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 經方例釋上 (20)
經方例釋上 (20)
1. 經方例釋上
桂枝去芍藥湯方(《傷寒論》、《玉函經》)
桂枝(去皮),生薑(切,各三兩),甘草(炙,二兩),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傷寒論》、《玉函經》)
即桂枝去芍藥湯原方加附子一枚,炮,煎服同。
竹葉湯方(《金匱要略》),治婦人產後發熱,面赤,喘而頭痛。
竹葉(一把),生薑(五兩),葛根(三兩),防風(二兩,從《千金》),桂枝,桔梗,人參,甘草(各一兩),附子(一枚,炮),大棗(十五枚)
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去滓,分溫三服,溫覆取汗出。頸項強,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入前藥,揚去沫;嘔者,加半夏半升,洗。《千金》四兩。
〔案〕此生薑甘草湯加桂以禦寒,附以溫經,竹、葛以除熱,防、桔以宣郁也。生薑甘草湯本治唾沫、咽燥不渴,是主肺寒液少者,此方加此六味,為風遏衛氣化熱之治,則知此所主,蓋肺素虛寒而風壅化熱之症,若誤用麻黃湯,則立敗。此又以桂枝去芍藥湯為本,而加參、附以助氣,竹、葛、防、桔以平逆而散邪也。
桂枝、甘草視原方加減大半,則生薑五兩,當除一兩五錢,為桂枝湯之所本有,餘三兩五錢,當合葛根三兩,為發散之用。與奔豚湯生乾葛五錢,生薑四兩同法,所以然者,奔豚至腹痛,邪入已深,而尚有氣上衝心症,則邪猶連表,與此症面赤,為表邪被抑同義,義同故法同也。葛根湯亦葛、姜同用,推此而防、桔當自為一類。
防治頭痛中風,桔治胸脅痛如刺,皆升散之藥也。甄權桔梗治肺熱氣促,大明、朱肱皆云下氣,與侯氏黑散防十分,桔八分略同,以彼症四肢煩重,心中惡寒,為表邪乘裡虛之候,而產後亦裡虛,中風亦表邪,故所以防其乘者如此,葛升姜平,防升桔平,一陰一陽之義。參、附自為一類,與續命同法。
獨腠竹葉一味,為治喘之用,所以得主方名。《本經》竹葉,治咳逆上氣,故移以治喘。此頭痛,當是液少空痛,於頭項強之由乾急者近,故同用附子歟。頭風磨散,本用附子。(趙良仁說:附子在加減法方中,誤衍一味。)
《千金》將此方去葛、防、桔、棗四味,加歸、芍、朮、橘、小麥五味,以治霍亂吐利,已服理中、四順等湯,熱不解者,亦名竹葉湯,即此方之變也。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方(《傷寒論》、《玉函經》、《金匱要略》)
牡蠣(五兩,熬),龍骨(四兩),蜀漆(三兩,洗去腥),桂枝,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㕮咀,以水八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方桂枝湯,今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一法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成本止載後法,五升作三升。)
白話文:
經方例釋上
桂枝去芍藥湯方 (出自《傷寒論》、《玉函經》)
方劑組成:桂枝(去皮)、生薑(切)、各三兩;甘草(炙)二兩;大棗(十二枚,掰開)
用法用量:將以上四味藥材切碎,加水七升,煮成三升,過濾去渣,溫服一升。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出自《傷寒論》、《玉函經》)
方劑組成:桂枝去芍藥湯原方,再加附子一枚(炮製)。
用法用量:煎服方法同桂枝去芍藥湯。
竹葉湯方(出自《金匱要略》),主治產後發熱、面紅、呼吸急促並頭痛。
方劑組成:竹葉一把,生薑五兩,葛根三兩,防風二兩(出自《千金要方》),桂枝、桔梗、人參、甘草各一兩,附子一枚(炮製),大棗十五枚。
用法用量:將以上十味藥材加水一斗,煮成二升半,過濾去渣,分三次溫服,服用後溫暖覆蓋,待汗出。若頸項僵硬,可用大附子一枚,搗碎如豆粒大小,加入藥液中,撇去浮沫;若嘔吐,加半夏半升(洗淨)。(《千金要方》記載防風用量為四兩)。
說明:此方是在生薑甘草湯的基礎上,加入桂枝以禦寒,附子以溫經,竹葉、葛根以清熱,防風、桔梗以疏通鬱氣。生薑甘草湯原治唾液少、咽喉乾燥但不渴,主治肺寒津液不足者,此方在此基礎上加六味藥,用於治療風邪阻遏衛氣而化熱的症狀。因此,此方主治肺本虛寒而風邪壅塞化熱的病症。如果誤用麻黃湯,則會立即失敗。此方以桂枝去芍藥湯為基礎,再加人參、附子以益氣,加竹葉、葛根、防風、桔梗以調和陰陽、散邪。
桂枝、甘草的用量相比原方加減較大,生薑五兩應減去一兩五錢,這是桂枝湯原有的用量,剩下的三兩五錢與葛根三兩合用,是發散風寒之用。與奔豚湯中生乾葛五錢、生薑四兩的用法相同,原因是奔豚病症腹痛,邪氣已深入臟腑,但仍有氣上衝心的症狀,說明邪氣仍與表裡相關,與本方症狀的面紅,都是表邪被抑制的同義,所以治法相同。葛根湯也同用葛根、生薑,由此推斷,防風、桔梗也屬於一類。
防風治頭痛中風,桔梗治胸脅疼痛如針刺,都是具有升散作用的藥物。甄權用桔梗治療肺熱氣促,大明、朱肱都說桔梗能降氣,與侯氏黑散中防風十分、桔梗八分的用量略同,因為該症狀四肢沉重,心中惡寒,是表邪乘虛入裡的症候,而產後和中風都屬於裡虛,所以用防風來預防表邪乘虛而入,葛根升提,生薑平緩,防風升提,桔梗平緩,陰陽調和。人參、附子屬於一類,與續命湯的用法相同。
獨取竹葉一味,是治療呼吸急促的藥物,所以以此為方名。《本經》記載竹葉能治咳嗽逆氣上涌,故用於治療呼吸急促。頭痛可能是津液不足引起的虛痛,頭頸項僵硬是由於乾燥引起的,故使用附子。治療頭痛風邪的散劑,常用附子。(趙良仁說:附子在此加減方中,可能是一味誤加的藥物。)
《千金要方》將此方去葛根、防風、桔梗、大棗四味,加歸脾、芍藥、蒼朮、橘皮、小麥五味,治療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在服用理中湯、四逆湯等藥後,熱症未解者,也稱為竹葉湯,是本方的一個變方。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方(出自《傷寒論》、《玉函經》、《金匱要略》)
方劑組成:牡蠣(五兩,熬製),龍骨(四兩),蜀漆(三兩,洗淨去腥味),桂枝、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掰開)。
用法用量:將以上七味藥材切碎,加水八升,先煮蜀漆,煮至水減二升,再加入其他藥材,煮成三升,過濾去渣,溫服一升。此方為桂枝湯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另一種方法是用水一斗二升,煮成五升。(成本只記載後一種方法,五升作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