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蓀醫話》~ 谷蘇醫話(卷二) (14)

回本書目錄

谷蘇醫話(卷二) (14)

1. 甜肉經

美車柯為良氏譏吾國醫書無甜肉經,夫甜肉經即東醫所謂□臟,□臟即吾國醫書之所謂脾也,其汁甜,故書曰其味甘,甘先入脾,其汁入胃化食,故曰脾傷則不磨,其位置橫貼於胃後,故曰脾與胃以膜相連,其體質極柔軟,故曰陰中之至陰。然則吾國之所謂脾,即是□臟,即是甜肉經。

李東垣以善治脾胃著稱,後人翕然宗之,是吾國之視甜肉經,與胃並重也,至胃之左側,有一大腺,色深紫,西醫謂之脾者,此乃《醫林改錯》所謂總提,不名為脾也,柯氏誤以吾國所謂脾者,是指此物,遂疑吾國醫書無甜肉經,抑知吾國所謂脾,乃在彼不在此乎。

白話文:

甜肉經指的是韓國醫學裡說的脾臟,也就是我們中國醫書裡說的脾。脾的汁液是甜的,所以古書說它「味甘」,「甘入脾」,它的汁液進入胃裡幫助消化,所以說「脾傷則不磨」。脾的位置橫貼在胃的後面,所以說「脾與胃以膜相連」。脾的組織非常柔軟,所以說「陰中之至陰」。因此,我們中國醫學裡說的脾,就是韓國醫學說的脾臟,也就是甜肉經。

李東垣善於治療脾胃疾病而聞名,後人紛紛效仿,這說明我們國家重視甜肉經,把它和胃看得同樣重要。在胃的左側,有一個大的腺體,顏色深紫,西醫把它叫做脾,但這是《醫林改錯》裡說的「總提」,並不是中醫所說的脾。柯氏誤以為我們中國醫學說的脾是指這個腺體,所以才懷疑我們中國醫書沒有甜肉經。其實,我們中國醫學說的脾,並不是指那個腺體,而是指別的。

2. 膻中

李士材曰「膻中者,包絡之別名。」此語大誤。《內經》所謂膻中,是指橫膈膜,腹中呼吸,全以膻中為主,吸時則收縮而扁平,呼時則復舊而隆起,腹腔之容積,因之而伸縮,故《內經》稱為氣海,為人身重要部分。包絡是心外衣,與此絕然不同,何得為膻中是包絡之別名?然《內經》有時又云「膻中者,臣使之官。膻中者,心主之宮城。

」此則是指包絡,蓋膻中、包絡,《內經》往往混稱,宜士材有此誤會也。

白話文:

李士材說「膻中是包絡的另一個名稱」,這句話大錯特錯。《內經》中所說的膻中,指的是橫膈膜。腹部呼吸,完全依靠膻中來主導,吸氣時它收縮變平,呼氣時它恢復原狀隆起,腹腔的容積因此而伸縮,所以《內經》稱它為氣海,是人體非常重要的部位。包絡是心的外層保護膜,與膻中完全不同,怎麼能說膻中是包絡的別名呢?然而,《內經》有時又說「膻中是輔助心臟運作的器官」、「膻中是心臟的主城」,這指的才是包絡。總之,《內經》有時會混用膻中和包絡的名稱,李士材因此產生誤解也是可以理解的。

3. 三焦

三焦或云有形或云無形,紛紛者久無定論,然按《靈樞》云「密理厚皮者三焦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薄。」又云「勇士者三焦理橫,怯士者三焦理縱。」又云「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而為血。下焦者別迴腸,注膀胱而滲入焉。

水穀者居於胃中,成糟粕,下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夫既有厚薄縱橫,又各有其部位,則有名無形之說,固不足據。陳無擇謂三焦有形如脂膜。袁淳甫以人身著內一層為三焦。李瀕湖謂核桃之形有似三焦。已隱隱將三焦形狀指出。

他如東垣、景岳輩,既不敢從《難經》、《脈訣》之說,謂其無形,又不敢憑想象之見,信為有形,遂發三焦有幾之疑問,真乃扣盤捫燭之談。王清任曾親見臟腑,當知三焦之所在,無如見其形不知其名,譬如訪一素未謀面之人,遂乃失之交臂也。蜀天彭唐容川著《中西匯通》醫書,雖多牽合附會,識見單簡,惟解三焦即是連網,與陳無擇等說頗合,而尤為詳盡,當可據為定論。

然尚有一間未達者,則以三焦為利水之具,不知水入於胃,由吸管攝入回管,過肝入心,運行周身,出於肺為氣,旁溢皮膚為汗,下入內腎為溺,皆必有管以束之,如水行大地,必有堤岸,若云三焦利水,絕無堤防,則懷山襄陵,不幾成一洪水滔天之世界乎。

白話文:

三焦究竟有沒有形體,古人爭論不休,一直沒有定論。但《靈樞》記載:「皮膚厚實者,三焦也厚;皮膚薄弱者,三焦也薄。」又說:「勇敢者三焦經絡橫向分布,膽小者三焦經絡縱向分布。」還提到:「上焦起始於胃的上口,沿著咽喉向上,穿過膈肌佈於胸中。中焦與胃相連,在上焦之後,將食物殘渣分離,蒸騰津液,化生精微物質而成為血液。下焦則與迴腸相通,注入膀胱並滲入其中。

食物在胃中,形成糟粕,下到結腸,就成了下焦,滲透並向下運行,分離排出多餘水分,沿著下焦滲入膀胱。」既然三焦有厚薄、經絡走向的不同,而且各有其部位,那麼說它無形就站不住腳了。陳無擇認為三焦的形體像脂膜;袁淳甫認為人體內有一層組織就是三焦;李瀕湖則認為三焦的形狀像核桃。這些說法都隱約指出了三焦的形狀。

像張元素、李中梓等醫家,既不敢完全相信《難經》、《脈訣》中認為三焦無形的說法,也不敢憑空想像認為它有形,所以才產生了三焦究竟有多少個的問題,這真是令人困惑的議題。王清任曾親眼見過臟腑,理應知道三焦的位置,但卻只見其形不知其名,如同尋找一個素未謀面的人,結果錯失良機。四川天彭的唐容川在其所著的《中西匯通》醫書中,雖然有很多牽強附會之處,見解也比較簡單,但他認為三焦就像一張網,這點與陳無擇等人的說法比較接近,而且解釋得比較詳細,可以作為一種比較可靠的說法。

然而,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那就是將三焦視為輸導水分的器官。其實水進入胃後,經由吸管般的管道吸入回管,經過肝臟進入心臟,運行全身,從肺排出成為氣體,一部分從皮膚排出成為汗液,一部分進入腎臟成為尿液,這些過程都必須有管道來約束,就像水流經大地必須有堤岸一樣。如果說三焦是輸導水分的,卻沒有任何約束,那麼,豈不是會變成洪水泛濫的世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