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千

《周慎齋遺書》~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陰陽臟腑

天為陽,地為陰,火為陽,水為陰。天地,陰陽之定位也,水火,陰陽之生化也。生化亂則體位傷,故水火有過不及之害,則天地不能無旱浸之災。水火者其用,天地者其體,用傷則體害,一定之理也。以人身而言,形,陰也。神,陽也。心腎,水火也。有形必有神。神氣,體也。

白話文:

天代表陽,地代表陰,火代表陽,水代表陰。天地是陰陽定位的結果,水火是陰陽生化的結果。生化失調,則體位受傷。所以水火過多過少都有害,天地難免發生旱災或洪災。水火是天地之用,天地是水火之體,用壞了就會傷體,這是確切的道理。以人體來說,形體是陰,精神是陽。心腎是水火。有形體必定有精神。精神氣質,是人的根本。

形血,用也。故病於形者,不能無害於神;病於神者,不能無害於形。蓋氣病必傷血,血病必傷氣,此不易之道也。但治之者,不可無先後標本輕重之分。夫病有陰陽臟腑血氣,其病有各不相值者,有相因而致者,有去此適彼者。故用藥之法,如腑病而臟不病,不得以臟藥犯之,臟病而腑不病,不得以腑藥犯之。

白話文:

形體和氣血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形體的疾病會影響精神,精神的疾病也會影響形體。這是因為氣病一定會損傷血,血病一定會損傷氣,這是自然規律。但是,在治療疾病時,必須根據疾病的先後、標本、輕重,以及陰陽、臟腑、血氣等不同情況進行辨證施治。有些疾病的病因和病位互相不相干,有些則互相影響,有些則此病癒而彼病起。因此,在用藥時,如果腑病而臟不病,就不要用治療臟病的藥物;如果臟病而腑不病,就不要用治療腑病的藥物。

有腑病而勢將及於臟,用藥治腑,不得不先固臟;病在臟而勢將入腑,不得不先理腑。腑入臟,臟入腑,又有輕重之異,藥亦不得不隨其輕重而用。更有病雖在此,而不必治此,治此反劇;有病已去此,猶當顧此,此皆分陰陽先後標本輕重之大略也。

白話文:

如果臟腑出現疾病,勢必會影響到臟腑,在使用藥物治療臟腑時,必須先固護臟腑;如果疾病在臟腑,並且有蔓延到臟腑的趨勢,那麼在治療臟腑的同時,也必須先調理臟腑。臟腑之間的病證,有輕重之分,所用的藥物也必須根據病情輕重的不同而有所調整。此外,還有一些疾病雖然出現在某個部位,但不需要治療這個部位,反而會加重病情;還有一些疾病雖然已經離開了某個部位,但仍然需要顧及這個部位。這些都是根據陰陽、先後、標本、輕重的關係來確定治療方案的大體原則。

陰陽之義:陽,天道也;陰,地道也。非天之陽,萬物不生,地亦不凝。非地之陰,萬物不成,天亦不靈。故天主健,無一息之停,使稍有滯,則失其健運之機,而萬物屯矣。地主靜,無一息之動,若稍不靜,則失其凝靜之氣,而萬物否矣。人身之陽,法天者也,苟失其流行之機,則百病生;人身之陰,法地者也,苟失其安養之義,則百害起。故陽生而陰長,陰生而陽旺。

白話文:

陰陽的含義:陽是天道,陰是地道。若不是上天的陽氣,萬物都不能生長,大地也無法凝結成型。若不是大地的陰氣,萬物都不能形成,天空也就不會有靈氣。所以,天以剛健為主,沒有片刻停止,稍微有點停滯,就會失去剛健運行的規律,那麼萬物就會積聚停滯。地以靜止為主,沒有片刻的躁動,如果稍不靜止,就會失去凝靜的氣息,那麼萬物就會枯萎滅絕。人體的陽氣是效法天道的,如果失去了運行通暢的規律,就會導致百病叢生;人體的陰氣是效法地道的,如果失去了安養生息的規律,就會導致百般災禍叢生。因此,陽氣生長而陰氣增長,陰氣生長而陽氣旺盛。

陰與陽一身之司命,不得偏廢而或失也。今之醫者,或言陽為重,或言陰為要,均未得要重之故,各執其說而失輕重之機宜者多矣。夫言陽重者,乃天之陽,人身之真陽,而非壯火食氣之亢陽也。亢陽者,如天之久旱酷暑,不可不急以甘霖清氣以消其亢害,故丹溪有扶陰之義,黃柏知母等苦寒之味,在所當用,扶陰正所以濟陽也。(炳章按:此為平正之論,扶陽者知顧陰,扶陰者知顧陽,則斷無一偏之害矣。

白話文:

陰陽是人體的生命之主,兩者不能偏廢或失調。當今的醫生,有的說陽氣重要,有的說陰氣重要,都沒有把握到重點,各自堅持自己的說法,而失去輕重緩急的適宜。說陽氣重要的,是指天地的陽氣,人體的真陽,而不是亢盛的火氣和食氣。亢盛的陽氣,就像天長期的乾旱酷暑一樣,必須趕緊用甘霖和清氣來消除它的亢盛危害,所以丹溪有扶陰的理論,黃柏、知母等苦寒的藥物,在適當的時候使用,扶陰正是為了濟陽。(炳章按:這是公正合理的理論,扶陽的知道顧及陰,扶陰的知道顧及陽,這樣就沒有偏廢的危害了。

)言陰重者,乃地之陰,人身之真陰,而非堅凝寒結之濁陰也。濁陰者,如重陰凜冽之寒氣,不得不藉皓日晴和之氣以暖和之,先哲有扶陽之義,桂附乾薑,在所當用,扶陽正所以濟陰也。蓋火烈則水乾,水盛則火滅,兩相需而不得偏輕偏重者也。若為醫者,重陰而害及真陽,重陽而害及真陰,誤矣!故知天者可以扶陰,知地者可以扶陽,知天地之義,而成位乎中,方是救人之良醫,而非食人之獸醫矣!

白話文:

陰重指的是大地的陰氣,人體的真陰,而不是凝結而成的濁陰。濁陰就像寒冷的陰氣,必須藉助溫和的陽氣來溫暖。古人有扶陽的理論,常用桂枝、附子、乾薑等藥物,扶陽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陰氣。因為火太旺,水就會乾涸;水太盛,火就會熄滅。陰陽二者互相依存,不能偏廢。如果醫生只看到陰重而損害了真陽,或者只看到陽重而損害了真陰,那就錯了。所以,懂得天的人可以扶陰,懂得地的人可以扶陽,懂得天地之理,才能成為高明的醫生,而不是傷害病人的獸醫。

醫道必欲明天地之道者,蓋人生天地間,無處不與天地合也。即人之有病,猶天之陰陽,不得其宜也。故人因飲食思慮勞碌淫逸而生病者,人中之天,自為病也。因五運六氣外感而成病者,天中之人,外傷而為害也。凡因天而病者實也。雖虛而必先實,因人自病者虛也,雖實而必先虛,虛實明而用藥始無誤矣。

白話文:

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必須要明白天地運行的規律。因為人在天地之間,無時無刻不與天地融為一體。人們生病了,就像天地間的陰陽失去了平衡。因此,由於飲食、思考、勞累、縱慾而生病的人,是人體內的天地失衡造成的。由於五運六氣的外感而生病的人,是天地中的人受到外傷而造成的。凡是因天而生病的都是實證,儘管虛弱,但必須先治療實證;因人而生病的都是虛證,儘管強壯,但必須先治療虛證。明白虛實的道理後,用藥纔不會出錯。

(因天時而病者為外感之實症,雖有虛狀而必當先治其實,因人事而病者為內傷之虛症,雖有實狀而必先顧其虛。炳章按:此亦論其大概,尚當有變通之法。)

白話文:

因為天時而生病的是外感造成的實症,即使有虛弱的症狀,也一定要先治療實症。因為人事而生病的是內傷造成的虛症,即使有實症的症狀,也一定要先顧及虛弱的症狀。炳章註解:這也是大致上的原則,還應該有變通的方法。

以天之風寒暑濕燥火之期,合之人身金木水火土之虛實,察天識病,見病思天,天時有犯無犯,犯之或輕或重,無不明顯,而後以藥治之,無不宜矣。蓋藥氣俱偏,而用得其當,以治人病之偏者方自全也。(炳章按:此語的當,雖參茯,其氣亦偏也。)

白話文:

根據天地間風寒暑濕燥火的時節,並將之與人體金木水火土的虛實結合起來,觀察天象以識別疾病,見了疾病就想到天象,天時有所侵犯或沒有侵犯,侵犯的輕重,都明顯地表現出來,然後用藥治療,就沒有不適宜的了。因為藥物的性能都是偏性的,但使用得當,以治療人體疾病的偏性,就可以痊癒了。

人之陰陽,生生之本,俱在於是。但陽能生陰,故一分陽氣不到,此處便有病。然陰所以配陽,若陽到而陰不到,亦不能無病。蓋以陽為本者,知所先也,若單事陽而不顧陰,且惡陰而多抑陰,則非理矣。先哲用六味以桂附而成其功,所以補其陰中之陽也。用四君用補骨脂五味子以收其效,所以補其陽中之陰也,(炳章按:語氣抑揚,即不無偏重之弊,且四君子加補骨脂,亦不得謂之補陰。)故胃陽全賴脾陰之合。

白話文:

陰陽是人體生生不息的根本,一切都在於此。但陽氣能生陰氣,所以陽氣稍有不足,就會產生疾病。然而陰氣之所以能與陽氣相配,是陽氣的功勞,所以陽氣到了而陰氣不到,也是同樣會有疾病。這是因為以陽為根本,是知道的優先順序,如果只管陽而不管陰,而且厭惡陰而多抑制陰,那就違背了道理。古代的藥材用桂附來配六味藥來發揮其功效,所以補充人體陰中之陽。用四味藥和補骨脂、五味子來收穫其成效,所以補充人體陽中之陰。(炳章按:語氣抑揚,即不無偏重之弊,且四君藥加補骨脂,也不能夠說成是補陰的。)所以胃的陽氣完全依靠脾的陰氣相配合。

又如腎者,陰臟也,而為胃之關,腎津液枯,則關門不利,而胃不能受物,同此理也。醫之道,生道也。其生之道,不過陰陽五行生化之機宜也。得其序而和則生,失其序而離散則死,失其和而紊亂則病。察其所失,求其所和,則上醫也。陽者,天之道也,人之氣也。陰者,地之道也,人之形也。

白話文:

另外腎屬於陰性臟腑,而作為胃的關卡,腎中津液乾枯了,則關卡不能正常運作,胃就不能接受食物了,這也是相同的道理。醫學之道,就是生育之道。它的生育之道,不過是陰陽五行生長、化的機宜罷了。掌握其規律而調和就生長,失去規律而離散就死亡,失去調和而混亂就生病。察知其所失去的,設法調和其所需要的,這就是上等的醫生。陽性是天的規律,也是人的氣。陰性是地的規律,也是人的形。

其所以序而和者,人之臟腑經絡皮肉筋骨表裡內外,無不得五行生化之和而相安也。大凡形質之失宜,莫不由氣行之失序,故地之萬物不生,皆天氣寒熱水旱之或過也。人身之陰陽,即天地之形氣,五臟六腑之流通,猶四時之相代,天之陰陽失,為相者燮而理之,則萬物安。人身之陰陽五行失,醫者調而治之,則百病除。

白話文:

中醫之所以講究和諧,是因為人體的臟腑經絡、皮肉筋骨、表裡內外,都必須得到五行生化之和才能相安無事。一般來說,身體的症狀不適,大多數是由於氣血運行失調造成的。因此,當大地的萬物不生長時,都是因為天氣寒熱、水旱等因素過度造成的。人體的陰陽,就像天地間的形氣,五臟六腑的運行,猶如四時交替。當天的陰陽失去平衡時,相士會根據情況來調整,使萬物平安。當人體的陰陽五行失去平衡時,醫生會根據情況來調整,使百病消除。

良相良醫,總在察陰陽五行生化之機宜而已。

凡病不起於先天,即起於後天,是先天后天,皆為人身萬化之本矣。然其真本,又惟在元陽一氣。經云:蒼天之氣清淨,清淨之氣者,陰陽五行先天后天之化原也。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本是一氣,一而分之,則為二耳。但有質而凝靜者為陰,無質而運行者為陽,無陽則陰無所衛,無陰則陽無所附,陰陽之相需,如天地相交,不得相失也。但其間有輕重之別,蓋陽能生陰,陰不能生陽。

白話文:

所有的疾病,都不是先天的,而是後天造成的。所以先天和後天,都是人體萬變的根本。然而,真正的根本,還在於元陽一氣。經書上說:蒼天的氣清淨,清淨的氣,是陰陽五行、先天後天變化產生的根源。一個陰一個陽,就是道。陰陽本是一個氣,分開就變成兩個。只是具有形體而且凝聚靜止的就是陰,沒有形體而運行的就是陽。沒有陽,則陰就沒有依附;沒有陰,則陽就沒有寄託。陰陽互相需求,就像天地互相交合,是不能分離的。但陰陽之間有輕重之別,因為陽能生陰,陰不能生陽。

《易》曰:吉凶悔吝生乎動,陽則動而不靜者也。凡陰之病,皆陽動失其和而致之也。故扶陽為治病要訣,然知扶陽而不知顧陰,天生而地不成,亦非治病之全法也。(炳章按:專重扶陽亦一偏之論,非要訣也。)一陰一陽之謂道,天地得是道,故能長久。人身同一天地也,其氣與天地等,純乎清淨無雜,清淨則一,一者道也。

白話文:

《易經》說:吉凶悔吝都是因動產生的,陽就是動而不安靜的。凡是陰性病,都是因為陽性動失去了與陰性的和諧而造成的。因此扶助陽氣是治病的要訣,但只知道扶助陽氣而不知道顧及陰氣,就像天生的而地卻不成,同樣不是治病的完全方法。(炳章按:專重扶陽也是偏頗的論述,不是要訣。)一陰一陽叫做道,天地得到了這個道,所以能長久存在。人體和天地一樣,其氣與天地相同,純粹清淨沒有雜質,清淨則合一,合一就是道。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靈,得一謂得此天元真一之氣也。若或以七情,或以六氣,稍雜其間,則氣不清淨而病生矣。故經云:蒼天之氣清淨,順之而陽氣固。清淨之氣在人,生於肝,行於肺,役於心,養於脾,藏於腎,而流行於五臟六腑,四肢九竅,稍有滯隔,即生病矣。所謂一分陽氣不到,即生病者此也。

白話文:

天地得到一個,就可以清淨;地得到一個,就可以安寧;人得到一個,就可以靈敏。得到一個,就是得到的這個天地間的真一之氣。如果因為七情六慾,或者因為六種氣體,有些許雜在其中,那麼氣體就不清淨了,而疾病就產生了。所以經書上說:青天上的氣是清淨的,順著它而陽氣就會堅固。清淨之氣在人身中,生於肝,行於肺,依靠心,養於胃,藏於心,而工作在五個內藏和六個氣體、四肢、九個孔道上,一旦有些許阻塞,就是疾病。人體內陽氣稍有阻塞,就生疾病,就這個原因。

用藥之補,補此也。用藥之攻,攻乎害此者也。亂則理之,逆則順之,塞則通之,於此無病,病亦不傷,於此有害,雖安亦危。脈中清輕,安和之氣,即此氣也。故脈貴和平,失之則死,傷之則病。胃之養,養此也,胃之行,行此也。先天之根根此,後天之奉奉此,蓋總先後天統氣血而為功者也。

白話文:

用藥材來治療疾病,是針對疾病的病因。用藥材來攻治疾病,是針對疾病的致病因素。疾病混亂就予以理順,疾病逆行就予以順行,疾病閉塞就予以疏通,這樣身體沒有疾病,疾病也就不能傷人。如果身體有致病因素,即使身體安寧也會有危險。脈象清細輕緩,安和之氣,就是這個意思。所以脈象以平和為貴,失去平和則會危及生命,損傷平和則會致病。胃的滋養,就是滋養這個(人體的本氣)。胃的功能活動,就是運行這個(人體的本氣)。人體本氣的根源在於這個(胃),後天水穀精微的供養也在於這個(胃),這可以說是統帥先後天氣血而發揮作用的。

此氣動處虛處,則為陽為氣,靜處形處,則為陰為血,為精為液。氣得乎此,則生生不絕,流行百骸。失乎此,則為火為邪。血得乎此,得濡潤百骸,失乎此,則為膿為癤,為瘡疸癥痞。此氣若失,天地亦否,況於人乎!

白話文:

這種氣在運動的地方、虛空的地方,就表現為陽氣,在靜止的地方、有形的地方,就表現為陰血,為精、為液。如果人體獲得這種氣,就能生生不息,周流全身。一旦失去這種氣,就會變成火邪。如果人體獲得這種血,就能滋潤全身。一旦失去這種血,就會變成膿、變成瘡、變成癤、變成癥、變成痞。這種氣若消失,天地也會崩壞,何況是人體呢!

凡人生病處,皆為陰為火,總因陽氣不到,陽氣所到之處,斷無生病之理也。

人以血為主,胃乃生血之源,陽氣不足,陷於陰分,則血不生長,氣皆化而為火。若陽氣升舉,則血散布於上下,氣無凝滯,何病之有?大凡一身只陰陽二氣,陽氣生髮,陰氣皆化為血,陽氣不足,陰氣皆化為火。(炳章按:此補中益氣之論也。但近人腎虧者,多一遇升發之品則真陽飛越,頃刻致脫,不可不知。故為醫者斷不可執於一邊也。)

白話文:

人體以血為根本,而胃是生血的來源。如果陽氣不足,陷入陰分,那麼血液就無法生成,氣體都會轉化為火。如果陽氣上升,血液就會分佈在上下,氣體不會凝滯,那麼哪來的疾病呢?人體總共只有陰陽二氣,陽氣生髮,陰氣全部轉化為血,陽氣不足,陰氣全部轉化為火。(炳章注:這是補中益氣的理論。但是,現代人腎虧的人,如果使用升發的藥物,可能會導致真陽飛越,瞬間脫離,所以醫生不能只固守一種觀點。)

火在丹田之下者,是為少火,少火則生氣。離丹田而上者,是為壯火,壯火則食氣。食氣之火,是為邪火,生氣之火,是為真火。

白話文:

腎臟裡面的火氣, 是為少火,它可以產生生氣。

而胸腔以上部位的 火氣, 是為壯火,它會消耗生氣。

消耗生氣的火是邪火,產生生氣的是真火。

清氣在下,能助命門之火。若陰氣絕,濁氣在上,則填實肺氣,肺氣不能行降下之令,則大便閉。心肺為陽,陽中有陰,故上行極而下。肝腎為陰,陰中有陽,故下行極而上。中氣上升於肺則為氣,從肺回下則化為血,人身胃氣升降,而氣血自然生生不已。(中氣即是胃氣。)

白話文:

清氣位於下部,能夠幫助命門之火運作。如果陰氣消亡,濁氣位於上部,就會填充肺部氣體,肺氣不能執行降下的命令,就會導致大便不通。心肺為陽,陽中有陰,所以向上運行,最終降至下部。肝腎為陰,陰中有陽,所以向下運行,最終升至上部。中氣上升到肺部就成為氣,從肺部回到下部就轉化為血,人體胃氣運行,氣血就會不斷生長。

人身以陽為主,一分陽氣未絕,不至於死。一分陰氣未盡,不得成仙。(炳章按:醫書引此者多,而俱不得其解,蓋仙經以人身皆陰,惟心中元神為陽元,神充足乃可以點化陰神而成仙,不可指氣為陽也。)

白話文:

人體是以陽氣為主,只要有一點陽氣沒有消失,人就不會死亡,只要有一點陰氣沒有消失,就無法成仙。(炳章按:很多醫書都引用這句話,但都無法理解它的意思。仙經認為人的身體都是陰,只有心中的元神纔是陽的根源,只有元神充足才能點化陰神成仙。不能把氣當作陽。)

肌肉屬陰,氣屬陽,氣猶百姓,肌肉猶城垣。若無肌肉為之外衛,即氣亦無依而亡矣,故大肉盡脫者,亦不能生也。(炳章按:觀此條可知上條所引系誤解仙經也。蓋仙經所謂陽氣原非呼吸之氣,而其所謂陰氣者,亦非肌肉之類也。)

白話文:

肌肉屬陰,氣屬陽,氣就像百姓,肌肉就像城牆。如果沒有肌肉作為外部防護,那麼氣體也會失去依附而消亡。因此,肌肉完全脫落的人,也無法存活。(炳章按:看到這條可以知道上條所引用的內容誤解了《仙經》。《仙經》所說的陽氣原本不是呼吸之氣,而其所說的陰氣也不是肌肉之類的東西。)

人身以陽氣為主,用藥以扶陽為先,如上焦閉塞,陽氣不能下降,須開豁之,中焦陽氣不能上升,須溫補之。下焦陽氣不能收藏,須求腎納氣。(炳章按:此所謂陽氣乃胃中衝和之氣也,切勿誤認,而以以桂附補之。)

白話文:

人體的健康,以陽氣的充足為主。在使用藥物時,必須以扶助陽氣為首要。比如説,上焦熱而閉塞,以致陽氣不能下降,那麼就要先讓它開通。中焦的陽氣不能去阻,就需要溫和地補養它。下焦的陽氣不能去阻,就必須讓它去找到可以使呼吸順和的物質。

胃中陽氣,貫於五臟之內,假令胃中陽氣不到於肺,即是肺之脾胃虛也。余可類推。

人之生死關乎氣,氣納則為貴。(炳章按:納氣為貴即是至論,人能終日將氣沉至丹田,不令走散,久久行之,自然強健,特人多疏懶不能行耳。)氣納則歸腎,氣不納則不歸腎,氣不歸腎者,謂脾胃之氣不得到腎也。其不到有五,心之脾胃,肝之脾胃,肺之脾胃,腎之脾胃,脾胃之脾胃,不到者,由先後天不能相生故也。蓋腎為先天五臟之始,天一生水也。

白話文:

人的生死輪迴是自然規律,無法避免。只有得到父母的腎精,才能出生,沒有得到父母的腎精,就不能出生。腎臟是先天的臟器,一生都要保養好。

脾胃為後天五臟之成,成數五,五,土數也,乃天生地成之義也。凡五臟中有一臟不能秉生成之氣則病矣,如心之脾胃虛,則胃氣不到於心,心則無成,亦不奉生,而氣不歸腎。氣不歸腎,則如樹之不能有雨露,而根葉不能有生氣而枯也。舉一而五臟可類推矣。但其間寒熱溫涼之不同,須知人身五行有過不及之分,如心本君火也,君火之德寧,由肝木能中和而無過與不及也。若肝弱則不能生火,而火之化原病,故火亦不得寧,而心氣不得下交於腎,則氣不納矣。

白話文:

脾胃是後天五臟形成的基礎,五,土數也,是自然形成的道理。凡是五臟中有一臟不能秉承生成之氣,就會生病。比如心脾胃虛,胃氣就不能到達心,心就不能生成,也不能奉養生氣,而氣就不能歸於腎。氣不能歸於腎,就像樹不能有雨露,根葉就不能有生氣而枯萎。舉一反三,五臟都可以類推。但其中寒熱溫涼不同,要知道人體五行有過不及之分,比如心本君火也,君火之德寧,由肝木能中和而無過與不及也。如果肝弱,就不能生火,而火的化原病,所以火也不能寧,而心氣也不能下交於腎,則氣不納矣。

此皆由肝木弱,不能生心火故也。且五行之理,不克則不能生。(炳章按:不克則不生,實參透造化之論,人身膈膜以上為心與肺,膈膜以下為胃與肝,肺抱心而生,肝抱胃而生,皆以相剋而成其用也。作者此語亦偶然道著,觀其下文肝弱脾無所制云云,仍是腐淺之論,可知其非有卓見矣。

白話文:

這些都由肝木虛弱,不能生心火引起的。並且,五行之理,不抑制則不能生長。(炳章按:不抑制則不能生長,確實參透了造化的道理,人體膈膜以上為心和肺,膈膜以下為胃和肝,肺擁抱心臟而生長,肝臟擁抱胃而生長,都是互相抑制而產生作用的。作者這句話也是偶然道出的,看他後文說肝臟虛弱,脾臟沒有什麼制約等等,仍然是膚淺的言論,可見他並沒有獨到的見解。)

)如有妻而無夫也。肝弱則脾無制,而心亦無秉,心之脾胃虛矣,斯時當以涼而納之也。蓋心不得胃氣,則君火弱,君弱則臣強,肝枯則生火,胸中無非相火填塞矣,故當用涼也。又如肺氣弱,則肝必強,肝旺則乘土,土受侮則金之脾胃虛,金虛則寒而不能生腎水,是為水冷金寒,非用熱則金水成冰,而肺氣不納乎腎矣。

白話文:

如果你有妻子,卻沒有丈夫。肝臟力量薄弱,脾臟就會沒有約束,心臟也沒有依靠,心臟和脾胃就會虛弱,這時候就應該用涼性的藥物來治療。

因為心臟得不到胃氣的滋養,就會導致君火虛弱,君主虛弱,臣下就會強大,肝臟枯燥就會生火,胸中到處都是相火(虛火)堵塞,所以應該用涼性的藥物來治療。

又比如,肺氣虛弱,肝臟就會強盛,肝臟旺盛就會侵犯脾土,脾土受到侵犯,金(肺)的脾胃就會虛弱,肺虛就會寒冷而不能生腎水,這是水冷金寒,不用熱藥就會導致金水成冰,肺氣就不能歸納於腎了。

又如水弱則肝亦害,肝已病則不能制土,土能剋水,土氣不能到肝,而肝之氣,亦不能奉生於腎矣。斯時若得溫暖之氣,則水能生,而肝得氣,肝和則水火之氣,自能相生,而氣可納矣,此則當溫而納之也。又如脾之本位,或因濕熱,或因太燥,或因勞若憂煎,或因飲食飢飽,一傷其氣,氣則下行而不能及肺,肺乏下降之令,則脾胃之本位,不能納氣矣。

白話文:

又比如,腎水虛弱,肝臟也會受到傷害,肝臟一旦生病,就不能約束脾胃,脾胃可以剋制腎水,如果脾胃之氣達不到肝臟,肝臟之氣也不能奉生於腎臟。這個時候如果得到溫暖之氣,腎水就能生發,肝臟得到之氣,肝臟調和,腎水之氣和心火之氣,就能夠互相生發,元氣就能夠吸收了,這就應該溫補而吸收。又比如,脾胃的本位,或者由於濕熱,或者由於太過乾燥,或者由於勞累憂慮,或者由於飲食飢飽,一旦傷害了脾胃之氣,脾胃之氣就會下降而不能到達肺,肺部缺乏下降的命令,脾胃的本位就不能吸收元氣了。

此則又非寒熱溫涼之所能納也,斯時以扶脾保肺順其升降之性,乃可納耳!更如腎之氣虛,則水不能制火,而相火起矣。相火為包絡之火,一本相依,一火興則五火熾。五火者,龍火、雷火、心火、陽明燥火、三焦壯火也。斯時須察其本原,若初病而本原未傷者,竟以涼納之,六味加知母黃柏者也。

白話文:

這個病症不是寒、熱、溫、涼的歸類所能包含的。此時以扶助脾胃、保護肺臟,順應脾胃升降的功能,纔可以治療。另外如腎氣虛弱,則水不能剋制火,而相火就會旺盛起來。相火是包絡之火,二者根本就相依。相火一旺盛,則五火也就旺盛。五火就是龍火、雷火、心火、陽明燥火、三焦壯火。此時需要探究其根本原因。如果得了這種病,但根本原因還沒有受到損傷,則可以給予涼性的藥物來治療。如六味丸加知母、黃柏。

若病久而本原致傷者,以涼納之必死,則當補元而導之,七味、八味、十味皆可納也。(炳章按:然則執此數方便可以御百病乎?非探本之論也。)總之,百病皆由胃氣不到而不能納腎,以致先後天生成之氣,不能相和所致,醫者知納氣,思過半矣。

白話文:

如果生病很長時間,已經傷及了根本,用涼藥治療就會致命,應該補元氣引導治療,七味、八味、十味等方劑都可以採用。(炳章按:這樣,掌握這幾個有效的方法就可以治癒所有的疾病嗎?這不是探究病根的觀點。)總之,各種的疾病都是由於胃氣不足,不能溫養腎臟,導致先天和後天生成的元氣不能相互協調所引起的,醫生懂得溫補元氣,疾病就可以治癒一半了。

五臟分屬陰陽,陰陽全賴生克。故固腎者,不可以不保肺,肺者所以生腎也。扶脾者不可以不治肝,肝者所以克脾也。然扶脾即所以保肺,土能生金也。保肺即所以平肝,金能剋木也。脾病即肺病,肝病即脾病,肝病當緩其中,蓋肝氣不可亢,肝血不可虧,乃治肝之要訣也。(炳章按:二語誠然要訣。)

白話文:

五臟分屬陰陽,陰陽之間互相生剋制約。所以,想要固護腎臟,就不能不保護肺臟,因為肺臟可以生腎。想要扶助脾臟,就不能不治療肝臟,因為肝臟可以剋制脾臟。但是,扶助脾臟也就是在保護肺臟,因為土能生金。保護肺臟也就是在平肝,因為金能剋木。脾臟有病,也就是肺臟有病;肝臟有病,也就是脾臟有病。肝臟有病時應該緩和肝氣,補益肝血,這是治療肝臟的要訣。(炳章按:這兩句話真是治療肝臟的要訣。)

三陰三陽十二經,有樞機焉。樞機有二:一者兩腎中間一陽藏處,命門是也。命門三焦之本,呼吸之原,猶天之北辰,而人身之樞也。一者在少陰少陽。(炳章按:少陽為樞,少陰為樞,原本《內經》不必贅入命門,且所言是經非臟不容誤認。)少陰腎,天一所生,為三陰初入之處,少陰者,陰之樞也。

白話文:

三陰三陽十二經,有樞紐之處。樞紐有兩個:一個是兩腎中間一個陽氣藏匿的地方,也就是命門。命門是三焦的根本,呼吸的來源,就像天上的北極星,是人體的樞紐。另一個樞紐在少陰少陽之處。(炳章注:少陽為樞,少陰為樞,原本《內經》不必贅入命門,且所言是經非臟不容誤認。)少陰是腎,是天一所生,是三陰最初進入的地方,少陰是陰之樞紐。

由少陰而入,則為厥陰。由厥陰而進,則為太陰。太陰,陰之至也。陰極則陽生,陽之初生而始發,則從膽,膽為轉陰至陽之地為少陽,是陽之樞也。由少陽而陽明,由陽明而太陽,太陽為陽之極,而又轉入於陰,則少陰少陽,乃陰陽初入之樞。樞者、如門戶之樞也。然陰必從陽,故三陰之出入,亦在少陽。

白話文:

由少陰進入,便是厥陰。從厥陰深入,便是太陰。太陰,是陰的極致。陰極便會生陽,陽氣剛生,發源於膽。膽是陰轉化為陽的部位,為少陽,是陽氣的樞紐。少陽循行至陽明,陽明循行至太陽,太陽是陽氣的極致,又轉入於陰,因此少陰、少陽是陰陽剛開始進入的樞紐。樞紐,就像門戶的樞軸。然而陰必然從陽而生,因此三陰的出入,也在少陽。

陰之不利,由陽之不利,所以少陰以少陽為主也。欲其樞之利,非溫暖之不可。蓋寒則堅凝,熱則流通也。(炳章按:執熱則流通一語,故所論俱誤,少陰為陰之樞,少陽為陽之樞,經語何等明白,乃以陰必從陽一語,墮入雲霧至一得皆誤,不可為訓。)亦有熱而不能流通者,不能流通,則出入開闔,不如意而致疾矣。

白話文:

陰的失衡是由陽的失衡引起的,所以少陰以少陽為主。想要少陰暢通,沒有溫暖是不行的。因為寒冷會凝固,溫熱會流通。

(炳章按語:堅持認為“熱則流通”這句話是錯誤的,所以後面的論述都錯了。少陰是陰的樞紐,少陽是陽的樞紐,經書的解釋如此明白,卻以“陰必然從陽”這句話,陷入到雲霧中,以致於一切都錯了,不可以作為訓誡。)

也有熱而不能流通的情況,如果不能流通,那麼出入和開闔就會不順暢,從而導致疾病。

能開不能闔,則多泄瀉之病,能闔不能開,則起隔噎閉結之虞。疾之作,有害於先天,則從腎與膀胱起,有害於後天,則從脾胃起,起於脾胃,則土不生金而金壞,金壞則水衰,水衰則木枯,木枯則火熾,火熾則水益涸,水涸則龍火起,龍火起則雷火亦隨之,龍雷並起,而一身三焦臟腑,無非火矣。此火之來,俱系樞之不利,寒之所致。

白話文:

如果能張開但不能合攏,則會有很多拉肚子和大便失禁的疾病。如果能合攏但不能張開,則會出現隔膜阻塞、便祕的擔憂。疾病的發生,如果傷害到先天,則從腎臟和膀胱開始;如果傷害到後天,則從脾胃開始。起因於脾胃,則土不生金而金屬毀壞,金屬毀壞則水衰弱,水衰弱則木枯萎,木枯萎則火旺盛,火旺盛則水更加乾涸,水乾涸則龍火升起,龍火升起則雷火也隨之而來,龍雷並起,而全身三焦臟腑,全是火。這種火的出現,都與樞轉不利,寒氣所導致。

若因火熾而更寒之,則火益烈而真元亡矣。故治之不但欲其腎之安,更不可不固膀胱之陽,不但欲其肝之潤,更不可不疏膽之氣。(炳章按:如此輾轉牽引,殊屬支離,若如此則五臟無一不敗,亦非草木所能治,豈固陽疏膽所能愈耶?)

白話文:

如果因為火氣旺盛而讓它更寒冷,那麼火氣就會更加旺盛,而真元就會喪失了。因此,治療不僅要考慮腎臟的安穩,還要鞏固膀胱的陽氣;不僅要考慮肝臟的滋潤,還要疏通膽氣。(炳章按:如此輾轉牽引,十分支離,如果這樣,五臟沒有哪個不敗壞,也不是草藥所能治癒的,難道固陽疏膽就能治癒嗎?)

心腎相交,全憑升降,而心氣之降,由於腎氣之升,腎氣之升,又因心氣之降。夫腎屬水,水性潤下,如何而升?蓋因水中有真陽,故水亦隨陽而升至於心,則生心中之火。心屬火,火性炎上,如何而降?蓋因火中有真陰,故火亦隨陰而降至於腎,則生腎中之水,升降者水火,其所以使之升降者,水火中之真陰真陽也。真陰真陽者,心腎中之真氣也。

白話文:

心臟和腎臟相互溝通,全靠著升降的機能,心臟之氣的下降,是依靠腎臟之氣的上升,腎臟之氣的上升,又是依靠心臟之氣的下降。腎臟屬水,水性往下流,怎麼會上升呢?這是因為水中含有真正的陽氣,所以水也隨著陽氣而上升到心臟,然後生出心臟中的火。心臟屬火,火性往上升,怎麼會下降呢?這是因為火中含有真正的陰氣,所以火也隨著陰氣而下降到腎臟,然後生出腎臟中的水,升降的東西是水火,能使之升降的是水火中的真正的陰氣和真正的陽氣。真正的陰氣和真正的陽氣,是心臟和腎臟中的真正之氣。

故腎之後天,心之先天也。心之後天,腎之先天也。欲補心者須實腎,使腎得升,欲補腎者須寧心,使心得降,六味丸丹皮、茯苓,所以寧心也。地黃、山藥,所以實腎也,乃交心腎之法也。

白話文:

所以,腎是心之後天之本,而心是腎的先天之本,要想補養心臟必須先充實腎臟,讓腎氣能夠上升,要想補養腎臟必須先安寧心神,讓心火能夠下降。六味丸中的丹皮、茯苓,都是能夠安寧心神的藥物;地黃、山藥,都是能夠充實腎臟的藥物,這兩種藥物合用,就是交合心腎的方法。

人之生死本乎神,神居於心,心為火,故火者,生命之原也。戊癸化火,戊為土,癸為水,水為先天,土為後天,二天化火之原,人之所賴以生者也。

白話文:

人的生和死是生命的自然過程。人生在世,依賴各種條件而生存。

凡人不知所以生,則不知所以死,不知所以死,則不知所以病,不知所以病,則不知所以治,故知生知死,乃知病知安,而知所以治矣。人之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以安者氣也,氣得其平,則神安而無病,氣失其序,則神散而死亡。神氣者,人之性命也。神者,心也;氣者,腎也。

白話文:

人們不知道為什麼而生,就不知道為什麼而死;不知道為什麼而死,就不知道為什麼會生病;不知道為什麼會生病,就不知道該如何治療,所以知道生與死,才能知道疾病與健康,而知道如何治療。人之所以活著是因為精神,精神之所以安定是因為氣,氣得到了平衡,那麼精神安定而沒有疾病,氣失去了協調,那麼精神就散亂而死亡。精神和氣,是人的生命。精神就是心,血氣就是腎。

心腎二臟,人之性命所寄也,顧不重哉!故脈貴有神,形貴有氣,神氣可治,雖危可救。神氣憒亂,雖安必危。然神氣之所以因之衰旺者胃也,能治病者,必不可忘胃。故經云:胃氣為本,然腎為胃關,人生之來,其原在腎,人病之來,亦多在腎,腎者命之根也。腎脈不傷,危也可許其生,腎脈有害,安也亦慮其危。

白話文:

心臟和腎臟是人命之所寄,因此保健尤為重要。所以脈搏要保持生機,身體要保持活力,氣神通暢,即使處於危險之中,也能夠救治。如果氣神混亂,即使安全也會危險。然而,氣神之所以衰敗或興旺,跟胃有關,能夠治病的人,不可忘記胃。所以經書上說:胃氣為根本。但是,腎臟是胃的關口,人的出生,其源頭在於腎臟,人的疾病,也多半在於腎臟,腎臟是生命的根本。腎脈沒有損傷,即使危險也可以預期能活下去,腎脈受到損傷,即使安全也可能讓人擔心陷入危險。

蓋腎傷則先天傷,而後天之胃無根,亦必受害。凡久病而不死者,腎傷未及胃也,及胃立死矣。故斷病之訣,在此二天,一傷則病,兩傷則死。既兩傷矣,尚欲救之,愚人也;兩不傷而醫者死之,醫人之罪也。見病不先察此二天,不知醫者也;能醫者,專以此二天為務。此醫門之秘談也。

白話文:

腎臟有損傷, 先天虧損,後天所屬的胃無源可汲取,必定受損。凡是長期生病而不死的人,是因為腎臟的損害還未及於胃, 一旦傷及胃部就會立刻死亡。所以判斷疾病的關鍵在於腎和胃這兩個方面, 一個受傷就生病,兩個都受傷就會死亡。既然兩個都已受傷,還想救治,那是愚蠢的人。兩個都未受傷,反而被醫生治死了,那是醫生的罪過。見到疾病不首先察看腎胃這兩個方面,就不能算是醫生。真正有能力的醫生, 專門以此二天為務。這是醫學界的祕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