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慎齋遺書》~ 卷一 (4)
卷一 (4)
1. 陰陽臟腑
脾胃為後天五臟之成,成數五,五,土數也,乃天生地成之義也。凡五臟中有一臟不能秉生成之氣則病矣,如心之脾胃虛,則胃氣不到於心,心則無成,亦不奉生,而氣不歸腎。氣不歸腎,則如樹之不能有雨露,而根葉不能有生氣而枯也。舉一而五臟可類推矣。但其間寒熱溫涼之不同,須知人身五行有過不及之分,如心本君火也,君火之德寧,由肝木能中和而無過與不及也。若肝弱則不能生火,而火之化原病,故火亦不得寧,而心氣不得下交於腎,則氣不納矣。
此皆由肝木弱,不能生心火故也。且五行之理,不克則不能生。(炳章按:不克則不生,實參透造化之論,人身膈膜以上為心與肺,膈膜以下為胃與肝,肺抱心而生,肝抱胃而生,皆以相剋而成其用也。作者此語亦偶然道著,觀其下文肝弱脾無所制云云,仍是腐淺之論,可知其非有卓見矣。
)如有妻而無夫也。肝弱則脾無制,而心亦無秉,心之脾胃虛矣,斯時當以涼而納之也。蓋心不得胃氣,則君火弱,君弱則臣強,肝枯則生火,胸中無非相火填塞矣,故當用涼也。又如肺氣弱,則肝必強,肝旺則乘土,土受侮則金之脾胃虛,金虛則寒而不能生腎水,是為水冷金寒,非用熱則金水成冰,而肺氣不納乎腎矣。
又如水弱則肝亦害,肝已病則不能制土,土能剋水,土氣不能到肝,而肝之氣,亦不能奉生於腎矣。斯時若得溫暖之氣,則水能生,而肝得氣,肝和則水火之氣,自能相生,而氣可納矣,此則當溫而納之也。又如脾之本位,或因濕熱,或因太燥,或因勞若憂煎,或因飲食飢飽,一傷其氣,氣則下行而不能及肺,肺乏下降之令,則脾胃之本位,不能納氣矣。
此則又非寒熱溫涼之所能納也,斯時以扶脾保肺順其升降之性,乃可納耳!更如腎之氣虛,則水不能制火,而相火起矣。相火為包絡之火,一本相依,一火興則五火熾。五火者,龍火、雷火、心火、陽明燥火、三焦壯火也。斯時須察其本原,若初病而本原未傷者,竟以涼納之,六味加知母黃柏者也。
若病久而本原致傷者,以涼納之必死,則當補元而導之,七味、八味、十味皆可納也。(炳章按:然則執此數方便可以御百病乎?非探本之論也。)總之,百病皆由胃氣不到而不能納腎,以致先後天生成之氣,不能相和所致,醫者知納氣,思過半矣。
五臟分屬陰陽,陰陽全賴生克。故固腎者,不可以不保肺,肺者所以生腎也。扶脾者不可以不治肝,肝者所以克脾也。然扶脾即所以保肺,土能生金也。保肺即所以平肝,金能剋木也。脾病即肺病,肝病即脾病,肝病當緩其中,蓋肝氣不可亢,肝血不可虧,乃治肝之要訣也。(炳章按:二語誠然要訣。)
白話文:
脾胃是後天五臟形成的基礎,其數為五,五屬於土,代表著天生而地成的意義。五臟之中,只要有一臟無法接收生成的氣,就會生病。例如,如果心臟的脾胃功能虛弱,胃氣就無法到達心臟,心臟就無法得到滋養,也無法正常運作,進而導致氣無法歸於腎臟。氣不歸腎,就像樹木沒有雨露滋養,根和葉無法生長而枯萎。這可以類推到其他五臟。但是,各臟腑之間有寒熱溫涼的不同,而且人體五行有過盛或不足的情況。例如,心屬火,是君火,君火的平和狀態,需要肝木來中和,才能不偏盛也不虛弱。如果肝臟虛弱,就無法生火,導致心火失去源頭,心火無法平和,心氣就無法下行與腎臟相交,氣就無法被納入。
這些都是因為肝木虛弱,無法生心火所導致。而且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是,沒有相剋就無法相生。(炳章認為:沒有相剋就無法相生,這才是真正參透造化的道理。人體膈膜以上是心臟和肺,膈膜以下是胃和肝臟,肺臟依附心臟而生,肝臟依附胃而生,都是通過相剋來發揮作用。作者這句話偶然說中了要點,但看他下文說肝弱則脾無所制等等,仍然是膚淺的理論,可見他並沒有獨到的見解。)這就像有妻子而沒有丈夫一樣。肝臟虛弱,脾臟就會失去制約,心臟也失去依附,導致心臟的脾胃功能虛弱。這時應當用涼性的藥物來調養。因為心臟得不到胃氣的滋養,君火就會虛弱,君火虛弱,臣火就會旺盛。肝臟枯竭會生火,導致胸中充滿相火,所以應當用涼藥。又例如,肺氣虛弱,肝氣必定會旺盛,肝氣旺盛就會侵犯脾土,脾土受損,金的脾胃功能就會虛弱,金虛則寒,不能生腎水,形成水冷金寒的狀況。如果不用熱藥溫補,就會造成金水凝結成冰,肺氣無法納入腎臟。
又例如,腎水虛弱,肝臟也會受損。肝臟病變,就無法制約脾土,脾土又會反過來剋制腎水,脾土之氣無法到達肝臟,肝臟之氣也無法滋養腎臟。這時如果能得到溫暖的氣,腎水就能夠生發,肝臟也能得到滋養,肝氣調和,水火之氣就能夠相互資生,氣就能被納入。這時就應該用溫性的藥物來調養。又例如,脾臟的本位,有時是因為濕熱,有時是因為太過乾燥,有時是因為勞累或憂慮,有時是因為飲食不節,這些都會損傷脾氣。脾氣一旦受損就會下行,無法到達肺部,肺部失去下降的功能,脾胃的本位就無法納氣。
這時就不是用寒熱溫涼的藥物所能解決的了,應該用扶助脾氣、保護肺氣,使其升降功能恢復正常的方法,才能使氣得以納入!再例如,腎氣虛弱,腎水就不能制約心火,導致相火興盛。相火是包絡的火,與心火本為一體,一火興盛,就會導致五火熾盛。五火是指龍火、雷火、心火、陽明燥火、三焦壯火。此時需要仔細觀察病因,如果是初病,本源還沒有受到損傷的,可以直接用涼性的藥物來調養,如六味地黃丸加知母、黃柏。
如果病程久遠,導致本源受損的,用涼性的藥物調養會導致死亡,應當用補元氣的方法來引導,如七味、八味、十味等藥方都可以使用。(炳章認為:難道掌握這些方子就可以治療所有疾病嗎?這並不是探究病本的方法。)總之,各種疾病都是因為胃氣不能到達,無法納氣歸腎,導致先天和後天生成的氣不能相互調和所致。醫生如果懂得納氣的道理,就等於成功了一半。
五臟分屬陰陽,陰陽之間完全依賴生剋關係。所以,要固腎,就不能不保護肺,因為肺能生腎。要扶脾,就不能不調治肝,因為肝能克脾。但是,扶脾其實也是在保護肺,因為土能生金。保護肺也是在平肝,因為金能剋木。脾病往往會導致肺病,肝病往往會導致脾病。治療肝病應當緩解肝氣的亢盛,因為肝氣不可過於旺盛,肝血不可過於虧虛,這才是治療肝病的要訣。(炳章認為:這兩句話確實是治療肝病的要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