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 經方例釋上 (24)

回本書目錄

經方例釋上 (24)

1. 經方例釋上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方(《金匱要略》、《外臺》名附子湯)

桂枝,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擘),麻黃,細辛(各二兩),附子(一枚,炮)

上七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案〕此桂枝去芍藥湯合麻黃附子細辛湯為一方也。桂枝湯,治太陽病;麻黃附子細辛湯,治少陰病,二經合病宜此方。

桂枝生薑枳實湯方(《金匱要略》)

桂枝,生薑(各三兩),枳實(五枚,尤本、東洋本並五兩)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案〕此桂枝去芍藥湯去甘、棗加枳實也。《千金》曰:心下痞,諸逆懸痛,桂枝三物湯主之。其方則此方無枳實,有膠飴半升,義與《經》異。考《外臺》引此經作心下痞,諸逆心下懸痛,大虛者,此方主之。云大虛則宜用膠飴。《千金》不為無。據《肘後·卷一》治心下牽急懊痛方,與此全同。

且云:亦可加朮二兩,膠飴半斤(斤當為升),是此方本有加膠飴之理,故《千金》如此歟。又《卷二》以此方加厚朴四兩,名厚朴湯,治霍亂,煩嘔,腹脹,是合用承氣之半也。《外臺》引延年,以此方加參、術,治風痰、飲氣逆滿,噁心不能食,是合用理中之半也。

治胸痹方(三書無,今據《肘後》補)

桂枝,枳實(等分)

上搗末,橘皮湯下方寸匕,日三服。

〔案〕此方出《肘後·卷四》次橘枳薑湯。後云:仲景方,神效。是《金匱》逸文也。此法是湯、散合服,與食蒜,飲以地漿同法。

小青龍湯方(《傷寒論》、《玉函經》、《金匱要略》)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五味子(半升),細辛(三兩),乾薑(三兩),半夏(半升,洗),《玉函》(八味各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微利,去麻黃加芫花,如雞子,熬,令赤色;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玉函》方下云:芫花不治利,麻黃定喘,今語反之,疑非仲景意。《外臺》同。

蓋林億校語也,不解經意耳!)

〔成注〕青龍象肝木之兩歧,而主兩傷之疾,中風見寒脈,傷寒見風脈,則為榮衛之兩傷,故以青龍湯主之。傷寒表不解,則麻黃湯可以發:中風表不解,則桂枝湯可以散,惟其表且不解,而又加之心下有水氣,則非麻黃湯所能發,桂枝湯所能散,乃須小青龍湯,始可祛除表裡之邪氣爾。

麻黃味甘辛溫,為發散之主,表不解,應發散之,故以麻黃為君;桂味辛熱,甘草味甘平,甘辛為陽,佐麻黃表散之用,二者所以為臣;芍藥味酸微寒,五味子味酸溫,二者所以為佐者,寒飲傷肺,咳逆而喘,則肺氣逆,《內經》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故用芍藥、五味子為佐,以收逆氣;乾薑味辛熱,細辛味辛熱,半夏味辛微溫,三者所以為使者,心下有水,津液不行,則腎氣燥,《內經》曰:腎苦燥。

白話文:

經方例釋上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方

此方由桂枝去芍藥湯與麻黃附子細辛湯合而成。桂枝湯治太陽病,麻黃附子細辛湯治少陰病,此方適用於兩種病症同時出現的情況。藥物組成:桂枝、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掰開)、麻黃、細辛(各二兩)、附子(一枚,炮製)。用法:取藥材七味,加水七升,先煮麻黃,去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至二升,分三次溫服。服藥後應見汗出,如同蟲子爬在皮膚上的感覺,即可痊癒。

桂枝生薑枳實湯方

此方為桂枝去芍藥湯去甘草、大棗,再加枳實而成。《千金方》中記載此方治療心下痞、各種逆氣以及胸痛,但其方劑中無枳實,卻有膠飴半升,與此方略有不同。《外臺秘要》則指出,此方適用於心下痞、各種逆氣以及胸痛,且身體虛弱者,需加膠飴。《肘後方》中也有與此方完全相同的方劑,並記載可加朮、膠飴;另還記載可加厚朴,名為厚朴湯,治霍亂、煩嘔、腹脹;也可加參、術,治風痰、飲邪導致的氣逆、飽脹、噁心等症狀。

治胸痹方

此方出自《肘後方》,非出自《傷寒論》、《金匱要略》、《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劑組成:桂枝、枳實(等量)。用法:將藥材搗碎成末,每次服用一湯匙,用橘皮湯送服,一日三次。此方為湯劑與散劑合用,並可佐以食蒜、飲用地漿。

小青龍湯方

此方用於治療表裡俱寒的疾病,例如中風寒證或傷寒寒證。藥物組成: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炙甘草(二兩)、五味子(半升)、細辛(三兩)、乾薑(三兩)、半夏(半升,洗淨)。用法:取藥材八味,加水一斗,先煮麻黃,煮至減二升,去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至三升,去渣,溫服一升。若口渴,可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若微瀉,可去麻黃,加芫花(如雞子大,炒至赤色);若吞咽困難,可去麻黃,加炮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少腹脹滿,可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息,可去麻黃,加杏仁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