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
《經方例釋》:一部重構經方傳承的劃時代鉅著 在浩瀚的中醫典籍中,清代醫家莫枚士所著的《經方例釋》堪稱一座獨特的里程碑。它並非單純的方劑彙編,而是一部以嚴謹的考證、創新的體例、宏大的視野,試圖重構經方傳承、闡明其內在規律與演變脈絡的學術鉅著。正如其序言作者陸懋修所言:「仲景往矣,二千年後,升堂而入室者,非先生其誰歟?」此語道出了該書在經方研究領域的劃時代意義。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其獨創的「以方類聚,以例釋之」的方法學,透過對經方的「通例」與「分例」的精闢闡述,為後世學者開闢了一條由博返約、執簡馭繁的治學新徑。
溯源與破局:陸懋修序言中的時代之嘆 欲理解《經方例釋》的價值,必先理解其成書的時代背景。陸懋修的序言不僅是對莫枚士學術成就的讚譽,更是一篇對當時醫學界亂象的深刻反思。他指出,醫藥之始,本為單方,後因病症日趨複雜,方劑配置亦隨之繁複。然而,這種發展卻導致了「方之義脫胎於古,而方之數則倍蓰於古」的局面。後世醫家面對浩如煙海的方劑,往往「茫然不識其端緒」,更有甚者,創立「古方不可治今病」之謬論,以掩飾自身的淺陋。
這正是莫枚士著書立說所要破除的困局。陸懋修一語中的地指出,莫氏的治學路徑與眾不同:「讀仲景書,而窮源於《靈樞》、《素問》,人知之。讀仲景書,當竟委於《千金》、《外臺》,人不知。」前者是向上追溯理論源頭,而後者則是向下探究發展流變。莫枚士的《經方例釋》正是「竟委者也」,他將《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的經方作為核心,旁徵博引《千金方》、《外臺秘要》乃至後世各家方書,將散落於歷史長河中的方劑及其加減化裁,重新組織、歸納,使其成為一個有源有流、有主有從的有機體系。這種「釐析移易之故,抉幽明微」的功夫,使得古方殘缺之處得以彌補,異說紛紜之處得以澄清,其功績堪比「煉媧石以補蒼穹,決龍門而驅洚水」。
執簡馭繁:「經方通例」所揭示的普適法則 本書的開篇「經方通例」,是全書的綱領,亦是莫枚士方法學思想的集中體現。他並未急於羅列具體方劑,而是首先從經方的應用方法、製作劑型、乃至煎煮用水等最基本、卻最容易被忽略的環節入手,建立了研究經方的宏觀框架。
一、經方用名例: 莫氏將經方的用法細分為服、含、灌、吹、導、摩、熨、熏、洗、漬、噀、粉等十數種。這不僅僅是名詞的羅列,更是對古代治療手段多樣性的深刻洞察。它告訴讀者,經方的運用遠不止於口服湯藥,而是涵蓋了內治與外治、全身與局部的完整體系。例如,「摩」法用於經絡,「熨」法用於皮肉,「熏」法通達腠理,每種用法都對應著特定的病位與病機,體現了古人因病施治的精細與靈活。
二、經方製法例: 莫氏將經方劑型歸納為湯、煎、散、丸四類,並精闢地指出其各自的治療傾向:「湯治輕浮之疾,煎治沉重之疾,散治虛結之疾,丸治留著之疾。」更為精妙的是,他揭示了不同劑型之間的「變法」。例如,「以散為湯」(如防己黃耆湯),體現了從緩治到速攻的轉變;「以丸為湯」(如抵當丸),則是在急症中借用丸劑配伍之精妙,而取湯劑吸收之迅速。這種對劑型轉化的闡釋,打破了後人對湯、散、丸、丹固定不變的刻板印象,揭示了經方配伍的內在靈活性與權變思想。
三、經方煮湯用水例: 此部分最能體現莫枚士「窮源竟委」的治學精神。他詳細考證了東流水、潦水、泉水、井花水、勞水(甘瀾水)等不同水源的選用及其背後的醫理。例如,東流水「取其性順疾速」,用於澤漆湯以「除飲達下」;潦水(雨水)「取其味薄,而不助濕氣」,用於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以「去濕除熱」。在現代科學看來,這或許帶有樸素的取象比類色彩,但在中醫「天人相應」的理論框架下,這恰恰是古人將自然之性與藥物之性、人體之性融為一體的智慧體現。莫枚士對此的整理,不僅恢復了經方的古貌,更重要的是,他提醒後人,經方的療效不僅僅來自藥物的組合,更來自於包括炮製、煎煮在內的全過程的嚴謹把控。
以例釋之:「甘草湯方」所展示的方劑譜系學 在構建了「通例」的宏觀框架後,莫枚士便以具體方劑為例,展開了精細的「微觀解剖」。書中以「甘草湯方」為開篇,其示範意義尤為深遠。
一、確立「祖方」: 他首先列出《傷寒論》中的甘草湯,主治少陰咽痛,並將其定位為「諸方之祖」。這一定位,為後續的分析確立了比較的基點。
二、追溯流變,旁徵博引: 緊接著,莫枚士並未就方論方,而是立即引用《外臺》、《千金》的記載,指出此方「主天下毒氣,山川霧露毒氣」,極大地拓展了其應用範圍。隨後,他列舉了《玉函經》附遺中的數個變方,如治療小兒中蠱、撮口發噤的甘草湯,以及《金匱要略》中治療食牛肉中毒的用法。這些變方在藥物、劑量、煎服法上均有細微差異,對應的病症也各有側重。通過這種並列展示,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最簡單的單味藥方,如何在不同的臨床需求下,演化出一個功能相近但各有專攻的「方族」。
三、精闢「案」語,融會貫通: 每一組方例之後的「案」語,是莫枚士學術思想的精華所在。在甘草湯的案語中,他做到了以下幾點:
理論升華: 他將甘草湯的功效從治療具體症狀(咽痛)提升到闡釋病機層面,即「清熱解毒」。這一提煉,使得此方的應用不再局限於條文,而可以根據病機靈活運用於「凡有熱毒者」。
臨床拓展: 他引述了後世醫家的應用,如《得效方》治小兒遺尿、《聖濟方》治舌腫,乃至外科用於治療湯火瘡的「國老膏」,將經方的生命力從古代延伸至後世,證明了其跨越時空的有效性。
藥物考辨: 他特別指出,喉科所用之「金鎖匙」,即苦甘草,亦是甘草之一種,暗示臨床應用時當有所甄別。這種對藥物品種的細緻考量,體現了其作為臨床家的嚴謹態度。
四、考訂嚴謹,注重實用: 在方劑的引述中,莫枚士極其注重版本的對勘和劑量的考證。他會標明「《綱目》錄此有蜜水炙三字」,或指出不同版本在劑量上的差異(如「《千金》五兩,《證類》二兩」)。尤為重要的是,他對古今度量衡的換算給出了明確的指引:「二兩,神農秤也。當今秤一錢分二釐……其法詳後『古方權量考』。」這一工作看似細微,卻是將古方付諸實踐的關鍵一步,掃清了後世醫家應用經方的重大障礙。
結語:一部經方研究的「思想方法論」 綜上所述,《經方例釋》遠非一本普通的方書。莫枚士以其淵博的學識、縝密的思維和開創性的方法,完成了一項前無古人的工作。他不僅僅是在「解釋」經方,更是在「重建」經方的知識體系。他所建立的「方以類聚,例以釋之」的模式,實質上是一種方劑的「譜系學」研究。他將每一首經方視為一個家族的始祖,通過追溯其在歷代醫籍中的加減化裁、拓展應用,清晰地描繪出這個方劑家族繁衍、演變的「生命軌跡」。
通過閱讀《經方例釋》,學者不僅能學到具體的方劑知識,更能學到一種研究方法、一種臨床思維。它教導我們如何從單純的「方證對應」走向對「病機-治法-方藥」內在聯繫的深刻理解;如何從靜態的背誦條文,走向動態地把握方劑加減化裁的規律。陸懋修將其與成無己的《注解傷寒論》並列,稱前者為「窮源者」,後者為「竟委者」,二者「其有功於醫學,一也」,可謂的論。如果說成無己是引領學者深入仲景之堂奧,那麼莫枚士則是帶領學者看遍了仲景學說在後世開枝散葉的滿園春色。《經方例釋》無疑是每一位有志於深入經方堂奧的後學必讀的案頭之書,其所蘊含的治學智慧與臨床光芒,至今依然璀璨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