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 經方例釋上 (27)

回本書目錄

經方例釋上 (27)

1. 經方例釋上

〔案〕此桂枝湯去大棗,合麻黃附子甘草湯,加防風、白朮以治眩,知母以治酒熱也。為防、術並用者之祖。《局方》取此法,加黃耆名玉屏風散。本論侯氏黑散、薯蕷丸,二方皆防風、白朮同用,亦皆治眩。薯蕷丸治眩見《千金》、徐嗣伯《十方》說。黑散治眩詳本方下。

其分則散:防、術各十分,丸:防、術各六分,無如此湯方之重也。疑古必有以知母、防、朮、薑、附、麻、甘七味為方,名知母湯者,其方以麻黃附子甘草湯為本,而加薑、知,一涼一溫以平之;加防、術,一散一守以固之,極有法紀也。今加桂、芍,故作此名耳。《古今錄驗》此方無麻黃。

《千金》防風散方,以此方去麻、附,加杏仁、半夏、芎藭,治同。

麻黃升麻湯方(《傷寒論》、《玉函經》),治大下後。脈沉遲,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膿血,下利不止。

麻黃(二兩半,去節),升麻(《外臺》、《小品》三分),當歸(各一兩六分),黃芩,萎蕤(《千金》校云:一作菖蒲),知母(各十八銖),石膏(碎、綿裹),桂枝,芍藥,乾薑,白朮,茯苓,麥門冬(去心,成本作天門冬,今從《玉函》),甘草(炙,各六銖)

上十四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煎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頃,令盡。汗出愈。(《玉函)相去以下十字,作一飯間當四字。)

〔成注〕《玉函》曰:大熱之氣,寒以取之;甚熱之氣,以汗發之。麻黃、升麻之甘以發浮熱;正氣虛者,以辛潤之,當歸、桂、姜之辛以散寒;上熱者,以苦泄之,知母、黃芩之苦,涼心去熱;津液少者,以甘潤之,茯苓、白朮之甘,緩脾生津,肺燥氣熱,以酸收之,以甘緩之,芍藥之酸,以斂逆氣;萎蕤、天冬、石膏、甘草之甘,潤肺除熱。

〔泉案〕此肺痿、厥利合治之專方。麻黃髮汗為君,升麻、當歸並用,為化膿行血之專法。陽毒升麻湯症亦咽喉痛、唾膿血,亦升麻、當歸並用,彼升麻二兩,當歸一兩,以陽毒毒盛,故升重於歸也。赤豆當歸散症,亦有膿,故亦用當歸,無咽喉症,故不用升麻。黃芩、萎蕤、知母三味相合,為清熱生津除煩之法。

《千金》、《外臺》諸治消渴方皆祖此。石膏、麥冬並用,為生津之法。《千金》、《外臺》諸治虛煩方皆祖此。本論竹葉石膏湯同法。甘草、乾薑並用,為治厥逆之法;亦因大下故也,本論有專方;茯苓、白朮並用,為治泄利之法,真武湯症,亦下痢,亦用苓朮;桂枝、芍藥並用,為和表之法。論謂厥逆泄利是厥利也;咽喉不利,唾膿血,是肺痿也;二症並見,故作此法。

若但肺痿,無厥利者,當去甘、薑、苓、術,乃為肺痿之專方。又此方以腎著湯為本者,以此泄利由誤治來,乃最要也。合而言之,一方備諸方之用。麻、桂發表,升、歸排膿,芩、芍和血,萎、麥潤燥,知、膏除熱,苓、術治濕,薑、甘治利,分七類以比之,病雜而藥亦雜,真神技也,為六經合治之法。

白話文:

經方例釋上

此方是將桂枝湯去掉大棗,再結合麻黃附子甘草湯,並加入防風、白朮治療眩暈,用知母治療酒熱。它是防風、白朮同用的先例。《局方》以此法為基礎,加入黃耆,命名為玉屏風散。本論中的侯氏黑散、薯蕷丸,這兩個方劑也都是防風、白朮同用,同樣用於治療眩暈。薯蕷丸治療眩暈的記載見於《千金要方》和徐嗣伯的《十方》。黑散治療眩暈的詳細說明在本方下文。

方劑中藥材的比例不同:散劑中防風、白朮各十分,丸劑中防風、白朮各六分,用量沒有湯劑這麼大。我懷疑古代一定有以知母、防風、白朮、生薑、附子、麻黃、甘草七味藥組成的方劑,名為知母湯,其基礎是麻黃附子甘草湯,再加入生薑、知母,一寒一熱以平衡;加入防風、白朮,一散一守以鞏固,用藥非常有規律。現在又加入桂枝、芍藥,所以才改名為這個名字。《古今錄驗》中這個方劑沒有麻黃。

《千金要方》中的防風散,是從這個方劑中去掉麻黃、附子,再加入杏仁、半夏、川芎,治療的疾病相同。

麻黃升麻湯方(出自《傷寒論》、《玉函經》),用於治療大便溏瀉之後,脈象沉遲,手足厥逆,咽喉不適,唾出膿血,腹瀉不止的情況。

方中藥材包括:麻黃(二兩半,去節)、升麻(《外臺秘要》、《小品方》中記載為三分)、當歸(各一兩六分)、黃芩、萎蕤(《千金要方》校勘注記:一作菖蒲)、知母(各十八銖)、石膏(研碎,用布包好)、桂枝、芍藥、乾薑、白朮、茯苓、麥門冬(去心,原本方劑作天門冬,現在根據《玉函經》改為麥門冬)、甘草(炙,各六銖)。

將以上十四味藥材切碎,用一斗水煎煮,先煎煮麻黃一兩,煮沸後,去掉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煎煮至三升,過濾去渣,分溫三次服用。服藥間隔時間約為煮三斗米的時間(《玉函經》中,服藥時間間隔的描述為「一飯間當四字」)。出汗後症狀就會好轉。(出自《玉函經》)

《玉函經》中記載:此方針對大熱之氣,用寒涼之法來治療;對於非常熱的症狀,則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麻黃、升麻的甘味可以發散浮熱;正氣虛弱者,用辛溫之藥來滋潤,當歸、桂枝、生薑的辛味可以散寒;上焦熱盛者,用苦味藥物瀉熱,知母、黃芩的苦味可以清心降火;津液不足者,用甘味藥物滋潤,茯苓、白朮的甘味可以健脾生津,肺燥氣熱者,用酸味藥物收斂,用甘味藥物緩和,芍藥的酸味可以斂逆氣;萎蕤、麥門冬、石膏、甘草的甘味,可以潤肺清熱。

此方是治療肺痿和厥逆泄利的專方。麻黃發汗是君藥,升麻、當歸同用,是化膿行血的專法。陽毒升麻湯的症狀也包括咽喉痛、唾出膿血,也使用升麻、當歸同用,因為陽毒毒盛,所以升麻用量重於當歸。赤豆當歸散的症狀也有膿血,所以也用當歸,但沒有咽喉症狀,所以不用升麻。黃芩、萎蕤、知母三味藥合用,是清熱生津除煩的辦法。

《千金要方》、《外臺秘要》中治療消渴的方劑都源於此方。石膏、麥門冬同用,是生津的方法。《千金要方》、《外臺秘要》中治療虛煩的方劑都源於此方。本論中的竹葉石膏湯也是同法。甘草、乾薑同用,是治療厥逆的方法;也是因為大便溏瀉的原因,本論中有專方;茯苓、白朮同用,是治療泄瀉的方法,真武湯的症狀也有下痢,也使用茯苓白朮;桂枝、芍藥同用,是調和表證的方法。文中說厥逆泄利就是厥逆泄利;咽喉不適,唾出膿血,就是肺痿;兩種症狀同時出現,所以用此方。

如果只有肺痿,沒有厥逆泄利,應該去掉甘草、乾薑、茯苓、白朮,就成為肺痿的專方。此外,這個方劑以腎著湯為基礎,因為泄瀉是由於誤治引起的,這是最重要的。總而言之,一個方劑包含了許多方劑的用途。麻黃、桂枝發表,升麻、當歸排膿,黃芩、芍藥和血,萎蕤、麥門冬潤燥,知母、石膏清熱,茯苓、白朮利濕,乾薑、甘草治瀉,分七類來比喻,疾病雜亂,藥物也雜亂,真是神技,是六經合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