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 經方例釋上 (19)
經方例釋上 (19)
1. 經方例釋上
黃耆桂枝芍藥苦酒湯方(《金匱要略》),治黃汗、身腫,發熱而渴,脈沉。
黃耆(五兩),桂枝,芍藥(各三兩,《千金》桂二兩)
上三味,以苦酒(一方作美生醯即此)一升,水七升,和,煮取三升,溫服一升。當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案〕此方當與土瓜根散同列。經曰: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濕上甚而熱,治以苦熱,佐以甘辛。此症水入汗孔,為濕家多汗,故以黃耆桂枝之甘辛以去上濕;以芍藥之苦酸以收其汗,酸收也,亦泄也,苦酒之酸,以泄內熱。
防己茯苓湯方(《金匱要略》)
茯苓(六兩),防己,黃耆,桂枝(各三兩),甘草(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案〕此桂枝加黃耆湯去芍、姜,加防己、茯苓也,故以防己茯苓名方,以不關營分,故去薑、芍。《外臺·水氣篇》錄此,有白朮、芍藥、生薑三味,是以防己黃耆湯加桂、芍、苓、桂、芍俱在本方加減法中,故止以茯苓為主,名防己茯苓也。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方(《傷寒論》、《玉函經》有論無方)
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炙),厚朴(各二兩),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煮服法同。
〔案〕喘家氣虛易升,忌辛散,故加樸、杏。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方(《金匱要略》)
龍骨,牡蠣,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案〕徐氏《軌範》云:經曰脈極虛芤遲,乃為虛寒之症,故用桂枝及建中等湯。若嗽血而脈數者,乃陰虛之症,與此相反,誤用必斃。泉謂:此方《外臺》名龍骨湯,治夢失精,諸脈浮動,心悸,少急,隱處寒,目眶疼痛,發脫,然則脈浮動者亦宜之,不獨虛芤遲也。大法虛而有風者皆宜用。
徐氏非也。深師名桂心湯,治同《小品》,亦名龍骨湯。曰:虛羸浮熱汗出者,除桂加白薇三分,附子三枚,炮,故曰二加龍骨湯。
葛根湯方(《傷寒論》、《玉函經》、《金匱要略》),治項背強,無汗,惡風。
葛根(四兩),麻黃(去節),生薑(各三兩),桂枝(去皮),芍藥,甘草(炙,各二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成注〕《本草》曰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是也。此以中風表實,故加二物於桂枝湯中也。
葛根加半夏湯方(《傷寒論》、《玉函經》),治如前症而嘔。
即葛根湯原方加半夏半升,洗,其煎服法同。
白話文:
經方例釋上
黃耆桂枝芍藥苦酒湯方(出自《金匱要略》),主治黃汗(汗液顏色發黃)、身體浮腫、發熱口渴、脈象沉弱。
藥方組成:黃耆五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千金方》中桂枝用量為二兩)。
用法用量:將以上三味藥材,用苦酒(也可用美醋代替)一升,水七升,混合後煎煮至三升,溫服一升。若心煩,服用六七天才能緩解;若心煩持續不減,可能是苦酒用量不當所致。
方劑解說:此方與土瓜根散功效相似。《傷寒論》記載:濕邪過盛,應以苦熱之味為主,佐以酸辛之味;若濕邪偏盛且伴有熱象,則應以苦熱之味為主,佐以甘辛之味。此症狀為水濕浸入汗孔,導致濕邪過盛而多汗,故用黃耆、桂枝的甘辛之味去除上焦濕邪;用芍藥的苦酸之味收斂汗液,酸味既能收斂,也能瀉下,苦酒的酸味則用於瀉去內熱。
防己茯苓湯方(出自《金匱要略》)
藥方組成:茯苓六兩、防己三兩、黃耆三兩、桂枝三兩、甘草二兩。
用法用量:將以上五味藥材,用水六升煎煮至二升,分三次溫服。
方劑解說:此方是在桂枝加黃耆湯的基礎上,去除了芍藥和生薑,並加入了防己和茯苓。因此以防己、茯苓命名。由於此方不涉及營衛氣血,所以去除了生薑和芍藥。《外臺秘要·水氣篇》中記載的此方,另有白朮、芍藥、生薑三味藥材,相當於在防己黃耆湯中加入了桂枝、芍藥、茯苓。由於桂枝、芍藥都在本方加減法的範疇內,所以以茯苓為主藥,命名為防己茯苓湯。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方(出自《傷寒論》、《玉函經》有論述但無具體方劑)
藥方組成: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生薑三兩、炙甘草二兩、厚朴二兩、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大棗十二枚。
用法用量:煎煮方法與其他桂枝湯相似。
方劑解說:喘息病症多因氣虛而氣上逆,忌用辛散之品,故加入厚朴、杏仁。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方(出自《金匱要略》)
藥方組成:龍骨三兩、牡蠣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掰開)。
用法用量:將以上七味藥材,用水七升煎煮至三升,濾去藥渣,分三次溫服。
方劑解說:徐氏《醫學軌範》中說:經書記載,脈象極度虛弱、浮大而遲緩,是虛寒證候,故應用桂枝湯及建中湯等溫陽藥。但若咳嗽吐血且脈象數疾,則是陰虛證候,與此相反,誤用必死。泉州某醫家認為:此方在《外臺秘要》中稱為龍骨湯,用於治療夢遺、諸脈浮動、心悸、少氣急促、下腹部寒冷、眼眶疼痛、脫髮等症,所以脈象浮動者也適用,不只限於虛弱、浮大而遲緩的脈象。總之,虛弱而兼見風證者皆宜使用。徐氏的說法不對。深師將此方命名為桂心湯,療效與《小品方》中記載的龍骨湯相同,也稱龍骨湯。方中說:虛弱、浮腫、發熱、多汗者,可去掉桂枝,加入白薇三分,附子三枚(炮製),稱為二加龍骨湯。
葛根湯方(出自《傷寒論》、《玉函經》、《金匱要略》),主治項背強直、無汗、惡風。
藥方組成:葛根四兩、麻黃(去節)三兩、生薑三兩、桂枝(去皮)二兩、芍藥二兩、炙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
用法用量:將藥材研磨後,加水一斗,先煎煮麻黃、葛根,煎至減少二升,去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煎煮至三升,濾去藥渣,溫服一升,以求發汗。服用後不需喝粥,其他注意事項與桂枝湯相同。
方劑解說:《本草經集注》中記載,輕劑能瀉實邪,麻黃、葛根都屬於此類藥物。此方因中風表實,故在桂枝湯中加入麻黃、葛根。
葛根加半夏湯方(出自《傷寒論》、《玉函經》),主治與葛根湯相同,但兼見嘔吐。
藥方組成:在葛根湯原方的基礎上,加入半夏半升(洗淨)。
用法用量:煎煮方法與葛根湯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