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蓀醫話》~ 谷蘇醫話(卷二) (13)
谷蘇醫話(卷二) (13)
1. 寒熱表
用寒熱表者,驗得身熱,有左右高低之不同,便知其系半身不遂,即癱瘓與腦部等之病證,據此可見中風是冷熱二氣左右相引,亦猶空氣因冷熱不均而生風,故仲景論中風,以正氣引邪,或左或右為言,而藥則寒熱並用也。驗得熱證,如感冒、傷風、發熱等,自始至終,皆有一定之準則。
及其朝夕加減之輕重,絕無忽然變遷驟加速減者,據此可見六淫為病,營衛氣血有淺深,表裡上下有次第,用藥不可混亂也。驗得熱證,於急愈後其熱度往往退至常人之下,數日復原。據此,可見熱證愈後,不可過用寒涼,致令陽氣衰微,精神難復。
驗得小兒身熱常在頃刻之間而加高,不可遽認為必發大熱證之先兆,此乃暫時之熱,不久便退,據此可見小兒陰弱,熱度易升,每多痙厥,又可以見稚陽未充,雖有大熱,不可恣用寒涼,而伐生生之氣也,他如飢飲勞扶,忿怒思慮,皆於熱度有相關之事,切脈之工,須參識此意。
白話文:
寒熱表
使用寒熱表測量體溫,發現體溫有左右高低差異,就能判斷是半身不遂(癱瘓)或腦部疾病。由此可知,中風是冷熱兩種氣息互相影響導致的,就像空氣因冷熱不均而產生風一樣。因此,張仲景論述中風時,提到正氣引導邪氣,有時偏左有時偏右,所以治療時會同時使用寒涼和溫熱的藥物。
如果測得熱證,例如感冒、傷風、發燒等,從開始到結束,熱度變化都有規律可循,其朝夕的輕重變化,絕不會突然急劇增減。由此可知,六淫邪氣致病時,營衛氣血的受影響程度有深淺之分,表裡上下也有循序漸進的過程,用藥時不可混亂。熱證痊癒後,體溫往往會下降到比常人還低的程度,幾天後才會恢復正常。由此可知,熱證痊癒後,不可過度使用寒涼藥物,以免損傷陽氣,導致精神難以恢復。
如果測得小兒體溫在短時間內迅速升高,不能馬上認為是嚴重發熱的前兆,這可能是暫時的發熱,很快就會退去。由此可知,小兒陰氣虛弱,體溫容易升高,常出現痙攣抽搐等症狀,也說明小兒陽氣尚未充足,即使高燒也不可過度使用寒涼藥物,以免損傷生機。此外,飢餓、飲酒、勞累、憤怒、思慮等因素,都會影響體溫,精於切脈者,必須考慮這些因素。
2. 經脈
《靈樞》五十榮云「人經脈上下左右前後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呼吸定息,氣行六寸、二百七十息,氣行一十六丈二尺,一周於身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榮於身。」《脈度》云「手之六陽,從手走頭,長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陰,從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
足之六陽,從足上至頭,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陰,從足至腦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蹻脈從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脈任脈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據此則是二十八脈,一十六丈二尺,周而復始,陰陽相貫,如環無端明矣。
而《難經》本榮氣篇之文,謂榮氣之行,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復還注手太陰。
考《靈樞·經脈篇》十二經經脈之行次亦同,是十二經自為循環,何得又有任督蹻四脈以間之,然無任督蹻四脈,則不合於周身一十六丈二尺之數,即不合於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榮於身之數,兩說互異如此。
且據五十榮及脈度之說是分十二經為二十四脈,先後相續而行,據《脈經》及《難經》之說,是合二十四脈,為十二經脈,左右相併而行,十二經脈之行次始於手太陰,終於足厥陰,二十八脈之行次,則又何始何終乎?此古書所以不可盡信也。
白話文:
經脈
《靈樞》記載,人體經脈遍佈上下左右前後,共有二十八條,全長十六丈二尺。呼吸平穩時,氣息運行六寸需要二百七十次呼吸,而氣息運行十六丈二尺則需要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氣血運行遍佈全身五十個榮穴。 《脈度》則記載,手部六陽經脈由手向上走至頭部,長五尺,合共三丈;手部六陰經脈由手走到胸部,長三尺五寸,合共一丈八尺;足部六陽經脈由足向上走至頭部,長八尺,合共四丈八尺;足部六陰經脈由足走到腦部,長六尺五寸,合共三丈六尺;蹻脈由足走到眼睛,長七尺五寸,合共一丈五尺;督脈和任脈各長四尺五寸,合共九尺。所有經脈加起來一共十六丈二尺。根據這些記載,二十八條經脈全長十六丈二尺,周而復始,陰陽相通,像環一樣沒有終點。
然而,《難經》中關於榮氣運行的描述,則指出榮氣的運行始於中焦,依次流注手太陰、陽明經,陽明經再流注足陽明、太陰經,以此類推,最後回到手太陰經。
對照《靈樞·經脈篇》中十二經脈的運行順序,也與此相同,說明十二經脈本身就形成一個循環系統。那麼,為何又會有任脈、督脈、蹻脈這四條經脈穿插其中呢?如果沒有這四條經脈,則與全身十六丈二尺的總長度以及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氣行五十榮穴的說法不符。這兩種說法存在矛盾。
此外,根據五十榮穴和脈度的說法,是將十二經脈分為二十四脈,依次循行;而《脈經》和《難經》的說法,則將二十四脈合為十二經脈,左右相合而行。十二經脈的運行順序始於手太陰經,終於足厥陰經;而二十八脈的運行順序,其始終點卻不明確。因此,古籍記載並非都能完全信賴。
3. 絡脈
《靈樞》謂絡有十五,十二經各有一絡,加任之尾翳,督之長強,脾之大包,是為十五絡。越人翻《靈樞》舊案,易任督二絡為二蹻絡,其說固不足憑,然《素問》有胃之大絡,名曰虛里一節,《靈樞》不言,是《靈樞》有遺文也。李東垣謂當增胃絡為十六絡。喻嘉言謂十五當並八奇經,合為一絡,再增胃之一絡,合於十二經絡及脾絡,仍得十五絡之數。
予謂東垣固屬武斷,嘉言亦甚牽強,《靈樞》明分任督為二,令並八奇經,為一何所據而云,然如謂胃之一絡,無處安置,必如是配合,方有著落,然脾胃相連,脾絡既名大包,安知不並胃絡而亦包之,合八奇經為一,如何合脾胃為一之為得也,要之經絡之說,古人當別有據,後世無從查考,閱近世人體解剖圖,動靜脈管,縱橫交錯,如網之絡,若以十二經十五絡之說,為之支分派別,不啻治絲而紛,則古書似不可信,然針科所傳銅人圖,按穴療病卻有奇效,則古人又自不妄,予意經絡云者,是指無形之氣道,不在有形之血管,雖精於解剖者,無從測其底蘊也。
白話文:
絡脈
《靈樞》記載有十五絡脈,十二經脈各有一絡脈,再加上任脈的尾閭、督脈的長強、脾脈的大包,共計十五絡。越人根據舊有的《靈枢》版本,將任脈和督脈的絡脈改稱為二蹻絡,這種說法不足為信,但《素問》中提到胃脈有一條大絡脈,稱為虛里,而《靈樞》中並未提及,這說明《靈樞》有所遺漏。李東垣認為應該增加胃絡,成為十六絡。喻嘉言則認為十五絡應該包括八脈奇經,合為一絡,再增加胃的一絡,這樣就和十二經絡及脾絡合起來,仍然是十五絡的數目。
我認為李東垣的說法武斷,喻嘉言的說法也牽強附會。《靈樞》明確地將任脈和督脈分開,將其與八脈奇經合為一絡,缺乏依據。但如果說胃的一絡脈無處安放,必須這樣配合才能合理,那麼脾胃相連,脾絡已經命名為大包,又怎麼知道它不包含胃絡呢?將八脈奇經合為一絡尚且難以理解,又如何能將脾胃合為一絡呢?總而言之,經絡的說法,古人可能有其獨特的依據,但後世的人無法考證。查閱現代的人體解剖圖,動脈和靜脈縱橫交錯,如同網絡一般,如果將十二經脈和十五絡脈的說法套用上去,去區分它們,就如同理清絲線一樣混亂,那麼古書似乎不可信。但針灸科流傳下來的銅人圖,根據穴位治療疾病卻有奇效,說明古人的說法並非完全虛妄。我認為經絡指的是無形的氣道,並非有形的血管,即使精通解剖的人,也無法完全理解其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