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千

《周慎齋遺書》~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望色切脈

察色無論四時,無論百病,總以帶土色而有神氣者為吉。

凡肝熱者,左頰先赤,肺熱者,右頰先赤,心熱者,額先赤,脾熱者,鼻先赤,腎熱者,腮先赤。面有慘色者,寒,目下腫者,濕也。

白話文:

  1. 肝熱的人,左臉頰會先變紅。

  2. 肺熱的人,右臉頰會先變紅。

  3. 心臟熱的人,額頭會先變紅。

  4. 脾臟熱的人,鼻子會先變紅。

  5. 腎臟熱的人,腮幫子會先變紅。

  6. 臉色蒼白的,是感冒了;眼睛下方腫脹的,是濕氣重了。

第一望他神氣色,語言輕重起和眠,彎體即知腰內苦,攢眉頭痛與頭眩,手不舉兮肩背痛,步移艱苦腳間疼,手久按胸胸內痛,按中臍腹痛相連,好起不眠痰火熱,貪眠虛冷使之然,面壁蜷身多是冷,仰身舒挺熱相煎,身面目黃脾濕熱,唇青面冷是陽虛。

白話文:

第一眼,就觀察他的精神和氣色,從他的言語輕重、起居睡眠等方面,就能瞭解他的腰部痠痛。緊鎖眉頭,頭痛頭暈。手不能舉起來,肩膀和背部疼痛。走路走得很辛苦,腳步之間疼痛。手長時間按著胸部,胸部疼痛。按中臍,腹部疼痛相連。喜歡熬夜失眠,是痰火熱的緣故。貪睡虛冷,使人如此。面壁蜷身,多是著涼引起的。仰身舒展,熱氣煎熬。全身發黃,面部發黃,脾濕熱。嘴脣青紫,臉色蒼白,是陽虛的表現。

第二聞聲清與濁,鑑他真語與狂言,聲濁即知痰壅滯,聲清寒內是真原,言語真誠非實熱,狂言號叫熱深堅,稱神說鬼逾牆屋,胸膈停痰證號癲,更有頻病相循久,聲音忽失命歸泉。

白話文:

1.第二聽聲音的清濁,分辨別人的話是真誠還是狂言。聲音濁就說明痰壅滯,聲音清澈寒涼內裏虛弱是真氣。

2.語言真誠不是實熱,狂言叫囂熱毒深重堅實,稱神說鬼逾越牆壁房屋,胸膈停痰證狀號稱癲癇,更多是頻繁生病互相連著很久了,聲音突然消失生命歸於盡頭。

三問病人經幾日,日間便利幾番行,飲食多少宜冷熱,更兼何味喜嫌分,飲食少通容易治,不進之時療必難,喜冷定知心內熱,好溫必是臟中寒,便若赤黃知內熱,便清定是冷相干。(炳章按:上三節俱腐淺俗師之歌訣也。)

白話文:

  1. 詢問病人病了多少天。

  2. 一天內排便幾次。

  3. 飲食多少、宜冷還是宜熱。

  4. 另外還有什麼口味上的喜惡之分。

飲食少而通暢,容易治療;不進食的時候,治療就困難了。

喜歡吃冷的東西,一定是因為體內有熱;喜歡吃溫熱的東西,一定是因為體內的臟器有寒氣。

大便如果赤黃,說明體內有熱;大便如果清稀,一定是因為受了寒。

(炳章按:以上三節都是些淺薄庸俗的醫生的歌訣。)

治病在看脈辨證,看脈之法,只在有神無神有力無力八字,識得神之有無,則其人之死生可辨;識得力之有無,則其證之虛實可知。既已知脈,便當辨證,以證合脈,虛實死生,內傷外感,無不了然矣。如證虛脈無力者可補,證實脈無力者亦可補,證實脈有力者可瀉,證虛脈有力者亦可瀉,明乎虛實補瀉之義,則思過半矣。又所謂有力無力,應補應瀉,非獨一經,須看何部有力,則瀉何部,何部無力,則補何部。

白話文:

治療疾病首先要觀察脈象、辨別症狀。觀察脈象的方法,只在於有無神氣、有力無力八個字。如果能辨別出脈象是否有神氣,就能知道病人的生死吉凶;如果能辨別出脈象有無力道,就能知道病人的虛實。知道了脈象之後,就應該辨別症狀,把症狀和脈象結合起來,虛實生死、內傷外感,就都能區別清楚了。

例如,患者出現虛弱脈並且無力,就可以補;患者出現實症脈並且無力,也可以補;患者出現實證脈並且有力,就可以瀉;患者出現虛弱脈並且有力,也可以瀉。明白了虛實補瀉的道理,就能掌握治療疾病的一半方法了。

還有,所謂有力無力,應該補或應該瀉,不僅限於某一個經脈,還要看哪個部位有力,就瀉哪個部位;哪個部位無力,就補哪個部位。

或因某部有力,以致某部無力者;或因某部無力,以致某部有力者;或有力無力,各自分經者,手下無不了然,胸中始有定見。故有力無力,為診法要訣也。看脈須先識五臟平脈,金短木長火浮水沉,土則持重,各象五行之體也。

白話文:

有時候,身體的某個部位強壯,可能導致另一個部位虛弱;有時候,身體的某個部位虛弱,可能導致另一個部位強壯。或者,有些部位強壯,有些部位虛弱,這些都是不同的經絡,醫生必須清楚地瞭解這些情況,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因此,區分身體的強壯和虛弱,是診斷疾病的關鍵。

診脈時,首先要了解五臟的正常脈象,金脈短,木脈長,火脈浮,水脈沉,土脈沉重。這些脈象都與五行的特性相匹配。

脈要有胃氣。胃氣者,穀氣,營氣,衛氣,真元之氣,少陽生氣,總謂胃氣也。脈有敦阜之象者,穀氣也;脈有濡潤之象者,營氣也;脈有充實之象者,衛氣也;脈有雍和軟順相續輕清之象者,真元之氣也;脈有生動弦長而無亢厲之象者,少陽生氣也。此數者皆胃氣也,少一則胃氣不足也。

白話文:

脈相要有胃氣。胃氣是指由穀物所產生的精華之氣、血液中的營養物質之氣、人體臟腑的保護之氣、人體的原始精氣、人體少陽經氣的生發之氣,這些統稱為胃氣。脈相有敦厚、豐滿之象的,這是穀氣;脈相有滋潤、潤滑之象的,這是營氣;脈相有充實、飽滿之象的,這是衛氣;脈相有和緩、柔軟、順暢、相續、輕靈、清澈之象的,這是真元之氣;脈相有生動、有力、細長而沒有亢奮、暴烈之象的,這是少陽經的生發之氣。這些都是胃氣的表現,少其中一項則說明胃氣不足。

故看脈先看此數氣,以定生死輕重,而預決死期,則以時令生克斷之。倘脈少此數氣之一,即為真病;不少此氣,雖病弗藥而安;此氣已少,雖藥弗救。辨此以為治病訣,乃軒岐法也。

白話文:

因此觀察脈搏,首先觀察這種數氣,以此來確定生死輕重的程度,而預先判斷死期,則根據時令生剋來判斷。假如脈少具有這些數氣之一,那就是真正的病;不缺少這種數氣,儘管生病不服用藥也可以痊癒;這種氣已經很少,即使服用藥物也無法挽救。辨別這種情況作為治療疾病的方法,這就是軒岐的治療方法。

脈有來因,不外虛實二字。欲知其風虛,只辨人迎氣口二處,大小軟潤便知,如肝脈浮,當病風,而人迎不浮,非風證也。脾脈沉,當病濕,而氣口不沉,非濕證也。凡看病外辨六氣,內辨七情,內外只看人迎氣口,故《內經》辨人迎氣口,為千古心傳。

白話文:

脈搏的運行有來源,不外乎虛證和實證這兩種情況。要想辨別風虛證,只需觀察人迎和氣口的兩個部位,大小柔軟順滑就可以知道。例如肝脈浮,應該患有風證,但是人迎不浮,就不是風證。脾脈沉,應該患有濕證,但是氣口不沉,就不是濕證。凡是看病,外部分辨六氣,內部分辨七情,內外只要看人迎和氣口,所以《內經》辨別人迎和氣口,是千古流傳的心法。

脈要和緩中有充實圓滿之氣,即為有胃陽而無弊。如有一處硬餒,即別於陽,便是病矣。蓋心肝脾肺腎,五臟皆陰,而其中則有胃陽之氣,周流貫暢於其間,肝屬木,木直而長,弦之象也,故其脈弦,弦而如長竿之梢,有軟嫩和柔之氣者,胃陽之氣遊行於中也。心屬火,火之形浮散而起,故其脈洪,洪而有柔靜之氣充溢於中者,胃陽之氣也。

白話文:

脈搏要平緩而柔和,而且要有充實圓滿的氣,這纔是有胃氣而沒有問題。如果有一處摸起來硬硬的,與陽氣不協調,那就是有病了。因為心、肝、脾、肺、腎五臟都屬於陰,而其中只有胃有陽氣,在五臟之間周流通暢。肝屬木,木是直而長的,所以其脈搏是弦硬的。如果弦脈像長竿的末端一樣,有柔軟和柔順的氣,那是胃陽之氣在其中運行。心屬火,火是往上升散的,所以其脈搏是洪大的。如果洪脈中有柔和安靜的氣充滿在其中,那是胃陽之氣。

脾為濕土,而得沖和之氣,舒徐不迫者,土之象也。故其脈緩緩而有輕順和柔溫厚之氣者,胃陽之氣足於中也。腎主水,水性下而不升,故有沉實下凝之象者,腎之脈也,沉中而有澄靜收斂之氣者,胃陽之氣納於中也。肺主金,金性潤,潤而有堅凝光明外現之象,故其氣多浮,而輕浮中有潤澤輕揚之氣者,胃陽之充實也。蓋五臟皆陰,非胃陽實之,則生意衰落。

白話文:

脾臟五行屬土,土濕潤陰柔,溫和暢達,從容不迫,是土的特性。所以脾的脈搏是緩慢舒坦,有輕盈順暢、柔和溫厚之氣,表示胃的陽氣中足。腎臟五行屬水,水性往下流而不往上升,所以有沉重凝滯的特性,這是腎的脈象;腎脈沉穩,有澄靜收斂之氣,表示胃的陽氣已經吸收到腎中。肺臟五行屬金,金性潤澤,潤澤中兼具堅固凝重、光明外現的特性,所以肺氣多浮,而在輕浮之中又有潤澤輕揚之氣,表示胃的陽氣充實飽滿。所有的臟腑皆屬陰,沒有胃陽的充實溫煦,生機就會衰落。

胃陽者,五穀之氣,所以培養乎先天之真陽,而為一身四大五臟之生意者也。要乎哉!胃陽之關乎人命也。倘肝之胃陽不足,則肝氣虛,虛則邪氣湊之,除六氣之外,別有五入,如心邪入則脈兼洪,洪則為木火俱焚之證,肺邪入則脈兼浮毛,其證多鬱悶,蓋肺主氣,郁乎中而不下行也。脾邪入則脈兼緩,其證多痰鬱胸滿之候,蓋濕入而成熱也,多氣塞於咽喉。

白話文:

胃陽是五穀精華的氣息,用來滋養先天之真陽,並且維持人體四大五臟的生機。可見胃陽對於人體生命的重要性!如果肝臟的胃陽不足,就會導致肝氣虛弱。肝氣虛弱,就會招致外邪入侵。除了六氣之外,還有五種邪氣入侵的途徑,分別是:心邪入侵會導致脈象洪大,這是心火和肝木俱焚的徵兆;肺邪入侵會導致脈象浮而虛弱,其症狀大多是胸悶氣鬱,因為肺主氣,氣鬱結在胸中而無法下行;脾邪入侵會導致脈象緩慢,其症狀大多是痰多、胸悶、腹脹,這是濕邪入侵導致熱氣上炎,氣機阻塞於咽喉。

腎邪入則脈兼沉石,其證多腰重脅痛,蓋腎主水,水入而成寒鬱也。其自為病,則為血虛火焚之類,此肝之陽氣不足,當知其病而別之也。(陽氣即胃陽之氣也。)其五臟皆可以類推,知乎此則知補瀉之道矣。如心之陽氣不足,而或肝邪入之,則補心而瀉肝。脾邪入之,則瀉濕而寧心。

白話文:

腎臟的問題,常常會使脈搏沉而緩慢,症狀多為腰重和脅痛。這是因為腎臟主水,水過多就會變成寒冷鬱結。腎臟本身生病,則大多為血虛火旺。這是因為肝臟的陽氣不足,所以一定要區別和判斷病因。陽氣就是指胃的陽氣。其他臟器也可以依此類推,知道這個原理就知道補瀉的方法了。例如,心臟的陽氣不足,肝臟的邪氣入侵,那就補心瀉肝。脾臟的邪氣入侵,那就瀉濕寧心。

肺邪入之,則理氣而涼血。腎邪入之,則納氣而溫心。蓋腎主水主寒,故用溫。肺主氣,氣鬱則為火,故用涼。脾主濕,故逐濕而心寧,如茯苓補心湯之類也。但吾所言,乃一隅也,可即是而反之。總之,治病以回陽為本,乃要法也。但當別其虛實,在何臟何腑何經何絡而已。

白話文:

當肺腑邪氣入侵體內時,就應該疏理氣血並涼血。當腎臟邪氣入侵體內時,就應該納入元氣並溫暖心臟。這是因為腎臟主水又主寒,所以要用溫補的方法。肺臟主氣,氣鬱就會化火,所以要用涼補的方法。脾臟主濕,所以要祛除濕氣讓心神安定,茯苓補心湯就是這種方法。不過我說的方法只是其中一部分,可以正用也可以反用。歸納起來,治療疾病以回陽固脫為根本,這纔是最重要的法則。但應該區別虛實症狀,在治療哪個臟腑經絡而已。

(張東扶曰:回陽者,回胃陽也。何臟無胃陽則治何臟,即上所言心之脾胃虛,肺之脾胃虛,肝之脾胃虛,腎之脾胃虛,脾胃之脾胃虛,因其虛而調理之,即治病必先脾胃之說也。今人講回陽,惟知以桂附熱毒之品一概施治,是徒知藥之陽而不知人身五臟之陽也,豈先生之所謂回陽哉!)

白話文:

張東扶說:回陽,就是讓胃陽恢復正常。如果五臟都沒有胃陽,那還要怎麼治療呢?就像之前講的,心脾虛,肺脾虛,肝脾虛,腎脾虛,脾胃脾虛,這樣的身體虛弱,一定要先調理脾胃,也就是先讓胃陽恢復正常,才能進一步治療其他疾病。現在人講回陽,只知道用附子、桂枝這些溫熱、毒藥性的藥物來治療,這只知道藥物陽氣,卻不知道人體五臟的陽氣,這難道是先生所說的回陽嗎?

脈之關節處,只在分理陰陽,然須九等分別,方能不差。如寸部中仍分上、中、下,三部中仍分浮、中、沉三候。如上之上,心也,浮也。心有通經處。則脾與胃,上之中也,浮而稍沉者也。腎肝,上之下也,此其最沉者也。其詳難盡,大約識得陰陽內外上下分屬,便可悟入。

白話文:

在脈絡的關節之處,只不過是在辨別陰性和陽性,然而必須按照九種類別的不同來區分,才能不出現偏差。像一寸之內仍然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之內仍然分為浮、中、沉這三個方法。像上之上的,便是心,是浮動的。心有連通經脈的地方,那麼像與胃,便是上之中,也就是浮動而稍有沉降的。像主人與肝,便是上之下,這便是最沉降的。它的詳情難以說完,大體上識別了陰性和陽性的內外,自然能領悟到。

脈法無如《內經》上在上,中在中,下在下,為一定。故因體而類推,如心肺居寸,居上浮也,則凡浮者,皆其氣也,皆其用也。

白話文:

脈法沒有像《內經》裡上部分在寸口上部,中部分在中間,下部分在下方,這是固定的。因此,依其體型而類推,比如心肺在寸口上部,在最上面浮動,那麼,凡是浮動的脈,都是心肺之氣,都是屬於心肺的功能。

脈者,非血非氣,乃人之神也。神者,精、氣、血三者之流行也。若人外無疾病,而脈見枯寂,神先去矣。若外感病而脈見枯寂,此因神死而外感來也,不死何待?若內傷病而脈見枯寂,此因病而神少,非神少而病也,故可救。若內傷飲食寒暖,脈見枯寂,亦不救。若因思慮所致,即不妨,蓋思慮傷神,非本原精氣血有枯寂而見此脈也,能處處調神則生矣。

白話文:

脈搏,不是血也不是氣,而是人的精神。精神,是精、氣、血三者流動的總稱。如果一個人外表沒有疾病,但脈搏顯得枯竭寂寥,則精神已經離開了。如果因為外感而生病,脈搏顯得枯竭寂寥,這是因為精神已經死亡,外感才會乘虛而入。精神不死,外感能奈何?如果因為內傷而生病,脈搏顯得枯竭寂寥,這是因為生病而精神不足,不是精神不足才生病的,所以可以救治。如果因為內傷飲食寒暖,脈搏顯得枯竭寂寥,則無法救治。如果因為思慮過度導致,就不必擔心,因為思慮傷神,並非本源的精氣血枯竭寂寥而出現這種脈象,只要處處調養精神就能恢復生機。

人身有先天之元陽,有後天之元陽;有先天之元陰,有後天之元陰。先天元陽,足與不足,別之於右腎右尺;先天元陰,足與不足,別之於左腎左尺。此由人生所稟父母之精氣,有足有不足而致此者也。大凡先天元陽不足者,右尺多微弱而不旺,有病則多偏屬於陰,或不能耐寒,或不能多食,或靜默少慧,或手足不耐勞苦,其類不一,無非陰盛陽衰之證。稟此氣質者,一生陰藥俱不宜妄用,若再誤用陰藥以助陰,陽益大衰矣。

白話文:

人的身體有先天之元陽,也有後天之元陽;有先天之元陰,也有後天之元陰。先天元陽,是否充足,可以從右腎右尺來判斷;先天元陰,是否充足,可以從左腎左尺來判斷。這些都是由人生來時所稟受父母的精氣,有足夠或不足夠而造成的。凡是先天元陽不足的人,右尺脈多微弱而不旺盛,生病的時候多偏屬於陰證,或者不能耐寒,或者不能多吃東西,或者安靜沉默少智慧,或者手足不耐勞苦,其種類繁多,都是陰盛陽衰的證候。稟受這種氣質的人,一生都不能亂用陰藥,如果再誤用陰藥以助長陰氣,那麼陽氣就會更加衰弱。

先天元陰不足者,左尺多微弱而虛細,有病則多偏屬於陽,或多發熱,或不能久耐事或不能靜安,或狂而多言,皆陽有餘而陰不足之病也。稟此氣質者,一生陽藥,俱不宜妄用。苟或用陽藥而誤,則火益烈而水益虧矣。(王胥山曰:古人謂陽藏者宜用涼,陰藏者宜用熱,亦是此義。

白話文:

如果先天元陰不足,脈博虛弱而細微,如果有疾病,大多偏屬於陽,可能會發高燒、不能長時間勞動或靜不下心來,或狂躁多言,都是陽氣過盛、陰氣不足的表現。具有這種體質的人,終生都不適合服用溫熱藥物。如果胡亂使用溫熱藥物,火氣會更加旺盛,水液會更加虧損。(王胥山說:古人說陽臟應該用涼藥,陰臟應該用熱藥,也是這個道理。)。

譬之人性相近而有上智下愚之不移者,其天定也。若中人之性,可善可惡者,則固多矣。人體之不同,亦有偏於陽而一生不便陽藥者,亦有偏於陰而一生不便陰者藥者,苟或誤用必致危殆,固有之矣。若夫中人之體,陰陽不妨兩用者固多也,學人當隨時隨證酌而用之,慎勿妄執己意,而為膠柱鼓瑟之見,以致人命於傾危也。)

白話文:

就如同人性相近,但有聰穎和愚昧之別,這是天生的。而一般人的天性,可以變好也可以變壞,這就很普遍了。人體質的不同,有的人偏於陽性,一生都不能用陽性藥物;有的人偏於陰性,一生都不能用陰性藥物。如果誤用,必定會導致危險,這是確定的。但一般人的體質,陰陽兩性藥物都可以用,這就很普遍了。學醫的人,應該根據不同的情況,酌情用藥,不要固執己見,犯膠柱鼓瑟的錯誤,而導致人的生命危險。

後天之元陽,氣也。氣之主脈,則右寸肺也。右寸之脈,多細弱而軟,是後天之元陽不足也。其人衛氣易傷,皮毛柔薄,不任風寒。此等人宜以保肺為主,參耆之屬要藥也。後天之元陰血也,血之主脈,則左寸心也。左寸之脈多微弱,是後天之元陰不足也,其人必多火熾之患,蓋君不主令,而相火代之故也。

白話文:

後天之元陽,是指氣。氣的主脈,是右寸肺脈。右寸的脈絡,大多細弱而軟弱,這是後天之元陽不足的症狀。這樣的人衛氣容易受傷,皮膚和皮毛柔嫩薄弱,無法抵禦風寒。這種人宜以保護肺臟為主,人蔘、黃耆等藥物是主要藥物。後天之元陰是血,血的主脈是左寸心脈。左寸脈大多微弱,這是後天之元陰不足的症狀。這樣的人必定有很多火熱的疾病,這是因為君主不主導命令,而相火代替了君主的作用。

不能多用心,不能多耐事,營養多不足,血脈多滯遲,藥宜當歸、芍藥、生地、麥冬、棗仁以養心為主也。此四部實為陰陽氣血之根元。至論其氣血流通,互相灌注而為生長,則先天以脾胃為歸,後天以脾胃為原。脾胃者,又陰陽氣血之歸本處,胃為氣之原,脾為血之原,統屬右關一部,故右關之脈,聯乎黃柏,而為先後天之至要脈也。夫脾不運,則胃不升,脾胃之氣,不升不運,則陰不生而陽不舒,血不長而氣不旺。

白話文:

不能多用心,也不能多做事情,營養多不足,血脈多不通暢,藥物宜用當歸、芍藥、生地、麥冬、棗仁來養心為主。這四味藥確實是陰陽氣血的根本。至於論到氣血流通,互相灌注而為生長,那麼先天以脾胃為歸屬,後天以脾胃為根本。脾胃,又是陰陽氣血的歸屬的根本處,胃為氣的根本,脾為血的根本,統屬右關一部,所以右關的脈,聯繫到脾胃,是先後天的極其重要的脈。脾不運轉,則胃不升起,脾胃的氣,不升不運,則陰不生而陽不舒,血不長而氣不旺。

故土為中州,貫乎四臟,而為陰陽氣血之所賴者也。若脾胃生髮之氣,即少陽膽氣也,膽氣不疏則胃陽不發,肝血不潤,則脾血不藏,是肝膽之在左關者,又脾胃生髮收藏之要脈也。左關不利,則右關不安,兩關不利,則尺寸之脈,亦必不得其平,此則診三部九候之要法也。

白話文:

中州即脾胃,位於人體的中部,是人體臟腑氣血所依賴的臟腑。若脾胃生髮之氣不足,膽氣就不會舒暢,胃陽也就無法發揮作用,肝血不能濡潤,脾血不能貯藏。那麼肝膽在左關的穴位上就會產生不通暢,這就影響脾胃生髮收藏的功能,而這也是脾胃生髮收藏功能的關鍵脈絡。所謂「左關不利,則右關不安」,「兩關不利,則尺寸之脈,亦必不得其平」,這是診察三部九候的重要法規。

看脈,三部全按,察其通身之氣血;一指獨按,察其各經之旺衰。然其中惟尺脈沉微難辨,且為脈之根,尤不可忽。

白話文:

觀察脈象時,將三部脈絡都按壓一遍,檢視全身氣血的運行情況;用一根手指單獨按壓,以觀察各經脈的旺盛或虛弱。但是其中,只有尺脈沉穩細微難以辨別,而且是脈絡的根源,尤其不能忽視。

浮沉遲數為綱領,表裡陰陽仔細分,緩脾滑大洪為火,木性弦長短澀金,革散濡微芤沒里,伏牢細弱外無形,緊弦虛實無難辨,結促休將代等倫,動脈有胎還足喜,虛人豁大亦堪驚,和緩有神方是胃,力來亢厲客邪侵,總詳胃氣論生死,審力須知內外因。

白話文:

浮沉遲數是診脈的綱領,表裡陰陽要仔細區分。緩和脾大洪脈是火證,木性弦長短澀脈是金證。革脈散亂濡脈微,芤脈沒裏,伏脈牢固細弱外無形。緊弦脈虛實沒有難辨,結促脈休要相提並論。動脈有胎還足喜,虛人豁大脈亦堪驚。和緩有神方是胃脈,脈來亢厲客邪侵。總要詳察胃氣來論生死,審察脈力須知內外因。

兩寸,一主氣,一主血,能領一身諸經絡營衛。脈分兩部,理卻一連,如陰陽內外上下,不能不分,而又不可不合也。

白話文:

兩寸脈:一個主氣,一個主血,能夠領導全身的經絡營衛的運行。脈分為左右兩部,但處理脈象時卻是一條連貫的,如同陰陽內外上下,雖然不能不分,但又不可不合。

膽脈多弦,其來有柔順之致,則為少陽生氣;其來有亢厲之氣,則為厥陰木枯之病脈。凡童子之脈多弦,少陽象也。

白話文:

「膽脈多弦」,是指膽經的脈搏多數是弦緊的。

「弦脈」的產生,有兩種原因:

  1. 《柔順之致》: 是少陽生氣的表現。少陽膽經是春天的脈象,春天是萬物生長、欣欣向榮的季節,所以膽脈多弦,表示身體機能旺盛,氣血運行順暢。

  2. 《亢厲之氣》:是厥陰木枯之病脈。厥陰肝經是秋天的脈象,秋天是萬物蕭條、寒氣逼人的季節,所以厥陰木枯之病脈,表示肝氣鬱結,氣血運行不暢,可能出現肝鬱、月經不調、更年期綜合症等症狀。

一般的幼兒脈象多為弦脈,這是少陽的特性。

肝脈浮長,長者木之形也,浮者木之性也。

脈見於右手不平者,莫作外感有餘治;脈見於左手不平者,莫作內傷不足治。左曰有餘,右曰不足。

若脈浮大而數,宜於氣藥中佐以血藥;若脈沉細而數,宜於血藥中兼以氣藥。

白話文:

肝經的脈象浮而長,長代表木的形狀,浮代表木的特性。

如果脈象在右手摸起來不平滑,不要用治療外感過盛的方法;如果脈象在左手摸起來不平滑,不要用治療內傷不足的方法。左手代表過盛,右手代表不足。

如果脈象浮大而快,應該在氣藥中加入補血藥;如果脈象沉細而快,應該在補血藥中加入補氣藥。

熱則流通,凡浮、大、數、長皆熱也;寒則堅凝,凡沉、小、遲、短皆寒也;實則形剛,凡實、滑、弦、緊皆實也;虛則形柔,凡虛、澀、濡、緩皆虛也。

白話文:

熱的時候,人脈通暢,凡是浮動、大、數(頻繁)、長等現象都是熱的表現;寒的時候,脈搏堅硬凝結,凡是沉、小、遲、短等現象都是寒的表現;實的時候,脈搏形狀堅硬,凡是實、滑、弦、緊等現象都是實的表現;虛的時候,脈搏形狀柔軟,凡是虛、澀、濡、緩等現象都是虛的表現。

浮為在表,沉為在裡。大數為熱,小遲為寒。長為熱,熱則流通,短為寒,寒則凝結,實為邪氣實,虛為正氣虛,滑為血熱有痰,澀為血虛有郁,弦緊為痛,弦堅為積聚,緩濡為濕,緩大為濕熱。

白話文:

  • 浮脈:浮在表層,屬於表證。

*沉脈:沉在深處,屬於裡證。 *大數脈:脈搏大而快,屬於熱證。 *小遲脈:脈搏小而慢,屬於寒證。 *長脈:脈搏長,屬於熱證。熱盛則脈絡擴張,脈搏變長。 *短脈:脈搏短,屬於寒證。寒盛則脈絡收縮,脈搏變短。 *實脈:脈搏有力而充實,屬於邪氣實證。 *虛脈:脈搏無力而虛弱,屬於正氣虛證。 *滑脈:脈搏滑利而有浮動感,屬於血熱有痰證。 *澀脈:脈搏澀滯而遲緩,屬於血虛有鬱證。 *弦緊脈:脈搏弦緊而有力,屬於痛證。 *弦堅脈:脈搏弦緊而堅硬,屬於積聚證。 *緩濡脈:脈搏遲緩而濡軟,屬於濕證。 *緩大脈:脈搏遲緩而有力,屬於濕熱證。

凡虛損勞病,俱見於右尺;傷寒外感,俱見於左尺。左手不見太陽之脈。(太陽之脈,洪大而長。)內傷勞役無疑。

白話文:

所有的虛損勞病,都可以從右尺脈象上看出來;傷寒外感,都可以從左尺脈象上看出來。左手沒有太陽脈象。(太陽脈象,洪大而長。)內傷勞役無疑。

內傷左脈短細而澀,右脈浮大而虛,左為氣中之血。(左為肝,肝生心,肝主升為氣,心主血,故為氣中之血也。)陽氣下陷,不能生陰,故血枯而脈細澀也。右為血中之氣,(右為脾,脾生肺,脾主血,肺主氣,故為血中之氣也。)脾胃虧損。不能生金,故氣虛而脈浮大也。

白話文:

左手脈像短、細而粗糙,右手脈像浮、大而虛。左邊為氣中的血。(左為肝,肝生心,肝主升為氣,心主血,所以為氣中的血。)陽氣下陷,不能生陰,所以血枯竭而脈細澀。右邊為血中的氣。(右為脾,脾生肺,脾主血,肺主氣,所以為血中的氣。)脾胃虧損,不能生金,所以氣虛而脈浮大。

兩尺無脈,是為無根,將有痰厥之患。兩寸無脈,是為氣閉,則有陰陽不升降之憂。一者升而不降,一者降而不升也。

弱、緊、數之脈,表裡俱虛。弱為中氣不足,緊為肺虛不衛風寒;數為血不足也。

白話文:

如果尺部沒有脈搏,就是無根,將會有痰厥的危險。如果寸部沒有脈搏,就是氣閉,那麼陰陽就不能上下運行。一種是升而不降,一種是降而不升。

緩為脾之本脈。緩而有力為太過,緩而無力為不足。若脾部見弦脈,為木乘土位,中氣不足所致,是從所不勝來,為賊邪也。若見沉細,是水反侮土,從所勝來,為微邪也。見短澀是火剋金,從後來為虛邪也。若見洪大是火生土,從前來為實邪也。凡看病先認定本部脈形,若兼見別部脈形,或從所生來者,或從所克來者,以五行之理推之,斷病無差矣。

白話文:

脾臟的脈搏屬於「緩脈」。「緩脈但有力」是脾氣太過。「緩脈且無力」是脾氣不足。若是在脾部發現了「弦脈」,是木氣侵犯土位,導致中氣不足的緣故,這是「從被剋制的一方而來」,屬於「賊邪」(賊邪是指由外感六淫邪氣侵犯人體,所引起的病邪)。若是在脾部發現了「沉細的脈搏」,是水氣反過來剋制土氣,導致脾胃的病症,這是「從剋制的一方而來」,屬於「微邪」(即四時之病)。若是在脾部發現了「短澀的脈搏」,是火氣刑剋金氣(五行相刑),這是「從後方而來」,屬於虛邪。若是在脾部發現了「洪大的脈搏」,是火氣生出土氣,這是「從前方而來」,屬於實邪。凡是診脈,首先要確定病症所在臟腑的脈搏形狀,如果同時看到其他臟腑的脈搏形狀,或者是從臟腑被生出的脈搏而來,或者是從臟腑所剋制的脈搏而來,根據五行推論,診斷疾病就不會出錯。

阿阿緩若春楊柳,善狀胃脈者也。六部俱見此象,是謂有胃氣。脈緊數者,緊為表之陽虛;數為里之血虛。細數者,細則無水,數則有火。短數者,短為肺氣虛,兼之以數,則火剋金矣。若浮有沉無,陽氣將脫。(炳章按:數語的當,故虛勞證見細數脈,則不治也。)

白話文:

脈搏緩慢像春天的柳枝一樣,是胃氣充盈的表現。六部脈象都出現這種情況,就表示有胃氣。脈象緊而數,緊是表面陽氣虛弱,數是內裡血氣虛弱。脈象細而數,細表示無水,數表示有火。脈象短而數,短表示肺氣虛弱,加上數,則火剋金了。如果脈象浮而沉不顯,陽氣就要散失了。

脈細少氣,氣乃水母,氣少則無水可知。脈大數則無火,數則心煩,是邪火有餘,真火不藏而無也。

洪者,火之脈也。火之來,肝之虛也,木枯生火也。

白話文:

脈象細弱表示氣虛,氣是水的基礎,如果氣少則可以推斷體內水分也不足。脈象宏大且數急表示火不足,數急則心煩,這意味著邪火過盛,而真正的火(陽氣)無法內藏。

洪大的脈象代表火的特徵。火旺的情況下,說明肝臟虛弱,就像木頭枯槁後容易生火一樣。

弦者,減也。在左關為實,肝血減而肝氣亢也。在尺為虛,子食母氣也。尺脈短,水枯不能生木也。六脈俱弦,腎水不足,不能平肝火故也。然欲扶腎則於脾氣有礙,宜用參耆以補脾,脾旺生金,則可以制肝而生腎,先天后天俱受益矣。故曰:醫宜從虛著腳也。(炳章按:水虧則火熾,參耆入口,未受其益,先蒙其禍,奈何?)凡尺脈微,寸之故也。

白話文:

「弦」是指脈搏緊張而細長。出現在左側關脈,是實證,表示肝血不足,肝氣亢盛。出現在尺脈,是虛證,表示腎水衰弱,不能滋養肝木。尺脈短,表示腎水枯竭,不能生養肝木。六脈皆弦,表示腎水不足,不能平抑肝火。但如果想要滋補腎水,就會損害脾氣,宜用人參、黃耆來補脾,脾氣旺盛則金氣也會旺盛,金氣旺盛可以制約肝火,生養腎水,從而使先天和後天之本都得到滋補。所以說,醫生應該從虛弱的部位著手治療。(炳章按:如果腎水虧虛,則肝火就會旺盛,人參和黃耆進入人體,還沒得到補益,反而先受到肝火的傷害,這樣怎麼可以呢?)尺脈微弱,是由於寸脈虛弱的原因。

金不生水,故水弱而尺微也。而寸脈之故,又關之故也。脾不健運,故金失養而金子衰也,生脈散要藥也。

白話文:

肺金無法生水,所以腎水不足而尺脈微小。而且寸脈的變化,也是與此相關的。脾臟運化功能不足,所以肺金失去滋養而衰弱,生脈散是治療的常用藥。

凡虛損見數脈,為胃氣不足,若轉緩弱,為胃氣生髮之象,蓋緩則有寬裕不迫之意,弱則有軟嫩柔和之態,象少陽春生之景也。故脈見數,宜單補脾陰以養胃氣,猶可轉也。肺脈豁大,須防作瀉,瀉而脈數,病難愈矣(一本云:內傷作瀉者,見此為難治。)

病後脈多細小,細小而和軟,則有神而易痊。細小而搏擊有力,則神少而難痊。

白話文:

如果脈象出現虛弱的情況,通常是因為胃氣不足引起的。如果脈象轉為緩慢虛弱,則很可能意味著胃氣正在生髮。一般來說,脈象緩慢表示有寬裕而不緊迫,而脈象虛弱則表示有柔軟柔和的狀態,這就像少陽春生之景一樣。因此,如果脈象出現虛弱的情況,應該單獨滋補脾陰來養護胃氣,這樣才能讓脈象好轉。如果肺脈出現豁大寬大的情況,就需要注意不要使用瀉下法治療。如果使用瀉下法,而脈象又出現虛弱的情況,那麼病情就很難治癒了。

脈不可拘,如浮因表而來者可汗,浮因里而來者可下,若但知浮為表,沉為里,非善治也。故脈浮矣,而其沉分堅硬有力,則知此浮,非因表固,乃里熱實,火炎脈浮也,宜從其沉分堅實施治。故凡疑似之證,細察兩手尺部,及六部沉分,方可辨其真也。

白話文:

脈象不可拘束,像浮脈如果由表而來,可以發汗治療;浮脈如果由裡而來,可以瀉下治療。如果只知道浮脈是表證,沉脈是裡證,就不是善於治療了。因此,脈象浮起來,但其沉部堅硬有力,則知道這種浮脈,不是因為表證實熱,而是裡熱實熱,火炎導致脈浮,應該根據其沉部堅實來施治。因此,凡是可疑的證候,都要細察兩手的尺部,以及六部沉部,才能辨別其真偽。

左手寸脈旺,右手尺脈亦旺,是君不主令,相火代之,宜六味丸主之。如單左手旺,生脈散加茯神、遠志、棗仁。(張東扶曰:相火上入心部,宜壯水以制火,若心火自旺,則清而斂之可也。)

白話文:

左手寸脈旺盛,右手尺脈也旺盛,這是君主不能夠發號施令,相火代替了君主,應該用六味丸來治療。如果只有左手旺盛,可以用生脈散加上茯神、遠志、棗仁。(張東扶說:相火上升到心臟部位,應該壯大水來制約火,如果心火本身旺盛,那麼可以清火斂火。)

右手尺脈旺,左手尺脈亦旺,清肺為主,生脈散加歸身。如單左手尺脈旺,六味地黃丸,右手寸脈旺,清肺。

白話文:

右手寸脈旺盛,左手尺脈也旺盛,主要是清肺,服用生脈散加歸身。如果只有左手尺脈旺盛,就服用六味地黃丸。右手寸脈旺盛,則清肺。

右尺旺,六味丸,或六味湯。左右尺俱旺,亦六味湯。

右尺微細,八味丸。左右俱微細,亦八味丸。

寸脈旺,下尺微細,六味丸。(張東扶曰:下字似當作右,或當作兩。)

白話文:

如果右邊尺脈旺盛,就用六味丸,或六味湯。如果左右兩邊尺脈都旺盛,也用六味湯。

如果右邊尺脈微細,就用八味丸。如果左右兩邊尺脈都微細,也用八味丸。

如果寸脈旺盛,下尺脈微細,就用六味丸。

兩寸脈浮而無力,宜補上焦,用補中益氣湯。上焦元氣足,其氣(一作火)下降。兩尺脈浮而無力,宜補下焦,用六味丸。下焦元氣足,其氣上升。

白話文:

如果寸脈浮起而無力,應該補上焦,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上焦的元氣充足之後,氣息(或稱火氣)就會下降。如果尺脈浮起而無力,應該補下焦,可以使用六味丸。下焦的元氣充足之後,氣息就會上升。

兩寸洪而有力,宜降火,涼膈散、黃芩芍藥湯、導赤散。

白話文:

如果脈象洪大而有力,則應當降火,可以服用涼膈散、黃芩芍藥湯、導赤散這類藥方。

兩尺洪而有力,陰虛火動,宜滋陰,用黃柏、知母。

白話文:

脈搏洪大有力,陰液不足而陽氣偏旺,宜滋陰,用黃柏、知母。

兩寸豁大無力,宜大補,兩尺豁大無力,宜升陽散火湯。

寸脈微細者,宜溫補,(為陽氣不足也。)尺脈微細者,宜溫暖。(為陰氣虛寒也。)

白話文:

兩寸脈豁大但無力,應該進行大補。兩尺脈豁大但無力,應該使用升陽散火湯。

如果寸脈微細,應該溫補,這是因為陽氣不足。如果尺脈微細,應該溫暖,這是因為陰氣虛寒。

二尺浮大,肺氣先絕。(張東扶曰:二尺浮大知是腎虛,確緣肺金先敗,不能生腎水之故。)左尺微細不起,右尺帶數,或浮大,病名虛損,調理二、三年方得愈。凡浮大之脈,見於右尺者,俱是假火,假火從內傷施治。

白話文:

脈搏浮大,超過兩寸,肺氣先衰竭(張東扶說:脈搏浮大知道是腎虛,確實是肺金先敗,不能生腎水的原因。)左手脈搏微細,沒有力氣,右手脈搏帶數,或浮大,這是虛損的疾病,調理二、三年才能痊癒。凡是浮大的脈搏,出現在右手寸脈,都是假火,假火是從內傷治療的。

右尺陽中之陰,(右尺脈主火,有離象焉,是為陽中之陰也。)若沉細數,陽中之陰虛也,當救其陰,六味丸。若浮大而有力,陰虛火動,四物湯加黃柏知母,或六味湯,加生脈散。若浮大而無力,當責其無火,宜補中扶陽,保元湯,用黃耆必用肉桂,一斂一散,浮大而見豁,亦宜保元湯。

白話文:

在右尺脈中具有陰脈的象徵。(右尺脈主火,有離象,這便是陽中之陰。)如果脈象沉細數,是陽中之陰虛了,應當救治陰虛,六味丸。倘若脈象浮大而且有力,是陰虛火動,可用四物湯加黃柏、知母,或者用六味湯加上生脈散。倘若脈象浮大而無力,應該判斷是沒有火,應該補中扶陽,用保元湯,用黃耆的時候一定需要用肉桂,一收一散。脈象浮大而見豁,也應該用保元湯。

左尺陰中之陽,(左尺脈主水,有坎象焉,是為陰中之陽也。)若沉細數,陰中之陽虛也,當救其陽,八味丸。浮大而有力,傷風外感,發表散邪;浮大而無力,當責其無水,宜六味丸;浮大而見豁,陰氣將絕,難以取效。

白話文:

左手寸脈水勢的陽氣,(左手寸脈屬水,以坎卦為象,它是陰中之陽。)脈象如果是沉細而數,是陰中之陽虛,應該補救它的陽氣,使用八味丸。脈象浮大而有力,是外感風寒,應當發散表邪;脈象浮大而無力,應當責備它沒有水,宜使用六味丸;脈象浮大而清晰,陰氣將要終結,難以奏效。

脈沉而有力,大便閉者,承氣湯;沉而無力,大便閉者,芎歸枳殼湯。凡脈沉而帶數,陰中伏火也,宜瀉陰中之伏火,六味丸。

白話文:

脈搏沉穩有力,大便不通暢者,服用承氣湯;脈搏沉穩無力,大便不通暢者,服用芎歸枳殼湯。凡是脈搏沉穩而帶有數脈者,是陰中潛伏著火氣,宜瀉去陰中潛伏的火氣,服用六味丸。

胃脈見豁大,保元四君子,加麥冬、五味;見於脾脈,保元湯,加乾薑、白朮;見於肺脈,八味丸;見於心脈,大補陰丸;見於肝脈,四物湯加黃柏、知母。大凡豁大之脈,須沉緩者可治,沉則胃不絕,緩則脾不絕也。倘非沉緩,其何能藥?

白話文:

如果胃脈出現寬大鬆散的脈象,可以使用「保元四君子」湯加麥冬、五味子治療;如果出現在脾脈,可以使用「保元湯」加乾薑、白朮治療;如果出現在肺脈,可以使用「八味丸」治療;如果出現在心脈,可以使用「大補陰丸」治療;如果出現在肝脈,可以使用「四物湯」加黃柏、知母治療。

總之,脈象寬大鬆散的,必須是沉穩緩慢的才能治癒,沉穩則胃氣不絕,緩慢則脾氣不絕。如果脈象不是沉穩緩慢的,那怎麼能夠用藥物治療呢?

凡脈豁大外有火,沉細里有火。六脈俱有火者,宜八珍湯和之,脈大亦火之使然。凡脈浮大數,或兩手俱浮大數,或輕按浮大,重按虛小,或腎脈重按無力不清,皆是中氣不足。微緊、微弦、微數,皆系脾胃不足。

白話文:

  1. 脈搏寬大而有力,外有火邪;脈搏細小而沉伏,內有火邪。六脈皆有火邪的,宜用八珍湯和解。脈搏寬大也是火邪引起的。

  2. 脈搏浮大而數,或兩手脈搏皆浮大而數;或輕按脈搏浮大,重按脈搏虛小;或腎脈重按無力不清,皆是中氣不足。

  3. 脈搏略緊、略弦、略數,皆是脾胃不足。

凡脈沉遲,冷汗出,險。沉細,冷汗出,死。洪大,冷汗出,立死。(張東扶曰:冷汗、陽虛、沉遲、沉細、陽虛之脈,細甚於遲,故有險、死之別,洪大,虛陽脫矣,故云立死。)

白話文:

如果脈搏細沉緩慢,同時伴隨著冷汗,情況很兇險。脈搏細弱,同時伴隨著冷汗,會死亡。脈搏洪大,同時伴隨著冷汗,會立即死亡。(張東扶說:出現冷汗,是陽氣虛弱的表現;脈搏沉遲或沉細,也是陽氣虛弱的脈象,其中,脈搏細弱比脈搏沉緩更為嚴重,因此有兇險和死亡之別;脈搏洪大,是虛陽脫離的表現,因此說會立即死亡。)

如脾脈頓細,腎脈重按無力不清,外無表證,宜補中益氣。(炳章按:細為陰虛,脾脈細宜補脾陰,且腎脈無力,尤為陰虛之徵,不宜補中益氣之升舉。)

白話文:

如果脾脈突然變細,腎脈重按無力且不明顯,且外表上沒有感冒發燒等症狀,應以補中益氣為主。(炳章按:細主陰虛,脾脈細弱應補脾臟陰氣,加上腎脈無力,更是陰虛的徵兆,不宜用補中益氣這種升舉陽氣的方法。)

尺脈大於寸脈而俱有力,為陽虛陰盛,宜汗之。寸脈大於尺脈而俱有力,為陰虛陽盛,宜下之(汗則從陽,下則從陰。)

白話文:

尺脈比寸脈粗大,而且都有力,這是陽虛陰盛的表現,宜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寸脈比尺脈粗大,而且都有力,這是陰虛陽盛的表現,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發汗的方法是從陽著手,瀉下的方法是從陰著手。)

尺脈浮而有力宜表;浮而無力宜補;沉而有力,滋陰降火;沉而無力,地黃丸。

白話文:

尺脈浮且有力,應當發汗解表;浮且無力,應當補氣;沉且有力,應當滋陰降火;沉且無力,應當服用地黃丸。

左脈微弱,右脈豁大有力,六味丸,加五味、炮薑、益智。右尺大,君不主令,相火代之,邪火不殺穀,宜用溫火生土之義,六味丸,加五味、炮薑、益智。邪火不殺穀,土中無正火也,單用六味則土寒,加此三味,可以退邪火,溫正火矣。(張東扶曰:左脈微弱血不足也。

右脈豁大有力陰火起也。用六味所以壯水制火,加下三味所以斂火歸原,且不令水氣得以寒中也。)

白話文:

左邊脈搏虛弱,右邊脈搏跳動有力,可用六味丸,再加上五味子、乾薑、益智仁。右邊寸口脈跳動有力,說明君火不主令,相火代替了君火,邪火不剋制脾胃,應該用溫火生土的治療方法,可用六味丸,再加上五味子、乾薑、益智仁。邪火不剋制脾胃,說明脾胃中沒有正火,如果只用六味丸,脾胃就會虛寒,加上這三味藥,可以消除邪火,溫養正火。(張東扶說:左邊脈搏虛弱是氣血不足。)

血證,脈見豁大無力可延,短數、緊數、細數,豁大有力,不祥之兆。(張東扶曰:脈數為胃氣不足,宜補脾陰以養胃氣。豁大,氣虛有火,無力者,和軟也。胃氣猶在,故可延。短則氣疾,細則無水,緊數則表之陽虛,細數則里之陰虛,有力則無胃氣,故為不祥之兆。)

白話文:

血證,脈搏顯得空虛,無力,可緩慢延續,短促、急數、細數,空虛而有力,是不吉祥的徵兆。(張東扶說:脈數是胃氣不足,應該補益脾陰,以滋養胃氣。空虛,氣虛有火,無力,是和軟的。胃氣尚存,所以可以延續。短促,是氣疾;細小,是缺乏津液;急數,是表虛陽虛;細數,是裡虛陰虛,有力,是沒有胃氣,所以是不吉祥的徵兆。)

凡身熱自汗,俱屬血分虛。若脈浮大無力,作陰虛治之必不效,惟脈浮大有力者,六味湯加人參。

白話文:

凡是身體發熱、自汗不止,都屬於血虛的狀況。如果脈象浮大無力,採用陰虛的治療方法必定無效,只有脈象浮大有力的人,才能服用六味湯加人參。

下部見數,不得用炮薑。(炳章按:數脈不得用熱藥。)宜用附子升氣。上部見數,宜炮薑,以其溫中達下也。(張東扶曰:乾薑斂火歸原,下部有火用之,則火固而不散。)

命門脈不起,是為心之正脈,沉小亦是正脈。(相不敢亢君也。)

白話文:

如果脈象出現在下部,不可以用炮薑。(編輯註解:如果脈象出現在下部,則不能使用熱藥。)應該用附子升提氣。如果脈象出現在上部,可以使用炮薑,因為炮薑可以溫中通下。(張東扶說:乾薑能夠收斂火氣並歸還給原處,如果下部有火氣,就可以使用乾薑,這樣火氣就會被牢牢控制住,不會散發出來。)

豁大、心包絡少血,宜歸脾湯。為短為澀,俱是心包絡不足。肝脈弦長,脾脈短,是為脾陰不足,宜山藥、蓮子、五味之類。帶數,中氣不足,補中益氣湯。脾脈緩,肝脈或弦或緊,或弦緊洪數,俱從肝治之方愈。肺脈短澀,心脈浮洪,宜利小便,引心火下行。肺脈浮大,或豁大,或微細,縱心脈不平,亦當從肺治之。

白話文:

心包絡血虛,應該服用歸脾湯。脈象短澀,都是心包絡不足的表現。肝脈弦長,脾脈短,代表脾陰不足,應該服用山藥、蓮子、五味子等藥物。帶數,代表中氣不足,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脾脈緩,肝脈時而弦時而緊,或弦緊洪數,都需要從肝臟入手治療才能痊癒。肺脈短澀,心脈浮洪,應該利小便,引導心火下行。肺脈浮大,或豁大,或微細,即使心脈不平,也應該從肺臟入手治療。

  1. 為短為澀,俱是心包絡不足。

翻譯:如果脈象短而澀,都是心包絡氣血不足。

  1. 肝脈弦長,脾脈短,是為脾陰不足,宜山藥、蓮子、五味之類。

翻譯:如果肝脈弦長,脾脈短,是脾陰不足,應該服用山藥、蓮子、五味子等補益脾陰的藥物。

  1. 帶數,中氣不足,補中益氣湯。

翻譯:如果帶下量多,是中氣不足,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

  1. 脾脈緩,肝脈或弦或緊,或弦緊洪數,俱從肝治之方愈。

翻譯:如果脾脈緩弱,肝脈或弦或緊,或弦緊洪數,都應該從肝膽入手治療。

  1. 肺脈短澀,心脈浮洪,宜利小便,引心火下行。

翻譯:如果肺脈短而澀,心脈浮而洪大,應該利小便,將心火引向下行。

  1. 肺脈浮大,或豁大,或微細,縱心脈不平,亦當從肺治之。

翻譯:如果肺脈浮大,或寬大,或微細,即使心脈不平穩,也應該從肺部入手治療。

(張東扶曰:心火來克肺金,宜從肺中瀉火,若單治心,則肺病不除。)

白話文:

脈象短而澀,都是心包絡氣血不足。

肝脈弦長,脾脈短,是脾陰不足,應該服用山藥、蓮子、五味子等補益脾陰的藥物。

帶下量多,是中氣不足,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

脾脈緩弱,肝脈或弦或緊,或弦緊洪數,都應該從肝膽入手治療。

肺脈短而澀,心脈浮而洪大,應該利小便,將心火引向下行。

如果肺脈浮大,或寬大,或微細,即使心脈不平穩,也應該從肺部入手治療。

(張東扶說:心火來克制肺金,應該從肺部瀉火,如果只治療心臟,則肺病無法消除。)

浮而有力當汗,無力當溫。沉而有力當下,無力當補。凡豁大之脈,俱是陽虛,(張東扶曰:沉而短細數,俱從內治之。)凡右關脈緩而有力,乃胃強脾弱,用白朮一錢,白豆蔻二錢,甘草五分,陳皮五分,研末,米湯調服。(炳章按:胃強脾弱,當抑胃扶脾,枳朮丸是也。如用先生此方,當加川連。以抑胃,其義方全。)

白話文:

浮脈有力為表證且易出汗,無力為寒證。沉脈有力為實證且應下利,無力為虛證。所有脈搏空洞緩慢的,都是陽氣虛弱(張東扶說:沉而短促細數的脈搏,都從內部治療)。凡是右關脈緩慢有力,是胃強脾弱,可以用白朮一錢、白豆蔻二錢、甘草五分、陳皮五分,研成細末,用米湯調服。(炳章按:胃強脾弱,應抑制胃氣扶助脾氣,枳朮丸就是。如果使用先生的這個方子,應加入川連,以抑制胃氣,這樣它的意義才完整)。

脈細宜沉,細而浮,陽虛之漸,轉沉為數,勞病不治。

脈弦,甘酸之劑皆可用。黃耆建中湯。

白話文:

脈象細弱應該是沈的,如果細而浮,則是陽氣漸虛的表現,轉為數脈時,勞損之病難以治療。

脈象弦緊,可以用甘味和酸味的藥物。可以使用黃耆建中湯。

脈洪,甘寒之劑皆可用。熱邪所傷,三黃丸、調胃承氣湯。

白話文:

脈絡洪大,甘、寒之劑皆可以採用。熱邪所傷,可用三黃丸、調胃承氣湯治療。

脾胃脈緩,如得本經太過,濕邪所傷,除濕滲痰之劑皆可用,平胃散,加白朮、白茯苓,五苓散。

白話文:

脾胃脈搏緩慢,如同得到本經太過,受到濕邪傷害,去除濕氣、化痰的藥物都可以使用,平胃散,加上白朮、白茯苓,五苓散。

脈澀,燥熱所傷,甘溫甘潤之劑皆可用,四君子,加熟地、當歸,生脈散,加歸身、山藥。

白話文:

脈搏乾澀,因燥熱而造成的損傷,滋養溫補、潤燥的藥劑皆可用。四君子湯加上熟地、當歸;生脈散加上歸身、山藥。

脈沉細,寒邪所傷,甘熱之劑皆可用,理中丸湯、四逆湯。寒甚,理中加附子,益黃散、養胃丸。

六脈俱弦,指下有虛,脾胃虛弱病也。

白話文:

  • 脈搏沉細,多是寒邪損傷所致,方中可用甘溫之藥,如「理中丸湯」、「四逆湯」。

  • 寒邪較重,可將「理中湯」加附子,或用「益黃散」、「養胃丸」 。

六脈沉緊,按之不鼓,(一本於「不鼓」下多「膀胱勝小腸也。此水投於火」十一字。)大寒之證也,宜溫之。脈沉緊而澀,按之空虛,中寒證也。脈洪大而澀,按之不鼓而無力,是為陰虛,(一本作寒)乃氣血俱虛之極也。

脈緩而弦急,按之洪大,病在中,脾土受邪也。脈大則無火,脈細則無水。

白話文:

六種脈搏緊繃、不鼓動,大寒的症狀,應該溫補。脈搏緊繃而澀,按壓時感覺空虛,是內寒的症狀。脈搏洪大而澀,按壓時不鼓動、沒有力氣,是陰虛的症狀,也是氣血兩虛極盛的症狀。

凡雜病、傷寒、老人,見歇至脈者,俱將愈之證。唯吐而見歇至脈者,必死之證。蓋病後而見歇至者,邪去正虛也。吐屬腎,吐後而見歇至者,腎氣將絕,不能續也,故知必死。

白話文:

無論是雜病、傷寒、或是老人,如果有歇至脈出現,都代表病情將會好轉的徵兆。但是,如果同時出現嘔吐、惡心和歇至脈的情況,則屬於必死的徵兆。因為病後出現歇至脈,表示邪氣已經遠離,但正氣卻虛弱。嘔吐屬於腎臟,嘔吐後若出現歇至脈,即表示腎氣將要耗盡,無法再繼續運行,所以知道必定會死亡。

尺脈浮沉俱有力,宜下,無力則為虛,宜補。寸脈浮沉俱有力,宜汗。無力則為虛,宜升。寸脈細微,陽不足,陰往乘之,補中益氣湯。尺脈洪大,陰不足,陽往乘之,補中益氣湯,加黃柏。左脈弦滑有力,熱不退,四物湯加知柏小柴胡之類。右脈弦數無力,補中益氣湯,或補脾陰不足,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上病下求,下病上求。

白話文:

脈象浮沉皆有力,宜洩奪使其降低,無力則空虛,宜補充。寸脈浮沉皆有力,宜發汗。無力則空虛,宜補益。寸脈細微,陽氣虛弱,陰氣侵犯,宜服用補中益氣湯。尺脈洪大,陰氣虛弱,陽氣侵犯,亦宜服用補中益氣湯,並加黃柏。左脈弦滑有力,熱勢不退,宜服用四物湯,再加知柏、小柴胡之類。右脈弦數,且無力,宜服用補中益氣湯或補脾陰不足。治左邊疾病,可從右邊取穴;治右邊疾病,可從左邊取穴;治上部疾病,可從下部取穴;治下部疾病,可從上部取穴。

左尺浮緊有力,傷寒宜解表,汗出即愈。但有力不緊,清心蓮子飲。無力則為虛,六味地黃丸。沉實為寒,沉遲為虛,宜溫宜補。沉微弱則為虛,不宜直補,所謂補腎不若補脾,正與此同。沉數,陰中無陽,八味地黃丸湯。右尺浮而有力,系邪脈,後必泄瀉喘促而亡。(浮為陰虛,有力為邪火,泄瀉下虛不固也,不能納氣歸原也。

白話文:

  1. 脈象浮取不到為陰中的陽虛;沉取不到為陽中的陰虛。

  2. 未到就已經出現的(脈象),是實邪;應該出現但沒有出來的(脈象),是虛邪。

  3. 脈象短促是肺氣虛;同時有數,則是火剋金。

(注意:這段話出自《慎齋遺書》,但它並不是慎齋的原著,而是他的弟子東扶續寫的。這段話後來被收錄在《學易草廬本》,但因為不是慎齋的原著,所以被放在了後面,與慎齋的原著有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