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 經方例釋上 (26)

回本書目錄

經方例釋上 (26)

1. 經方例釋上

〔案〕此以脈浮、煩躁,與大青龍症相似,故加石膏,則大半變為大青龍湯矣。

當歸四逆湯方(《傷寒論》、《玉函經》),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及下利,脈浮革,腸鳴。

當歸,細辛,桂枝,芍藥(各三兩),通草,甘草(各二兩),大棗(二十五枚,棗以和藥,無取太多,疑當作一十五枚)

上七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成注〕脈者,血之府也。諸血皆屬心。通脈者,必先補心益血。苦先入於心,當歸之苦,以助心血;心欲緩,急食酸以收之,芍藥之酸,以收心氣;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大棗、甘草、通草之甘,以緩陰血。

〔泉案〕此桂枝湯去生薑加當歸、細辛、通草也。歸、辛並用者,歸行血,辛散寒,為血結挾寒之正治。《外臺》引許仁則療瘧方云:瘧病,頭角骨痠疼,手足逆冷,口鼻喉舌乾,喜飲水,毛聳,腰背強欲反拗,小便赤,但先寒後熱,發作有時,服鱉甲五味散,後宜服當歸六味散。方中用當歸五兩,細辛四兩。

又引《廣濟》當歸湯,治心腹絞結痛,仍似有蛔蟲者,方中用當歸、細辛各四分,並取此。通草,即木通。《本經》木通主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節,令人不忘,去惡蟲。此方取其通利血脈之功也。《外臺》有通草湯,治傷寒下利,脈微,手足厥冷,用通草一兩。又有通草湯,治鼓脹氣急,用通草三兩,脈脹亦血脈不利所致。

二方之義,取此通草與防己相似,故功用相近。此方木通與當歸同用,導赤則木通與生地同用。此方木通、桂枝同用,(原闕,)則木通與柴胡同用皆變法也。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方(《傷寒論》、《玉函經》)

當歸,細辛,桂枝,芍藥(各三兩),通草,甘草(各二兩,《玉函》各三兩),大棗(二十五枚),吳茱萸(二升,《玉函》二兩,別本半升),生薑(半斤,《千金》五兩,別本三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四升,清酒四升(《成本》俱六升,)和,煮取三升(《成本》五升,)去滓,溫服一升(《成本》作溫分五服),日三服。

〔成注〕茱萸辛溫,以散久寒;生薑辛溫,以行陽氣。

〔泉案〕此即本方合吳茱萸湯去人參也。《千金》名為四逆湯,云治多寒,手足厥冷,脈絕。(多當為久之誤。)方下云:舊方棗二十五枚,今以霍亂,法多痞,故除之。又云:此方治陽邪陷陰,手足厥冷,脈細欲絕者。泉謂:陽邪陷陰,是此方的解。

桂枝芍藥知母湯方(《金匱要略》)

桂枝,防風,知母,白朮(各四兩,《東洋本》白朮五兩),生薑(五兩),芍藥(三兩),麻黃,附子(炮),甘草(各二兩)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白話文:

經方例釋上

這個處方,因為脈象浮,病人煩躁,和「大青龍湯」的症狀相似,所以添加石膏,就能變成大半類似大青龍湯的方劑了。

當歸四逆湯(出自《傷寒論》、《玉函經》),主治手腳冰冷,脈象細弱將斷,以及腹瀉,脈象浮而虛弱,腸鳴。

組成:當歸、細辛、桂枝、芍藥(各三兩),通草、甘草(各二兩),大棗(二十五枚,大棗是用來調和藥性的,不需要太多,懷疑應是十五枚)。

用法:以上七味藥材,切碎後,加水八升,煎煮至三升,過濾掉藥渣,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方義闡釋:脈象是血液的住所,所有血液都歸屬於心臟。要使脈絡通暢,必須先滋補心臟,益氣養血。苦味先入心臟,當歸的苦味,可以滋養心血;心臟想要緩和下來,就要吃酸味來收斂,芍藥的酸味,可以收斂心氣;肝臟苦寒急躁,就要吃甘味來緩和,大棗、甘草、通草的甘味,可以緩解陰血的虛弱。

另解:這個方子是從桂枝湯去生姜,再加入當歸、細辛、通草而成的。當歸和細辛一起使用,因為當歸行血,細辛散寒,是針對血脈瘀滯兼夾寒邪的正確治療方法。《外台秘要》引用許仁則治療瘧疾的方劑說:瘧疾患者,頭角骨骼酸痛,手腳冰冷,口鼻喉舌乾燥,喜歡喝水,汗毛豎立,腰背僵硬想彎曲,小便赤黃,只是先寒後熱,發作時間固定,服用鱉甲五味散後,應該服用當歸六味散。這個方劑中用到當歸五兩,細辛四兩。

又引用《廣濟方》的當歸湯,治療心腹絞痛,好像有蛔蟲一樣的症狀,方劑中用到當歸、細辛各四分,也是取用這個藥性。通草,就是木通。《神農本草經》記載木通可以治療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節,讓人不會忘記事情,去除蛔蟲。這個方子是取用它通利血脈的功效。《外台秘要》記載有通草湯,治療傷寒腹瀉,脈象微弱,手腳冰冷,用到通草一兩。還有一個通草湯,治療腹脹氣急,用到通草三兩,脈象脹滿也是因為血脈不通暢造成的。

這兩個方子的意義,是取用通草和防己相似的藥性,所以功效相近。這個方子木通和當歸一起使用,導引藥力向下,則木通和生地一起使用。這個方子木通和桂枝一起使用,(原文缺失),則木通和柴胡一起使用都是變通的用法。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出自《傷寒論》、《玉函經》)

組成:當歸、細辛、桂枝、芍藥(各三兩),通草、甘草(各二兩,《玉函經》各三兩),大棗(二十五枚),吳茱萸(二升,《玉函經》二兩,其他版本半升),生姜(半斤,《千金方》五兩,其他版本三兩)。

用法:以上九味藥材,切碎後,加水四升,清酒四升(《成本方》都是六升),混合煎煮至三升(《成本方》五升),過濾掉藥渣,溫服一升(《成本方》作溫服分五次),一日三次。

方義闡釋:吳茱萸辛溫,可以散寒;生姜辛溫,可以運行陽氣。

另解:這個方子就是把本方和吳茱萸湯合在一起,去掉人參。《千金要方》稱之為四逆湯,說可以治療久寒,手腳冰冷,脈象幾乎斷絕。(「多」可能是「久」的誤寫)。方劑下方說:舊方的大棗是二十五枚,現在因為霍亂,法多痞證,所以去掉了。又說:這個方子治療陽邪陷陰,手腳冰冷,脈象細弱將絕的症狀。我認為:陽邪陷陰,就是這個方子的病機所在。

桂枝芍藥知母湯(出自《金匱要略》)

組成:桂枝、防風、知母、白朮(各四兩,《東洋本》白朮五兩),生姜(五兩),芍藥(三兩),麻黃、附子(炮製),甘草(各二兩)。

用法:以上九味藥材,加水七升,煎煮至二升,溫服七合,一日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