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心法》~ 卷二 (18)
卷二 (18)
1. 痰十三
上為末,用蘿蔔汁丸。每服五十丸,雞鳴時服。初則有糞,次則有痰。
治濕痰
蒼朮(三錢),白朮(六錢),香附(一錢半)白芍(酒浸炒,二錢半)
上為末。蒸餅丸服。
治肥人濕痰
苦參,半夏(各錢半),白朮(二錢半),陳皮(一錢)
上咀,作一服,姜三片,竹瀝半盞,水煎。食遠,吞三補丸十五丸。
祛風痰行濁氣
明礬(一兩),防風(二兩),川芎,豬牙皂角,鬱金(各一兩),蜈蚣(二條,用赤腳黃腳各一條)
上為末,蒸餅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茶湯下,春以芭蕉湯探吐痰。
上焦風痰
栝蔞,黃連,半夏,牙皂
薑汁浸炊餅丸。
痰氣方
片芩(炒),半夏(各半兩),白朮,白芍(各一兩),茯苓,陳皮(各三錢)
上為末。蒸餅泡薑汁丸服。
利膈化痰丸
南星,蛤粉(研細,一兩),半夏,栝蔞仁,貝母(去心,治胸膈痰氣最妙),香附(半兩,童便浸)
上為末,用豬牙皂角十四挺敲碎,水一碗半,煮杏仁去皮尖一兩,煮水將干,去皂角,擂杏仁如泥,入前藥溲和,再入薑汁泡蒸餅,丸如綠豆大,青黛為衣。每服五十丸,薑湯下。
清痰丸,專清中管熱痰積。
烏梅,枯礬,黃芩,蒼朮,陳皮,滑石(炒),青皮,枳實(各半兩),南星,半夏,神麯(炒),山楂,乾生薑,香附(各一兩)
上為末,湯浸蒸餅丸服。
〔附錄〕凡痰之為患,為喘為咳,為嘔為利,為眩為暈,心嘈雜怔忡驚悸,為寒熱痛腫,為痞隔,為壅塞,或胸脅間轆轆有聲,或背心一片常為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皆痰飲所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又嚴氏云:人之氣道貴乎順,順則津液流通,決無痰飲之患。
古方,治痰飲用汗吐下溫之法。愚見不若以順氣為先,分導次之。又王隱君論云:痰清白者為寒,黃而濁者為熱。殊不知始則清白,久則黃濁,清白稀□漬於上,黃濁稠黏凝於下。嗽而易出者,清而白也;咳而不能出,則黃濁結滯也。若咯唾日久,濕熱所郁,上下凝結,皆無清白者也。
甚至帶血,血敗則黑痰,為關格異病,人所不識。又清白者氣味淡,日久者,漸成惡味,酸辣腥臊焦苦不一。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凡人身中有結核,不痛不紅,不作膿者,皆痰注也。治痰法,實脾土,燥脾濕,是治其本也。
附方
二陳湯,見中風。
瓜蒂散,見疸。
三補丸,見虛損。
參萸丸,見秘方。
青金丸,蒼莎丸,並見咳嗽。
充按:丹溪治病,以痰為重,諸病多因痰而生,故前諸方,間有別出者,亦其平日常用,故不另開於附錄。觀者詳焉。
白話文:
痰十三
第一方:用蘿蔔汁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清晨雞鳴時服用。一開始會排便,接著會咳出痰。
第二方(治濕痰):蒼朮三錢、白朮六錢、香附一錢半、白芍(酒浸炒)二錢半,研磨成粉末,用蒸餅做成藥丸服用。
第三方(治肥人濕痰):苦參、半夏各一錢半,白朮二錢半,陳皮一錢,研磨後一起煎服,加薑三片,竹瀝半盞。飯後服用三補丸十五丸。
第四方(祛風痰行濁氣):明礬一兩、防風二兩、川芎一兩、豬牙皂角一兩、鬱金一兩、蜈蚣兩條(赤腳黃腳各一條),研磨成粉末,用蒸餅做成梧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前用茶水送服,春天可用芭蕉湯幫助吐痰。
第五方(上焦風痰):栝蔞、黃連、半夏、牙皂,用薑汁浸泡炊餅製成藥丸。
第六方(痰氣方):炒片芩、半夏各半兩,白朮、白芍各一兩,茯苓、陳皮各三錢,研磨成粉末,用蒸餅泡薑汁製成藥丸服用。
第七方(利膈化痰丸):南星、研細的蛤粉一兩、半夏、栝蔞仁、去心的貝母(治胸膈痰氣最有效)、童便浸泡的香附半兩,研磨成粉末。用十四挺豬牙皂角敲碎,加水一碗半,煮杏仁(去皮尖)一兩至水將乾,取出皂角,將杏仁搗成泥,加入之前的藥粉混合,再加入薑汁泡過的蒸餅,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用青黛做外衣。每次服用五十丸,用薑湯送服。
第八方(清痰丸):專治中焦熱痰積聚。烏梅、枯礬、黃芩、蒼朮、陳皮、炒滑石、青皮、枳實各半兩,南星、半夏、炒神麴、山楂、乾生薑、香附各一兩,研磨成粉末,用湯浸泡蒸餅製成藥丸服用。
附錄:凡痰引起的疾病,例如喘、咳、嘔吐、腹瀉、眩暈、心煩意亂、心悸、寒熱腫痛、痞塊、阻塞,或胸脅間有咕嚕聲,或背心一片冰冷,或四肢麻木,都是痰飲造成的。善於治療痰的醫生,不直接治療痰,而是先調理氣,氣順了,全身津液也會順暢。嚴氏說:人體氣道貴在通暢,通暢則津液流通,就不會有痰飲的毛病。
古方治療痰飲,常用汗、吐、下、溫四法。我認為不如先調理氣,再分導痰飲。王隱君說:痰清白者為寒,黃濁者為熱。但其實痰一開始是清白的,久了就變成黃濁,清白稀薄的痰停留在上焦,黃濁稠黏的痰凝結在下焦。容易咳出的痰,是清白的;咳不出,就是黃濁痰堵塞了。如果長期咯血,是濕熱鬱結,上下凝結的結果,就沒有清白之分了。
甚至帶血的痰,血敗則成黑痰,這是關乎臟腑的嚴重疾病,一般人都不了解。清白痰氣味淡,時間久了,就漸漸產生惡臭,酸、辣、腥、臊、焦、苦,味道各不相同。百病中,很多都伴有痰,世人多不知曉。凡是人體內有結核,不痛不紅,不化膿的,都是痰注造成的。治療痰的方法,應健脾益土,燥濕化痰,這是治本的方法。
附方: 二陳湯:見中風時使用。 瓜蒂散:見黃疸時使用。 三補丸:見虛損時使用。 參萸丸:見秘方。 青金丸、蒼莎丸:見咳嗽時使用。
丹溪先生治病,重視痰證,認為很多疾病都是由痰引起的,所以前面列出的處方,有些是獨特的,有些是他平時常用的,因此沒有另列在附錄中。讀者應該仔細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