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濬

《傷寒瘟疫條辨》~ 卷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6)

1. 醫方辨引

溫病始發即可用黃芩湯,以去邪熱為妙;傷寒必傳至少陽,邪熱漸次入里,方可用黃芩佐柴胡以和解之。此辨溫病與傷寒異治之要訣也。

白虎湯,《傷寒論》曰:陽明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里有(寒)熱,此方主之。(按:里有寒句之寒字,當是熱字,若是寒字,非白虎湯證也,宜改之。或曰:此寒字,當作寒鬱為熱之寒。)

石膏(生,八錢),知母(三錢),甘草(生,一錢半),粳米(二錢),竹葉(三十片)

水煎冷服。加人參一錢五分,名白虎加人參湯。

白虎,西方庚辛金神也。五行之理,成功者退,如秋金之令行,則夏火之炎息,名曰白虎,所以行清肅之令,而除熱也。

按:白虎湯乃溫病主方也,雖為陽明解利之藥,實解胃本內蒸之熱,非徒治在經之熱也。以邪熱傷胃,所以必需。若在經之熱,自有葛根湯等方治法,並無借於白虎也。所以溫病誤用麻黃、桂枝,傷寒誤用白虎、黃芩,輕者必重,重者必危。

設熱鬱胃裡,已成燥結,而徒用白虎,既無逐結無能,且以剛悍而伐胃氣,反抑邪氣內郁,致脈不行,因而沉伏微細,便謂陰脈,益不敢議下,日惟雜進白虎、解毒,以為穩妥,愈投愈危,至死不悟,此承氣、涼膈之所以必需也,明者自知之。

又按:以石膏一物之微,入甘溫隊中,則為青龍;從清涼同氣,則為白虎。設傷寒在表之風寒未除,當用青龍而反用白虎,溫病在裡之熱渴已逼,當用白虎,而反用青龍,則用者之誤不小。(熱結在裡,白虎以匡青龍之不逮,誤犯少陰,真武以救青龍之妄投,神乎其神矣。)

大承氣湯,陽明病痞滿燥實,譫語煩渴,腹痛便秘,此方主之。

大黃(酒浸,四錢),芒硝(二錢),厚朴(姜炒,四錢),枳實(麩炒,二錢)

水煎溫服。(病有宜加倍者,仲景原方大黃、厚朴各四兩,芒硝、枳實各二兩,分三服。)

大黃蕩熱斬關,破實於腸胃;芒硝潤結軟堅,化燥於肛門;厚朴導滯,節制硝、黃之太寒;枳實瀉滿,輔佐厚朴之下氣。

小承氣湯,陽明病,心腹脹滿,潮熱,狂言而喘,此方主之。

大黃(酒浸,三錢),厚朴(二錢),枳實(一錢)

水煎溫服。

調胃承氣湯,陽明病,不惡寒反惡熱,大便秘,譫語,此方主之。

大黃(酒浸,三錢),芒硝(三錢),甘草(炙,二錢)

水煎溫服。

王海藏曰:仲景三承氣,有大、小、調胃之殊,今人不分大小上下緩急用之,豈不失立方本意哉!大熱大實用大承氣,小熱小實用小承氣,胃實燥結用調胃承氣,以甘草緩其下行,而祛胃熱也。若病大用小,則邪氣不伏;病小用大,則過傷元氣。病在上而瀉下,則上熱不清;病在下而瀉上,則下熱不除。用方者豈可一概混施乎!

白話文:

醫方辨引

初期溫病可以用黃芩湯去除邪熱;傷寒則必須先傳至少陽,邪熱才會逐漸深入內臟,這時才能用黃芩配合柴胡來調和解表。這就是溫病和傷寒治療方法不同的關鍵所在。

白虎湯,《傷寒論》記載:陽明傷寒,脈搏浮滑,這是因為體表有熱,裡頭也有熱(原文「寒」字應改為「熱」字,如果是「寒」,就不是白虎湯的病症)。

藥方:生石膏八錢,知母三錢,生甘草一錢半,粳米二錢,竹葉三十片。

水煎後冷服。加人參一錢五分,稱為白虎加人參湯。

白虎,代表西方庚辛金神。五行原理中,成功之物會退卻,如同秋天的金氣當令,夏天的火氣就會消退。白虎就是這樣行使肅清的職能,來去除體內的熱。

白虎湯是治療溫病的主要方劑,雖然是治療陽明經熱邪而通利大便的藥,但實際上是解表胃內熱邪,並非僅僅治療經絡上的熱。因為邪熱傷及胃部,所以必須使用。如果只是經絡上的熱,則有葛根湯等方劑可以治療,不需要用到白虎湯。所以溫病誤用麻黃、桂枝,傷寒誤用白虎、黃芩,輕者病情會加重,重者危及生命。

如果體內熱邪鬱結在胃部,已經形成燥結,而只用白虎湯,既不能驅除鬱結,又因其藥性峻猛而損傷胃氣,反而抑制邪氣內鬱,導致脈象不暢,變得沉伏微細,誤認為是陰虛脈象,更加不敢用下瀉的藥物,只一味地服用白虎湯、解毒藥物,以為穩妥,結果越用越危,直至死亡而不自知,這就是承氣湯、涼膈散等方劑之所以必須要用的原因,明智的人自然會明白。

再說明一點:石膏這種藥物,如果加入甘溫的藥物中,就成為青龍湯;如果與清涼的藥物同用,就成為白虎湯。如果傷寒表證的風寒尚未去除,應該用青龍湯卻誤用白虎湯;如果溫病裡證的熱渴已很嚴重,應該用白虎湯卻誤用青龍湯,那麼用藥的錯誤就很大了。(裡證熱結,白虎湯可以彌補青龍湯的不足;誤用藥物傷及少陰,真武湯可以拯救青龍湯的妄投,真是神妙啊!)

大承氣湯,適用於陽明病證,出現痞滿燥實、譫語煩渴、腹痛便秘的症狀。

藥方:酒浸大黃四錢,芒硝二錢,薑炒厚朴四錢,麩炒枳實二錢。

水煎溫服。(病情需要可以加倍用藥,仲景原方大黃、厚朴各四兩,芒硝、枳實各二兩,分三次服用。)

大黃蕩滌體內熱邪,清除腸胃阻塞;芒硝潤滑乾燥堅硬的糞便,軟化肛門;厚朴疏通導滯,抑制硝、黃藥性過於寒涼;枳實瀉去腹脹,輔助厚朴下氣。

小承氣湯,適用於陽明病證,出現心腹脹滿、潮熱、狂言喘息的症狀。

藥方:酒浸大黃三錢,厚朴二錢,枳實一錢。

水煎溫服。

調胃承氣湯,適用於陽明病證,不惡寒反而惡熱,大便秘結,譫語的症狀。

藥方:酒浸大黃三錢,芒硝三錢,炙甘草二錢。

水煎溫服。

王海藏說:仲景的三個承氣湯,有大、小、調胃三種區別,現代人卻不分大小、緩急輕重地使用,豈不是違背了立方本意嗎!大熱大實用大承氣湯,小熱小實用小承氣湯,胃實燥結用調胃承氣湯,用甘草緩解其下瀉的作用,以祛除胃熱。如果病重而用小劑量,則邪氣無法去除;如果病情輕而用大劑量,則會過度損傷元氣。病在上而瀉下,則上焦的熱邪無法清除;病在下而瀉上,則下焦的熱邪無法去除。用藥者怎麼可以一概而論,混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