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 經方例釋上 (22)

回本書目錄

經方例釋上 (22)

1. 經方例釋上

〔泉案〕此桂枝去芍藥湯合麻杏石甘二方為之。中風脈浮緊者,發熱惡寒,疼痛無汗,煩躁,為表寒裡熱。傷寒脈浮緩者,但身乍重,無少陰症,為表寒將入里。二症輕重不殊,故方法亦同。近張氏璐注《千金》,則以成本為誤,欲改脈浮緩者當用小青龍,是未達其旨,蓋浮緩之脈,見身重之症,近於癱瘓,故必以大青龍發之,正中風用續命之祖。小青龍用桂芍,是從桂枝湯來;大青龍用麻杏,是從麻黃湯來。

《外臺》錄驗治春中風,有青龍湯即桂枝湯加麻黃方,為二青龍所自出。小青龍即青龍去生薑,加乾薑、五味子、細辛、半夏四味,青龍合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也。以先傷寒,後則津液因寒停止,覆被寒冒,即為有飲而咳,故引申之小青龍,為新寒引動宿寒之治。大青龍即青龍去芍藥,加杏仁、石膏二味,青龍合麻杏石甘湯也。

以先中風,後傷寒,熱被寒遏,陽氣怫鬱,故引申之大青龍,為新寒引動宿熱之治。《金匱》溢飲症,大、小青龍並主之。以溢飲,外有寒遏,內有飲也。凡宿受熱,外被寒束,欲出不得者,皆從大青龍脫胎。《千金》治溫病之萎蕤湯,《外臺》治中風之錄驗續命湯,皆是續命湯,方下云:並治但伏不得臥,咳逆上氣,面目浮腫。

彼症即支飲之寒熱錯見者,風勝則浮,面目浮腫,即面腫曰風之謂,可見先傷寒而後中風者,亦宜大青龍也。

續命湯方(《金匱要略》附方),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人,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

麻黃(《外臺》三兩),桂枝,當歸,人參,石膏,乾薑,甘草(各二兩),川芎(一兩五錢),杏仁(四十枚)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當小汗。薄覆脊,憑几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風。並治但伏不得臥,咳逆上氣,面目浮腫。

〔案〕《外臺·卷十四》錄此方。範汪說云:是仲景方。範,晉人。必曾見《金匱》善本有此論治,故林億據之,以入附方,且此方治中風之專方。《金匱》此篇所載黑散、風引、防己地黃湯,皆非正治。不應獨無主方,良以王誅本多殘闕故耳。此大青龍湯去薑、棗,合理中去朮加芎、歸也。

以有不仁症,故加芎、歸。如《本事方》以佛手散治產後鬱冒之比,即如奔豚湯,亦以芎、歸治氣上不收與冒。尤近芎當膠艾湯,亦以芎、歸治下血不收,不收與不仁,微甚之別,同為緩也。

又以有不收持症,故加參、姜,不仁屬血,不收屬氣也。大建中湯,以參、姜治氣逆不收;姜連芩參湯,以參、姜治氣瀉不收,皆與此可參。所以,以大青龍合理中者,風病至不收不仁,是邪乘太過而急,正氣不足以攝之,而反見緩象,故既以大青龍治其外,復以此理中固其中,然芎、歸猶是行動之劑,病勢至此,而欲補猶行,於此可悟處診之訣矣。其方下云:治但伏不得臥云云,即小青龍治咳逆之意。

白話文:

經方例釋上

這個方子是桂枝去芍藥湯加上麻杏石甘湯的組合。中風患者脈象浮緊,發熱惡寒,疼痛無汗,煩躁不安,這是表寒裡熱的症狀。傷寒患者脈象浮緩,只是覺得身體沉重,沒有少陰病的症狀,這是表寒將要侵入裡面的表現。這兩種病症的輕重程度沒有太大差別,所以治療方法也一樣。張璐在《千金要方》的註解中,認為原本的方子有誤,想要將脈象浮緩的改用小青龍湯,這並沒有理解其根本用意。因為浮緩的脈象伴隨身體沉重,接近癱瘓的狀態,所以必須用大青龍湯來發散邪氣,這正是治療中風的根本方法。小青龍湯使用桂枝、芍藥,是從桂枝湯演變而來;大青龍湯使用麻黃、杏仁,是從麻黃湯演變而來。

《外台秘要》記載用青龍湯治療春季中風的驗方,青龍湯就是桂枝湯加麻黃的方子,這是小青龍湯和大青龍湯的來源。小青龍湯就是在青龍湯的基礎上去除生薑,再加入乾薑、五味子、細辛、半夏四味藥,相當於青龍湯加上茯苓、甘草、五味子、生薑、細辛、半夏的組合。這是因為先前患有傷寒,之後津液因寒而停滯,寒邪加重,導致咳嗽有痰飲,所以小青龍湯用來治療新寒引起的舊寒。大青龍湯就是在青龍湯的基礎上去除芍藥,再加入杏仁、石膏兩味藥,相當於青龍湯加上麻黃、杏仁、石膏、甘草的組合。

這是因為先前患有中風,之後又患上傷寒,熱邪被寒邪阻遏,陽氣鬱結不通,所以大青龍湯用來治療新寒引起的舊熱。《金匱要略》中治療溢飲的方劑,大青龍湯和小青龍湯都適用。因為溢飲的症狀是外有寒邪阻遏,內有水飲。凡是以前就受了熱邪,後來又受寒邪束縛,邪氣想發散卻發散不出的情況,都可以從大青龍湯中找到思路。《千金要方》中治療溫病的萎蕤湯,《外台秘要》中治療中風的錄驗續命湯,都是續命湯,方劑下方註明:都能治療患者只能伏臥不能起坐,咳嗽氣逆,面部浮腫的症狀。

這些症狀就是支飲的寒熱錯雜表現,風邪盛則脈象浮,面部浮腫,面部腫脹就是風邪的表現,可見先患傷寒後患中風的,也應該用大青龍湯。

續命湯方(《金匱要略》附方),治療中風導致肢體麻痺,身體不能自主活動,不能說話,神志不清,感覺不到疼痛,或者肢體拘急不能翻身的症狀。

組成:麻黃(《外台秘要》三兩),桂枝,當歸,人參,石膏,乾薑,甘草(各二兩),川芎(一兩五錢),杏仁(四十枚)

用法:將以上九味藥材,用水一斗,煎煮至四升,溫服一升,等到微微出汗。輕輕蓋住後背,靠在几案上坐著,出汗後病就好轉了。不出汗就再服用。沒有禁忌,不要受風。也治療只能伏臥不能起坐,咳嗽氣逆,面部浮腫的症狀。

《外台秘要》卷十四記載了這個方子。範汪說這是仲景的方子。範汪是晉朝人,他一定見過《金匱要略》善本上有這個治療方法的記載,所以林億據此將其列為附方。而且這個方子是治療中風的專方。《金匱要略》這篇記載的黑散、風引、防己地黃湯,都不是主要的治療方法。不應該單獨缺少主方,可能是因為王叔和的原本有很多缺失造成的。這個方子是大青龍湯去掉了生薑、大棗,在理中湯的基礎上去除白朮,加入川芎、當歸。

因為有肢體麻木的症狀,所以加入川芎、當歸。如同《本事方》用佛手散治療產後鬱冒一樣,奔豚湯也用川芎、當歸治療氣上逆不收斂和冒汗。尤其接近芎藭當歸膠艾湯,也用川芎、當歸治療下血不收斂,不收斂和麻木,只是輕重程度的區別,都是緩和的治療方法。

又因為有不收斂的症狀,所以加入人參、乾薑,麻木屬於血分,不收斂屬於氣分。大建中湯用人參、乾薑治療氣逆不收斂;姜棗連理芩參湯用人參、乾薑治療氣虛瀉洩不收斂,都可以與此方參照。所以,大青龍湯和理中湯合用,風病導致不收斂、麻木,這是邪氣侵犯太過而急迫,正氣不足以收斂它,反而出現緩和的症狀,所以既用大青龍湯治療外邪,又用理中湯固護內在,然而川芎、當歸仍然是行氣的藥物,病情發展到這個地步,而想要補益卻還在行氣,從中可以明白診察的訣竅。方劑下方註明:治療只能伏臥不能起坐等等,就是小青龍湯治療咳嗽氣逆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