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 經方例釋上 (18)
經方例釋上 (18)
1. 經方例釋上
桂枝加葛根湯方(《傷寒論》、《玉函經》),治項背強,汗出惡風。
葛根(四兩),桂枝(三兩),芍藥(二兩),生薑(切三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成本》此方有麻黃三兩)
上六味,以水九升(《成本》一斗),先煮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
〔案〕成注:反汗出惡風者,中風表虛也,與桂枝湯以和表,加麻黃、葛根以祛風,且麻黃主表實,後葛根湯證云: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藥味正與此方同。其無汗者,當用麻黃,今自汗出,恐不加麻黃,但加葛根也。成說甚善,《玉函》亦無,今並從之。
竊意《傷寒論》本無此方,何以明之?論文於此論上二條、下六條俱論桂枝湯主治,至六條以下,始論桂枝加減諸方,而此論反夾出諸桂枝湯條中間,古人必無此章法。考《玉函》錄此論,原無加葛根三字,直作桂枝湯主之,則於論文上下諸桂枝湯條次合。《千金翼》錄此,亦無加葛根三字,更足以資證明。
今《玉函》又云:論曰桂枝加葛根湯主之,此是林校語,是北宋時《傷寒論》本已誤矣。蓋論本已衍之,後淺人檢無其方,因取葛根湯妄當之,故藥味與葛根湯並同,分兩亦同。《玉函方》雖無麻黃以示別,終當是後人因成說為之,非本有是方也。
栝蔞桂枝湯方(《金匱要略》),治痙。
栝蔞根(二兩,二當為四),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取微似汗。汗不出,食頃,啜熱稀粥發之。
〔案〕依例當云桂枝加栝蔞湯,而如此者,與黃耆建中湯同例。
桂枝加黃耆湯方(《金匱要略》),治黃病,脈浮。
桂枝,芍藥,甘草(各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黃耆(二兩,《千金》、《外臺》並五兩)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須臾,飲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取微汗;不汗,更服。
〔案〕痘疹家以此方去芍、薑、棗,加人參為保元湯。治虛寒之痘者,謂體虛而中寒,以遏毛孔,致痘不起,故用桂以去寒,用參以助虛也。庸醫不察,概施之火毒內陷之痘,是助之焰也。
黃耆桂枝五物湯方(《金匱要略》),治身體不仁,陰陽俱微。
黃耆,桂枝,芍藥(各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參。
〔案〕此桂枝湯去甘草,倍生薑加黃耆也。為耆姜並用之法,蓋發散之力大矣。脈左右俱微而身不仁,其風留著於絡、遏其營氣,莫此為甚,自非桂枝湯所能治。
白話文:
經方例釋上
桂枝加葛根湯方 治療頸項後背僵硬疼痛,出汗怕風。
藥方組成:葛根四兩、桂枝三兩、芍藥二兩、生薑(切片)三兩、炙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成本》版本此方另加麻黃三兩)
製作方法:取九升水(《成本》版本為一斗水),先煎煮葛根,至水減至七升,去除浮沫,加入其他藥材,煎煮至三升,過濾去藥渣,溫服一升。蓋好被子,微微出汗即可,不必喝粥,其他服用方法與桂枝湯相同。
[按語] 成氏注釋說:出汗怕風的症狀,是中風導致表虛,用桂枝湯來調和表證,加麻黃、葛根來祛風。麻黃主要治療表實,葛根湯的應用說明中提到:太陽病,頸項後背僵硬疼痛,不出汗怕風,可以用葛根湯治療。藥材組成與此方相同。不出汗的症狀,應該用麻黃,現在是自汗,所以不加麻黃,只加葛根。成氏的說法很正確,《玉函經》中沒有這個說法,現在都採用成氏的說法。
我私下認為,《傷寒論》原本沒有這個方子,怎麼證明呢?在《傷寒論》中,上面兩條和下面六條都論述桂枝湯的主治,直到六條以後才開始論述桂枝湯加減的各種方劑,而這個方子卻夾雜在桂枝湯的條目中間,古人不可能有這樣的章法。考證《玉函經》記載這個方子,原文並沒有「加葛根」三個字,直接寫作桂枝湯主治,這樣在《傷寒論》中桂枝湯的條目順序上就符合了。《千金翼》也記載這個方子,同樣沒有「加葛根」三個字,更足以證明我的推測。
現在《玉函經》又說:「論曰:桂枝加葛根湯主之」,這是林校的說法,這是北宋時期《傷寒論》版本已經出現錯誤了。大概是原本的論述已經增補了,後來一些學識淺薄的人找不到這個方子,就隨便用葛根湯來代替,所以藥材組成和葛根湯完全一樣,劑量也相同。《玉函方》雖然沒有麻黃以示區別,最終還是後人根據成氏的說法添加的,並不是原本就有的方子。
栝蔞桂枝湯方 治療痙攣。
藥方組成:栝蔞根四兩(原文誤作二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生薑三兩、炙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
製作方法:取九升水,煎煮至三升,分三次溫服,服用後微微出汗即可。不出汗,過一會兒,喝點溫熱稀粥幫助發汗。
[按語] 按理應該叫做「桂枝加栝蔞湯」,但這樣命名,與黃耆建中湯的命名方式相同。
桂枝加黃耆湯方 治療黃疸,脈象浮。
藥方組成:桂枝二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黃耆二兩(《千金》、《外臺》版本為五兩)。
製作方法:取八升水,煎煮至三升,溫服一升,片刻後,再喝一升多點溫熱稀粥,幫助藥力發揮,蓋好被子,微微出汗即可;不出汗,再服用一次。
[按語] 痘疹患者用此方,去掉芍藥、生薑、大棗,加入人參,就成了保元湯。治療因虛寒引起的痘疹,是因為體虛而受寒,阻礙毛孔,導致痘疹不發,所以用桂枝去除寒邪,用人參來補益虛弱。庸醫不加區分,不管什麼情況都用此方治療火毒內陷的痘疹,反而會加重病情。
黃耆桂枝五物湯方 治療肢體麻木不仁,陰陽俱虛。
藥方組成:黃耆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製作方法:取六升水,煎煮至二升,溫服七合,一日三次。有些方子另加人參。
[按語] 這個方子是桂枝湯去掉了甘草,加倍生薑,並加入黃耆。因為黃耆和生薑一起使用,所以發散之力很強。脈象左右都微弱,而身體麻木不仁,是風邪滯留在經絡中,阻礙營氣運行,沒有比這個更嚴重的了,單純的桂枝湯是治療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