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 經方例釋上 (21)

回本書目錄

經方例釋上 (21)

1. 經方例釋上

〔案〕蜀漆善吐,龍骨善入,牡蠣善軟,此方三味同用,為去積、散結、軟堅諸法之祖。積去、結散、堅軟,則神安矣。故為安神方之所自出。亦有去其一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三方,皆用龍、牡,而不用蜀漆。如蜀漆散,用蜀漆、龍骨,而不用牡蠣;如牡蠣湯,用蜀漆、牡蠣,而不用龍骨。

此方惟火逆者宜,余逆不可用,何言之?凡誤皆各有見症,各有法度,其誤於吐及下者,傷在腸胃;誤於溫清者,傷在氣分,並不涉於心;若誤於汗者,始傷及心肺,但汗之傷心,未及包絡,且其弊在去其津液,而非鼓其津液,不能成涎,故復其津液,即無妨。獨火之為用,與心同氣,故由火逆者,火氣必傷包絡,包絡先受火邪,津液必至黏膩而為涎,故發驚狂,非通劑不足以提之。方用蜀漆,正與夏傷於暑之瘧同理,瘧法包絡受暑蒸而為涎以發,所謂無痰不成瘧也。

火邪與暑邪同氣,其入於包絡亦同義,則制方亦同意,經方之妙,非深思參互,不足以知之。成注但以辛散為詞,未了龍、蠣,亦治瘧所需。

大青龍湯方(《傷寒論》、《玉函經》、《金匱要略》)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薑(二兩,切),大棗(十枚,擘),石膏(如雞子大,碎,綿裹約一升)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令汗出(成本作取微似汗。汗出今從《玉函》)多者,溫粉撲(成本作止)之。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一作逆),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成注〕青龍,東方甲乙木神也。應春而主肝,專發生之令,為敷榮之主,萬物出甲、開甲則有兩歧,故肝有兩葉以應木葉,所以謂之青龍者,以發散榮衛兩傷之邪,是應肝木之體爾。

麻黃味甘溫,桂枝味辛溫,寒則傷榮,必以甘緩之;風則傷衛,必以辛散之;此風寒兩傷,營衛俱病,故以辛甘相合而為發散之劑,表虛膚緩者,則以桂枝為主,此表實腠理密,則以麻黃為主,是以先麻黃後桂枝,麻黃為君,桂枝為臣也。

甘草味甘平,杏仁味甘苦,若甘為助,佐麻黃以發表;大棗味甘溫,生薑味辛溫,辛甘相合,佐桂枝以解肌;石膏味甘辛、微寒,風,陽邪也,寒,陰邪也,風則傷陽,寒則傷陰,榮衛陰陽為風寒兩傷,則非輕劑所能獨散也,必須輕、重之劑,以同散之,乃得陰陽之邪俱已,榮衛之氣俱和,是以石膏為使,石膏為重劑,而又專達肌表者也。大青龍湯,發汗之重劑也。

非桂枝湯之所同用之,稍過則又有亡陽之失。《經》曰: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又曰: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即此觀之,劑之輕者可見矣。用者宜詳審焉。

白話文:

經方例釋上

蜀漆善於催吐,龍骨善於收斂,牡蠣善於軟堅,這個方子三味藥同用,是治療積聚、散結、軟堅諸症的始祖。積聚消除、結塊散開、堅硬變軟,則精神就能安寧。所以它是安神方子的來源。也有些方子去掉其中一種藥物,例如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這三個方子,都用龍骨和牡蠣,而不用蜀漆;例如蜀漆散,用蜀漆和龍骨,而不用牡蠣;例如牡蠣湯,用蜀漆和牡蠣,而不用龍骨。

這個方子只有火逆的人才適合使用,其他逆症都不能用,為什麼這樣說呢?凡是服藥錯誤,都有各自的症狀和規律,錯誤服用導致嘔吐或下瀉的,損傷在腸胃;錯誤服用溫熱或寒涼藥物的,損傷在氣分,並不涉及心臟;如果錯誤服用導致出汗過多的,才開始損傷心肺,但是汗傷心,還未傷及包絡,而且其弊端在於損耗津液,而不是補充津液,不能化生唾液,所以補充津液,就沒有妨礙。只有火邪的運用,與心臟同氣相通,所以由於火逆,火邪必然損傷包絡,包絡首先受到火邪侵襲,津液必然變得黏膩而形成涎液,因此發作驚狂,非通利之劑不足以把它疏通。方子使用蜀漆,正與夏天暑熱引起的瘧疾同理,瘧疾是包絡受到暑熱蒸騰而產生涎液而發作,所謂「無痰不成瘧」就是這個意思。

火邪與暑邪同氣相通,它們侵入包絡的道理也相同,那麼治療方法也相同,經方的妙處,不深入思考參悟相互印證,不足以理解。成書只以辛散(辛溫發散)來解釋,沒有深入說明龍骨、牡蠣,也是治療瘧疾所需要的。

大青龍湯方(《傷寒論》、《玉函經》、《金匱要略》)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薑(二兩,切),大棗(十枚,擘),石膏(如雞子大,碎,綿裹約一升)

以上七味藥,用水九升,先煮麻黃,減少二升,去掉上面的浮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煮到剩下三升,去掉藥渣,溫服一升。蓋好被子使汗出(原本記載為「取微似汗」,汗出則依據《玉函經》),汗出很多的就用溫熱的粉撲拭去(原本記載為「止」)。服用一次藥物後出汗了,就停止後續服用。如果再次服用藥物後出汗太多,就會傷及陽氣導致虛弱(一作「逆」),出現惡風、煩躁、睡不着覺等症狀。

(註釋)青龍,東方甲乙木之神。應於春天而主司肝臟,專司生發之令,是敷榮(滋潤榮養)的主宰,萬物出芽、開芽則有兩歧,所以肝臟有兩葉以應木葉,所以稱為青龍,是用來發散榮衛兩方面受傷的邪氣,這是符合肝木之性的。

麻黃味甘溫,桂枝味辛溫,寒邪則傷及榮衛,必須用甘緩之藥來治療;風邪則傷及衛氣,必須用辛散之藥來治療;這是風寒兩種邪氣都侵犯,營衛都生病了,所以用辛甘相合的方法來發散邪氣,如果表虛皮毛鬆弛,則以桂枝為主,如果表實腠理緻密,則以麻黃為主,所以先用麻黃後用桂枝,麻黃為君藥,桂枝為臣藥。

甘草味甘平,杏仁味甘苦,甘味起輔助作用,佐助麻黃以發表;大棗味甘溫,生薑味辛溫,辛甘相合,佐助桂枝以解肌;石膏味甘辛微寒,風是陽邪,寒是陰邪,風則傷陽,寒則傷陰,榮衛陰陽都受到風寒兩種邪氣的侵犯,則單用輕劑是無法發散的,必須用輕重不同的藥物,一同發散,才能使陰陽兩種邪氣都消除,榮衛之氣都調和,所以石膏為使藥,石膏是重劑,而且專能到達肌表。大青龍湯,是發汗的重劑。

它和桂枝湯的藥物組成不同,服用稍微過量就會有傷及陽氣的危險。《傷寒論》說:如果脈象微弱,出汗後惡風,就不能服用,服用了就會出現厥逆、筋惕肉瞤的症狀,這就是所謂的逆證。又說:服用一次藥物後出汗了,就停止後續服用。如果再次服用藥物後出汗太多,就會傷及陽氣導致虛弱,出現惡風、煩躁、睡不着覺等症狀,從這裡可以看出,藥物的用量必須輕。用藥的人應該仔細審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