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慎齋遺書》~ 卷二 (7)
卷二 (7)
1. 望色切脈
(張東扶曰:心火來克肺金,宜從肺中瀉火,若單治心,則肺病不除。)
浮而有力當汗,無力當溫。沉而有力當下,無力當補。凡豁大之脈,俱是陽虛,(張東扶曰:沉而短細數,俱從內治之。)凡右關脈緩而有力,乃胃強脾弱,用白朮一錢,白豆蔻二錢,甘草五分,陳皮五分,研末,米湯調服。(炳章按:胃強脾弱,當抑胃扶脾,枳朮丸是也。如用先生此方,當加川連。以抑胃,其義方全。)
脈細宜沉,細而浮,陽虛之漸,轉沉為數,勞病不治。
脈弦,甘酸之劑皆可用。黃耆建中湯。
脈洪,甘寒之劑皆可用。熱邪所傷,三黃丸、調胃承氣湯。
脾胃脈緩,如得本經太過,濕邪所傷,除濕滲痰之劑皆可用,平胃散,加白朮、白茯苓,五苓散。
脈澀,燥熱所傷,甘溫甘潤之劑皆可用,四君子,加熟地、當歸,生脈散,加歸身、山藥。
脈沉細,寒邪所傷,甘熱之劑皆可用,理中丸湯、四逆湯。寒甚,理中加附子,益黃散、養胃丸。
六脈俱弦,指下有虛,脾胃虛弱病也。
六脈沉緊,按之不鼓,(一本於「不鼓」下多「膀胱勝小腸也。此水投於火」十一字。)大寒之證也,宜溫之。脈沉緊而澀,按之空虛,中寒證也。脈洪大而澀,按之不鼓而無力,是為陰虛,(一本作寒)乃氣血俱虛之極也。
脈緩而弦急,按之洪大,病在中,脾土受邪也。脈大則無火,脈細則無水。
凡雜病、傷寒、老人,見歇至脈者,俱將愈之證。唯吐而見歇至脈者,必死之證。蓋病後而見歇至者,邪去正虛也。吐屬腎,吐後而見歇至者,腎氣將絕,不能續也,故知必死。
尺脈浮沉俱有力,宜下,無力則為虛,宜補。寸脈浮沉俱有力,宜汗。無力則為虛,宜升。寸脈細微,陽不足,陰往乘之,補中益氣湯。尺脈洪大,陰不足,陽往乘之,補中益氣湯,加黃柏。左脈弦滑有力,熱不退,四物湯加知柏小柴胡之類。右脈弦數無力,補中益氣湯,或補脾陰不足,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上病下求,下病上求。
左尺浮緊有力,傷寒宜解表,汗出即愈。但有力不緊,清心蓮子飲。無力則為虛,六味地黃丸。沉實為寒,沉遲為虛,宜溫宜補。沉微弱則為虛,不宜直補,所謂補腎不若補脾,正與此同。沉數,陰中無陽,八味地黃丸湯。右尺浮而有力,系邪脈,後必泄瀉喘促而亡。(浮為陰虛,有力為邪火,泄瀉下虛不固也,不能納氣歸原也。
)
凡脈浮取不得,為陰中之陽虛;沉取不得,為陽中之陰虛;未至而至者為實邪,應至而不至者為虛邪;短為肺氣虛,兼之以數,則火剋金也。(學易草廬本,於望色切脈一篇,至「脈細則無水」一句而止,以後二十行,系東扶續書於後者,蓋亦是慎齋之辭,為他門人所錄,而此本未及編入,故補錄之,今稍低一字,以別於學易草廬之原本。)
白話文:
(張東扶說:心火過旺來剋制肺金,應該從肺部來瀉火,如果只治療心臟,肺病就無法根除。)
脈象浮在表面且有力,表示應該發汗;浮而無力,表示應該用溫補的方式。脈象沉在深處且有力,表示應該用攻下的方式;沉而無力,表示應該用補益的方式。凡是脈象寬大且豁散的,都是陽氣虛弱的表現。(張東扶說:脈象沉而短細且快,都應該從內部來治療。)凡是右關脈象緩和且有力,表示胃氣強盛但脾氣虛弱,可以用白朮一錢、白豆蔻二錢、甘草五分、陳皮五分,研磨成粉末,用米湯調服。(炳章按:胃氣強盛脾氣虛弱,應該抑制胃氣,扶助脾氣,枳朮丸就是這種治法。如果用先生這個方子,應該加入黃連來抑制胃氣,這樣藥理才能更完善。)
脈象細微,適宜沉在深處,如果脈象細微又浮在表面,是陽虛的開始,如果由沉變為快,則是勞病,難以治癒。
脈象弦,可以使用甘酸味的藥劑,例如黃耆建中湯。
脈象洪大,可以使用甘寒味的藥劑,表示受到熱邪侵襲,例如三黃丸、調胃承氣湯。
脾胃脈象緩和,如果屬於本經的過盛,是濕邪侵襲所致,可以使用祛濕化痰的藥劑,例如平胃散,加上白朮、茯苓,或是五苓散。
脈象澀滯,是燥熱侵襲所致,可以使用甘溫或甘潤的藥劑,例如四君子湯,加上熟地、當歸,或是生脈散,加上當歸身、山藥。
脈象沉細,是寒邪侵襲所致,可以使用甘熱的藥劑,例如理中丸湯、四逆湯。寒邪嚴重時,理中湯加上附子,或是益黃散、養胃丸。
六脈都呈現弦象,手指下感覺虛弱,是脾胃虛弱的病症。
六脈都沉而緊,按下去沒有彈力,(有一版本在「不鼓」之後,多出「膀胱之氣勝過小腸之氣。這是水邪侵犯到火」這十一字。)這是大寒的病症,應該用溫補的方式。脈象沉緊且澀滯,按下去感覺空虛,是中寒的病症。脈象洪大而澀滯,按下去沒有彈力且無力,這是陰虛的表現,(有一版本作「寒」),是氣血極度虛弱的表現。
脈象緩和但又弦急,按下去又洪大,是疾病在體內,是脾土受到邪氣侵襲的表現。脈象大則沒有火,脈象細則沒有水。
凡是雜病、傷寒、或是老年人,出現歇止脈的,都將要痊癒。唯獨嘔吐後出現歇止脈的,是必死的徵兆。因為病後出現歇止脈,是邪氣去除但正氣虛弱。嘔吐屬於腎,嘔吐後出現歇止脈,是腎氣將要耗盡,無法延續,所以知道是必死之症。
尺脈浮沉都有力,表示應該用攻下的方式,無力則表示虛弱,應該用補益的方式。寸脈浮沉都有力,表示應該發汗,無力則表示虛弱,應該用升舉的方式。寸脈細微,是陽氣不足,陰氣乘虛而入,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尺脈洪大,是陰氣不足,陽氣乘虛而入,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上黃柏。左脈弦滑且有力,是熱邪未退,可以用四物湯加上知母、黃柏、小柴胡等。右脈弦數且無力,可以用補中益氣湯,或是補益脾陰不足,要左邊的病用右邊的藥,右邊的病用左邊的藥,上方的病向下求治,下方的病向上求治。
左尺脈浮而緊且有力,是傷寒,應該用解表的方法,發汗後就會痊癒。但有力而不緊,可以用清心蓮子飲。無力則為虛,可以用六味地黃丸。沉實是寒,沉遲是虛,應該溫補。沉微弱則為虛,不適合直接補益,所謂補腎不如補脾,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沉數,是陰中沒有陽氣,可以用八味地黃丸湯。右尺脈浮且有力,是邪氣的脈象,之後必定會腹瀉、喘促而死。(浮為陰虛,有力為邪火,腹瀉是下虛不固,不能納氣歸源。)
凡是脈象浮取不到,是陰中陽虛;沉取不到,是陽中陰虛;還沒到來就先到來,是實邪;應該到來卻沒有到來,是虛邪;脈象短是肺氣虛弱,加上脈象快,則是火剋金。(學易草廬版本,在「望色切脈」這篇,到「脈細則無水」這句話就停止了,之後的二十行,是東扶後來續寫的,大概也是慎齋所說的,被他的門人記錄下來,但這個版本還沒編入,所以補錄進來,現在稍低一字,用來區別於學易草廬的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