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 經方例釋上 (17)

回本書目錄

經方例釋上 (17)

1. 經方例釋上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方(《傷寒論》、《玉函經》)

芍藥,生薑(各四兩),人參,桂枝(各三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㕮咀四味,以水一斗一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案〕此桂枝湯加芍、姜各一兩,人參三兩也。為亡津疼痛之專方。《本經》芍、姜二味下皆云:主血痹疼痛。生於血痹故主之。人參補虛以主亡津,如白虎加人參之例。

大陷胸湯方(《玉函經》)

栝蔞實(一枚,去皮),甘遂,桂枝,人參(各四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胸中無堅,勿服之。

〔案〕此新加湯去芍、薑、甘,加栝蔞、甘遂也。為大、小陷胸二方所自出。栝蔞,小陷胸之主藥;甘遂,大陷胸之主藥。《小兒直訣》有栝蔞湯,治慢驚方,用栝蔞二錢,白甘遂一錢,炒,為散煎,麝香薄荷湯調下,即用此也。慢驚亦有兼結胸者,以痰結胸中,故為驚也。

奈俗本《直訣》,栝蔞實作栝蔞根,致後人莫識所由,豈知慢驚非盡亡津之症,專用栝蔞根之清滋,且與甘遂同用,不適助其瀉乎?決當為結胸設也。白甘遂乃蚤休。《玉函》有此方,而《傷寒》無之。竊謂既有方,必有論也。

傷寒次症,以類相從,疑結胸論中小有潮熱方論所用之大陷胸即此方,何以言之?小潮熱是未甚結實之象,又有心胸大煩(從《千金》詳《傷寒論箋證》),邪猶在高處,方中桂枝正宜。胸煩之用栝蔞實,法在小柴胡加減中尤可取證。夫此症舌上燥渴,原與熱實之結胸不同,立法自當微別。

仲景次此方論於熱實結胸之大陷胸下;小結胸之小陷胸上,足見此方之用,介乎彼兩方之間。於甘遂、栝實同用之義合。方中人參一味,與白虎人參生津之例合。

桂枝加附子湯方(《傷寒論》、《玉函經》),治四肢拘急及脈浮大,兩脛拘攣。

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㕮咀三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案〕《本草衍義·卷三》云:有人年五十四,素羸多中寒,近服菟絲有效;小年常服生硫黃數斤,脈左上二部、右下二部弦緊有力,五七年來,病右手、足筋急拘攣,言語稍遲,遂與仲景小續命湯,加薏苡仁一兩,以治筋急;減芩、參、芍各半,以避中寒,杏仁只用一十(今本十誤作百)五枚。後云尚覺太冷,因令盡去參、芍、芩三物,卻加當歸一兩半遂安。

今人用小續命湯者,比比皆是,既不能逐證加減,遂至危殆,據此知小續命亦仲景方,唐人恆用之者,正以此耳。寇氏必有所據,故顯著仲景二字,其方即此方去棗,加麻、杏、芎、防、參、己、芩七味,為十二味。寇氏用治拘攣,與此論適合。

白話文:

經方例釋上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方(《傷寒論》、《玉函經》)

此方由芍藥、生薑(各四兩)、人參、桂枝(各三兩)、炙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組成。將前四味藥材切碎,加水一斗一升,煎煮至三升,過濾後溫服一升。

此方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各增加芍藥、生薑一兩,並加入人參三兩。專門治療津液耗損引起的疼痛。本經記載芍藥、生薑都能治療血痹疼痛,因為此症源於血痹,所以用它們。人參則補益虛損,以治療津液耗損,如同白虎加人參湯的用法。

大陷胸湯方(《玉函經》)

此方由栝蔞實(一枚,去皮)、甘遂、桂枝、人參(各四兩)、大棗(十二枚)組成。加水七升,煎煮至三升,過濾後溫服一升。胸中沒有堅硬感則不宜服用。

此方是在新加湯的基礎上,去除芍藥、生薑、甘草,加入栝蔞實和甘遂。是大陷胸湯和小陷胸湯的來源。栝蔞實是小陷胸湯的主藥;甘遂是大陷胸湯的主藥。《小兒直訣》中記載的栝蔞湯,用於治療慢驚,其組成與此方類似。慢驚有時伴隨胸部結實,因痰結於胸中而致驚厥。

然而,一些版本《小兒直訣》將栝蔞實誤作栝蔞根,導致後人難以理解其用途。其實慢驚並非都是津液耗損,單用栝蔞根的清潤滋養,再與甘遂同用,並不相輔相成,因此應是針對結胸而設。白甘遂即蚤休。《玉函經》有此方,而《傷寒論》中沒有。我認為既然有方劑,必有相關論述。

傷寒的次要症狀常互相伴隨,我懷疑結胸論中少量潮熱的治療,所用的就是大陷胸湯,為何這樣說呢?因為輕微的潮熱是結實不甚嚴重的表現,又有心胸煩悶(詳見《千金要方》及《傷寒論箋證》),邪氣仍在體表,方中桂枝正是適宜的。用栝蔞實治療胸煩,在小柴胡湯加減方中也能找到佐證。此症舌苔乾燥口渴,與熱邪實證的結胸不同,所以立法也略有區別。

仲景將此方論述置於熱實結胸的大陷胸湯之下,小結胸的小陷胸湯之上,足以說明此方作用介於兩者之間,甘遂、栝蔞實同用的意義也由此而合。方中的人參,與白虎加人參湯生津的用法相同。

桂枝加附子湯方(《傷寒論》、《玉函經》)

此方用於治療四肢拘急,脈象浮大,兩脛拘攣。組成藥物為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擘大棗(十二枚)、炮附子(一枚,去皮,切八片)。將前三味藥材切碎,加水七升,煎煮至三升,過濾後溫服一升。

《本草衍義》記載:有人年五十四,體質虛弱,常感寒邪,近期服用菟絲子有效;年輕時常服用數斤生硫黃,脈象左上兩部、右下兩部弦緊有力,五年七年間,患右手足筋急拘攣,言語遲緩,於是服用仲景小續命湯,加薏苡仁一兩治療筋急;減少黃芩、人參、芍藥各一半,以避免加重寒邪,杏仁只用十五枚(今本誤作一百)。後來覺得還太冷,於是將人參、芍藥、黃芩全部去除,改加當歸一兩半,才痊癒。

現在很多人使用小續命湯,卻不能根據病情加減,導致危險。由此可見小續命湯也是仲景方,唐人經常使用它,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寇氏(寇宗奭)一定有依據,所以明確指出是仲景方,其方劑就是這個方子去掉大棗,加入麻黃、杏仁、川芎、防風、人參、白朮、黃芩七味,成為十二味。寇氏用它治療拘攣,與此方論述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