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 經方例釋上 (28)

回本書目錄

經方例釋上 (28)

1. 經方例釋上

《千金·腳氣第一》麻黃湯,即麻黃升麻湯去萎、知、石、干四味,加杏仁、防風、川芎、大棗四味,以彼不下,故不須生津扶陽,而宜芎、防散風,杏仁下氣也。又大鱉甲湯十七味中,有麻、升、歸、朮、苓、知、芍、石、甘、萎、冬十一味,無桂、薑、芩。

土瓜根散方(《金匱要略》),治婦人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或經一月再現。(成字從《綱目》增。),

土瓜根,䗪蟲,芍藥,桂枝(各三分)

上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亦治婦人陰㿗。(亦治句從《綱目》增。),

〔案〕此桂枝湯去薑、甘、棗,加土瓜根、䗪蟲也。徐大椿說:治瘀血伏留在衛脈之方。泉謂用土瓜根,與陽明病導燥屎法同義。《本經》土瓜作王瓜,云苦寒無毒,主消渴,內痹瘀血,月閉,寒熱痠疼,益氣愈聾,注家不一其說,而《禮·月令》孟夏王瓜生。鄭注:以為菝葜。

考菝葜,鄭樵《通志》謂之王瓜草。《別錄》菝葜根,甘酸平溫、無毒,治腰背寒痛,風痹,益血氣,止小便利。大旨亦相近也。菝葜即萆薢之別,疑亦可以萆薢代土瓜。《千金》以此方去桂、䗪蟲加當歸,治小兒氣㿗。

桂枝茯苓丸方(《金匱要略》),治婦人妊娠下血。

桂枝,茯苓,丹皮,桃仁(去皮尖,熬),芍藥(各等分)

上五味,末之,煉蜜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案〕此桂枝湯去甘、薑、棗,加茯苓、桃、丹三味。苓抑腎,桃、丹治瘀,與大黃牡丹湯治腸癰同意。此等病所以用桂枝者,以仲景書為傷寒作,其婦人諸病亦因於寒者也。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傷寒論》、《玉函經》)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芍藥,生薑(切),甘草,麻黃(去節,各一兩),大棗(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及雙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傷寒論》、《玉函經》)

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甘草(一兩六銖),麻黃(十八銖,去節),生薑(一兩六銖,切),杏仁(十六枚,去皮尖),甘草(一兩二銖,炙),大棗(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三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

〔案〕林億云:桂枝湯取十二分之五,麻黃湯得九分之二合方,於桂枝二越婢一湯方云:桂枝湯得四分之一,越婢湯得八分之一合方。泉謂:林說雖於分兩已准,要於二一兩字不合。當云:桂枝湯得五分之二,麻黃湯得五分之一,桂枝湯得八分之二,越婢湯得八分之一,方合命名之義。

又此二方,皆以兩方合為一方,照方三分之,則桂枝湯方之品,分得其二,麻黃湯方之品,分得其一,推之,越婢亦然。若照五分、八分計之,當每味各增一銖。

白話文:

經方例釋上

《傷寒論》的麻黃湯,也就是麻黃升麻湯去掉了麻黃升麻湯中的萎蕤、炙甘草、石膏、乾薑四味藥,再加入杏仁、防風、川芎、大棗四味藥。因為這個方子不需攻下,所以不用加入生津液、扶助陽氣的藥物,而用川芎、防風來疏散風邪,杏仁則能宣降肺氣。另外,《傷寒論》的大鱉甲湯十七味藥中,包含麻黃、升麻、當歸、白朮、茯苓、炙甘草、白芍、石膏、甘草、萎蕤、生地黃十一味,但不含桂枝、生薑、黃芩。

土瓜根散方(出自《金匱要略》),用於治療婦女帶下病、月經不通、小腹脹痛,或月經推遲一個月才來。

藥方組成:土瓜根、䗪蟲、白芍藥、桂枝(各三分)

用法:將以上四味藥研磨成粉末,用酒送服,每次服用一指寬的藥量,一天服用三次。此方也可用於治療婦女陰部瘙癢。

〔按語〕這個方子相當於桂枝湯去掉了生薑、炙甘草、大棗,並加入了土瓜根、䗪蟲。徐大椿認為:此方用於治療瘀血滯留在衛氣分脈絡的病症。有人認為土瓜根的功效,與治療陽明病的導瀉燥屎方法相似。《神農本草經》將土瓜根記載為王瓜,記載其性味苦寒無毒,主治消渴、內部閉塞瘀血、月經閉止、寒熱痠痛,以及益氣、治聾,但各家注釋有所不同,而《禮記·月令》中記載孟夏時節王瓜成熟,鄭玄注釋認為王瓜就是菝葜。

考證菝葜,鄭樵在《通志》中稱其為王瓜草。《名醫別錄》記載菝葜根甘酸平溫、無毒,主治腰背寒痛、風痹、益氣血、止小便頻數。總體功效與土瓜根相近。菝葜是萆薢的別名,推測也可以用萆薢代替土瓜根。《千金方》用這個方子去掉了桂枝、䗪蟲,加入了當歸,用於治療小兒氣喘。

桂枝茯苓丸方(出自《金匱要略》),用於治療婦女妊娠期間陰道出血。

藥方組成:桂枝、茯苓、丹皮、桃仁(去皮尖,炒)、白芍藥(各等分)

用法:將以上五味藥磨成粉末,用煉蜜做成如兔糞大小的丸劑,每日飯前服用一丸,效果不佳者,可增加到三丸。

〔按語〕這個方子相當於桂枝湯去掉了炙甘草、生薑、大棗,並加入了茯苓、桃仁、丹皮三味藥。茯苓能利水滲濕,桃仁、丹皮能活血祛瘀,與大黃牡丹湯治療腸癰的機理相似。這些病症之所以使用桂枝,是因為張仲景的著作《傷寒論》是針對傷寒病編寫的,婦科諸病也多因於寒邪。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出自《傷寒論》、《玉函經》)

藥方組成: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白芍藥、生薑(切)、炙甘草、麻黃(去節,各一兩)、大棗(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及雙仁)

用法:將以上七味藥,用五升水,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浮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煮至一升八合,過濾去渣,溫服六合。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出自《傷寒論》、《玉函經》)

藥方組成: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炙甘草(一兩六銖)、麻黃(十八銖,去節)、生薑(一兩六銖,切)、杏仁(十六枚,去皮尖)、炙甘草(一兩二銖)、大棗(五枚,擘)

用法:將以上七味藥,用五升水,先煮麻黃三沸,去上浮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煮至二升,過濾去渣,溫服一升,每日服用二次。

〔按語〕林億認為:桂枝麻黃各半湯方,是取桂枝湯十二分之五,麻黃湯九分之二合成的方子;關於桂枝二越婢一湯方,他說:是取桂枝湯四分之一,越婢湯八分之一合成的方子。有人認為:林億的說法雖然在分量上是準確的,但在二比一上卻不符合。應該說是:桂枝湯佔五分之二,麻黃湯佔五分之一;桂枝湯佔八分之二,越婢湯佔八分之一,這樣才符合方劑命名的含義。

此外,這兩個方子都是將兩個方子合為一個方子,按照三分之一的比例,則桂枝湯的藥物佔二分,麻黃湯的藥物佔一分;推而廣之,越婢湯也是如此。如果按照五分之幾、八分之幾來計算,則每味藥都要增加一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