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 經方例釋上 (23)

回本書目錄

經方例釋上 (23)

1. 經方例釋上

凡咳逆甚者,皆不得臥,則喜伏,伏則前緩,其咳較舒耳,正氣上不收也。其拘急與緩反,而治同者,以急為寒,此方溫散寒邪故也。《外臺》錄驗有續命湯方,以此方去當歸、乾薑,加芍、薑、二防、附、芩六味,則表實甚,而里足攝者也。

復脈湯方(《傷寒論》、《玉函經》、《金匱要略》),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亦治虛勞汗出而悶,脈結,心悸。

生地黃(一斤),麥門冬(半升,去心),麻子仁(半升),甘草(四兩),桂枝(三兩),阿膠,人參(各二兩),生薑(三兩),大棗(三十枚)

上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烊盡,溫服一升,日三服。

〔案〕此桂枝去芍藥湯倍甘、棗,加生地、麥冬、麻仁、人參、阿膠五物,以生津血。地黃為君,《本經》地黃主絡脈絕傷,此方君地黃,故名復脈。《本經》麥冬、麻仁,亦皆主續絕傷,是以三味並能復脈,故以麥、麻佐地黃為用也,此方人參、阿膠同用,後世人參阿膠湯,取此為正虛而風寒未淨之專方。徐氏《軌範》謂:治血脈空竭,方義未周匝。

《成本》名炙甘草湯,以甘草主方名,非全書通例。凡方藥多,而專取一藥名方者,皆其主藥。此方甘草四兩,止得地黃四分之一,不應反得主名也。或仲景另有炙甘草湯而逸,後人誤以此方當之耳。《證類》引《傷寒類要》云:治傷寒脈結代者,心動悸方:甘草二兩,水三升,煮取半升,服七合,日二。然則成本之誤可知矣。

據《類要》即用少陰篇甘草湯方也,彼所據是古本可從。且《玉函》次方,以論文先後為次,而甘草湯,即次炙甘草湯之後,疑經文本當云: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復脈湯亦主之,且二方互可並治。《外臺·卷十》錄仲景《傷寒論》云:肺萎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炙甘草湯主之。

即復脈湯。錄《千金》云:肺萎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甘草湯主之(即甘草一味者)。以彼同病異方,與此《類要》相符,正二方通用之證。溫溫液液,即《說文》熅熅鬱郁之聲,借將作心悸之兆,虛逆上炎也。

厚朴七物湯方(《金匱要略》)

厚朴(半斤),枳實(五枚),大黃,甘草(各三兩),桂枝(二兩),生薑(五兩),大棗(十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四升,溫服八合,日三服。嘔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黃;寒多者,加生薑至半斤。

〔案〕此亦桂枝去芍藥湯,差其分,復加生薑二兩,而合小承氣湯也。以其症發熱脈浮,故取桂枝湯;腹滿脈數,故取承氣湯,乃太陽、陽明病治法也。《綱目·三十五》腹痛脹滿,厚朴七物湯方,藥與此同。

白話文:

經方例釋上

咳嗽劇烈的人,都無法躺臥,喜歡伏臥,伏臥時咳嗽會稍微緩解,這是因為正氣不能上收的緣故。有些病症,拘急與緩解的情況相反,但治療方法卻相同,這是因為把拘急當作寒症來治療,這個方子是溫散寒邪的緣故。《外台秘要》記載驗方續命湯,就是用這個方子去掉當歸、乾薑,再加入芍藥、生薑、防風、附子、黃芩六味藥,這樣是針對表證實熱,裡證虛寒不足的情況。

復脈湯方(出自《傷寒論》、《玉函經》、《金匱要略》),用於治療傷寒脈象結代,心悸心動不安。也用於治療虛勞汗出伴有胸悶,脈象結代,心悸的症狀。

組成:生地黃(一斤),麥門冬(半升,去心),麻子仁(半升),甘草(四兩),桂枝(三兩),阿膠、人參(各二兩),生薑(三兩),大棗(三十枚)

用法:以上九味藥材,用酒七升,水八升,煎煮至三升,去渣,加入阿膠烊化,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分析]:這個方子是桂枝去芍藥湯加倍甘草和大棗,再加入生地黃、麥門冬、麻子仁、人參、阿膠五味藥,以滋養津液和血液。生地黃是君藥,《神農本草經》記載生地黃能治療經絡損傷,此方以生地黃為君藥,故名復脈湯。《神農本草經》也記載麥冬和麻子仁能治療經絡損傷,所以這三味藥都能修復脈絡,因此用麥冬和麻子仁輔佐生地黃。此方中人參和阿膠同用,後世的人參阿膠湯,就是以此方為基礎,專門治療正氣虛弱而風寒未盡的病症。徐氏《醫學軌範》認為:此方治療血脈枯竭的效用,還不夠全面。

《成本》中將此方命名為炙甘草湯,以甘草作為方名,這與全書的命名規律不符。一般來說,方劑中藥物很多,卻只用其中一種藥物來命名方劑,都是因為這種藥物是方劑的主藥。但此方中甘草只有四兩,只是生地黃的四分之一,不應該以甘草命名。可能是仲景另有炙甘草湯的方劑失傳了,後人誤將此方當作炙甘草湯。 《證類本草》引用《傷寒類要》說:治療傷寒脈象結代,心悸心動不安的方劑是:甘草二兩,水三升,煎煮至半升,每次服七合,每日二次。這樣看來,《成本》的記載是錯誤的。

根據《傷寒類要》,這個方子就是少陰病篇的甘草湯方,其所據的是古本,可以參考。而且《玉函經》中記載此方時,是按照論文的先後順序排列的,炙甘草湯就在復脈湯的前面,懷疑經書原本應該寫作:傷寒脈象結代,心悸心動不安,用炙甘草湯主治;復脈湯也可主治,而且兩個方子可以互相配合治療。《外台秘要》卷十記載仲景《傷寒論》中說:肺萎縮,唾液過多,心中感覺溫溫濕濕的,用炙甘草湯主治。

這與復脈湯相同。《外台秘要》引用《千金方》說:肺萎縮,唾液過多,心中感覺溫溫濕濕的,用甘草湯主治(指單用甘草)。因為這兩種不同的方子治療相同的病症,這與《傷寒類要》的記載相符,證明這兩個方子可以通用。溫溫濕濕,就是《說文解字》中形容溫熱鬱悶的詞語,這裡借指心悸的徵兆,是虛弱逆亂上炎的表現。

厚朴七物湯方(出自《金匱要略》)

組成:厚朴(半斤),枳實(五枚),大黃、甘草(各三兩),桂枝(二兩),生薑(五兩),大棗(十枚)

用法:以上七味藥材,用水一斗,煎煮至五升,去渣,加入大黃,再煎煮至四升,溫服八合,每日三次。嘔吐者,加半夏五合;大便溏瀉者,去掉大黃;寒症較重者,將生薑加至半斤。

[分析]:這個方子也是在桂枝去芍藥湯的基礎上,略微調整劑量,再加入生薑二兩,與小承氣湯合用。因為這種病症表現為發熱脈浮,所以用桂枝湯;腹脹脈數,所以用承氣湯,是治療太陽、陽明病的治法。《本草綱目》卷三十五記載,治療腹痛脹滿,用厚朴七物湯,藥物組成與此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