由心而至肺,肺得氣而行下降之令,入心為血,入肝入脾亦為血,入腎為精,自入為液。五臟和則能互為生克,相生相剋,相制相化,而無過與不及之病,所謂氣得其平也。其不能平者,或因六氣之感,則外傷而不平,或因飲食勞倦欲事七情,則內傷而不平,不平於先天者,必傷於後天,傷於後天者,必害於先天,一有所傷害,則多氣不納腎之患。故醫者必先審其起病之由,而察其何臟亢?何臟弱?亢者則以所承製之,蓋子能報父仇也。

白話文:

脾氣由心臟來到肺,肺得到脾氣就會下降,進入心臟變成血,進入肝臟、脾臟也變成血,進入腎臟則變成精,自己進入的成為液體。五臟協調能夠互相生化、制約、轉化,沒有過度或不及的狀況,這就是所謂的氣的平穩。氣的不平穩,或者是由於六氣致病,則由外傷所致,或者是由飲食、勞倦、情慾、七情傷神導致,則由內傷所致。先天不足的人,必定會在後天受傷;後天受傷的人,必定傷害到先天。一旦受到傷害,就會有很多的氣不能進入腎臟。所以醫生一定要先審察疾病的起因,並且觀察哪個臟腑亢進?哪個臟腑虛弱?亢進的臟腑用其所屬的相剋臟腑來制約,就好比兒子能夠報答父親的仇恨。

弱者則以生化求之,蓋制則能生化也。而以脾為要,蓋五臟之氣,皆能奉脾土歸氣於先天之原,萬病俱消矣。

萬物賴陽而生,從土而發,土不得陽,則不能制水,水無以生化,則反來侮土,土自救無暇,焉能復生金乎?金水寒則堅滯而不能生化,雖有微火,亦不明也,豈能化金水之寒乎?急宜桂附姜參救之,蓋陽者胃脘之陽也,救之而不愈者有之,未有不救而能自生者也。(炳章按:胃中為沖和之氣,故能化物,若燥熱則為偏駁之氣矣,且古人以胃為陽土,最喜清潤,何能受桂附之辛燥乎?唯脾土寒濕者,與之相宜耳。)

白話文:

萬物依靠陽氣而生存,從土地上生長出來。土地得不到陽氣,就不能控制水,水沒有陽氣的生化,就會反過來侵犯土地,土地自己都自顧不暇,怎麼能再產生金呢?金水屬性寒冷,就會結滯而不生長,即使有微弱的火,也不明亮,怎麼能化解金水屬性的寒冷呢?急需用桂皮、附子、生薑、人參來搶救。因為陽氣是胃脘的陽氣,用來搶救,但不一定能治好,但沒有搶救而能自己恢復生機的,從來沒有。

(炳章按:胃中是平和的氣,所以能消化食物,如果燥熱,則成為偏駁之氣。而且古代人認為胃是陽土,最喜歡清潤,怎麼能承受桂皮、附子的辛燥呢?只有脾土寒濕的人,與之相宜。)

古人云:瀉其有餘,因不足者瀉之。補其不足,因有餘者補之。何以言之?假使木氣盛者,由肺氣有虧,當瀉南方以制肝,使火不相剋,則肺自清矣。若金不足而火盛,火盛則水虧,脾土因亢而不生,當補脾以養金,滋陰以降火,則水自生而血自長,土常不足,再無有餘。(炳章按:然則古人又有敦阜之說,何以通之?)

白話文:

古人說:當身體有過盛的狀況時,應該瀉掉它;當身體有不足的狀況時,應該補益它。為什麼這麼說呢?假設木氣(肝氣)過盛,這是由於肺氣虧虛引起的,就應該瀉掉南方(肝臟)以制約肝臟,讓肝火不能剋制肺氣,這樣肺氣自然就會清爽了。如果金氣(肺氣)不足而火氣旺盛,火氣旺盛就會導致水氣虧損,脾土因此亢盛而不生長,就應該補益脾臟以養護肺氣,滋補陰氣以降低火氣,這樣水氣自然就會生長而血液自然就會充盈,脾土經常不足,就不會再有過盛的狀況。(炳章按:那麼,古人還有“敦阜”之說,應該如何理解呢?)

氣血以沖和為上,偏勝者乃邪勝也,非氣血有偏勝也。瀉其有餘,是瀉邪也。以邪氣反勝,正氣不足,當卻邪以衛正,補其不足,是補正也。因正氣不足,邪從虛入,當扶正以卻邪。氣血均平,邪從何入?氣有餘者非言氣之有餘,而言火之有餘也。因血不足,氣過盛則化而為火,五臟空虛,燒灼真陰,為害甚大。

白話文:

氣血以調和為佳,偏勝的一方纔是邪氣勝出,並不是氣血本身出現偏勝。將有餘的一方瀉掉,就是瀉除邪氣。由於邪氣過盛,正氣不足,應當驅除邪氣以護衛正氣,補充不足的地方,就是補益正氣。由於正氣不足,邪氣從虛弱處侵入,應當扶助正氣以驅除邪氣。氣血均勻平衡,邪氣從哪裡入侵?講氣有餘並不是指氣本身有餘,而是指火有餘。由於血不足,氣過於旺盛就會轉化為火,五臟空虛,火氣灼燒真陰,危害很大。

夫人之一身,氣以血為主,血以氣為先。血以氣為先,故當補血中之氣。四物加肉桂,血熱者不宜。氣以血為主,則當補氣中之血,保元加血藥,治病不可忘血,亦不可忘氣。忘血則四肢不能用,脾無統也;忘氣則體無管攝,肺無主也。氣血互相周流,生生不息。和平之藥,疏暢氣血,宜多不宜少;寒熱之藥,不過卻病,宜少不宜多,多則傷脾胃,切宜謹慎。

白話文:

人體以氣血為中心,氣先於血,所以當補充血中的氣。四種藥材加上肉桂,血熱體質的人不宜服用。氣以血為主,則應補充氣中的血,保元加上補血藥,治療疾病不可只注意血,也不可忽略氣。忽視血液則四肢不能使用,脾臟失去統御;忽視氣則身體沒有系統,肺臟失去主宰。氣血互相周流,生生不息。平和的藥物,疏通氣血,宜多不宜少;寒熱的藥物,只是治病,宜少不宜多,多則損傷脾胃,應特別注意。

虛中有實,正虛便生實邪,實中有虛,邪實皆由本虛,故實者以瀉為補,虛者以補為瀉,總不外亢則害,承乃制之道也。(炳章按:數語格言,放手桂附,開口芩連者,切宜記之。)

白話文:

在虛弱的體質中潛藏著邪實,一旦真正虛弱,邪實就會產生。在強壯的體質中也有虛弱的現象,邪實都源於根本的虛弱。所以,對於實證,採用瀉法來治療就是補益;對於虛證,採用補法來治療就是瀉除。總之,不外乎「亢盛則會傷害,順從才能控制」的道理。(炳章按:這幾句話是格言,習慣於使用桂枝、附子的人,習慣於使用黃芩、連翹的人,都應該牢記。)

水者所以生木也,水泛則木浮,必得土剋水而後能生木,木者所以生火也,木盛則自焚,必得金剋木而後能生火。火生土,火炎則土燥,必得水剋火而後能生土。土生金,土重則金埋,必得木剋土而後能生金。金生水,金寒則水冷,必得火剋金而後能生水。此生剋制化之道也。

白話文:

  • 水是生木的,水太過,木就浮起來,必須有土可以限制水,才能生木。

  • 木是生火的,木太多,就會自己燃燒起來,必須有金可以限制木,才能生火。

  • 火是生土的,火太旺,土就會乾燥,必須有水可以限制火,才能生土。

  • 土是生金的,土太重,金就會被埋住,必須有木可以限制土,才能生金。

  • 金是生水的,金太冷,水就會變冷,必須有火可以限制金,才能生水。

上面所述就是生、克、制、化的規律。

五行不克則不生,在五臟亦然。人徒知克我者為賊邪,而不知克我者為夫也。蓋女無夫則不生,五臟無克亦不生,如水生木,木不生於江湖河海而生於厚土,土剋水而生也。故相生之道,人皆知之,相剋之義,舉世莫知。經云:承乃制,制則生化,有志歧黃者,宜詳味焉。

白話文:

五行之間如果不相剋,就不能生長,人體的五臟也是如此。人們只知道剋制我的就是賊邪,卻不知道剋制我的也是我的丈夫。就好像女人沒有丈夫就不能生育,五臟沒有剋制就不能生長。比如水生木,木的生長環境並不是在江湖河海,而是厚實的土壤,土壤剋制水的同時也催生了木。因此,相生的道理,人人都知道,相剋的道理,卻舉世無人知曉。《黃帝內經》中說:承接才能調節,調節才能生化,有志於岐黃(醫學)的人,應該仔細品味其中的道理。

3. 氣運經絡

氣運之理,非一言能盡,大端要知五運屬地,六氣屬天。故五運有過不及,而生病多在有形之血肉筋骨,六氣之有過不及,而生病多在無形之氣。其過與不及,則會主氣客氣,主運客運之五行生制旺衰而論。如主克客,客克主,或運克氣,氣克運,或一克三,三克一,其生化之異,亦如克之彼此多寡也。其間又有主客運氣,相助相解之不同,太過不及平氣之不一。

白話文:

氣運的道理,不是一句話就能解釋完畢的,大致上要知道五運屬於地,六氣屬於天。因此五運有過剩和不足,而引起的疾病大多是在有形的血肉筋骨上,六氣的過剩和不足,而引起的疾病大多是在無形的氣上。過度和不足,則會根據主氣、客氣、主運和客運的五行生、制、旺、衰來判斷。例如主運剋制客運,客運剋制主運,或者運勢剋制氣運,氣運剋制運勢,或者一運剋制三運,三運剋制一運,其生化演變的變化,也像剋制彼此的多寡一樣。其間又有主客運氣,互相幫助和互相抵消的不同,過度、不足和平衡的氣運也不一樣。

總之,當其位值其時則正,非其位違其時則邪,如政恆其德,無過不及,則雖克我者亦同化,故不恆其德,則有過有不及,有餘而往,不足隨之,隨往隨動,動則成敗倚伏生焉。有勝則必有復,則雖我克我生者,亦必來復,既有勝復則病生,病之淺深輕重生死之期,則再察其人之本原,或相需,或相背,以定其止發。

白話文:

總的來說,在適當的時機做適當的事情就是正,不適當的事情便是邪,例如政府的施政若恆常保持良好的道德,沒有過度也沒有不足,那麼即使有敵人來侵犯,也能同化他們。如果政府的德政不恆常,就可能會有過度或不足,過度就會導致進取,不足就會導致退縮,進取或退縮都會導致變化,變化就會產生成敗起伏。有勝利就會有失敗,即使是戰勝了來侵略我們的人,他們也必定會捲土重來。既有勝利又有失敗,就會產生疾病,疾病的輕重深淺決定了生死存亡的期限,要再觀察病人的根本原因,是相應需要的,還是相違背的,以確定疾病的發展或停止。

至於用藥,又當詳當時氣運中,何運何氣為害傷人,然後定奪,不得豫以一定之法,該其細也。(王胥山曰,運氣之詳載於書傳者,所謂一定之法也,但亦只明其大略而已。至於氣化遷流則有常變之殊,盛衰之別,先後之異,真偽之雜,細微反復之間,未經一一指示,神明變通之道,全在學者深思而自得之,勿為紙上陳言所印定則善矣。慎齋謂須詳當時氣運中,何運何氣為病傷人,當時二字大宜著眼,慎勿草草混過。

白話文:

經書上說:寒冷、暑熱、乾燥、濕潤、風和火,是天地的陰陽之氣,三陰(太陽、少陰、厥陰)三陽(陽明、少陽、太陰)上奉它;木、火、土、金、水,是地上的陰陽之氣,生長、化育、收藏,在地下與它相呼應。三陰三陽是六氣,是地上的而本源於天;生長、化育、收藏是五運,是天上的而本源於地。辰年和戌年,太陽奉行寒冷;寅年和申年,少陽奉行暑熱;卯年和酉年,陽明奉行乾燥;丑年和未年,太陰奉行濕潤;巳年和亥年,厥陰奉行風;子年和午年,少陰奉行火。本於天的五運,開始於天最後又回歸於天,所以說上奉。

甲己之年化應土,乙庚之年收應金,丙辛之年藏應水,丁壬之年生應木,戊癸之年長應火,本乎地而還應於地,故曰下應。總之,五運六氣,本一氣也,而有陰陽升降,相生相制之義,故有天干地支十與十二之殊,亦遂有水火木金土,風寒暑濕燥火五與六之別,其實不過一氣,升降上下於天地之間,循環而無端耳!

白話文:

甲己年份的氣候,變化對應土。乙庚年份的氣候,收歸對應金。丙辛年份的氣候,藏匿對應水。丁壬年份的氣候,產生對應木。戊癸年份的氣候,生長對應火。氣候的變化根源於大地,而又對應於大地,所以稱為下應。總的來說,五運六氣,都本源於一氣,但具有陰陽升降、相生相制的作用機理,所以天干地支有十干十二支之分,也就產生了水火木金土,風寒暑濕燥火五運與六氣之別,其實都只不過是一氣,在天地之間上下升降,循環往復,無始無終。

天元紀曰: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蓋五運起於甲,終於癸,甲與己合為土,乙與庚合為金,丙與辛合為水,丁與壬合為木,戊與癸合為火。每歲一運,五歲則金木水火土五行,每歲一遷,由左而之右,所謂地道右旋也。

白話文:

根據天元紀的記載,想要了解天地陰陽的緣由,應當觀察天之氣,它運行不息,所以每五年向右移動一次;觀察地之氣,它靜止守位,所以每六年繞會一次。五行運轉,從甲開始,到癸結束。甲與己合為土,乙與庚合為金,丙與辛合為水,丁與壬合為木,戊與癸合為火。每年五行運轉一次,五年後金木水火土五行,每一年向右移動,這種移動方式稱為地道右旋。

六氣則子午為君火,丑未為濕土,寅申為相火,卯酉為燥金,辰戌為寒水,已亥為風木,本於天而流行於地,地位乎中,乘天之運,以為運行氣化者也,故六運循環而定位也。然六氣本天也,五運本地也。本在地則用在天,故動而不息;本在天則用在地,故靜而守位,此五運六氣陰陽天地體用互為動靜也。故知體而不知用,知用而不知體,則於五運六氣之動靜,猶未明也。

白話文:

六種氣候之中,子午日是君火,醜未日是濕土,寅申日是相火,卯酉日是燥金,辰戌日是寒水,巳亥日是風木。它們源自於天,流佈於地,位居於中央,承載著天體的運轉,推動著氣候的變化。因此,六種氣候不斷循環,並確定自己的位置。

然而,六種氣候源自於天,五種運氣源自於地。源自於地,作用於天,因此不斷運動而不停息;源自於天,作用於地,因此靜止而守住自己的位置。這就是五種運氣和六種氣候陰陽天地體用相互作用,互相轉化為動靜的道理。因此,只知道體卻不知道用,只知道用卻不知道體,那麼對於五運六氣的動靜,還是不瞭解。

未明五六相需動靜之機,則治病用藥多差矣。凡五歲之中,當辨其過與不及之殊,五六相生相剋比和之別,則體用分明,強弱了了,生死病安之道,即五年十年之內,俱可預期也。能預期者,能預推五年十年之氣化也。六氣定,五運遷,人身之氣血盛衰生死,亦隨之轉流而無差也。

白話文:

死亡的原因在於輕視生死,五年或十年的移動,沒有比死亡更確定了。

若其人真元完固無損者,則能不隨之而轉流,故人貴保元,而治病者,亦以保元氣為首務也。人病時行之證,是感一時之氣也。如子午年君火司天,則人必多暑傷者矣。然暑氣雖一,而人之稟氣不同,則受病亦異。人但知醫病,未知醫天。六氣在外則為天,在內則為人中之天,即知醫天,恐亦不能醫人中之天也,醫云乎哉!

白話文:

如果人的元氣完好無損,就不會隨外來的病邪而轉移,所以人要重視保護元氣。 醫師治療疾病時,也應把保全元氣放在首要的位置。 人因時行病氣而生病,是因感受了當令季節的病邪而引起的。 就像子午年份君火主宰天空,人就會因暑熱而生病。 但是,暑氣雖然是一樣的,但人的體質不同,所以得的病也不同。 只是知道治病,卻不知道治天。 六氣在外面就是自然界的病邪,在人體內就是人體的元氣,即使知道了如何治天,恐怕也不能治人體的元氣啊,又能談得上治病嗎?

五運六氣俱右旋,倘遷入地而左旋則為逆,所謂子能令母實也。如辰戌年寒水司天,司天者在天也,濕土在泉,在泉者在地也。初氣少陽相火,右旋而成燥金,上升於天,至寒水,倘寒水而化燥金則實,金實則左遷,至濕土,入地而逆轉矣,能無病乎?故辰戌年有濕土之病,當以潤藥治之。蓋潤者水也,水行則濕土得流,有生金之功,無實金之弊矣。

白話文:

五運六氣都依照自然規律順時針旋轉,如果轉移到地中變為逆時針旋轉,便是違背了自然規律,所謂「子令母實」就是這個道理。比如辰戌年,寒水為司天之氣,司天之氣在於天;濕土為在泉之氣,在泉之氣在地。初氣是少陽相火,順時針旋轉而成燥金,上升到天,到了寒水,如果寒水使燥金變實,金變實了就往左邊移動,移動到濕土,進入地中,就逆時針旋轉了,能不生病嗎?所以辰戌年有濕土之病,應該用潤燥的藥物來治療。潤燥的藥物屬於水,水行則濕土得以流通,使濕土具有生金的作用,沒有實金的弊病了。

此天逆而入地,藥順而違天也。司天主一年天氣,如子午年,君火司天,則一年之天氣,無非君火司事。丑未年濕土司天,則一年之天氣,無非濕土司事。除司天外。其左右間則為客氣矣。分上下半年者,不過上半年為天氣之升,下半年為地氣之降。在泉者地氣用事也。總之子午丑未歲,則本乎天者君火也,濕土也;本乎地者燥金也,寒水也。

白話文:

這個是指天逆而入地,藥順而違天。司天主一年天氣,如子年午年,君火司天,則一年之天氣,無非君火司事。丑年未年濕土司天,則一年之天氣,無非濕土司事。除司天外,其左右間則為客氣。分上下半年者,不過上半年為天氣之升,下半年為地氣之降。在泉者地氣用事也。總之子午醜未歲,則本乎天者君火也,濕土也;本乎地者燥金也,寒水也。

本乎天者氣也,本乎地者血也。故子午年氣病當清,血病當潤;丑未年氣病當燥,血病當溫也。余以類推。

凡人一身,自首至足,皆有經絡聯之,無斷而不接之處,但其中有五行之別。凡五行經絡,遇其所生則為根,遇其所克則隱伏,遇其所屬則為表為枝。如肺脈起自中焦,中者土也,土生金,故起於此。其絡循胃口,胃亦土也。譬如瓜藤然,其老根則本也,其節遇土,復生小根,遇木則生枝果。

白話文:

人的身體,從頭到腳,各個部位都有經絡聯貫,沒有斷裂不連接的地方,就只是五行有所區別。五行經絡,遇到相生的,就變成根;遇到相剋的,就隱藏起來;遇到相屬的,就變成表和枝。像是肺脈從中焦開始,中焦是土,土生金,因此肺脈從中焦開始。肺絡順著胃口而行,胃也是土。譬如瓜藤,它的老根就是本體,瓜藤遇到土,又生出小根,遇到木就生出枝條果實。

肺絡大腸,大腸為金之表,如木之枝;肺為金之裡,如木之本。人之首,人之根本,故五臟經絡皆倒垂,粗者為經,細者為絡。

白話文:

肺部通過絡脈與大腸相連,大腸是金氣的表層,就像樹木的枝葉;肺是金氣的根源,就像樹木的根幹。人的頭部是人體的根本,所以五臟經絡都倒吊著,粗的經脈稱為經,細的絡脈稱為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