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 經方例釋上 (25)

回本書目錄

經方例釋上 (25)

1. 經方例釋上

急食辛以潤之,是以乾薑、細辛、半夏為使,以散寒水;逆氣收,寒水散,津液通行,汗出而解矣。心下有水氣,散行則所傳不一,故又有增損之證: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水畜則津液不行,氣燥而渴,半夏味辛溫,燥津液者也,去之則津液易復,栝蔞根味苦微寒,潤枯燥者也,加之則津液通行,是為渴所宜也。

若微利,去麻黃加芫花,水氣下行,漬入腸間,則為利下,利者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麻黃專為表解,非下利所宜,故去之。芫花味苦寒、酸苦,為湧泄之劑,水去利即止,芫花下水,故加之。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經曰: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䭇。又曰: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蛔,噎為胃氣虛竭。

麻黃髮汗,非胃虛冷所宜,故去之。附子辛熱,熱則溫其氣,辛則散其寒,而噎者為當,兩相佐之,是以祛散冷寒之氣。若小便不利,少腹滿,去麻黃加茯苓,水畜在下焦不行,為小便不利,少腹滿。凡邪客於體,在外者可汗之,在內者可下之,在上者可湧之,在下者可泄之。

水畜下焦,滲泄可也,發汗則非所宜,故去麻黃,而茯苓味甘淡,專行津液。《內經》曰:熱淫於內,以淡滲之。滲溺行水,甘淡為宜,故加茯苓。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喘為氣逆,麻黃髮陽,去之則氣易順,杏仁味甘苦溫,加之以泄逆氣。《金匱要略》曰:其人形腫者,不內麻黃,乃內杏子,以麻黃髮其陽故也。

喘逆形腫,標本之疾,加減所同,蓋其類矣。

〔泉案〕此桂枝湯去生薑、大棗,合半夏麻黃丸,加乾薑、細辛、五味子也。凡外有風寒,內有痰飲,動而喘嗽者,此方主之。若內有痰飲,外無風寒者,麻、桂不得妄用。風寒在表而連肺,桂、芍、麻主之;痰飲在裡而連腎,干、半、辛、味主之。後人內飲治腎,外飲治肺之說祖此。

《經》於大青龍云:無少陰證者宜用,則小青龍為有少陰證矣,或為之證是也,故大青龍無干、半、辛、味,而小青龍有之,則干、半、辛、味,少陰治法也。溢飲並宜兩方者,以渴暴多飲之,水或由上焦而半溢於肌表,於大方宜;或由上焦而半溢於中、下焦,於小者宜。其必由上焦,則同上焦肺之部,故麻、桂從同,而余藥則異。

夫表裡俱病,必經於中,方中甘、半,未始不兼及之。

小青龍加石膏湯方(《金匱要略》),治咳上氣喘,煩躁,脈浮。

麻黃(去節),桂枝(去皮),芍藥,細辛,乾薑,甘草(各三兩),五味子,半夏(洗,各半升),石膏(二兩)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強人服一升,羸者減之。小兒服四合。

白話文:

經方例釋上

緊急情況下,服用辛味藥物可以潤澤身體,所以使用乾薑、細辛、半夏做輔藥,來散寒除濕;逆氣收斂,寒邪水濕散去,津液就能通行,汗出而病癒。心下有水氣,散佈的部位不同,所以會有增減藥物的表現:如果患者口渴,就去除半夏,加入栝蔞根,因為水液停滯,津液就不能通行,導致氣燥口渴,而半夏辛溫,會乾燥津液,所以去除它,就能讓津液恢復;栝蔞根味苦微寒,可以潤澤乾燥,加入它就能讓津液通行,這是口渴的治療方法。

如果患者輕微腹瀉,就去除麻黃,加入芫花,因為水氣下行,浸漬在腸道之間,就會導致腹瀉,腹瀉的時候不能攻表,出汗會導致脹滿,麻黃專門治療表證,不是治療腹瀉的藥物,所以要去除它。芫花味苦寒、酸苦,是瀉下水的藥物,水液排出,腹瀉就會停止,芫花可以瀉下水液,所以要加入它。如果患者咽喉梗塞,就去除麻黃,加入附子。經書記載:水受寒邪,寒冷會互相搏擊,患者就會哽咽。又說:病人有寒邪,又發汗,胃中寒冷,必然嘔吐蛔蟲,咽喉梗塞是胃氣虛竭的表現。

麻黃發汗,不是胃寒虛弱的治療方法,所以要去除它。附子辛熱,溫熱可以溫煦其氣,辛散可以散寒,而咽喉梗塞的患者正需要這種治療,兩者互相佐助,以此祛除寒冷的邪氣。如果患者小便不利,少腹部脹滿,就去除麻黃,加入茯苓,因為水液停滯在下焦,不能通行,所以小便不利,少腹部脹滿。凡是邪氣入侵身體,在外的可以用汗法治療,在內的可以用下法治療,在上方的可以用湧法治療,在下方的可以用泄法治療。

水液停滯在下焦,可以用滲泄的方法治療,發汗就不適合,所以要去除麻黃,而茯苓味甘淡,專門通行津液。《內經》說:熱邪入侵內部,可以用淡滲的方法治療。滲透利尿,甘淡的藥物最適合,所以加入茯苓。如果患者喘息,就去除麻黃,加入杏仁,喘息是因為氣逆,麻黃發散陽氣,去除它就能讓氣順暢,杏仁味甘苦溫,加入它可以泄去逆氣。《金匱要略》說:患者形體腫脹,不要用麻黃,要用杏仁,因為麻黃會發散陽氣的緣故。

喘息、逆氣、形體腫脹,是標本兼顧的疾病,加減藥物是相同的,大致就是這種情況。

泉案:這個方子是桂枝湯去掉了生薑、大棗,加入了半夏麻黃丸,再加上乾薑、細辛、五味子。凡是外有風寒,內有痰飲,活動就會喘咳的患者,這個方子可以治療。如果內有痰飲,外無風寒,麻黃、桂枝就不能亂用。風寒在表而影響到肺,桂枝、芍藥、麻黃可以治療;痰飲在裡而影響到腎,乾薑、半夏、細辛、五味子可以治療。後世治療內飲治腎,外飲治肺的說法,都源於此。

《經方》對於大青龍湯說:沒有少陰證的患者可以使用,那麼小青龍湯就是有少陰證的患者使用的,或者說是這種證候,所以大青龍湯沒有乾薑、半夏、細辛、五味子,而小青龍湯有這些藥,那麼乾薑、半夏、細辛、五味子就是少陰的治療方法。水腫都適合用這兩個方子,因為口渴、大量飲水,水液可能從上焦溢出到肌膚表面,用大青龍湯適合;或者從上焦溢出到中焦、下焦,用小青龍湯適合。它必然從上焦開始,所以影響到上焦肺部,所以麻黃、桂枝都用,其他的藥物就不同。

表裡俱病,一定會經過中焦,方子中的甘草、半夏,未必沒有兼顧到中焦。

小青龍加石膏湯方(《金匱要略》),治療咳嗽、上氣喘、煩躁、脈浮。

麻黃(去節)、桂枝(去皮)、芍藥、細辛、乾薑、甘草(各三兩)、五味子、半夏(洗,各半升)、石膏(二兩)

以上九味藥,用水一斗,先煮麻黃,減少二升,去掉上面的浮沫,加入其他藥物,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溫服一升,一天三次。體壯的人服一升,體弱的人減少劑量。小孩服四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