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 序
序
1. 序
余既為莫枚士先生序《研經言》。閱五年,先生復郵寄所撰《經方例釋》示余,且屬為序。余於斯事,未之能信,而先生意氣勤懇,屢以所學相質證,視當世若舍余,無可言醫者,余又安得不贅一言乎?大抵醫藥之興,其始所用皆單方也。其後,生事日繁,嗜欲日侈,病之變化愈多,方之配置愈備。
於是,有用數味至數十味為一方者,有合一二方或數方為一方者,有師古方之意,而大小輕重於其制者,踵事而增華焉,隨宜而施治焉。方之義脫胎於古,而方之數則倍蓰於古。粗工視之,茫然不識其端緒。其悍者,且創為古方不可治今病之說,以自文其陋。
白話文:
我曾經為莫枚士先生的《研經言》寫過序文。五年過去了,先生又寄來他新撰的《經方例釋》讓我寫序。我對醫學並非精通,但先生熱情懇切,多次以他的學識與我交流討論,視我如同當世醫學界不可或缺的一員。我怎能不盡一點綿薄之力呢?
總的來說,醫藥的發展,最初都是使用單方。後來,生活日益繁雜,人們的欲望也越來越奢華,疾病的變化也越來越多,藥方的配置也更加完善。
於是,就有了用幾味到幾十味藥組成一方的,也有將一兩個方子或幾個方子組合成一方的,也有師法古方,但在劑量和輕重上有所調整的。後人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添加新的內容,並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藥方的本質源於古方,但藥方的數量卻比古方多得多。一些粗淺的医者,面對如此多的方劑,茫然不知所措,根本理不清頭緒。一些狂妄自大的医者,甚至還妄言古方無法治療現代疾病,以此掩蓋自己的無知。
嗟乎!方例之不明,醫學之失傳也久矣,先生此書,方以類聚,大率以本方建首,而以加減諸方隸之,更取《千金》、《外臺》及他方書之可採者,連類而疏證之,考名稱、辨藥品,較分兩之多寡。於古今方書參互合併,變通脫化,釐析移易之,故抉幽明微,豁然開朗,尤精者,則能彌古書之殘闕,闢異說之荊榛,煉媧石以補蒼穹,決龍門而驅洚水。
靈胎有靈,尚當執贄請業,況其下焉者乎?余猶記先生《研經言》有云:讀仲景書,而窮源於《靈樞》、《素問》,人知之。讀仲景書,當竟委於《千金》、《外臺》,人不知。由今觀之,成氏之注《傷寒》,窮源者也。先生之釋方例,竟委者也。其有功於醫學,一也。仲景往矣,二千年後,升堂而入室者,非先生其誰歟?
光緒甲申春二月元和陸懋修拜撰
白話文:
唉!醫藥典籍的規範不明確,醫學失傳已久。先生這本書,以方劑的類別來歸納,大多是以基本方劑作為首位,然後將加減的方劑列在後面,並且從《千金》、《外臺》以及其他藥書中選取可取之處,將其歸類並加以疏證,考究名稱、辨別藥物,比較劑量的多少。將古今藥書相互參照,融合變化,精細地分析、修改和調整,所以能揭示隱藏的奧妙,讓人豁然開朗。特別是精通者,能彌補古書的殘缺,開闢錯誤理論的障礙,就像煉製神石來修補蒼天,開啟龍門來驅走洪水一樣。
靈魂有靈性,尚且要獻禮拜師求學,更何況其他不如靈魂的東西呢?我還記得先生在《研經言》中說過:讀張仲景的書,要深入探究《靈樞》、《素問》,這是大家都知道的。讀張仲景的書,還要深入研究《千金》、《外臺》,卻很少有人知道。現在看來,成氏註解《傷寒論》,是深入探究的典型。先生解說方劑規範,則是深入研究的範例。先生對醫學的貢獻,都一樣偉大。張仲景已經離開兩千年了,如今能深入理解他的醫學思想,非先生莫屬啊!
光緒甲申年(西元一八七四年)二月,元和陸懋修敬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