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慎齋遺書》~ 卷一 (2)
卷一 (2)
1. 陰陽臟腑
(因天時而病者為外感之實症,雖有虛狀而必當先治其實,因人事而病者為內傷之虛症,雖有實狀而必先顧其虛。炳章按:此亦論其大概,尚當有變通之法。)
以天之風寒暑濕燥火之期,合之人身金木水火土之虛實,察天識病,見病思天,天時有犯無犯,犯之或輕或重,無不明顯,而後以藥治之,無不宜矣。蓋藥氣俱偏,而用得其當,以治人病之偏者方自全也。(炳章按:此語的當,雖參茯,其氣亦偏也。)
人之陰陽,生生之本,俱在於是。但陽能生陰,故一分陽氣不到,此處便有病。然陰所以配陽,若陽到而陰不到,亦不能無病。蓋以陽為本者,知所先也,若單事陽而不顧陰,且惡陰而多抑陰,則非理矣。先哲用六味以桂附而成其功,所以補其陰中之陽也。用四君用補骨脂、五味子以收其效,所以補其陽中之陰也,(炳章按:語氣抑揚,即不無偏重之弊,且四君子加補骨脂,亦不得謂之補陰。)故胃陽全賴脾陰之合。
又如腎者,陰臟也,而為胃之關,腎津液枯,則關門不利,而胃不能受物,同此理也。醫之道,生道也。其生之道,不過陰陽五行生化之機宜也。得其序而和則生,失其序而離散則死,失其和而紊亂則病。察其所失,求其所和,則上醫也。陽者,天之道也,人之氣也。陰者,地之道也,人之形也。
其所以序而和者,人之臟腑經絡皮肉筋骨表裡內外,無不得五行生化之和而相安也。大凡形質之失宜,莫不由氣行之失序,故地之萬物不生,皆天氣寒熱水旱之或過也。人身之陰陽,即天地之形氣,五臟六腑之流通,猶四時之相代,天之陰陽失,為相者燮而理之,則萬物安。人身之陰陽五行失,醫者調而治之,則百病除。
良相良醫,總在察陰陽五行生化之機宜而已。
凡病不起於先天,即起於後天,是先天后天,皆為人身萬化之本矣。然其真本,又惟在元陽一氣。經云:蒼天之氣清淨,清淨之氣者,陰陽五行先天后天之化原也。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本是一氣,一而分之,則為二耳。但有質而凝靜者為陰,無質而運行者為陽,無陽則陰無所衛,無陰則陽無所附,陰陽之相需,如天地相交,不得相失也。但其間有輕重之別,蓋陽能生陰,陰不能生陽。
《易》曰:吉凶悔吝生乎動,陽則動而不靜者也。凡陰之病,皆陽動失其和而致之也。故扶陽為治病要訣,然知扶陽而不知顧陰,天生而地不成,亦非治病之全法也。(炳章按:專重扶陽亦一偏之論,非要訣也。)一陰一陽之謂道,天地得是道,故能長久。人身同一天地也,其氣與天地等,純乎清淨無雜,清淨則一,一者道也。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靈,得一謂得此天元真一之氣也。若或以七情,或以六氣,稍雜其間,則氣不清淨而病生矣。故經云:蒼天之氣清淨,順之而陽氣固。清淨之氣在人,生於肝,行於肺,役於心,養於脾,藏於腎,而流行於五臟六腑,四肢九竅,稍有滯隔,即生病矣。所謂一分陽氣不到,即生病者此也。
白話文:
因為天氣變化而生病的,屬於外感引起的實證,雖然可能出現虛弱的症狀,但必須先治療其實證;因為個人因素而生病的,屬於內傷引起的虛證,雖然可能出現強盛的症狀,但必須先顧及它的虛弱。我認為這只是說明大概情況,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
觀察自然界風、寒、暑、濕、燥、火的變化週期,結合人體金、木、水、火、土的虛實情況,通過觀察自然界的變化來了解疾病,看到疾病就聯想到天氣的影響。天氣變化對人體有沒有影響,影響是輕還是重,這些都是很明顯的。然後再用藥物來治療,就會很合適。因為藥物的屬性都是偏性的,只有在恰當的時候使用,才能夠治療人體疾病的偏性,使身體恢復平衡。我認為這話說得很對,即使是使用茯苓這種藥材,它的氣也是偏性的。
人體的陰陽是生命產生的根本,都在於此。但陽氣可以產生陰氣,所以只要有一分陽氣到達不了,這個地方就會生病。然而陰氣是用來配合陽氣的,如果陽氣到了而陰氣沒到,也會生病。這是因為以陽為本,要知道先處理陽氣,如果只注重陽氣而不顧及陰氣,甚至厭惡陰氣而多加抑制,這就不合理了。古代的賢人使用六味地黃丸加上肉桂、附子來達到功效,就是為了補充陰氣中的陽氣。用四君子湯加上補骨脂、五味子來取得效果,就是為了補充陽氣中的陰氣。我認為,這話雖然有抑揚,但還是存在偏重的問題,而且四君子湯加補骨脂也不能說是補陰。所以說,胃的陽氣完全依賴於脾的陰氣配合。
又比如腎臟,是陰性的臟器,卻是胃的關卡。腎的津液枯竭,就會導致關門不利,胃就無法接受食物,道理是一樣的。醫學的道理,就是生命的道理。生命的道理,不過就是陰陽五行生化機制的順應。順應其規律,使之和諧,生命就得以延續;違背其規律,使之離散,生命就會終止;失去和諧,發生紊亂,就會生病。觀察它所失去的,尋求它所需要的和諧,這就是高明的醫生。陽,是自然界的規律,也是人體的氣;陰,是地球的規律,也是人體的形體。
之所以能夠保持規律和諧,是因為人體的臟腑經絡、皮膚肌肉、筋骨內外各部分,都必須得到五行生化的和諧,才能相安無事。一般來說,形體出現問題,都是因為氣的運行失去秩序,就像大地上萬物不能生長,都是因為天氣過於寒冷、炎熱、乾旱或潮濕。人體的陰陽,就如同天地的形氣;五臟六腑的運行,就像四季的更替。天地的陰陽失去平衡,輔佐天子的官員就要加以調和,萬物才能安寧。人體的陰陽五行失去平衡,醫生就要加以調治,各種疾病才能消除。
好的輔佐大臣和好的醫生,都是在於觀察陰陽五行生化的機制而已。
凡是疾病,不是因為先天原因引起的,就是因為後天原因引起的。所以先天和後天,都是人體萬物變化的根本。然而真正的根本,還是在於元陽這口氣。經典上說:清淨的自然之氣,是陰陽五行先天後天變化的根源。一陰一陽就稱為道,陰陽本來是一體,分開來就成為二。但有形體、靜止不動的就屬於陰,無形體、運行不止的就屬於陽。沒有陽氣,陰氣就沒有保護;沒有陰氣,陽氣就沒有依附。陰陽互相需求,就像天地互相交合,不能缺少任何一方。但陰陽之間有輕重之別,因為陽氣可以產生陰氣,陰氣卻不能產生陽氣。
《易經》說:吉凶悔恨產生於變動,陽氣就是變動而不靜止的。凡是陰氣的疾病,都是陽氣的變動失去和諧而造成的。所以扶助陽氣是治療疾病的要訣。但是只知道扶助陽氣而不知道顧及陰氣,就像只有天而沒有地,也不能算是治療疾病的完整方法。我認為,只重視扶陽也是一種偏頗的觀點,並非治療的要訣。一陰一陽就稱為道,天地得到這個道,才能長久。人體和天地一樣,其氣與天地相等,應該純淨沒有雜質。純淨才能合一,合一就是道。
天得到一而清明,地得到一而安寧,人得到一而靈性。得到一,是指得到天地元氣的真一之氣。如果因為七情或者六氣的干擾,使它摻雜其中,就會使氣不再清淨而生病了。所以經典上說:清淨的自然之氣,順應它,陽氣就會穩固。清淨之氣在人體,產生於肝臟,運行於肺臟,作用於心臟,滋養於脾臟,儲藏於腎臟,然後運行於五臟六腑、四肢九竅。稍有阻礙,就會生病。所謂一分陽氣到達不了,就會生病,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