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濬

《傷寒瘟疫條辨》~ 卷四 (1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1)

1. 醫方辨引

——眉批)蓋太陽病脈似少陰,少陰脈病似太陽,所以各謂之反,而治之當異也。深究其旨,均是脈沉發熱,以其有頭痛,故為太陽病。陽證當發熱脈浮,今脈反沉,以裡虛久寒,正氣衰微所致。又身體疼痛,故宜救里,使正氣內強,逼邪外出,而乾薑、生附亦能出汗而解。

假使里不虛寒,則當見脈浮,而正屬太陽麻黃湯證也。均是脈沉發熱,以其無頭痛,故為少陰病。陰證當脈沉無發熱,今反發熱,以寒邪在表。但皮膚腠理鬱閉為熱,知在裡無熱,故用麻黃、細辛以發肌表之熱,附子以溫少陰之經。假使身寒無熱,則當見厥逆吐利等證,而正屬少陰四逆湯證也。

由是觀之,正氣衰微脈沉之反為重,表邪浮淺發熱之反為輕,此四逆湯為劑,不為不重於麻黃附子細辛湯也。又可見熟附配麻黃,發中有補;生附配乾薑,補中有發。此實治法之神奇,處方之精奧,學者其致思焉。

神解散,溫病初覺,憎寒體重,壯熱頭痛,四肢無力,遍身痠痛,口苦咽乾,胸腹滿悶者,此方主之。

白殭蠶(酒炒,一錢),蟬蛻(五個),神麯(三錢),金銀花(二錢),生地(二錢),木通,車前子(炒研),黃芩(酒炒),黃連,黃柏(鹽水炒),桔梗(各一錢)

水煎去渣,入冷黃酒半小杯,蜜三匙,和勻冷服。

此方之妙,不可殫述。溫病初覺,但服此藥,俱有奇驗。外無表藥而汗液流通,里無攻藥而熱毒自解,有斑疹者即現,而內邪悉除,此其所以為神解也。

清化湯,溫病壯熱,憎寒體重,舌燥口乾,上氣喘吸,咽喉不利,頭面猝腫,目不能開者,此方主之。

白殭蠶(酒炒,三錢),蟬蛻(十個),金銀花(二錢),澤蘭葉(二錢),廣皮(八分),黃芩(二錢),黃連,炒梔,連翹(去心),龍膽草(酒炒),元參,桔梗(各一錢),白附子(炮),甘草(各五分)

大便實加酒大黃四錢,咽痛加牛蒡子炒研一錢,頭面不腫去白附子。水煎去渣,入蜜、酒冷服。

其方名清化者,以清邪中於上焦,而能化之以散其毒也。芩、連、梔、翹清心肺之火,元參、橘、甘清氣分之火,膽草清肝膽之火,而且沉陰下行,以瀉下焦之濕熱,殭蠶、蟬蛻散腫消毒,定喘出音,能使清陽上升,銀花清熱解毒,澤蘭行氣消毒,白附散頭面風毒,枯梗清咽利膈,為藥之舟楫,蜜潤臟腑,酒性大熱而散,能引諸涼藥至熱處,以行內外上下,亦火就燥之意也。其中君明臣良,而佐使同心,引導協力,自使諸證息平矣。

大清涼散,溫病表裡三焦大熱,胸滿脅痛,耳聾目赤,口鼻出血,唇乾舌燥,口苦自汗,咽喉腫痛,譫語狂亂者,此方主之。

白殭蠶(酒炒,三錢),蟬蛻(全,十二個),全蠍(去毒,三個),當歸,生地(酒洗),金銀花,澤蘭(各二錢),澤瀉,木通,車前子(炒研),黃連(薑汁炒),黃芩,梔子(炒黑),五味子,麥冬(去心),龍膽草(酒炒),丹皮,知母(各一錢),甘草(生,五錢)

白話文:

醫方辨引

太陽病脈象似少陰,少陰病脈象似太陽,故稱之為「反」,治療方法也應有所不同。深入探究其原因,都是脈沉而發熱,因伴隨頭痛,故歸為太陽病。陽證應當是發熱脈浮,但現在脈象卻沉,這是由於體內虛寒,正氣衰弱所致。又因身體疼痛,所以應該先救治裡證,使正氣內強,驅邪外出,而乾薑、生附子也能發汗解表。

如果體內並非虛寒,則脈象應該浮,這就屬於太陽病的麻黃湯證。同樣是脈沉而發熱,但沒有頭痛,故歸為少陰病。陰證應當是脈沉不發熱,現在卻發熱,這是因為寒邪在表,但皮膚腠理鬱閉導致發熱,說明裡邊沒有熱,所以用麻黃、細辛來發散肌膚表面的熱,用附子溫暖少陰經。如果身體寒冷不發熱,則應出現厥逆、嘔吐、腹瀉等症狀,這就屬於少陰病的四逆湯證。

由此可見,正氣衰弱導致脈沉的反證較為嚴重,表邪浮淺導致發熱的反證較輕,所以四逆湯的藥力比麻黃附子細辛湯重。此外,熟附子配麻黃,發汗中又有補益;生附子配乾薑,補益中又有發汗。這正是治療方法的神奇之處,也是處方精妙之所在,學習者應當細細思考。

神解散:溫病初期,感覺惡寒、身體沉重、高熱頭痛、四肢無力、全身酸痛、口苦咽乾、胸腹滿悶者,可用此方。

藥物組成:白殭蠶(酒炒,一錢)、蟬蛻(五個)、神麴(三錢)、金銀花(二錢)、生地(二錢)、木通、車前子(炒研)、黃芩(酒炒)、黃連、黃柏(鹽水炒)、桔梗(各一錢)

用法:水煎去渣,加入冷黃酒半小杯,蜂蜜三匙,混合均勻冷服。

此方妙處不可盡數道來。溫病初期服用此藥,都有奇效。沒有表藥卻能汗液流通,沒有攻邪的藥卻能自行解熱消毒,如有斑疹,服用後即可消退,內邪也全部清除,這就是它被稱為神解的原因。

清化湯:溫病壯熱,惡寒體重,舌燥口乾,氣喘呼吸急促,咽喉不利,頭面突然腫脹,眼睛睜不開者,可用此方。

藥物組成:白殭蠶(酒炒,三錢)、蟬蛻(十個)、金銀花(二錢)、澤蘭葉(二錢)、廣皮(八分)、黃芩(二錢)、黃連、炒梔子、連翹(去心)、龍膽草(酒炒)、元參、桔梗(各一錢)、白附子(炮製)、甘草(各五分)

用法:大便秘結者加酒大黃四錢,咽喉疼痛者加炒研牛蒡子一錢,頭面不腫者去白附子。水煎去渣,加入蜂蜜、黃酒冷服。

此方命名為清化湯,是因為它能清除上焦的邪氣,並使其化解,散去毒素。黃芩、黃連、梔子、連翹清瀉心肺之火;元參、桔梗、甘草清瀉氣分之火;龍膽草清瀉肝膽之火;而且藥性下行,瀉去下焦的濕熱;白殭蠶、蟬蛻散腫解毒,平喘利聲,使清陽上升;金銀花清熱解毒;澤蘭行氣解毒;白附子散頭面風毒;桔梗清咽利膈,如同舟楫一般;蜂蜜滋潤臟腑;黃酒性味辛熱,能引導其他涼性藥物到達熱邪所在之處,使藥力通行內外上下,這也是以火就燥之意。藥物君臣佐使搭配合理,互相配合,使各種症狀都能平息。

大清涼散:溫病表裡三焦大熱,胸悶脅痛,耳聾目赤,口鼻出血,嘴唇乾燥舌燥,口苦自汗,咽喉腫痛,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者,可用此方。

藥物組成:白殭蠶(酒炒,三錢)、蟬蛻(全蟲,十二個)、全蠍(去毒,三個)、當歸、生地(酒洗)、金銀花、澤蘭(各二錢)、澤瀉、木通、車前子(炒研)、黃連(薑汁炒)、黃芩、梔子(炒黑)、五味子、麥冬(去心)、龍膽草(酒炒)、丹皮、知母(各一錢)、甘草(生,五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