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瘟疫條辨》~ 卷四 (7)
卷四 (7)
1. 醫方辨引
喻嘉言曰:傷寒陽明篇,總是以外證之解與不解,氣之轉與不轉,臍腹之痛與不痛,脈之弱與不弱,汗出之多與不多,小便之利與不利,邪熱之熾與不熾,津液之干與不幹,而辨腹中燥屎多與不多,溏與不溏,以消息微下之法。故惟手足濈然汗出,大便已硬者,主之以大承氣湯焉。
其他一則曰宜用導法,再則曰不可攻之,再則曰少與小承氣湯,再則曰明日再與一升,再則曰宜大承氣湯,全是商量治法,聽人臨時斟酌以祈無誤,所以不用主之二字,此等處關係安危最大。蓋熱邪入胃,不以苦寒攻之則胃傷,然寒藥本以救胃也,不及則藥不勝邪,太過則藥反傷正,況不勝其邪,必盡傷其正,徒傷其正,未心盡去其邪。仲景所以諄諄於二者之間者,恐傷寒里未實也。
按:傷寒裡實方下,溫病熱勝即下,其治法亦無大異。但傷寒其邪在表,自氣分而傳入血分,下不厭遲;溫病其邪在裡,由血分而發出氣分,下不厭早。(溫病下不厭早一語,發從來所未發。——眉批)其證不必悉具,但見舌黃嘔渴,痞燥滿痛一二證,便於升降、增損雙解、加味涼膈、加味六一、解毒承氣等方,酌度病情上下,輕重緩急下之,以撤其邪毒,無不獲效。
大凡溫病,邪熱內熾,貴乎早治,乘人血氣未亂,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不至危殆,投劑不至掣肘,下後亦易平復。欲為萬全之策者,不過知邪熱之所在,早拔去病根為要耳。但要量人之壯弱,度邪之輕重,察病之緩急,然後用藥,不至空投,投藥無太過不及之弊。(此說情理兼到,淋漓痛快,讀至此,心曠神怡。
——眉批)是以仲景治傷寒,自大柴胡以下立三承氣,多與少與,自有上下輕重緩急之殊。若溫病勿拘傷寒下不厭遲之說,如應下之證,見下無結糞,則以為下之早,或以為不應下之證,紛紛聚訟,殊不知仲景立三承氣本為逐邪而設,非專為結糞而設也。必俟其糞結而後下之,則血液為邪熱所搏,變證迭起,是猶養虎遺患也。
況多有溏糞失下,但蒸作極臭,如敗醬,如藕泥,至死不結者,倘酌用前方,穢惡一下,邪熱自此而消,脈證自此而退,豈徒孜孜糞結而後行哉。假如久病精枯血燥之人,或老人血液衰竭,多主燥結,或病後血氣未復,亦多燥結。在經所云,不更衣十日無所苦,有何妨害?是燥結不至損人,熱毒之為殞命也。
此辨溫病與傷寒下遲下早異治之要訣也。(千古不磨之論從何處得來?——眉批)
大柴胡湯,傷寒陽邪入里,表證未罷,而里證又急者,此方主之。
柴胡(四錢),半夏(薑汁炒,一錢半),黃芩(二錢),白芍(一錢),枳實(麩炒,一錢),大黃(酒浸,二錢),生薑(二錢),大棗(一枚)
白話文:
醫方辨引
喻嘉言說:治療傷寒陽明病,關鍵在於觀察外在症狀的消退與否,氣機的運行是否通暢,臍腹是否疼痛,脈象的強弱,汗出的多少,小便的通利與否,邪熱的盛衰,津液的盈虧,以及大便的干硬程度、多少,以及是否溏瀉等,以此來決定是否使用攻下之法。所以,只有手腳俱出汗,大便已經乾燥硬結的人,才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其他一些情況,有的說適合使用攻下之法,有的說不能攻下,有的說少用或用小承氣湯,有的說第二天再用一升,有的說應該用大承氣湯,這些都是根據病情靈活應變的治療方法,需要醫生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臨機決策,以避免錯誤。因此,這裡不使用“主治”二字,因為這關係到患者的安危。這是因為熱邪入侵胃部,如果不使用苦寒之藥攻邪,則會傷及脾胃;但寒涼藥物本是用來救護脾胃的,如果用量不足,則藥力不及邪氣,如果用量過多,則會傷及正氣,更何況如果藥力不勝邪氣,必定會嚴重損傷正氣,徒然傷及正氣而未能完全清除邪氣。張仲景之所以反覆強調這兩者之間的平衡,是因為擔心傷寒邪氣尚未深入臟腑。
傷寒裡實則應攻下,溫病熱盛也應攻下,其治療方法並沒有太大區別。但是,傷寒的邪氣先在表,從氣分傳入血分,攻下宜遲;溫病的邪氣則在裡,由血分發洩到氣分,攻下宜早。(溫病下不厭早一句,是前所未有的創見。)其症狀不必完全符合,但只要見到舌苔黃膩、嘔吐口渴、腹部痞滿疼痛等一兩個症狀,就可以考慮使用升降、增損雙解、加味涼膈散、加味六一散、解毒承氣湯等方劑,根據病情輕重緩急加減用藥,以清除邪毒,都能取得療效。
總之,治療溫病,邪熱內盛,貴在及時治療,趁著患者血氣未亂,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人尚未危殆,用藥也容易奏效,瀉下之後也容易恢復。想要做到萬全之策,不過是了解邪熱的所在,及早清除病根而已。但需要根據患者的體質強弱,邪氣的輕重,病情發展的緩急來用藥,避免盲目用藥,或用藥過度。 (這番話既講究情理,又言簡意賅,讀完之後令人心曠神怡。)所以,仲景治療傷寒,從大柴胡湯以下到三承氣湯,用藥多少,都有輕重緩急之分。至於溫病,不要拘泥於傷寒攻下宜遲的說法,如果符合攻下證候,見到下利而無糞便滯結,則認為是攻下得早;或者認為不應攻下,就會引起爭議。殊不知仲景制定三承氣湯,本是用來驅逐邪氣,而不是專門用來治療糞便滯結的。一定要等到糞便乾燥結實之後才攻下,那血液就會被邪熱所侵襲,變證迭起,這猶如養虎為患。
況且,許多病人雖然大便溏瀉,但卻蒸煮一般臭不可聞,像腐敗的醬,像藕泥,直到死亡也不乾燥結實。如果使用前面提到的方劑,瀉下穢惡之物,邪熱自然消退,脈證自然好轉,何必執著於糞便乾燥結實之後才攻下呢?比如說久病體虛、精血虧損的人,或者老年人血液衰竭的人,大多是燥結;或者病後血氣尚未恢復,也大多是燥結。經書上說,不更衣十天也沒有什麼痛苦,有什麼妨礙呢?這就是說燥結並不會傷人,而熱毒卻能致人死命。
這就是辨別溫病與傷寒攻下早晚不同治療方法的關鍵。(這千古不磨的論斷從何而來?)
大柴胡湯,適用於傷寒陽邪入裡,表證未盡,而裡證又很急迫的情況,此方主治。
藥方:柴胡(四錢),半夏(薑汁炒,一錢半),黃芩(二錢),白芍(一錢),枳實(麩炒,一錢),大黃(酒浸,二錢),生薑(二錢),大棗(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