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 經方例釋上 (29)
經方例釋上 (29)
1. 經方例釋上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傷寒論》、《玉函經》)
桂枝(去皮),芍藥,甘草(各八十銖),生薑(一兩三銖),大棗(四枚,擘),麻黃(十八銖,去節),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
上七味,㕮咀,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方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案〕此石膏、生薑相輔法,為辛甘發散之劑。
柴胡桂枝湯方(《傷寒論》、《玉函經》),治心腹卒中痛。
柴胡(四兩),黃芩,人參(各一兩半),半夏(二合半),桂枝,芍藥,生薑(各一兩半),甘草(一兩),大棗(六枚)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案〕此合小柴胡湯,桂枝湯二方,而各減其半也。其二方同者,薑、甘、棗三味,例不重出。《外臺·卷七》於柴胡桂枝方下煎服法畢,後有又云人參湯,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黃芩,復如柴胡湯法,今著人參作半劑,卅字義不可曉。泉謂:又云乃又方之誤,今乃令之誤。
蓋此方合柴胡桂枝二方,各減其分兩之半,而其藥除與桂枝湯方同者,止柴、苓、半、參四味。又一方以理中合柴胡湯方中之半夏、柴、芩三味。人參湯即理中別名,其合如桂枝湯合柴胡湯方中之三味,故云:又方人參湯,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黃芩也。又以人參湯,藥皆三兩,今亦用其半,故云復如柴胡湯法,令著人參作半劑也。
據此知《金匱》原文,當有柴胡人參湯方,其藥則柴胡四兩,黃芩一兩半,半夏二合半,人參、白朮、乾薑、甘草各一兩半,為七味,乃與《外臺》合。蓋寒疝腹中痛,亦兩歧之症,故出兩歧之治。其表證多者,當用柴用桂枝湯;其里證多者,當用柴胡人參湯。而不離一柴胡者,為其在半表半裡者也。
《外臺》義極精,惜知者少耳。然則經文當云:寒疝心腹卒中痛者,柴胡桂枝湯主之;柴胡人參湯亦主之。
烏頭桂枝湯方(《金匱要略》),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者。
烏頭(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必㕮咀)
上一味,以水二升(《東洋本》作蜜二斤,)煎減半,去滓,以桂枝湯五合解(解當作和之),令得一升後(《千金》作許,)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復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
〔案〕此桂枝湯合大烏頭煎為一方也。經方自有合二方為一方之例。如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三方皆以原方分兩相配合者;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柴胡桂枝湯、厚朴七物湯,三方皆以原方藥味相配合者,此方則二方另煎,煎成後相配合者,為經方之三大例。
白話文:
經方例釋上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桂枝(去皮)、芍藥、甘草(各八十銖),生薑(一兩三銖),大棗(四枚,掰開),麻黃(十八銖,去節),石膏(二十四銖,研碎,用棉布包好)
以上七味藥材,切碎後,加水五升,先煮麻黃至沸騰一二次,去掉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至二升,過濾掉藥渣,溫服一升。此方是將越婢湯和桂枝湯按比例(桂枝湯兩倍,越婢湯一倍)合併而成的一個方劑。
此方中石膏和生薑互相配合,起到辛甘發散的作用。
柴胡桂枝湯方
此方用於治療心腹突然劇痛。
柴胡(四兩),黃芩、人參(各一兩半),半夏(二合半),桂枝、芍藥、生薑(各一兩半),甘草(一兩),大棗(六枚)
以上九味藥材,加水七升,煮至三升,過濾掉藥渣,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此方是將小柴胡湯和桂枝湯各減半後合併而成。兩方中相同的生薑、甘草、大棗,在本方中不重複計量。《外臺秘要》中關於柴胡桂枝湯的煎服方法後,又提到一個“人參湯”,做法如同桂枝湯,再加入半夏、柴胡、黃芩,如同柴胡湯的做法,其中人參用量減半,其敘述不夠清晰。有人認為“又云”是多餘記載的錯誤,“今乃令之”也是錯誤。
實際上,此方是將柴胡湯和桂枝湯的藥量各減半合併而成,除了與桂枝湯相同的藥材外,只增加了柴胡、黃芩、半夏、人參四味藥。另有一方是將理中湯與小柴胡湯中半夏、柴胡、黃芩三味藥合併而成。人參湯其實就是理中湯的別名,其組成如同將桂枝湯和小柴胡湯中三味藥合併而成,所以說“又方人參湯,做法如同桂枝湯,再加入半夏、柴胡、黃芩”。又因為人參湯中各藥材都用三兩,此方只用其一半,所以說“如同柴胡湯的做法,其中人參用量減半”。
據此推斷,《金匱要略》原文中應該有柴胡人參湯方,其藥材為:柴胡四兩,黃芩一兩半,半夏二合半,人參、白朮、乾薑、甘草各一兩半,共七味,這與《外臺秘要》的記載相符。寒疝腹痛的症狀複雜,所以治療方法也有兩種:表證較重的,用柴胡桂枝湯;里證較重的,用柴胡人參湯。但都包含柴胡,是因為此病症兼顧表裡兩方面。
《外臺秘要》的解釋非常精妙,可惜知道的人很少。所以經文中應該說:寒疝心腹突然劇痛者,可用柴胡桂枝湯;柴胡人參湯也可使用。
烏頭桂枝湯方
此方用於治療寒疝腹痛、惡寒、手腳麻木、身體疼痛,以及灸法、針刺等方法都無法治療的疾病。
烏頭(大的五枚,炮製後去皮,不必切碎)
取上述一味藥材,加水二升(《東洋本》記載為蜂蜜二斤),煎至減半,過濾藥渣,與五合的桂枝湯混合(“解”應理解為“混合”),混合後約一升(《千金方》記載為“許”),初次服用二合;若無效,再服用三合;若仍無效,可增加至五合,直到服用者出現類似醉酒狀態,並嘔吐,則表示藥物已起效。
此方是將桂枝湯與大烏頭湯合併而成。經方中將兩個方劑合併為一個方劑的情況很常見,例如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這三個方劑都是按原方劑的比例配伍的;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柴胡桂枝湯、厚朴七物湯,這三個方劑都是將原方劑的藥材合併使用的;而烏頭桂枝湯則屬於先分別煎煮,然後再合併的類型,這是經方中三種常見的合併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