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千

《周慎齋遺書》~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辨證施治

凡有熱病,喜熱飲食,睡臥不得,衣被不可近者,俱是陽虛之病。(炳章按:此亦未可為的據,凡胸有痰飲者,多喜熱飲,若誤認陽虛而用熱藥,久必受其害。)

白話文:

所有患有熱病、喜歡吃熱的食物、睡醒躺下不得安寧、無法接近衣被的人,都是陽虛之病。(「炳章按」:這也不是絕對的,所有胸中有痰飲的人,大多數喜歡喝熱飲品,如果誤以為是陽虛而使用熱性藥物,時間一長必定會受到危害。)

凡泄瀉、腸風等證,小腸薄,不能傳送,故滲入於大腸。

凡乾燥等證,大腸虛,不能潤澤,故澀滯而難出。

脾虛食不磨,有宿食則酸,胃虛飲不消,有宿飲則嘈。

脾實,食消肌滑,脾虛,體瘦,四肢不舉。

汗至頸而還者,陽不發越;至臍而還者,陽氣將動;至足者,陽氣周流一身,病將自愈。

肺病則周身不攝,脾病則四肢不舉。

白話文:

如果出現腹瀉、腸風等症狀,說明小腸功能薄弱,無法有效傳送食物,導致食物滲入大腸。

若出現便秘等症狀,則是因為大腸虛弱,無法潤澤腸道,導致排泄物積聚,難以排出。

脾胃虛弱的人,吃下去的食物無法完全消化,就會有宿食殘留,導致胃酸過多。同樣地,喝下去的飲料也無法完全吸收,就會有宿水殘留,導致胃部不適。

脾臟功能健全的人,吃下去的食物容易消化吸收,身體也會比較健康。相反地,脾臟虛弱的人,身體會比較瘦弱,四肢也容易無力。

汗水流到脖子就退回去,代表陽氣無法發散;流到肚臍就退回去,代表陽氣即將恢復;流到腳底就代表陽氣已經周流全身,疾病即將痊癒。

肺病會導致全身乏力,脾病會導致四肢無力。

凡渾身脹痛,俱屬陰分血虧,大熱亦屬血分。微寒微熱,或有熱不退者,汗至頸而還者,俱是氣分。氣分宜補中益氣湯,見證加減;血分宜芎歸湯加肉桂,或四物湯,加麻黃肉桂。胸中脹滿,四物湯加蘇梗。

白話文:

全身疼痛伴有脹痛感,皆屬於陰分血虧,即使有大熱的表現也是屬於血分。如果只有輕微的寒氣或熱氣,或者是有熱氣而不退、汗水流到脖子就又退回去的情況,這些都屬於氣分。氣分宜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可根據具體症狀加減用藥;血分宜用芎歸湯加肉桂,或四物湯,加麻黃肉桂。假如只有胸中脹滿,可用四物湯加蘇梗治療。

口不知味,有實熱者,有虛熱者。口不知穀味,中虛可知。蓋穀氣入脾胃,中氣賴以養也,不喜非不足而何?二者各自不同,中氣實則空,空則上通下達;中氣虛則實,實則痰凝氣滯。

如撲打損傷,服破血藥,不得去者,必成中滿,其毒氣入脾故也。

白話文:

口裡感覺不到味道,可能是實熱,也可能是虛熱。口裡嘗不出穀物的味道,肯定是中氣虛弱了。因為穀物的氣味會進入脾胃,中氣依賴它們來滋養,不喜歡穀物的味道,怎麼會不是中氣不足的緣故呢?實熱和虛熱各自不同,中氣實則空,空則上通下達;中氣虛則實,實則痰凝氣滯。

凡有表證,俱屬裡虛。(王胥山曰:此即邪實皆由本虛之義,蓋示學者治病,不可不求其本而探其微也。至於處方定劑,則有隨機因證輕重權衡之法,在苟或錯會其意而以用藥補散之說,為節印板註腳,大失周氏立言救世之一片婆心,且使不學無術之庸人得起而議其非矣。

白話文:

所有外感病證都屬於正虛。王胥山說:這是邪實皆由本虛的道理,告訴學醫者治病,不能不探究其根源,並觀察其細微之處。至於開立處方配製藥劑,則有根據病情輕重權衡利弊的方法,如果誤會了他的意思,而用藥物補散之說,作為節錄版的註解,就大大辜負了周氏立言救世的苦心,也會讓不學無術的庸人起來非議他。

炳章按:此說究竟非是,果系裡虛即當用補,豈有以補愈表證乎?即補中益氣之法,原非為外感而設,於此誤認受害不淺,王胥山先生雖曲為之說以時會之,不足以掩其失也。)

白話文:

炳章認為:這種說法畢竟錯了,如果是真的,裡虛就該用補益的藥,哪有靠補益來治癒表證的道理呢?即使補中益氣的方法,原本也不是為外感所設計的,因此導致誤診誤治,受害甚廣。王胥山先生雖然曲解其內容來符合時機,仍不足以掩蓋他的錯誤。

自熱,蒸蒸發熱,似煩非煩,補中益氣湯。寒熱似瘧,補中益氣湯加二陳。微寒微熱,陰中之陽虛,宜補上焦,八珍湯加黃耆。如胸膈不寬,加入痰藥。自汗微熱,陽中之陰虛,八珍湯加肉桂。如腹中痛,加乾薑、吳茱萸。

白話文:

  1. 自熱:身體持續發熱,但感覺不煩躁;補中益氣湯。

  2. 寒熱似瘧:身體忽冷忽熱,類似瘧疾;補中益氣湯加入二陳湯。

  3. 微寒微熱:陰虛火旺導致的輕微寒熱;補上焦,八珍湯加入黃耆。若胸膈不寬,加入化痰藥。

  4. 自汗微熱:陰虛火旺導致的自汗微熱;八珍湯加入肉桂。若腹中疼痛,加入乾薑、吳茱萸。

寒熱似瘧,表之陽虛也。表陽者,即剽悍之胃氣,升於巔頂,浮於皮毛者也。升浮之氣,無時或息。胃氣虛,則有時不能升浮,鬱於半表半裡,外與太陽爭則寒,內與陽明爭則熱,補而升發之,何寒熱之有?久而不治,則胃氣之升漸少,升少則陽微而惡寒,升少則降亦少,降少則血少而發熱,宜八珍湯、十全大補湯治之。微寒者,陽虛也。

白話文:

寒熱類似瘧疾,是因為表氣,也就是胃氣虛弱。表氣,是指強盛勇猛的胃氣,上升到頭頂,浮於皮毛。這種上升、浮動的氣息,從來不會停止。胃氣如果虛弱,有時就無法上升、浮動,鬱積在半表半裡之間,與太陽經相爭奪,就會感到寒冷;與陽明經相爭奪,就會感到發熱。這時,只要用藥物補充胃氣,使之升發,寒熱之症就會消除了。如果長時間不治療,胃氣上升的程度會漸漸減少,上升減少,陽氣就會虛弱而畏寒;上升減少,下降也減少,下降減少,血液就減少而發熱,應該用八珍湯、十全大補湯來治療。微寒的人,是因為陽氣虛弱。

微熱者,陰無從生,虛陽無附耳,八珍陰陽並補,加黃耆則補陽之功居多。自汗雖屬陽虛,然津液少,則陰益虛,故發微熱,八珍加肉桂,則補陰之功居多。

白話文:

  1. 微熱的人,陰氣無從滋生,虛陽也無處附著,八珍湯可同時補充陰陽,若再加入黃耆,則以補陽為主要功效。

  2. 自汗雖然屬於陽虛,但津液不足,則陰氣更虛,所以發微熱,八珍湯中加入肉桂,則以補陰為主要功效。

凡讀書人,精神恍惚,汗出不睡,或泄瀉,或多痰,病雖不一,要之皆發於心脾。蓋思慮多則心火乘脾,君不主令,相火用事,倘不清其源,正其本,陽氣愈陷,病氣愈盛,歸脾湯之類,是為對證。(張東扶曰:心火乘脾,脾陰受虧,宜補脾之陰,不當補脾之陽。凡五臟相乘,各當察其陰陽,傷陰則補陰,傷陽則補陽,設或陰陽誤施,為害不小。

白話文:

讀書人常常精神恍惚,大汗淋漓,失眠,或者腹瀉,或者痰多,雖然病症各不相同,但根源都在於心脾不和。因為思慮過多,心火就會侵犯脾臟,君主不能夠號令臣下,相火就會乘虛而入。如果不清除根源,扶正根本,陽氣就會愈來愈虛弱,病氣就會愈來愈嚴重,使用歸脾湯之類的藥物來治療,纔是對症下藥。(張東扶說:心火侵犯脾臟,脾陰受損,應該補脾陰,而不是補脾陽。凡是五臟相乘的病症,都應該辨別陰陽,陰虛則補陰,陽虛則補陽,如果陰陽誤治,危害不小。)

炳章按:此條不的亦非歸脾湯所能治,凡思慮多則心血虛,脾無所受氣而亦虧,歸脾湯專補脾陽,烏能治之?薛一瓢治病發心脾,以歸脾湯合天王補心丹加減為丸,庶幾近之張東扶之注甚精,可以為法。)

凡人夜間多思,致睡不寧者,淡竹葉、棗仁二味,煎服即安。

白話文:

炳章按:這條是無法用歸脾湯治好的,凡是思慮過多,則心血虛弱,脾不能得到上升的氣機而也衰弱,歸脾湯專門補益脾的陽氣,怎麼能夠治好呢?薛一瓢醫治疾病的時候,運用了脾和心,用歸脾湯配合天王補心丹加減製成藥丸,庶幾近之。張東扶的注釋非常精闢,可以作為治療方法。

凡下焦有病,六味丸可通用。若遇泄瀉,其要只在調理脾胃元氣,又不可輕用地黃。(張東扶曰:地黃能製得極熟,亦不致有壞脾氣,大約泄瀉者用之,監以山藥、茯苓之類,斯可矣。炳章按:泄瀉者多兼濕,熟地究宜斟酌。)

白話文:

凡是下焦患病,六味丸可以通用。如果遇到腹瀉,其關鍵只在於調理脾胃的元氣,又不可以輕易使用地黃。(張東扶說:地黃能夠製作得非常熟透,也不會至於損壞脾氣,一般來說腹瀉的人使用,輔以山藥、茯苓之類的藥物,那就行了。炳章按:腹瀉的人多兼有濕氣,使用熟地黃最終應該斟酌。)

凡泄瀉屬脾宜燥,脾惡濕也。屬腎宜潤,腎惡燥也。腎之泄瀉,失閉藏之令,不能收攝二便也。(王胥山曰:治泄瀉之法,數言已盡,今人但知治脾,不知顧腎,宜其得失相半也。)

白話文:

所有腹瀉都與脾有關,需要乾燥,因為脾害怕潮濕。有關腎臟的話,腹瀉是因為失去關閉和儲存的命令,無法收納大小便。(王胥山說:治腹瀉的方法已經說得很清楚了,現在的人只知道治療脾,不知道照顧腎臟,所以他們治好的和治不好的機率是一半一半。)

凡治病見證雖多,有吐只宜止吐,有瀉只宜止瀉。止吐後,須用六君子調理,止瀉後,須用參苓白朮散,加木香調理。

凡上焦病,宜開發之;中焦病,宜和之;下焦病,宜達宜緩。

白話文:

在治療疾病時,雖然有許多證型,但有的人只適合治療嘔吐,有的人只適合治療腹瀉。止吐後,應使用六君子湯進行調理;止瀉後,應使用參苓白朮散加上木香進行調理。

見病醫病,醫家大忌。蓋病有標本,多有本病不見而標病見者,有標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見一證,即醫一證,必然有失。惟見一證,而能求其證之所以然,則本可識矣。如頭痛發熱惡寒,筋骨疼痛,此外感實證也。然陽虛則惡寒,陰虛則發熱,血虛則筋骨枯而多疼痛,胃虛、肝虛、腎虛,皆有頭痛之證。

白話文:

只針對病竈醫治疾病,是醫生們的大忌。因為疾病有本有標,常常有本病不表露出來而標病顯露出來的情況,有本病和標病相反不相符的情況。如果只看到一種症狀,就只醫治這種症狀,肯定會出現偏差。只有看到一種症狀,並且能夠探求這種症狀之所以出現的原因,那麼本病就可以認識了。例如頭痛、發熱、惡寒、筋骨疼痛,這是外感實證。但是,陽虛也會出現惡寒,陰虛也會出現發熱,血虛則筋骨枯並且疼痛,胃虛、肝虛、腎虛,皆有頭痛的症狀。

(不是外感實證。)如默默不語,四肢無力,氣短身寒,此內傷虛證也。然胃實脾不運,而默默不語者有之,陰氣升騰,陽不得令,而身寒者有之。(不是內傷虛證。)種種變幻,實似虛,虛似實,外似內,內似外,難以枚舉,皆宜細心求其本也。本必有因,或因寒熱,或因食氣,或因虛實,或兼時令之旺衰,故治寒者溫之,熱者清之,食者消之,氣者通之,實者平之,虛者補之,再兼時令之味,而病已矣。(此法當知。

白話文:

所有的疾病無法痊癒,必定在脾胃中探求原因,纔不會有所遺漏。為什麼這麼說呢?脾胃一旦受傷,四臟就會失去生氣,因此疾病就會日益增多。萬物源於土壤而生長,也歸於土壤而消亡,由此可知,補腎不如補脾。治療疾病無法痊癒,探求到脾胃而痊癒的例子很多。凡是遇到咳嗽、自汗、發熱、肺虛生痰的情況,不需要理痰清熱,只要脾胃旺盛,痰液就會消退,熱就會退去。使用四君子湯,再加入桂枝、生薑、陳皮、北五味,最後以參苓白朮散來調和。

(炳章按:知本之論,然脾胃之用在升降運化,撥轉氣機,尤為要著,未可徒以四君、六君為足盡脾胃之治法也。)

白話文:

(炳章註解:認識脾胃本質的論述固然重要,但脾胃在提升、下降、運化、調整氣機方面的作用,尤其需要重視,不能僅僅以四君、六君這兩種藥方就滿足於脾胃的治療方法。)

脾胃不足,當責其無陽,亦有陽亢熱不退,自汗怕寒,四肢倦怠乏力之證。中虛表熱,或潮熱自汗,莫離補中正方。表熱加羌活;腹中脹滿,加附子、薑、桂、吳茱萸、青皮、神麯之類;調理,用八珍湯;氣血兩虛,十全大補湯;陰虛火動,脈洪大而不作瀉,六味湯加人參;惡寒,八珍丸;腹痛,理中丸;虛損,虎潛丸。病證多端,顛倒難明,必從脾胃調理,乃岐黃之正法也。

白話文:

脾胃虛弱,應該責怪其陽氣不足,但也會有陽氣亢盛、發熱不退、自汗又怕冷、四肢倦怠乏力的症狀。如果身體虛弱,但表證出現發熱,或者潮熱自汗,則不能離開補中正方的治療方法。如果表證發熱,可以加入羌活;如果腹中脹滿,可以加入附子、生薑、桂皮、吳茱萸、青皮、神曲之類的藥物;如果需要調理,可以用八珍湯;如果氣血兩虛,可以用十全大補湯;如果陰虛火旺,脈搏洪大但不瀉,可以用六味湯加入人參;如果惡寒,可以用八珍丸;如果腹痛,可以用理中丸;如果虛勞損傷,可以用虎潛丸。疾病的症狀有很多種,變化多端,難以辨別清楚,必須從脾胃入手調理,這纔是岐黃的正法。

諸病有吐瀉見證,莫忘脾胃,雖有雜證,以末治之。氣短脈有力屬實,無力屬虛。氣脈俱長者易治,虛損氣促者難調,久病不宜脫形。若內傷虛損不足之證,不拘藥之多少,宜久服有效,如藥力未至,必不能成功。補中益氣湯加附子,無汗加羌活,若自汗發熱,保元湯,加白朮、桂、附、歸、芍、二陳必愈。

白話文:

一、無論各種疾病見到吐瀉的徵候,都不要忘記檢查脾胃。即使有其他症狀,也必須從脾胃著手治療。

二、氣短、脈搏有力,屬於實證,無力是虛證。氣脈都均勻調理容易。氣虛損傷,呼吸短促,調理困難。並且患病時間長,不宜體瘦脫形。

三、如果是內傷虛損不足的症狀,不論藥多藥少,都應該長期服用,才能產生療效。藥力尚未達到,必定不能達到治療效果。

四、補中益氣湯加附子,無汗的再加羌活。如果有自汗發熱症狀,使用保元湯,加上白朮、桂枝、附子、當歸、芍藥、半夏、茯苓,必定可以治癒。

凡病日久,陽虛無疑,蓋因胃失生髮之氣,保元甘溫退熱之聖藥也,舍此而用寒涼,必死無疑矣。雖大便燥結,陽陷於陰分,切勿下之。諸病必尋到脾胃之中,乃東垣之高見。胃主生髮之氣,七情六慾,皆足以傷胃。至於不思飲食,十二經絡有一處之滯,則生髮之氣不行,生髮之氣不行,四藏皆無生氣,病日多矣。醫家於氣血、寒熱、虛實不辨,忘脾胃而投藥石者,十常八九,所以往往害人也。

白話文:

所有病症若已經很久,肯定是陽虛的問題,這是胃失去生髮之氣的緣故,保元甘溫乃是退熱的聖藥,捨棄它就用寒涼藥,必定無法生存。儘管有大便不通的問題,也是因為陽氣陷入陰分,這時候千萬不要瀉下。所有的病症必然都與脾胃相關,這是東垣先生的遠見卓識。脾胃負責生髮之氣,七情六慾都可以傷胃。至於厭惡飲食,十二經絡上只要有一處不通暢,生髮之氣就無法運行,生髮之氣無法運行,內臟就會失去生氣,病症也就多了。醫者無法分辨氣血、寒熱、虛實,忘記了脾胃而用藥物治療,這樣的比例高達十之八九,這就是時常害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