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 經方例釋上 (1)
經方例釋上 (1)
1. 經方例釋上
甘草湯方(《傷寒論》、《玉函經》),治傷寒少陰病,咽痛;亦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
甘草(二兩。《綱目》錄此有蜜水炙三字。二兩,神農秤也。當今秤一錢分二釐,其法詳後「古方權量考」。下仿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證類本草》錄此作五合,日三服,義長。三升、一升半、七合,古藥升也。三升,當今量二合零一抄;一升半,當今量一合;七合,當今量四勺七抄。其法詳後」古方權量考」。下仿此。)
〔案〕此諸方之祖。此方不獨治少陰咽痛也。《外臺·十一》、《千金》云:甘草湯,主天下毒氣,山川霧露毒氣,去地風氣瘴癘毒,其方即此。成注:甘草湯,治少陰客熱。依例推之,凡有熱毒者,皆主之,必效,以此方治。凡服湯,嘔逆不入腹者,先服此,然後服余湯,是止吐也。
《得效方》以治小兒遺尿;《至寶方》以治小兒尿血;《聖濟方》以治舌腫;《千金》以蜜炙甘草治陰頭生瘡;李樓以蜜煎甘草塗湯火瘡,皆取清熱解毒之用。後人變其法為膏,以治懸癰、喉癰等症,名國老膏,為瘍科必備之藥。今喉科家治咽喉痛,用金鎖匙,即甘草中之細者,其味苦,俗名苦甘草,此咽痛用甘草湯,當兼金鎖匙而言。
又湯方(《玉函經》附遺),治小兒中蠱,欲死者。
甘草(五錢。《綱目》引作半兩。)
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作二服。當吐出。點兒口中。(《玉函》一盞作二盞,脫「去滓」作「二四」字。今從《證類》。
又湯方(《玉函經》附遺),治小兒撮口,發噤。
甘草二錢半,細銼。
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令吐痰涎後,以乳汁點兒口中。(六分謂於一盞減四分。)
又湯方(《金匱要略》),治食牛肉中毒及誤食水茛,狂亂,狀如中風或吐血。
甘草煮汁,飲之即解。
又丸方(《玉函經》附遺),治小兒羸瘦。(《證類》引瘦下有「綴綴」二字)
甘草(三兩,炙焦《千金》五兩。《證類》二兩。)
上杵為末,蜜丸,如小豆(《證類》作綠豆)大,每溫水下五丸,日三服。(《千金》每服十丸。)
〔案〕附遺三方,《證類》引《金匱玉函方》並有之。甘草五方,後人師其法而變用之。《直指》師第二方,以治蠱毒、藥毒。《百一選方》師第三方,吐初生小兒,以預解痘毒。《千金》師第四方,治食牛、馬肉中毒,以甘草煮飲,或酒煎服,取吐或下,如渴不可飲水,飲水即死。《外臺》以小便煮甘草數沸服,治大人羸瘦。
《廣利》以甘草作散,調入小便中服,治肺痿、久嗽、煩悶、寒熱、涕唾多者。《聖惠》以豬膽汁浸而丸之,治小兒熱嗽。《幼幼新書》以甘草作散,用豬膽汁炙,和米泔服,治小兒目澀。皆師第五方而小變之也。
白話文:
甘草湯方
這個方子出自《傷寒論》和《玉函經》,主要治療傷寒引起的少陰病,症狀是咽喉疼痛;也可以治療傷寒引起的脈搏不規律、心悸。
藥材:甘草(二兩)。(《本草綱目》記載此處的甘草需要用蜂蜜水炙烤。這裡的二兩是古代的計量單位,相當於現在的一錢二分,詳細的換算方法在後面的「古方權量考」中說明,以下類似的劑量也是一樣。)
使用方法:將甘草用三升水煮,煮到剩下一升半,過濾掉藥渣,溫服七合,每天服用兩次。(《證類本草》中記載的是五合,每天三次,效果更好。這裡的三升、一升半和七合都是古代的容量單位。三升約等於現在的二合多一點,一升半約等於現在的一合,七合約等於現在的四勺多一點,具體換算方法見後面的「古方權量考」,以下類似的容量也相同。)
說明
這個方子可以說是所有方劑的基礎。它不僅僅能治療少陰病引起的咽喉疼痛。《外臺秘要》和《千金方》記載,甘草湯能解天下各種毒氣,包括山川霧氣、瘴氣等,都用這個方子。註解中說,甘草湯能治療少陰病引起的虛熱,所以推測,只要是有熱毒症狀,都可以用這個方子,並且效果很好。如果病人服用其他藥湯時,出現嘔吐難以入腹的情況,可以先服用甘草湯,能止吐。
《得效方》用甘草湯治療小兒遺尿;《至寶方》用它治療小兒尿血;《聖濟方》用它治療舌頭腫脹;《千金方》用蜜炙甘草治療陰莖頭生瘡;李樓用蜜煎甘草塗抹燙傷、燒傷,這些都是利用甘草清熱解毒的功效。後人將甘草湯改良成膏藥,治療懸癰、喉癰等病症,叫做國老膏,是外科常用的藥。現在耳鼻喉科醫生用甘草中的細小部分,俗稱苦甘草,來治療咽喉疼痛,使用甘草湯時,應該同時考慮到使用苦甘草。
又一個湯方
這個方子出自《玉函經》的附錄,治療小兒中了蠱毒,病危快死的情況。
藥材:甘草(五錢)。(《本草綱目》記載是半兩。)
使用方法:將甘草用一碗水煎,煎到剩下一半,過濾掉藥渣,分兩次服用,藥後會吐出東西。也可以用藥汁點在小孩的嘴裡。(《玉函經》中記載用兩碗水煎,並漏掉了「過濾藥渣」這一步,改成了「二四」兩個字,這裡參考《證類本草》的記載。)
又一個湯方
這個方子出自《玉函經》的附錄,治療小兒口部抽搐、發抖的症狀。
藥材:甘草(二錢半),切碎。
使用方法:將甘草用一碗水煎,煎到剩下六成,過濾掉藥渣,溫服。吐出痰涎後,用母乳點在小孩的嘴裡。(六成是指一碗水去掉四成。)
又一個湯方
這個方子出自《金匱要略》,治療吃牛肉中毒以及誤食水茛導致的狂亂,症狀像中風或者吐血。
使用方法:將甘草煮成汁,喝下去就能解毒。
又一個丸方
這個方子出自《玉函經》的附錄,治療小兒身體瘦弱。(《證類本草》中引用此方,在「瘦」字後面加了「綴綴」兩個字。)
藥材:甘草(三兩,炙烤至焦。《千金方》記載用五兩,《證類本草》記載用二兩。)
使用方法:將甘草搗成粉末,加入蜂蜜做成藥丸,像小豆那麼大(《證類本草》中記載像綠豆那麼大),每次用溫水送服五丸,每天三次。(《千金方》記載每次服用十丸。)
說明
以上三個附錄的方子,《證類本草》引用《金匱玉函方》時都有記載。後人學習甘草的這五個方子,並加以變通。《直指方》學習第二個方子,治療蠱毒和藥物中毒。《百一選方》學習第三個方子,讓剛出生的小兒吐出東西,預防痘毒。《千金方》學習第四個方子,治療吃牛馬肉中毒,用甘草煮水喝,或者用酒煎服,讓人吐出或者拉出毒物,如果口渴不能喝水,喝水就會死。《外臺秘要》用小便煮甘草,服用後治療大人身體瘦弱。
《廣利方》將甘草磨成粉,調入小便中服用,治療肺痿、久咳、煩悶、寒熱、痰多等症狀。《聖惠方》將甘草用豬膽汁浸泡後做成藥丸,治療小兒熱咳。《幼幼新書》將甘草磨成粉,用豬膽汁炙烤後,和米湯一起服用,治療小兒眼睛乾澀。這些都是學習第五個方子,並稍作修改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