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瘟疫條辨》~ 卷四 (10)
卷四 (10)
1. 醫方辨引
水煎去渣,沖芒硝,入蜜、酒冷服。若欲下之,量加硝、黃,胸中熱加麥冬,心下痞加枳實,嘔渴加石膏,小便赤數加滑石,滿加枳實、厚朴。
連翹、荷、竹味薄而升浮,瀉火於上;芩、連、梔、姜味苦而無氣,瀉火於中;大黃、芒硝味厚而鹹寒,瀉火於下;殭蠶、蟬蛻以清化之品,滌疵癘之氣,以解溫毒;用甘草者,取其性緩而和中也;加蜜、酒者,取其引上而導下也。
三黃石青湯,傷寒溫病,大熱神昏,兩目如火,身如塗朱,燥渴欲死,脈洪長滑數者,此方主之。此河間原方也。
石膏(四錢),豆豉(二錢),麻黃(錢半),黃連(一錢),黃芩(一錢),梔子(一錢),黃柏(一錢)
水煎冷服。
傷寒表裡大熱,欲攻其里則表證未解,欲發其表則里證又急,庸工不識,趑趄不能下手,待斃而已。殊不知熱在三焦,閉澀經絡,津液枯涸,榮衛不通,遂成此證。用解毒、石膏以清裡熱,麻黃、豆豉以散表熱,內外之邪俱燼矣。
增損三黃石膏湯,溫病主方。表裡三焦大熱,五心煩熱,兩目如火,鼻乾面赤,舌黃唇焦,身如塗朱,燥渴引飲,神昏譫語,服之皆愈。
石膏(八錢),白殭蠶(酒炒,三錢),蟬蛻(十個),薄荷(二錢),豆豉(三錢),黃連,黃柏(鹽水微炒),黃芩,梔子,知母(各二錢)
水煎去渣,入米酒、蜜冷服。腹脹疼或燥結加大黃。
寒能制熱,故用白虎湯;苦能下熱,故用解毒湯。佐以荷、豉、蠶、蟬之辛散升浮者,以溫病熱毒至深,表裡俱實,揚之則越,降之則鬱,鬱則邪火猶存,兼之以發揚,則炎炎之勢皆燼矣。此內外分消其勢,猶兵之分擊者也。熱鬱腠理,先見表證為尤宜。
理中湯,加炮附子一錢,名附子理中湯。厥逆自利,不渴而嘔,腹痛鴨溏,此太陰有真寒也,此方主之。
白朮(土炒,三錢),人參(一錢),乾薑(炮,二錢),甘草(炙,二錢)
水煎溫服。為末,煉蜜丸,名理中丸,日三夜一服,治瘥後喜唾,久不了了者,此胃有寒飲停留也。
四逆湯,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此方主之。
附子(生),乾薑(生),甘草(炙,各二錢)
水煎溫服。一云冷服。經曰:治寒以熱,涼而行之。否則戴陽者,反增上燥,耳目口鼻出血者有之矣。謹小慎微,醫豈易言哉!加人參即四味回陽飲。
此方通治三陰脈沉惡寒,手足厥逆之證。故用附子之生者,上行頭項,外徹肌表,以溫經散寒;乾薑亦用生者,以內溫臟腑;甘草獨用炙者,以外溫榮衛,內補中焦也。
《瑣言》曰:仲景云,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者,當救其里,宜四逆湯。此證出太陽篇。又云: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此證出少陰篇。竊詳太陽病發熱頭痛,法當脈浮,今反沉,少陰病脈沉,法當無熱,今反發熱,仲景於此兩證,各言反者,謂反常也。(令人罕識其旨。
白話文:
醫方辨引
將藥煎煮後過濾渣滓,加入芒硝,再加入蜂蜜和酒,冷服。如果需要瀉下,可酌量增加芒硝和黃連;胸中煩熱,加麥冬;心下痞滿,加枳實;嘔吐口渴,加石膏;小便赤澀頻數,加滑石;腹部滿脹,加枳實和厚朴。
連翹、荷葉、竹葉味道清淡且向上浮升,能瀉去上焦的火;黃芩、黃連、梔子、生薑味道苦而氣味不濃,能瀉去中焦的火;大黃、芒硝味道厚重且性寒鹹,能瀉去下焦的火;殭蠶、蟬蛻具有清熱化痰的功效,能清除邪毒之氣,以解溫熱毒邪;使用甘草,是取其性味平和,調和脾胃的作用;加入蜂蜜和酒,是為了引導藥力上行和下達。
三黃石青湯,用於治療傷寒溫病,大熱神昏,雙目赤紅如火,皮膚乾燥發紅如塗朱砂,口乾舌燥欲死,脈象洪大有力且滑數的患者。此方為河間派原方。
組成:石膏(四錢)、豆豉(二錢)、麻黃(一錢半)、黃連(一錢)、黃芩(一錢)、梔子(一錢)、黃柏(一錢)
煎煮後冷服。
傷寒表裡俱熱,如果要攻治裡熱,則表證未解;如果要發散表邪,則裡證又急迫,庸醫不識此理,猶豫不決,束手無策,只能等待病人死亡。殊不知,此證是因熱邪壅塞三焦,閉阻經絡,津液枯竭,榮衛不通而造成的。此方用解毒藥物和石膏清瀉裡熱,用麻黃和豆豉疏散表熱,使內外邪氣都得以消除。
增損三黃石膏湯,溫病主方。用於治療表裡三焦大熱,五心煩熱,雙目赤紅如火,鼻乾面赤,舌苔黃厚,嘴唇乾燥焦裂,皮膚乾燥發紅如塗朱砂,口乾舌燥引飲不止,神昏譫語等症,服用此方皆能痊癒。
組成:石膏(八錢)、白殭蠶(酒炒,三錢)、蟬蛻(十個)、薄荷(二錢)、豆豉(三錢)、黃連、黃柏(鹽水微炒)、黃芩、梔子、知母(各二錢)
煎煮後過濾渣滓,加入米酒和蜂蜜冷服。若腹部脹痛或大便乾燥,可酌加 大黃。
寒能制熱,所以用白虎湯;苦能瀉熱,所以用解毒湯。輔以荷葉、豆豉、殭蠶、蟬蛻等辛散升浮之品,是因為溫病熱毒深入,表裡俱實,單純升發則邪氣外越,單純下降則邪氣鬱滯,鬱滯則邪火猶存,因此必須兼顧升發,才能使熾盛的邪熱之勢完全消退。此法如同軍事上的分兵擊敵,內外兼治,方能奏效。熱邪鬱結於肌膚腠理,先出現表證,則更宜使用此方。
理中湯,加炮附子一錢,名附子理中湯。用於治療厥逆、腹瀉、不渴而嘔吐、腹痛、大便稀溏,此乃太陰陽虛證候,此方主治。
組成:白朮(土炒,三錢)、人參(一錢)、乾薑(炮,二錢)、甘草(炙,二錢)
煎煮後溫服。研成細末,煉蜜為丸,名理中丸,每日三次,夜服一次,治療病癒後喜唾涎,久治不愈者,此乃胃中有寒飲停滯之故。
四逆湯,用於治療大汗淋漓,熱邪不去,內感拘急,四肢疼痛,又腹瀉,厥逆惡寒的患者。
組成:附子(生)、乾薑(生)、甘草(炙,各二錢)
煎煮後溫服,也有人說冷服。經書上說:治療寒證要用熱藥,但要溫和地使用。否則,妄圖溫補陽氣,反而會加重上焦燥熱,甚至出現耳目口鼻出血等症狀。行醫需謹慎小心,豈能輕易言之!加入人參即為四味回陽飲。
此方可通治三陰經脈沉弱,惡寒,手足厥逆等症。因此用生附子,使其上行頭面,外達肌膚,溫通經脈,散寒止痛;乾薑也用生品,以溫暖臟腑;甘草獨用炙品,以溫煦榮衛,滋補中焦。
《瑣言》記載:張仲景說,病人發熱頭痛,脈象反而沉細,如果病勢不減,身體疼痛,則應救治其裡,宜用四逆湯。此證出自《傷寒論》太陽篇。又說:少陰病初期,反而發熱,脈象沉細者,宜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此證出自《傷寒論》少陰篇。細察太陽病發熱頭痛,按理脈象應浮,現在反而沉細;少陰病脈象沉細,按理不應發熱,現在反而發熱,張仲景在這兩種情況下,都說“反”,是指反常之意。(令人難以理解其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