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己

《校註婦人良方》~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附治驗

一老婦食後,因怒患痢,裡急後重,肛門脫下,此脾氣下陷,用大劑六君加附子、肉蔻、煨木香各一錢,吳茱五分,骨脂、五味各一錢五分,二劑諸症悉退,惟小腹脹悶。此肝氣滯於脾也,與調中益氣加附子、木香五分,四劑而愈。後口內覺咸,此腎虛水泛,與六味地黃丸,二劑頓愈。

又以飲食失宜,大便不實,四肢逆冷,此脾胃復傷,與六君加附子五分,及八味丸而愈。

先太宜人,仲夏患痢腹痛,去後無度,煩渴飲湯,手按腹痛稍止,脈鼓指而有力。此真氣虛而邪氣實也,急用人參五錢,白朮、茯苓各三錢,陳皮、炙草、附子、升麻各一錢,服之即睡覺而索食,脈症頓退,再劑而安。此取症不取脈也。其時同患是症,服痢藥者,俱致不起,惜哉。

神朮散,治春傷於風,夏生飧泄,或傷風頭痛,項背拘急,鼻流清涕。

蒼朮(炒,二錢),藁本,川芎(各一錢),羌活,粉草(炒,一錢五分),細辛(五分)

上用姜水煎服,欲發汗加蔥頭。

四順附子湯

生附子(去皮臍),白乾薑(炒),甘草(炒),人參(各一兩)

上每服四五錢,水煎。吐瀉腹痛,加肉桂半兩。小便不利,加茯苓半兩。若體寒自汗,手足逆冷,六脈虛弱,背寒面垢,或面如塗油,齒乾煩悶,躁渴引飲,此為伏暑,宜用小柴胡湯、五苓散、酒蒸黃連丸。

加減參附湯,治寒痢陽氣脫陷,嘔吐不食,手足俱冷。

大附子(炮),大人參(各一錢),丁香(十五粒)

上用姜十片,米一撮,水一鍾,煎服。如不應,再加之。

治噤口痢甚妙,石蓮肉為末,每服二錢,陳米飲調下。

又方,乾山藥半生半炒黃為末,不拘時,用米飲調下。

白話文:

[治療經驗分享]

有位老太太在飯後因為生氣導致患上痢疾,腹部劇烈疼痛且頻繁排便,甚至出現肛門脫垂的情況,這是典型的脾氣下陷病症。醫生採用大劑量的六君子湯,並加入附子、肉豆蔻、炒木香各一錢,吳茱萸五分,骨碎補、五味子各一錢五分,服用兩劑後,各種症狀都得到了緩解,但仍有小腹脹悶的情況。進一步診斷發現這是肝氣滯留在脾臟所致,於是改用調中益氣湯加附子和木香五分,連續服用四劑後,病情完全康復。然而,老太太後來感覺口中有一股鹹味,這是腎虛引起的水濕泛濫,醫生開具了六味地黃丸,服用兩劑後,症狀立即消失。

另外一次,老太太因飲食不慎導致大便不成形,四肢冰冷,這表明她的脾胃再次受損。醫生使用六君子湯加附子五分,以及八味丸進行治療,最終病情得到控制。

我的母親在仲夏時節罹患了腹痛性痢疾,排便頻繁,極度口渴,需飲用大量湯水才能稍稍緩解腹部的疼痛。脈象顯示,她真氣虛弱而邪氣旺盛。醫生立即使用五錢的人參,三錢的白朮和茯苓,一錢的陳皮、炙草、附子和升麻,服藥後她馬上入睡,醒來後胃口大開,脈象和症狀均有所改善,再服用一劑後,病情穩定下來。這就是根據症狀而非脈象來開藥的例子。當時有許多同樣病徵的人,服用了普通的痢疾藥物,卻無法康復,令人惋惜。

神朮散,適用於春季因風邪侵襲導致夏季易發生的餐後腹瀉,或風邪引起的頭痛、頸部僵硬、鼻流清涕等症狀。

四順附子湯,由生附子、炒白乾薑、炒甘草和人參組成,適用於治療寒痢、脫肛、嘔吐、食慾不振、四肢冰冷等病症,可根據不同情況添加肉桂、茯苓等藥材。

加減參附湯,專門針對寒痢導致的陽氣衰竭,嘔吐、食慾不佳和四肢冰冷等症狀,由炮製的大附子、大人參和丁香組成,加入生薑、米和水煎煮後服用。

另一個治療噤口痢的妙方,是將石蓮肉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以陳年米湯調服。

還有一個方法,是將半生半炒黃的山藥研磨成粉末,不論何時,均可使用米湯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