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瘟疫條辨》~ 卷四 (9)
卷四 (9)
1. 醫方辨引
且鬱熱伏於五內,傷損正氣,脹悶不快,川芎香竄,走泄真元,白朮氣浮,填塞胃口,皆非溫病所宜,不如易黃連、薑黃辟邪除惡,佐歸、芍涼血散郁以退蒸,則心肝和而風火自熄矣,因名增損雙解散。
增損雙解散,溫病主方。(溫毒流注,無所不至,上干則頭痛目眩耳聾。下流則腰痛足腫,注於皮膚則斑疹瘡瘍,壅於腸胃則毒利膿血,傷於陽明則腮臉腫痛,結於太陰則腹滿嘔吐,結於少陰則喉痹咽痛,結於厥陰則舌卷囊縮。此方解散陰陽內外之毒,無所不至矣。)
白殭蠶(酒炒,三錢),全蟬蛻(十二枚),廣薑黃(七分),防風(一錢),薄荷葉(一錢),荊芥穗(一錢),當歸(一錢),白芍(一錢),黃連(一錢),連翹(去心,一錢),梔子(一錢),黃芩(二錢),桔梗(二錢),石膏(六錢),滑石(三錢),甘草(一錢),大黃(酒浸,二錢),芒硝(二錢)
水煎去渣,沖芒硝,入蜜三匙,黃酒半酒杯,和勻冷服。
按:溫病本末身涼不渴,小便不赤,脈不洪數者,未之有也。河間以傷寒為雜病,溫病為大病,特立雙解散以兩解溫病表裡之熱毒,以發明溫病與傷寒異治之秘奧,其見高出千古,深得長沙不傳之秘。且長沙以兩感為不治之證,傷寒病兩感者亦少,一部《傷寒論》僅見麻黃附子細辛湯一證。
惟溫病居多,以溫病咸從三陰發出三陽,乃邪熱亢極之證,即是兩感,惜長沙溫病方論散佚不傳,倖存刺五十九穴一法。惟河間雙解散,解鬱散結,清熱導滯,可以救之,必要以雙解為第一方,信然。予加減數味,以治溫病,較原方尤覺大驗。
戊寅四月,商邑貢生劉兆平,年八旬,患溫病,表裡大熱,氣噴如火,舌黃口燥,譫語發狂,脈洪長滑數,予用原方治之,大汗不止,舉家驚惶,急易大復甦飲一服汗止,但本證未退,改制增損雙解散方,兩劑而病痊。因悟麻黃春夏不可輕用,因悟古方今病不可過執也。所以許學士有云:讀仲景之書,學仲景之法,不可執仲景之方,乃為得仲景之心也。
旨哉斯言!(河間雙解、三黃俱用麻黃,仍是牽引叔和舊說。蓋溫病熱鬱,自里達表,亦宜解散,但以辛涼為妙。)
涼膈散,傷寒溫病,火鬱上焦,大熱面赤,舌黃唇焦者,此方主之。此河間原方也。
連翹(二錢),黃芩(二錢),梔子(二錢),薄荷(二錢),大黃(酒浸),芒硝(各三錢),甘草(生,一錢),竹葉(三十片)
水煎去渣,入蜜冷服。
加味涼膈散,溫病主方。(余治溫病,雙解、涼膈愈者不計其數,若病大頭、瓜瓤等溫,危在旦夕,數年來以二方救活者,屈指以算百十餘人,真神方也,其共珍之。)
白殭蠶(酒炒,三錢),蟬蛻(全,十二枚),廣薑黃(七分),黃連(二錢),黃芩(二錢),梔子(二錢),連翹(去心),薄荷,大黃,芒硝(各三錢),甘草(一錢),竹葉(三十片)
白話文:
醫方辨引
鬱熱停留在五臟六腑,損傷正氣,導致胸悶不適。川芎氣味辛香走竄,容易耗散元氣;白朮氣味向上浮升,容易阻塞胃口,這些藥材都不適合溫病。不如改用黃連、薑黃來驅除邪氣,再佐以當歸、白芍涼血散瘀以退熱,這樣心肝就能調和,風火自然熄滅,因此命名為增損雙解散。
增損雙解散是治療溫病的主方。溫毒流竄全身,沒有不到的地方,上行則頭痛、頭暈、耳聾;下行則腰痛、腳腫;侵犯皮膚則出現斑疹、瘡瘍;阻塞腸胃則腹瀉、膿血;侵犯陽明經則腮幫子臉腫痛;侵犯太陰經則腹脹嘔吐;侵犯少陰經則喉嚨閉塞疼痛;侵犯厥陰經則舌頭卷縮。此方能化解陰陽內外之毒,無所不及。
藥材組成:白殭蠶(酒炒,三錢)、全蟬蛻(十二枚)、廣薑黃(七分)、防風(一錢)、薄荷葉(一錢)、荊芥穗(一錢)、當歸(一錢)、白芍(一錢)、黃連(一錢)、連翹(去心,一錢)、梔子(一錢)、黃芩(二錢)、桔梗(二錢)、石膏(六錢)、滑石(三錢)、甘草(一錢)、大黃(酒浸,二錢)、芒硝(二錢)
用法:水煎去渣,沖入芒硝,加入蜂蜜三匙、黃酒半杯,混合均勻後冷服。
溫病的本質是身體發涼不渴,小便不紅,脈象不洪數。河間先生將傷寒視為雜病,溫病視為大病,特別制定了雙解散來治療溫病表裡之熱毒,闡明了溫病與傷寒治療方法不同的奧秘,其見解高超,深得長沙派不傳之秘。長沙派認為溫病兩感為不治之症,傷寒病兩感者也少見,《傷寒論》中僅見麻黃附子細辛湯一例。
然而,溫病卻很常見,溫病多從三陰經發病,最終影響到三陽經,是邪熱亢盛的表現,也就是所謂的兩感。可惜長沙溫病的方論散失未傳,僅留下刺五十九穴的法子。只有河間先生的雙解散,能解鬱散結、清熱導滯,可以挽救這種情況,因此必須將雙解散列為第一方,這是確實的。我對此方加減了一些藥材,用於治療溫病,效果比原方更好。
戊寅年四月,商邑貢生劉兆平,八十歲,患溫病,表裡俱熱,氣息急促如火,舌苔黃厚,口乾舌燥,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脈象洪大而滑數。我用原方治療,大汗不止,家人驚慌失措,立即改用大復甦飲一劑,汗止,但病情未退,改用增損雙解散方,兩劑藥後痊癒。因此明白麻黃在春夏季節不可輕易使用,也明白古方治療今病不可過於拘泥。正如許學士所說:讀仲景的書,學習仲景的方法,但不可拘泥於仲景的方劑,才能真正領會仲景的精髓。
這句話真是精闢!(河間雙解、三黃都用麻黃,仍然沿襲了張仲景的舊說。溫病熱鬱,從裡達表,也應該使用解散之劑,但以辛涼藥物為佳。)
涼膈散是治療傷寒溫病的方劑,適用於火鬱上焦,面紅發熱,舌苔黃厚,嘴唇乾燥的症狀。這是河間先生的原方。
藥材組成:連翹(二錢)、黃芩(二錢)、梔子(二錢)、薄荷(二錢)、大黃(酒浸)、芒硝(各三錢)、甘草(生,一錢)、竹葉(三十片)
用法:水煎去渣,加入蜂蜜冷服。
加味涼膈散是治療溫病的主方。(我用雙解、涼膈散治療溫病,治癒的病人無數,如果病情危重,如大頭瘟、瓜瓤瘟等,危及生命,多年來用這兩個方子救活的人,數以百計,真是神方,應該珍藏。)
藥材組成:白殭蠶(酒炒,三錢)、蟬蛻(全,十二枚)、廣薑黃(七分)、黃連(二錢)、黃芩(二錢)、梔子(二錢)、連翹(去心)、薄荷、大黃、芒硝(各三錢)、甘草(一錢)、竹葉(三十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