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瘟疫條辨》~ 卷四 (8)
卷四 (8)
1. 醫方辨引
水煎溫服。
表證未罷,寒熱脅痛口苦而嘔尚在也;里證又急,大便難而燥實也。有表證故用柴、芩以解表,有里證故用枳、黃以攻裡,白芍能和少陽,半夏能止嘔逆,薑、棗又所以和中而調衛榮也。少陽病,六七日至十餘日,大便不行,脅下濈然汗出,方可用大柴胡湯微利之。緣膽無出入,瀉土所以瀉木也。
如脅下無汗,為膽未實,設誤下之,必犯少陽之本,則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又宜用:
柴胡龍骨牡蠣湯
柴胡(四錢),半夏(三錢),茯苓(二錢),人參(一錢),龍骨(錢半),牡蠣(錢半),桂枝(錢半),鉛丹(錢半),大黃(二錢),生薑(錢半),大棗(一枚)
水煎將成,方入大黃,煎一二沸,(不欲味全而傷中氣。)去渣溫服。薛氏去鉛丹,加黃連、黃芩、當歸各一錢半。鉛丹,即黃丹也。
按:大柴胡湯,本為里證已急而表證未罷者設,若用以治溫病,最為穩妥。雙解散,荊、防以解表,硝、黃以攻裡,為雙解之重劑;大柴胡,柴、芩以解表,枳、黃以和里,為雙解之輕劑。若內熱甚者,合黃連解毒湯,或白虎湯,以治老弱人,及氣血兩虛人之溫病尤為適宜。予去半夏,加陳皮,合黃連解毒湯、升降散名增損大柴胡湯,用之累驗。
增損大柴胡湯,溫病熱鬱腠理,以辛涼解散,不至還里而成可攻之證,此方主之。乃內外雙解之劑也。
柴胡(四錢),薄荷(二錢),陳皮(一錢),黃芩(二錢),黃連(一錢),黃柏(一錢),梔子(一錢),白芍(一錢),枳實(一錢),大黃(二錢),廣薑黃(七分),白殭蠶(酒炒,三錢),全蟬蛻(十個),嘔加生薑(二錢。)
水煎去渣,入冷黃酒一兩,蜜五錢,和勻冷服。
雙解散,傷寒溫病,表裡實熱,此方主之。此河間原方也。
防風,荊芥,薄荷,麻黃,當歸,川芎,白芍,白朮(土炒),連翹(去心),梔子,大黃(酒浸),芒硝(各五分),桔梗(一錢),黃芩(一錢),石膏(四錢),滑石(三錢),甘草(二錢)
水煎溫服。
防風、麻黃以解表,薄荷、荊芥以清上,大黃、芒硝以滌腸胃,滑石、梔子以利水道,桔梗、石膏以清肺胃之邪,而連翹又所以祛諸經之遊火。風熱為患,肝木主之,芎、歸、白芍和肝血以熄風熱,而白朮、甘草又所以建運脾土,能勝濕熱、御風火故也。方中倍用六一者,以伏氣所蒸之濕熱,半從肌表而泄,半從水道而利也。
按:此乃河間舊解耳。予謂麻黃性大熱,冬時正傷寒發汗之要藥也。溫病乃雜氣中之一也,斷無正發汗之理,於法為大忌,即河間亦未言及。不如易殭蠶、蟬蛻得天地清化之氣,以滌疫氣,散結行經,升陽解毒。
白話文:
醫方辨引
藥物煎煮後溫熱服用。
如果表證(外感)尚未痊癒,仍然寒熱交替、脅肋疼痛、口苦嘔吐;而裡證(內臟病變)又很嚴重,大便秘結乾燥,則需要用藥。因為有表證,所以使用柴胡、黃芩來解表;因為有裡證,所以用枳實、大黃來攻裡;白芍能調和少陽經,半夏能止嘔逆,生薑、大棗則能和胃氣、調和衛氣與營氣。少陽病症,病程六七天到十幾天,大便不通,脅下自汗,可以使用大柴胡湯使其略微通便。因為膽汁不通暢,瀉土(大腸)可以瀉木(肝)。
如果脅下沒有汗出,說明膽腑未實,如果錯誤地使用瀉下藥,必然會損傷少陽經的根本,就會出現胸悶煩躁、驚恐不安、小便不利、神志不清、全身沉重難以翻身等症狀,此時應該使用:
柴胡龍骨牡蠣湯
柴胡(四錢)、半夏(三錢)、茯苓(二錢)、人參(一錢)、龍骨(一錢半)、牡蠣(一錢半)、桂枝(一錢半)、鉛丹(一錢半)、大黃(二錢)、生薑(一錢半)、大棗(一枚)
煎煮藥物將要完成時,再放入大黃,煎煮一、二沸即可(不要讓藥味完全煎出,以免傷及中氣)。濾渣後溫服。薛氏方劑去除了鉛丹,增加了黃連、黃芩、當歸各一錢半。鉛丹,也就是黃丹。
按語:大柴胡湯原本是用於裡證已經很嚴重而表證尚未痊癒的情況,如果用來治療溫病,是最穩妥的。雙解散,用荊芥、防風解表,用硝石、大黃攻裡,是雙解的重劑;大柴胡湯,用柴胡、黃芩解表,用枳實、大黃和裡,是雙解的輕劑。如果內熱很嚴重,可以與黃連解毒湯或白虎湯合用,治療年老體弱或氣血兩虛患者的溫病尤其合適。我(作者)去除了半夏,加入陳皮,並與黃連解毒湯、升降散合用,名為增損大柴胡湯,經多次使用,效果良好。
增損大柴胡湯,用於溫病熱邪鬱結於肌膚腠理,用辛涼解表的方法,避免邪氣由表入裡而轉變為可攻的病證,這個方劑主治此症。它是內外雙解的藥劑。
柴胡(四錢)、薄荷(二錢)、陳皮(一錢)、黃芩(二錢)、黃連(一錢)、黃柏(一錢)、梔子(一錢)、白芍(一錢)、枳實(一錢)、大黃(二錢)、廣薑黃(七分)、白殭蠶(酒炒,三錢)、全蟬蛻(十個),嘔吐者加生薑(二錢)。
煎煮後濾渣,加入冷黃酒一兩,蜂蜜五錢,混合均勻後冷服。
雙解散,用於治療傷寒溫病、表裡實熱的病症,此方是河間派原方。
防風、荊芥、薄荷、麻黃、當歸、川芎、白芍、白朮(土炒)、連翹(去心)、梔子、大黃(酒浸)、芒硝(各五分)、桔梗(一錢)、黃芩(一錢)、石膏(四錢)、滑石(三錢)、甘草(二錢)
煎煮後溫服。
防風、麻黃解表;薄荷、荊芥清熱解表;大黃、芒硝瀉熱通便;滑石、梔子利尿;桔梗、石膏清肺胃之邪;連翹祛除全身遊走之熱。風熱為患,肝木主之,川芎、當歸、白芍養肝血以熄風熱,白朮、甘草健脾運化,能勝濕熱、御風火。方中加倍使用六一散(指滑石與石膏)是為了處理伏氣蒸騰的濕熱,一部分從肌表排出,一部分通過利尿排出。
按語:這是河間派舊有的解釋。我認為麻黃性大熱,冬天正傷寒發汗的重要藥物。溫病是雜氣病的一種,絕對沒有正發汗的道理,在醫理上是大忌,即使是河間派也沒有提及。不如改用白殭蠶、蟬蛻,它們具有天地清肅之氣,可以滌除疫氣,疏通經絡,升陽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