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蓀醫話》~ 谷蘇醫話(卷二) (12)
谷蘇醫話(卷二) (12)
1. 脈
伊初不信,逾年秋末,自江西寄一函,言夏間大發濕氣,頭腫目突,面部時流黃水,三晝夜不止,易數醫方能獲愈。愈後旋又病瘧,頗為所困,病後至今,尚未復原云。」據此,則隔歲之診,固已預兆病機,但當時不覺耳,可見無病而得歇至脈,必有隱藏之疾,待時而動,非真無病也。至西醫謂歇至脈在病時反能合度者,蓋病邪外發,本脈自顯也。
愈後又有歇至者,病有遺留餘邪仍結也,豈可概視為生成固有之事而忽之。脈有反關者,有一手有脈,一手無脈者,尋按列缺穴分亦不應,叩其夫,知有孕時醫診亦言無脈,汪曰此由稟賦本來脈不應也,無足怪,可見天下事變出無窮,果難一一以常理測也。王漢皋云:「醫人三指頭內亦有動脈,須心有分別,勿誤作病人之脈。
」此事未經人道。
白話文:
[脈]
她起初不信,一年後的秋天,從江西寄來一封信,說夏天時濕氣大發,頭腫眼凸,臉上時常流黃水,三天三夜不停,看了好幾個醫生才治好。痊癒後又得了瘧疾,相當痛苦,病好至今,還沒完全恢復。根據這些,可以看出隔年診脈時,其實已經預兆了病症的機理,但她當時沒有察覺。這說明即使脈象顯示無病,也可能隱藏著疾病,等待時機發作,並非真的沒有病。西醫認為歇至脈在病人發病時反而能摸到正常的脈搏,是因為病邪外發,正常的脈象才顯現出來。
痊癒後又出現歇至脈象,說明病邪殘留,仍然存在,怎麼能簡單地認為是先天性的,而忽略它呢?脈象有時會出現反關的情況,也有一手有脈,一手無脈的情況,即使尋找列缺穴也無反應。詢問她的丈夫,得知懷孕時醫生也說她脈象不應,汪某說這是因為她先天體質的緣故,脈象不應,不足為奇。可見世事變化無窮,確實很難用常理去推測一切。王漢皋說:「醫生自己三指頭裡也有動脈,需要用心區分,不要誤認為是病人的脈象。」這件事從未有人提及。
2. 太素脈
《太素脈訣》,專言人之窮通貴賤,所作歌括多俚語,全無理趣,然古之善太素脈者,能察父脈而知子貴,察夫脈而知妻亡,其應如神,雖以王荊公之學識,猶為所惑。予觀景岳《矯世惑脈辨》,力闢其妄,且引巢氏之說曰:太素者,善於相法,持假太素以神其術耳。
白話文:
《太素脈訣》這本書,專門講人一生的順遂或坎坷、富貴或貧賤,書中所寫的歌訣多半是俚語,內容荒誕不經,毫無道理。然而古代精通太素脈的人,卻能從父親的脈象看出兒子的富貴,從丈夫的脈象看出妻子的死活,其預測之準確如同神明一般,就連王安石那樣的學識淵博之人,也曾被它迷惑。我看過張景岳的《矯世惑脈辨》,他大力駁斥太素脈的謬誤,並引用巢氏的觀點說:太素脈法,善於運用相術,只是利用一些虛假的太素脈法來掩飾其技巧罷了。
3. 色診
《內經》色診,大抵忌滯晦,而喜光澤,然有無故面色忽呈光澤者,非吉兆也。《溫公詩話》云「梅聖俞之卒也,宋之才曰,比見聖俞面光澤特甚,意為充盛,不知乃不祥也。時韓欽聖面亦光澤,沈文通指之曰,次及欽聖矣。眾皆尤其暴諺,不數日欽聖抱疾而卒。」
白話文:
[色診]
中醫觀察面色診斷病情,總的來說,忌諱面色晦暗滯塞,而喜歡面色光澤亮麗。但是,如果原本面色正常的人,突然面色變得光澤異常,這可不是好兆頭。《溫公詩話》記載:梅聖俞去世前,有人看到他面色異常光澤,以為他身體很充實健康,沒想到這是凶兆。當時韓琦的臉色也光澤異常,沈括指著韓琦說,接著就要輪到韓琦了。大家都覺得這是很不吉利的預言,沒幾天韓琦就生病去世了。
4. 辨舌
偶閱《大陸報》有覘舌斷病法,大指謂舊時理想,以舌之生苔,為消化器不良之一種徵驗,近時科學發明,知古之生苔,不盡由此,如積勞失眠,過傷目力,及神經瞀亂憂鬱過度之人,往往生濃之舌苔,因舌苔乃頭蓋骨底盤破碎後所生故也。
予按消化不良與神經病,皆能生濃厚之舌苔,以吾所得於經驗者言之,則同一濃厚之苔,而在消化不良者見之,可斷其為宿食,在患神經病者見之,可斷其為積痰,痰與食皆能令舌苔增厚,且色之黃白,質之燥潤,尤當細辨,以為虛實寒熱之徵驗。
中醫古書,皆詳於切脈,而略於覘舌,及敖氏《傷寒金鏡錄》出,始於外感門中開覘舌一法,只以舌證,不能脈辨,為千載不偶之秘書,至葉天士著《溫熱病論》驗舌之法,尤覺淺而易知,簡而易守,雖未由以今日學理解釋其所以言之故,然既切於應用,固百世不能廢也。
又高士宗《醫學真傳》亦有辨舌一篇,大致以舌紅為正色,以黃苔為虛寒,其說與諸家相反,蓋經驗不多而又好為高論以欺人耳,其說不可從。
白話文:
辨舌
我偶然讀到《大陸報》上記載用觀察舌頭來判斷疾病的方法,大致意思是說,過去認為舌苔增厚是消化不良的一種徵驗,這是傳統的觀點。現代科學發現,舌苔增厚並不全是因為消化不良,例如,長期勞累、失眠、用眼過度以及神經紊亂、憂鬱過度的人,也常常會出現厚厚的舌苔,因為舌苔是頭蓋骨底盤破損後產生的。
我認為,消化不良和神經系統疾病都能導致舌苔增厚。根據我的經驗,同樣是厚厚的舌苔,在消化不良的人身上,可以判斷為宿食;在患有神經系統疾病的人身上,可以判斷為痰濕積聚。痰和宿食都能使舌苔增厚,而且舌苔的顏色(黃或白)、質地(乾燥或濕潤),更需要仔細辨別,才能判斷是虛症還是實症,是寒症還是熱症。
古代中醫書籍,大多詳盡地講解了切脈的方法,卻很少提到觀察舌苔。直到敖氏的《傷寒金鏡錄》問世,才在治療外感疾病的部分開始運用觀察舌苔的方法,只憑舌象就能判斷疾病,不用切脈就能診斷,這是千百年來少有的獨到見解。到了葉天士的《溫熱病論》,觀察舌苔的方法更加淺顯易懂,簡潔易行,雖然我們現在還不能用現代醫學理論來解釋它其中的道理,但是由於它在實際應用中非常有效,所以永遠不會被淘汰。
另外,高士宗的《醫學真傳》也有一篇關於辨舌的文章,大致認為舌頭顏色紅潤是正常的,黃苔屬於虛寒體質。這種說法與其他醫家的觀點相反,大概是經驗不足卻喜歡發表高論來欺騙人,這種說法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