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良方》~ 卷三 (5)
卷三 (5)
1. 另備痘科緊要諸症方論
夾斑痘
凡痘有夾斑而出者,有紅赤點而無頭粒,多隨出而隨沒;又有夾丹而出者,紅赤成片如雲頭而突起,此皆毒火浮游散漫於皮膚之間也。遇此者不必驚慌,但用元參升麻湯一、二劑,散其遊火而斑丹亦自退矣。
元參升麻湯
元參(去蘆,二錢),升麻(去小根,二錢),甘草(八分),防風(六分),荊芥(六分),牛蒡子(六分)
水煎溫服。
白話文:
長痘痘時,如果夾雜著斑點,呈現紅色或赤色的點狀,沒有明顯的痘頭,而且很快就出現又消失,或是夾雜著像雲彩般紅赤色的片狀,並且凸起,這些都是毒火在皮膚表面遊走散漫的表現。遇到這種情況不必驚慌,可以用元參升麻湯一到兩劑,就能散去遊走的毒火,斑點和紅片自然就會退去。元參升麻湯的藥方是:元參(去蘆頭,二錢)、升麻(去小根,二錢)、甘草(八分)、防風(六分)、荊芥(六分)、牛蒡子(六分),用水煎煮溫服。
夾麻痘,凡有夾麻疹而出者。
用前方加桔梗、酒炒黃芩各用六分,令其麻疹先退,痘疹自當起發。
倒靨痘,凡痘瘡初見一、二日細小,四、五日漸大,頂平至六、七日,腳漸□,頂愈平陷,其色白,形如豆殼者,名曰倒靨,此氣血大虛而漿不行也。
宜用前參歸鹿茸湯加官桂、白朮、川芎各八分,南木香四分。
大便溏泄者,兼用參朮散。
白話文:
如果長了夾麻痘,也就是身上先出現麻疹,之後才出痘疹,可以用桔梗、酒炒黃芩各六分,讓麻疹先退下去,痘疹自然就會長出來。
如果長了倒靨痘,就是痘瘡一開始出現一兩天時很小,四五天漸漸變大,頂端平平的,到了六七天,底部開始縮小,頂端變得更平更凹陷,顏色變白,形狀像豆殼一樣,這就是倒靨痘。這是因為氣血虛弱,痘漿無法正常運行。
應該服用參歸鹿茸湯,再加入官桂、白朮、川芎各八分,南木香四分。
如果大便稀溏,可以再服用參朮散。
所謂倒靨者,在內不出為伏,出而復入為陷,膿時不起為倒陷,靨時不結為倒靨。
痘癢
凡痘癢者,表虛也。此為危症,宜用參耆實表湯。
參歸鹿茸湯
鹿茸(酒塗炙去毛,勿用酥炙,恐其羶也,三錢),嫩綿黃耆(一錢五分),當歸身(一錢五分,酒洗)
炙甘草(六分),官桂(八分),人參(一錢二分),南木香(四分),川芎(八分),白朮(八分)
白話文:
所謂倒靨,就是痘疹在內部不出來稱為伏,出來後又回去稱為陷,膿出來後不往上冒稱為倒陷,痘疹出來後不結痂稱為倒靨。
痘疹發癢,代表身體表虛,這是危症,應該使用參耆實表湯。
參歸鹿茸湯的組成:鹿茸(用酒塗抹炙烤去毛,不要用酥炙,以免有羶味,三錢),嫩綿黃耆(一錢五分),當歸身(一錢五分,用酒洗淨),炙甘草(六分),官桂(八分),人參(一錢二分),南木香(四分),川芎(八分),白朮(八分)。
參朮散
白朮(用里白去油去蘆,刮去皮炒,一兩),人參,白茯苓(去皮),砂仁,炙草(去皮)
薏苡仁(炒熟揀淨),家蓮子(去心炒)
真神麯(炒),山楂肉(各五錢),肉豆蔻(麵裹煨熟去面,切細,用火紙包,打去油淨)、訶子(去核煨)、廣陳皮(洗淨去筋膜曬,各四錢),南木香(三錢)
白話文:
用里白去油去蘆、刮去皮炒過的白朮一兩,人參、去皮的白茯苓、砂仁、去皮的炙草、炒熟揀淨的薏苡仁、去心炒的家蓮子、炒過的神麴、山楂肉、麵裹煨熟去面切細用火紙包打去油淨的肉豆蔻、去核煨的訶子、洗淨去筋膜曬過的廣陳皮各四錢,以及南木香三錢。
以上共研極細末,每用二錢,清米飲調,食前溫服。兒有不肯服者,入稀粥內和服亦可。
參耆實表湯
蜜炙黃耆(一錢五分),人參(一錢),炙甘草,官桂,防風白芷(各八分),當歸,川芎,桔梗,厚朴(各六分),南木香(三分),生薑(一片)
同煎溫服(與平和湯相似)。
一方外治痘癢。用荊芥穗為末,紙裹緊搓,糊紙頭,令不散。仍焙乾,燈上燃之,卻於桌上敲去灰,指定痘癢頭,用荊芥火點癢處一下,患者自以為妙,每痘癢悉點之,乃止。
白話文: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清水調和,飯前溫熱服用。如果孩子不願意服用,可以將藥粉加入稀粥中一起服用。
參耆實表湯的藥方如下:
蜜炙黃耆一錢五分,人參一錢,炙甘草、官桂、防風各八分,當歸、川芎、桔梗、厚朴各六分,南木香三分,生薑一片。
將所有藥材一起煎煮,溫熱服用,此藥方與平和湯的組成類似。
另外還有一個治療痘疹瘙癢的外治法:將荊芥穗研磨成粉末,用紙包裹緊緊地搓揉,封住紙頭,避免粉末散落。然後將紙包放在燈火上烘烤乾燥,再在桌子上敲打去除灰燼。找到痘疹瘙癢的部位,用燃燒的荊芥粉點一下瘙癢處,患者會感到非常有效。每個瘙癢的痘疹都可以用這種方法治療,直到瘙癢消除。
凡痘癢必定屬虛,管□乃謂有氣盛血熱而癢者,此無稽謬說也。又有謂因血上行氣分,血味本咸醃螫皮肉作癢,似為近理。然灰白之痘,不惟氣虛而血虛亦甚矣,豈能上行而醃皮肉而癢塌最甚,則此說亦未必然也。有穢氣觸犯而癢者,急燒蒼朮、紅棗或黃茶葉以闢之,甚者內服平和湯。
平和湯
人參,當歸,桔梗,白芍,紫蘇,黃耆(各四分),白芷,甘草,防風(各三分),官桂,沉香,檀香,乳香,藿香(各二分)
白話文:
痘痘發癢一定是身體虛弱,有些人說這是因為氣盛血熱導致發癢,這種說法根本不正確。也有人認為是血液上行到氣分,血液的味道本來就鹹,會刺激皮膚而引起發癢,這似乎比較合理。但是,灰白色痘痘不僅氣虛,而且血虛也相當嚴重,怎麼可能血液上行刺激皮膚而造成最嚴重的發癢呢?所以這種說法也不一定正確。有可能是穢氣入侵導致發癢,可以馬上用蒼朮、紅棗或黃茶葉來驅散,嚴重的話就需要服用平和湯。平和湯的藥方包括人參、當歸、桔梗、白芍、紫蘇、黃耆、白芷、甘草、防風、官桂、沉香、檀香、乳香、藿香等。
生薑(一片)
同煎溫服。
凡表虛之痘,膿漿不滿,多有癢者,其在幼兒或兒雖長,而神氣困者,必不能禁其手搔。須令其著舊軟絹,衣袖長者用絹條縛其袖口,令不得手搔為妙。如無絹衣,或作軟布袋,裹兒手亦可。有一六歲女孩,其痘不正,膿漿淋漓而癢甚,曾用此法,得不搔破,其後頭面亦無痕。若不用此法而抓破已多,縱性命能保,而惡疤訣難免也。
痘痛,凡痘痛為實,此為吉兆。
用生白芍為細末,酒調送下。每服一錢五分,乃止;甚者不過兩錢。
凡痘出齊以後,有面目腫脹,而痘不脹者,此乃氣血虛弱,不能拘攝毒氣以成膿,故其毒散漫,妄行肉分也,此為危候。急宜大補氣血,以收攝其毒,則痘灌膿而腫脹自消矣。以參歸大補湯主之。
白話文:
將一片生薑和藥材一起煎煮,溫溫地喝下。
對於體表虛弱、痘瘡內膿液不滿、經常發癢的患者,特別是幼兒或體弱的孩子,他們往往無法控制自己抓撓。必須讓他們穿上舊的柔軟絲綢衣物,如果袖子很長,就用絲綢帶子綁住袖口,避免他們抓撓,這樣效果最好。如果沒有絲綢衣服,可以製作一個柔軟的布袋,將孩子的手裹起來也可以。有一個十六歲的女孩,她的痘瘡不正常,膿液流淌,而且非常癢,她使用了這個方法,避免了抓破,後來頭面部也沒有留下疤痕。如果沒有使用這個方法,而已經抓破了很多,即使能保住性命,留下難看的疤痕也是難以避免的。
痘瘡疼痛,如果是因為實熱引起的疼痛,這是一個好兆頭。
將生白芍研磨成細粉,用酒調和後服用。每次服用一錢五分,即可止痛;疼痛很厲害的,最多服用兩錢。
如果痘瘡全部長出來後,出現面部腫脹,而痘瘡本身沒有腫脹,這表示氣血虛弱,無法將毒氣凝聚成膿,所以毒氣散佈到肌肉中,這是危險的徵兆。必須立即大量補益氣血,以收斂毒氣,這樣痘瘡就會灌滿膿液,腫脹自然會消退。用參歸大補湯治療。
參歸大補湯
人參,當歸,蜜炙黃耆(各一錢二分),川芎,桔梗,山楂肉,炙甘草(各八分),防風,白芷,姜炒厚朴,紫草茸(各六分)
南木香(三分),生薑(一片)
同煎溫服。(與平和湯、參耆實表湯相似,即實表湯加山楂、紫草去官桂)
痘疔,凡痘出齊數日出,其間有紫黑脹硬獨大而無根暈者,痘疔也。用四聖膏填入,或拔毒散點之。
四聖膏
白話文:
人參、當歸、蜜炙黃耆各一錢二分,川芎、桔梗、山楂肉、炙甘草各八分,防風、白芷、姜炒厚朴、紫草茸各六分,南木香三分,生薑一片,一同煎煮溫熱服用。
痘疔是指痘疹出齊數日後,其中一顆顏色紫黑,腫脹堅硬,單獨突出,且沒有紅暈者。可用四聖膏填入,或拔毒散點敷。
珍珠,豌豆(俱燒存性)
亂髮灰(各等分),冰片(半分)
用油胭脂點成膏。先將金銀簪撥開瘡口,將藥填入瘡內,即轉紅活。
拔毒散
雄黃一錢(研碎),胭脂膏浸水調點疔頭之上,即時紅活。
痘發癰,凡痘毒發於肌膚,而氣血不能悉運化,以成膿結痂,則有鬱熱不散,赤腫而成癰者,其發於未收以前者少,而發於既收以後者多。未收以前,必膿漿少而薄者有之;若膿漿滿者無有也;既收以後,必結痂浮薄,而速結速落者有之,若結痂厚實,而緩結緩落者無有也。此毒氣發泄,盡與不盡之明驗也。又有不虛而服補劑,不寒而服熱劑,以致發癰者,醫之誤也。凡此俱大連翹飲主之。
白話文:
珍珠和豌豆(都燒成灰),亂髮灰(各取相同份量),冰片(取一半份量),用油胭脂調成膏狀。先用金銀簪子撥開瘡口,將藥膏填入瘡內,就能使瘡口紅潤活血。
拔毒散:雄黃一錢(研磨成粉末),用胭脂膏浸水調成糊狀,點在疔瘡頭上,就能立即紅潤活血。
痘發癰:凡是痘毒長在皮膚上,氣血不能完全運化,形成膿包結痂,就會出現鬱熱不散,皮膚發紅腫痛形成癰的狀況。這種情況在痘疹還沒收口之前較少出現,收口之後則比較常見。還沒收口之前,膿液通常較少且稀薄,如果膿液很多則是不正常的;收口之後,結痂通常薄而容易脫落,如果結痂厚實,脫落速度很慢則是不正常的。這些都是判斷毒氣發散程度的明證。此外,身體不虛卻服用補藥,身體不寒卻服用溫熱藥物,也會導致發癰,這是醫生的失誤。以上情況都可用大連翹飲治療。
大連翹飲
連翹,牛蒡,柴胡(去蘆)
當歸,赤芍,防風(各八分),木通,車前子,荊芥,酒炒黃芩,酒炒山梔曲,滑石,甘草,蟬退(各五分),生薑(一片)
同煎。大便秘者,加酒炒大黃一錢五分。
凡痘癰初發熱發腫時,內外夾攻,急消散之為上。至於成膿,則幼小之兒多難堪,而在頭項胸腹腰背者甚險也,慎之慎之。外治以三豆漿塗之。(內服大連翹飲,外治三豆漿)
白話文:
連翹、牛蒡、柴胡(去蘆)、當歸、赤芍、防風(各八分)、木通、車前子、荊芥、酒炒黃芩、酒炒山梔曲、滑石、甘草、蟬退(各五分)、生薑(一片),一起煎煮。如果便秘,加酒炒大黃一錢五分。
痘瘡或癰腫剛開始發熱發腫時,要內外一起治療,快速消散為最佳。等到化膿了,尤其是幼小的孩子,更容易難以忍受,而且長在頭部、頸部、胸部、腹部、腰部或背部,風險極高,要格外小心謹慎。外治可用三豆漿塗抹。(內服大連翹飲,外用三豆漿)
三豆漿
黑豆、綠豆、赤小豆各用一合,以酸醋浸脹,搗研濃漿,時時以鵝羽刷之,紅腫退去,神效。
又方,用赤小豆為細末,清水調敷,干即易之。
痘臭爛,凡痘瘡原多潰爛收結後,或手足等處仍作,熱臭爛,出膿水不止者,用生肌散摻之。
生肌散
地骨皮,炒黃連,炒黃柏,五倍子,生甘草
白話文:
三豆漿
黑豆、綠豆、赤小豆各取一合,用酸醋浸泡至脹大,搗碎研磨成濃漿,並用鵝毛刷子不斷刷洗,紅腫就能消退,效果顯著。
又方
用赤小豆研磨成細粉,用清水調和後敷在患處,乾燥後即更換。
痘臭爛
痘瘡大多潰爛後會癒合,但手腳等部位可能仍然會出現熱臭爛,膿水不斷流出,可以用生肌散撒在患處。
生肌散
地骨皮、炒黃連、炒黃柏、五倍子、生甘草。
各等分為細末,乾摻之,即熱退結痂而愈。其有仍作熱作膿而不即愈者,皆內毒未淨也,仍用大連翹飲以解之。
凡痘有餘毒,流注各處,出清水者,宜以綿蠶散摻之。
綿蠶散,出蛾綿蠶(不拘多少),用生明礬末填在內,燒汁令盡成灰,為末乾摻之。
衄血,凡痘有鼻中衄血者,毒氣上衝於肺也。此其毒氣外泄,亦非惡候,不必驚慌,只用發灰散或清肺湯治之。切不可竣用寒涼,如犀角、生地、山梔、生大黃之類,冰伏其血,必為大害。世人不諳此理,一遇痘瘡有衄血咽喉口舌等症,即認為實熱,遂投以寒涼,冰凝血脈,以致痘瘡不得成膿,而變為壞症者多矣,是治未而防其本味之甚者也。(惟有鼻衄可治,若他處出血者危也,用寒涼必制,所以取效而無害)
白話文:
把藥材磨成細粉,乾燥後混合在一起,就能讓發熱退去,瘡口結痂癒合。如果還是發熱流膿,久久不癒,就是體內毒素尚未排清,要繼續服用大連翹湯來解毒。
如果痘瘡有餘毒,流注到身體各處,排出清水,可以用綿蠶散撒在患處。
綿蠶散的製作方法是:用生明礬粉填滿蠶蛹(數量不限),燒成灰,研磨成粉,乾燥後使用。
鼻出血的情況,如果是痘瘡患者鼻子出血,是因為毒氣上衝肺部。這種情況是毒氣外泄,不算惡兆,不必驚慌,只需要服用發灰散或清肺湯治療。絕對不可使用寒涼的藥物,比如犀角、生地、山梔、生大黃等等,它們會凝固血液,帶來嚴重後果。世人大多不懂這個道理,一旦痘瘡患者出現鼻出血、咽喉、口舌等症狀,就以為是實熱,就服用寒涼藥物,凝固血液,導致痘瘡無法化膿,變成惡性疾病的人很多,這就是治標不治本的嚴重後果。只有鼻出血可以治療,如果其他部位出血,就非常危險,必須使用寒涼藥物控制出血,才能有效治療,不會造成傷害。
發灰散
用少壯無病人之頭髮,不拘男女,以肥皂洗淨垢氣,又用溫湯洗淨肥皂氣,焙乾。量發多少,用新瓦罐一隻,將發填入內令滿,淨瓦片蓋口。用鹽和泥封之,又全封瓦罐,曬乾。用木炭火圍罐一半,煅一炷香之久,取出,候冷其灰成塊,研極細末。每用二錢,童便七分,酒三分調服,立止。
輕者用灰吹鼻,亦止。此方極妙,不惟可用之痘瘡,凡諸血症,皆可用之。
清肺湯
酒炒花粉,麥門冬(去心皮、酒蒸),甘草,桔梗,當歸(酒洗,各五分),酒浸生白芍,酒炒片芩,酒洗牡丹皮蜜炒知母(各四分),生薑(一片)
白話文:
取年輕健康的人的頭髮,不論男女,用肥皂洗去污垢,再用溫水洗去肥皂味,烘乾。根據頭髮的多少,用新的瓦罐一個,裝滿頭髮,蓋上乾淨的瓦片。用鹽和泥封住,再用泥土把整個瓦罐封起來,曬乾。用木炭火圍著瓦罐一半,燒一炷香的時間,取出,待其冷卻後灰燼會結成塊,研磨成極細的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童尿七分,酒三分調服,馬上止住症狀。
症狀輕微者可以用灰燼吹鼻子,也能止住。這個方子非常神奇,不僅可以用於痘瘡,任何血症都可以使用。
用酒炒花粉,麥門冬(去除心皮,用酒蒸),甘草,桔梗,當歸(用酒洗,各五分),用酒浸泡生白芍,用酒炒片芩,用酒洗牡丹皮,用蜂蜜炒知母(各四分),生薑(一片)。
同煎。一、二服,立止。如有發灰入一錢,調服尤妙。
水疱,凡痘有水泡而無膿者,血少不能化膿也,急宜用參歸鹿茸湯竣補其血。
參歸鹿茸湯
鹿茸(酒塗炙去毛,炙恐其羶也,三錢),嫩綿黃耆(蜜炙,一錢五分),當歸身(酒洗,一錢五分),炙草(六分),人參(一錢二分),加生薑(一片),好龍眼肉(三枚)
同煎去渣,入好酒一杯溫服。
若膿疱與水泡相半者,無大妨害。如十分中有二三分膿疱者,猶有生意。惟渾身水泡全無膿漿,則危矣。然胃氣好,而飲食如常者亦可望生。但毒氣未散,須防發癰耳。如或兒小痘多,則血氣有限,不能盡成膿漿,而水疱與膿疱相間,此常理也。若無他症,不必施治。
白話文:
將藥材一起煎煮,喝一到兩劑就能止住病症。如果藥液表面出現灰色的浮渣,加入一錢,效果更佳。
對於水泡型的痘疹,如果只有水泡而沒有膿,說明血氣不足,無法化膿,需要緊急使用參歸鹿茸湯補血。
參歸鹿茸湯的配方如下:
鹿茸(用酒塗抹後炙烤去毛,炙烤是为了去腥味,三錢),嫩綿黃耆(用蜜炙烤,一錢五分),當歸身(用酒洗淨,一錢五分),炙草(六分),人參(一錢二分),加入生薑(一片),好龍眼肉(三枚)。
將藥材一起煎煮去渣,加入一杯溫酒服用。
如果痘疹中既有膿疱也有水泡,問題不大。如果十個痘疹中出現兩到三個膿疱,還算是好的。但如果全身都是水泡,完全没有膿液,那就很危險了。不過如果患者胃口好,飲食正常,還是有生還的希望。只是毒氣尚未完全消散,需要防範瘡瘍的發生。如果孩子痘疹多,由於血氣有限,無法完全化膿,水泡和膿疱交替出現是正常現象,如果沒有其他症狀,不需要特別治療。
口瘡,凡痘有口舌生瘡者,或熱毒、或虛火,當以痘色辨之。切不可概認為實熱,而純用寒涼解毒。如痘色紅紫湧盛者,熱毒也,用清上飲主之;如痘色淡白者,虛火也,用參麥清補湯主之,外用赴筵散搽之。
清上飲
薄荷,防風,甘草(各四分),白葛粉,牛蒡,連翹,桔梗,酒炒黃連,酒炒花粉,麥門冬(各六分),生薑(一片)
同煎溫服。
參麥清補湯
白話文:
口瘡
凡是長在口舌上的痘瘡,可能是熱毒或虛火引起,要根據痘瘡的顏色來判斷。千萬不能一概而論認為是實熱,而只用寒涼藥物解毒。
如果痘瘡顏色紅紫,且十分明顯,就是熱毒,可以用「清上飲」來治療;
如果痘瘡顏色淡白,就是虛火,可以用「參麥清補湯」來治療,並在外用「赴筵散」塗抹。
清上飲
薄荷、防風、甘草(各四分)、白葛粉、牛蒡、連翹、桔梗、酒炒黃連、酒炒花粉、麥門冬(各六分)、生薑(一片)
將以上藥材一同煎煮,溫熱服用。
參麥清補湯
(配方請參照中醫藥典或相關資料)
人參(八分),麥門冬(去心酒蒸曬乾,一錢二分),白花粉(酒蒸曬乾),生黃耆(各一錢),前胡,牛蒡(炒,各五分),炙草,生甘草(各三分),酒炒白芍,生白芍(各四分),酒洗當歸(八分),酒洗紅花(三分),大川芎,桔梗
酒洗生地黃(各三分),山楂肉(五分),生薑(一片),龍眼肉(三枚)
同煎溫服。
赴筵散
薄荷葉、黃柏各等分,為細末,入青黛少許,和勻搽之。
白話文:
人參八分,麥門冬去心後用酒蒸曬乾,一錢二分,白花粉也用酒蒸曬乾,生黃耆、前胡、牛蒡(炒過)、炙草、生甘草各一錢,白芍用酒炒過,生白芍各四分,當歸用酒洗過,八分,紅花用酒洗過,三分,大川芎、桔梗、生地黃用酒洗過,各三分,山楂肉五分,生薑一片,龍眼肉三枚,一起煎煮後溫熱服用。
另外,薄荷葉和黃柏等量研磨成細末,加入少許青黛混合均勻,塗抹在患處。
咽喉或口舌有痘,而腫礙者,痘靨自愈不必治矣,治亦無效。
痘有咽喉腫痛者,首尾俱用利咽解毒湯,外用玉鎖匙吹之。
利咽解毒湯
山豆根(大寒)、麥門冬(各一錢),元參、桔梗、牛蒡子(各七分),防風、甘草(各五分),加生薑(一片)
同煎。食後良久溫服,每藥一煎分二三起,緩緩服之。
玉鎖匙
硼砂(一錢),朴硝(五分),白殭蠶(一條),片腦(五釐)
白話文:
如果喉嚨或口腔裡長了痘痘並且造成阻塞感,那麼這些痘痘自然會痊癒,不需特別治療,即使治療也沒有效果。 如果有因為喉嚨疼痛和發炎而出現的水痘,從開始到結束都要使用「利咽解毒湯」來治療,另外也可以在外部使用「玉鎖匙」噴劑。 「利咽解毒湯」配方如下:山豆根和麥門冬各一兩,玄參、桔梗、牛蒡子各七分,防風和甘草各五分,再加上一片生薑一起煮沸。飲用時要在飯後過一段時間再服用,每次喝下一碗要分成兩三次慢慢喝完。 「玉鎖匙」配方為硼砂一兩、芒硝五分、白僵蟬一條以及冰片五釐。
共為細末,以竹管吹之。
失聲,凡痘有音啞者,當細辨痘色,以分順逆。若痘色紅行漿而音啞也,此氣喉有痘也,是以外痘行漿時,內痘亦行漿,窒礙氣道,而音不亮也。待外痘靨而內痘自消,則音自亮矣,此不必別加調治也。若痘色虛陷灰白而音啞者,乃氣虛弱送毒不出,留於肺,肺氣受傷,以致失音,此則危矣,宜用參麥清補湯主之,兼用千金內托散。
純□朱君有一女,甫生八月,出痘點平微有紅色,醫者多以解毒藥進之,如人中黃之類。到五日而失聲,朱君急以參麥清補湯服之,未一日而音即亮,連服千金散與鹿茸湯三劑,而漿膿滿。不服藥自愈。
白話文:
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竹管吹進患者的喉嚨。
失聲的病症,凡是出痘疹時有聲音嘶啞的人,要仔細辨別痘疹的顏色,來區分病情是順利還是逆轉。如果痘疹顏色發紅,長出水泡但聲音嘶啞,這是喉嚨裡有痘疹的緣故,因為外在的痘疹長出水泡時,內部的痘疹也同時長出水泡,阻塞了氣道,所以聲音就不響亮。等到外在的痘疹結痂,內部的痘疹自然消失,聲音就會自然恢復,這種情況不需要額外治療。如果痘疹顏色虛弱暗淡呈灰白色,並且聲音嘶啞,這是由於體虛氣弱,毒素無法排出,停留在肺部,導致肺氣受損,而出現失聲,這種情況很危險,應該用參麥清補湯來治療,同時服用千金內托散。
有一位名叫朱君的人,他的女兒才出生八個月,出痘疹時點狀平平,只有一點紅色,很多醫生都用解毒藥物治療,比如人中黃之類的藥物。到了第五天,孩子就失聲了,朱君急忙用參麥清補湯給孩子服用,不到一天時間,孩子的聲音就恢復了,接著連續服用千金散和鹿茸湯三劑,痘疹的膿漿也變得飽滿。之後不再服用藥物,孩子就自然痊癒了。
參麥清補湯
人參(八分),麥冬(去心酒蒸,一錢五分),白花粉(酒蒸曬乾)、生黃耆(各一錢),前胡、牛蒡子(炒,各五分)炙草、生甘草、酒洗紅花、大川芎、生地黃(酒洗)、桔梗(各三分),酒炒白芍、生白芍(各四分),酒洗當歸(八分),山楂肉(五分),生薑(一片),龍眼肉(三枚)
同煎溫服。
千金內托散
人參(一錢),當歸身,蜜炙黃耆(各一錢五分),酒洗白芍,大川芎(各六分),官桂,炙甘草,山楂肉(各五分),南木香,防風,白芷,厚朴(炒,各三分),生薑(一片),龍眼肉(三枚)
白話文:
參麥清補湯以人參、麥冬、白花粉、黃耆、前胡、牛蒡子、炙草、甘草、紅花、川芎、生地黃、桔梗、白芍、當歸、山楂肉、生薑、龍眼肉等藥材煎煮,溫服。
千金內托散則以人參、當歸、黃耆、白芍、川芎、官桂、甘草、山楂肉、南木香、防風、白芷、厚朴、生薑、龍眼肉等藥材煎服。
同煎入好酒和服。
嗆水,凡痘咽喉嗆水者,順逆不同,須當辨之。若痘灌膿漿時嗆水者,喉中有痘也。外痘成漿,而內痘亦成漿,壅於會厭門而嗆也。蓋是門乃飲食所進之處,既有所壅,則飲水必溢,入氣喉而發嗆。若食物有渣,自能嚥下,不犯氣道,故不嗆也。待外痘靨,則內自痊,遂不藥而愈。然此雖嗆水,其喉亦不甚痛也。若痘未行漿,而喉先嗆水,此則毒氣壅塞其喉,必痛,宜用利咽解毒湯。
利咽解毒湯
山豆根,麥門冬(各一分),元參,桔梗,牛蒡子(各七分)防風,甘草(各五分),加生薑(一片)
同煎。食後良久溫服。
白話文:
將藥材一起煮入好酒中服用。
嗆水的情況,痘疹期間咽喉嗆水,需分清原因。如果痘疹灌膿時嗆水,代表喉嚨裡長了痘疹。外表的痘疹已成膿漿,內部的痘疹也成膿漿,堵塞在會厭門而導致嗆水。因為會厭門是飲食進入口,被堵塞後,喝水就會溢出,進入氣管而引起嗆水。如果食物有渣滓,能夠吞嚥下去,沒有進入氣道,所以不會嗆水。等到外表的痘疹結痂,內部的痘疹自然痊癒,就不需要藥物就能康復。雖然會嗆水,但喉嚨並不會很痛。如果痘疹還沒化膿,喉嚨就先嗆水,這是毒氣阻塞喉嚨,必定會疼痛,要用利咽解毒湯治療。
利咽解毒湯的配方:
山豆根、麥門冬(各一分),元參、桔梗、牛蒡子(各七分)防風、甘草(各五分),加生薑(一片)
將藥材一起煎煮。飯後一段時間溫服。
小便不利,凡小便赤澀者,宜用導赤散。
導赤散
木通,赤茯苓(去皮),麥門冬(各八分),車前子(微炒)生地黃(各四分),甘草,人參(各二分),燈心一團如龍眼大
同煎。飢時服之。
患眼,凡痘毒入眼,有赤腫而痛,不能開者,有翳膜遮蔽,而不能視者,自古方書所論及俗說所傳,為痘瘡入眼,而不知此非有形之瘡,乃無形之毒也,其遮睛之臀,有似痘瘡,而實非也。蓋有形之瘡,發於咽喉者有之,發於口舌者有之,然皆外痘起脹時,內痘亦盛,外痘收靨時,內瘡亦消。惟入眼之毒,必作於收靨之時,或還元之後,與咽喉口舌之痘迥異,此以知其非有形之痘也。蓋眼者,五臟氣血之精華也,痘毒鬱滯於肌膚者為癰為癤,而其留滯於精華者,則發為眼患矣。毒已留於氣血精華之分,則其受病也深,故患此者,當從容調治,收功於數十劑之後,不可鹵莽草率,責效於數劑之間者可也。痘後之人,元氣已弱,受毒又深,而其毒火發露在表,又在至高之位,若驟用寒涼,竣攻其里,而疏利其下,則既傷其元氣,又拂逆其病勢,未有不至於喪明者,且或生他症,而大為患者多矣。須用清毒撥翳湯,從容調治,使其毒氣漸退,而元氣不損,此萬不失一之術也。又忌用寒涼之藥,點洗亦多致失明。
白話文:
小便不順暢,如果小便顏色發紅且澀,可以用導赤散。
導赤散的藥方如下:
木通、赤茯苓(去皮)、麥門冬(各八分)、車前子(微炒)、生地黃(各四分)、甘草、人參(各二分)、燈心一團如龍眼大。
將藥材一起煎煮,在飢餓的時候服用。
眼睛患病,如果痘毒入侵眼睛,導致眼睛又紅又腫疼痛,無法睜開,或是有翳膜遮蔽視線,無法看清,古書和民間流傳都認為是痘瘡入侵眼睛,但實際上這不是有形的瘡,而是無形的毒。遮蔽眼睛的翳膜,看似痘瘡,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有形的瘡,會出現在咽喉、口舌等地方,這些瘡都是外痘起脹時,內痘也旺盛,外痘消退時,內瘡也會消失。而入侵眼睛的毒,則是在外痘消退後,或者元氣恢復之後出現,與咽喉、口舌的痘瘡完全不同,由此可知它不是有形的痘瘡。
眼睛是五臟氣血精華的所在,痘毒滯留在肌膚會形成癰腫,而留滯在精華則會導致眼病。毒已經留在了氣血精華,所以患病較深,因此治療要從容不迫,療效需要經過几十劑藥後才能顯現,不可急於求成,在一兩劑藥後就期待效果。
痘病之後,元氣已經虛弱,又受到毒素侵害,而毒火又表現在外,又處於最高的位置,如果突然使用寒涼藥物,猛攻內臟,疏利下焦,就會損傷元氣,又違背病情,輕則導致失明,重則會引發其他疾病,使病情加重。
必須使用清毒撥翳湯,從容治療,讓毒氣逐漸消退,元氣不損,這是萬無一失的療法。還要忌用寒涼藥物,點眼藥水也會導致失明。
清毒撥翳湯
酒洗當歸,酒炒黃連,酒蒸天花粉,牛蒡子,草決明,桔梗,生甘草,白蒺藜(炒研去刺)
真甘菊花,密蒙花,穀精草,川木賊,白粉葛(各四分),川芎,羌活,柴胡,防風,薄荷,生地黃,酒炒山梔(各三分),生薑(一片)
同煎,食後良久服之。如大便秘澀者,加酒炒大黃錢半,服一、二劑後仍去之。此方毒輕者,不滿十劑而愈;毒重者,服十數劑後可獲全效。(加減逍遙散入天花粉、牛蒡子、桔梗、白蒺藜、甘菊花、草決明九味而已)
白話文:
這是一道古時用來治療眼睛疾病的藥方。
配方:使用酒精清洗過的當歸和經過酒精處理的黃連,以及經過酒精蒸煮的天花粉、牛蒡子、草決明、桔梗、生甘草和已經炒熟並去除尖刺的白蒺藜。 加入真正的甘菊花、密蒙花、穀精草、川木賊和已經切碎的白粉葛(每種都為四份); 再添加川芎、羌活、柴胡、防風、薄荷、生地黃和經過酒精處理的山梔(每種都為三份); 最後加上一片生薑一起熬製。在飯後服用這個藥物,如果排便困難的話可以再加上一些經過酒精處理的大黃片(約一半錢幣大小)。服用一到兩次之後就可以去掉它了。這個方子對於較輕度的眼睛疾病來說,只需要不到十劑就能痊癒;對於嚴重的眼疾患者而言,在服用十多劑後也能獲得完全的效果。
注釋: 加減逍遙散是另一個古時候使用的藥方,這裡提到的是加入了天花粉、牛蒡子、桔梗、白蒺藜、甘菊花和草決明等六種成分的版本。
柴歸飲,凡痘瘡初起,發熱未退,無論是痘是邪,疑似之間,均宜用此平和養營之劑,以為先著。有毒者可托,有邪者可散,實者不致助邪,虛者不致損氣。凡陽明實熱邪盛者,宜升麻葛根湯。如無實邪,則悉宜用此增減主之。
當歸(二、三錢),芍藥(或生或炒,一錢五分),柴胡(一錢或錢半),荊芥穗(一錢),炙甘草(七分、一錢)
水一鍾半煎服。或加生薑三片。
如血熱者加生地;如陰虛者加熟地;如氣虛脈弱者加人參;如虛寒者加炮薑、肉桂;如火盛者加黃芩;如熱渴者加乾薑;如腹痛者加木香、砂仁;如嘔惡者加炮薑、陳皮;若治麻疹或以荊芥易乾葛;如陰寒盛而邪不能解者加麻黃、桂枝。
白話文:
痘瘡剛開始,發燒還沒退,無論是痘疹本身還是邪氣,都還沒確定,可以先用這個平和滋補的藥方,作為初始治療。有毒的可以解毒,有邪氣的可以散邪,實證不會助長邪氣,虛證也不會損傷元氣。如果陽明經實熱邪氣旺盛,應該用升麻葛根湯。如果沒有實證邪氣,就應該用這個藥方加減主治。
疏邪飲,凡痘疹初起,發熱,如血氣強盛,無藉滋補者,單宜解邪。用此方為主,以代升麻葛根湯(及蘇葛湯等方最為妥當)。
柴胡倍用,酒炒芍藥倍用,蘇葉,荊芥穗,炙甘草(減半)
用水一鍾半煎服。
嘔吐者加生薑三片;火盛內熱者加黃芩;渴者加乾葛。
涼血養營煎,凡痘瘡血虛血熱,面紅熱渴,或色燥不起,及便結溺赤,凡陽盛陰虛等症,悉宜用此。
生地黃,當歸,芍藥,生甘草,地骨皮,紫草,黃芩,紅花
白話文:
若患痘疹初期,發燒,且體質強壯,不需滋補,只需解毒,可用「疏邪飲」代替「升麻葛根湯」或「蘇葛湯」。
「疏邪飲」方劑:柴胡加倍,酒炒芍藥加倍,蘇葉、荊芥穗、炙甘草(減半)。
用水煎煮,服用量為一碗半。
若有嘔吐症狀,可加生薑三片;若有內熱,可加黃芩;若口渴,可加乾葛。
若患痘瘡,伴隨血虛血熱、臉紅發熱口渴、皮膚乾燥不生、便祕小便赤等症狀,屬於陽盛陰虛,則可用「涼血養營煎」。
「涼血養營煎」方劑:生地黃、當歸、芍藥、生甘草、地骨皮、紫草、黃芩、紅花。
水一鍾半煎服,量兒大小加減用。
渴者加天花粉;肌熱無汗者加柴胡;熱毒盛者,加牛蒡子、木通、連翹之類;血熱毒不透者,加犀角。
柴葛煎,凡痘疹表裡俱熱,散毒養陰及瘟疫等症。
柴胡,乾葛,芍藥,黃芩,甘草,連翹
水一鍾半煎服。
搜毒煎,凡解痘疹熱毒熾盛,紫黑乾枯,煩熱便結,純陽等症。
紫草,地骨皮,牛蒡子(杵)
黃芩,木通,連翹,蟬退,芍藥(各等分)
用水一鍾半同煎服之。
若渴者加天花粉、麥門冬;陽明熱甚,頭面牙齦腫痛者,加石膏、知母;大腸乾結實,臍腹實脹者,加大黃、芒硝;血熱妄行者,加犀角、童便;小水熱閉者,加山梔、車前子;兼表熱者加柴胡。
白話文:
用一碗半水煎煮藥物服用,可根據兒童大小調整藥量。
如果孩子口渴,就加天花粉;如果發熱但不流汗,就加柴胡;如果熱毒很盛,就加牛蒡子、木通、連翹等藥物;如果血熱毒素無法排出,就加犀角。
柴葛煎,適用於各種痘疹,症狀表現為表裡俱熱、散毒養陰,以及瘟疫等。
柴胡、乾葛、芍藥、黃芩、甘草、連翹,用一碗半水煎煮服用。
搜毒煎,適用於痘疹熱毒熾盛,皮膚紫黑乾枯,煩躁發熱,大便乾燥,純陽等症狀。
紫草、地骨皮、牛蒡子(搗碎),黃芩、木通、連翹、蟬蛻、芍藥(各等量),用一碗半水一同煎煮服用。
如果孩子口渴,就加天花粉、麥門冬;如果陽明熱盛,頭面牙齦腫痛,就加石膏、知母;如果大腸乾燥結實,臍腹脹滿,就加大黃、芒硝;如果血熱妄行,就加犀角、童便;如果小便熱閉,就加山梔、車前子;如果兼有表熱,就加柴胡。
六物煎,凡痘疹氣血不充,隨證加減用之,神效不可盡述。並治男婦氣血俱虛等症。
當歸,炙甘草,熟地(或用生地)
川芎(三、四分,不宜多用)
芍藥(俱隨宜加減),人參(或有或無,隨虛實用之,氣不虛者不必用)
水煎服之。
若發熱未解,或痘未出之先,宜加柴胡之疏表,或加防風佐之。如見點後痘不起發,或起而不貫,或貫而漿薄,均宜單用此湯。每加糯米、人乳、好酒、肉桂、川芎以助營氣。如氣虛痘塌不起,加川山甲炒用。如紅紫血熱不起,宜加紫草或犀角。如脾氣消滯者,宜加陳皮、山楂。
白話文:
六物煎 方劑說明:
六物煎,適用於痘疹患者氣血不足者,可依症狀加減藥物使用,療效顯著,無法一一列舉。同時亦可用於治療男女氣血兩虛等病症。
藥物組成:
- 當歸、炙甘草、熟地(或用生地)
- 川芎(用量約三分至四分,不宜過多)
- 芍藥(用量依症狀調整)
- 人參(可視患者虛實情况加減,氣虛者需用,氣不虛者可不需用)
煎服方法:
將上述藥物用水煎煮服用。
加減用藥:
- 若患者發熱未退,或痘疹未發前,可加入柴胡疏解表邪,或加入防風輔助治療。
- 若痘疹出現後,痘疹未能發出,或發出但沒有貫穿,或貫穿但膿漿稀薄,均可單獨使用此湯劑。
- 可依情况加入糯米、人乳、好酒、肉桂、川芎,以增強營氣。
- 若氣虛导致痘疹萎陷無法發出,可加入炒川山甲。
- 若痘疹紅腫發紫,血熱不退,可加入紫草或犀角。
- 若脾氣虛弱,消化不良,可加入陳皮、山楂。
如胃氣虛寒多嘔者,加乾薑炒用,或加丁香。如腹痛兼滯者,加木香、陳皮。表虛氣陷不起,或多汗者,加黃耆。氣血俱虛,未起未貫而先癢者,加肉桂、白芷。如元氣大虛,寒戰咬牙泄瀉,宜去芍藥,或加黃耆、大附子、乾薑、肉桂。
六氣煎,凡痘瘡氣虛,癢塌倒陷,寒戰咬牙。(並治男婦陽氣虛寒等症)
黃耆(炙),肉桂,人參,白朮,當歸,炙甘草
水煎服。
加減法,照前六物煎。
九味異動煎,治痘瘡寒戰,咬牙倒陷,嘔吐泄瀉,腹痛虛寒等症。
白話文:
如果患者胃氣虛寒,容易嘔吐,可以加入乾薑炒用,或加入丁香。如果患者腹痛且伴隨食滯,可以加入木香、陳皮。如果患者表虛氣陷,起不來或容易出汗,可以加入黃耆。如果患者氣血俱虛,還沒起疹子就先癢,可以加入肉桂、白芷。如果患者元氣大虛,寒戰、咬牙、腹瀉,應該去除芍藥,或加入黃耆、附子、乾薑、肉桂。
六氣煎,主要用於治療痘瘡氣虛,出現癢、塌陷、倒陷、寒戰、咬牙等症狀。同時也可用於治療男女陽氣虛寒等症狀。
六氣煎的藥方包括:黃耆(炙)、肉桂、人參、白朮、當歸、炙甘草,水煎服。
加減法,可以根據患者的具体情况,参考六氣煎的藥方进行加減。
九味異動煎,主要用於治療痘瘡寒戰、咬牙倒陷、嘔吐腹瀉、腹痛虛寒等症狀。
人參(二、三錢),當歸、熟地(各二、三錢),炙黃耆(二錢)炙甘草(七分、一錢),丁香(三、五分或一錢),肉桂(一錢),炮乾薑、製附子(各一、二錢)
量兒大小加減。用水一鍾半,煎至七分,徐徐與服之。
如泄瀉腹痛者,加肉豆蔻麵炒一錢,或白朮一、二錢。
透邪煎,凡麻疹初熱未出之時,惟恐誤藥,故云未出之先,不宜用藥。然解利得宜,則毒必易散,而熱自輕減。欲求妥當,當先用此方為主。
當歸(二、三錢),酒炒芍藥(二錢),防風(七、八分),荊芥(一錢),炙甘草(七分),升麻(三分)
水一鍾半煎服。
如熱甚脈洪滑者,加柴胡一錢。此外凡有雜症,俱可隨宜加減。
白話文:
人參、當歸、熟地各兩到三錢,炙黃耆兩錢,炙甘草七分到一錢,丁香三到五分或一錢,肉桂一錢,炮乾薑和製附子各一到兩錢,依孩子的年齡大小加減用量。用一碗半水煎煮,直到剩下七分,慢慢喝下。如果孩子拉肚子腹痛,可以加炒熟的肉豆蔻一錢,或白朮一到兩錢。
透邪煎適合用於麻疹初期發熱但疹子還沒出時,由於擔心用錯藥,所以說疹子還沒出之前,不適合用藥。但是如果能幫助排泄,就能讓毒素容易散發,熱度自然減輕。想要用藥更妥當,就應該先用這個方子。
當歸兩到三錢,酒炒芍藥兩錢,防風七到八分,荊芥一錢,炙甘草七分,升麻三分,用一碗半水煎服。如果發熱很嚴重,脈搏洪大滑數,可以加柴胡一錢。除此之外,如果還有其他併發症,也可以根據情況加減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