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 經方例釋中 (3)
經方例釋中 (3)
1. 經方例釋中
芫花(熬),甘遂,大戟
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五合,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內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半錢,平旦溫服之;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加半錢。得快下後,糜粥自養。(三書所載文不同,今參正。)
〔案〕三書中,有青龍、白虎、真武三湯,而無朱雀湯,此即是也。《外臺》癖飲方,引深師朱雀湯,療久病癖飲,停痰不消在胸膈上,液液時頭眩痛,苦攣,眼睛、身體、手足、十指甲盡黃,亦療脅下支滿,飲輒引脅下痛,其方即十棗湯。然則唐以前,固有名十棗為朱雀者,適與青龍等方同法,四宿蓋古義也。
此治脅下有水氣之專方。芫花治水氣下利。小青龍加減法曰:若下利者,去麻黃加芫花是也。甘遂治水氣在胸,故陷胸湯二方及丸方,並主甘遂。《要略》甘遂半夏湯症,亦以下堅滿也。大戟主水氣在腹,腹滿急痛,吐逆頭痛,三味並用,為行水之峻劑。《外臺》範汪方,大甘遂丸,用芫花、甘遂、大戟三味,以治懸飲取此,《三因方》控涎丹,以此方去芫花加白芥子,變湯為丸,亦下痰之峻劑。芫花云熬者,《宣明方》云:仲景鄉俗異語云炒作熬。
凡言熬者,皆乾炒也。
大承氣湯方(《傷寒論》、《玉函經》、《金匱要略》)
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實(五枚,炙),大黃(四兩,酒浸),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內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成注〕《內經》曰:燥淫所勝,以苦下之。大黃、枳實之苦,以潤燥除熱。又曰:燥淫於內,治以苦溫。厚朴之苦,下結燥。又曰:燥淫所勝,治以鹹寒。芒硝之咸,以攻蘊熱。又曰:承順也。傷寒邪氣入胃者,謂之入府,府之為言聚也。胃為水穀之海,榮衛之源,水穀會聚於胃,變化而為榮衛,邪氣入於胃也,胃中氣鬱滯,糟粕秘結,壅而為實,是正氣不得舒順也。
《本草》曰:通可去滯,泄可去邪,塞而不利,閉而不通,以湯盪滌,使塞者利,而閉者通,正氣得以舒順,是以承氣名焉。王冰曰:宜下必以苦,宜補必以酸,言酸收而苦泄也。枳實苦寒,潰堅破結,則以苦寒為之主,是以枳實為君。厚朴昧苦溫,《內經》曰:燥淫於內,治以苦溫,泄滿除燥,則以苦溫為輔,是以厚朴為臣。芒硝味鹹寒。
《內經》曰: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人傷於寒,則為病熱,熱氣聚於胃,則謂之實,鹹寒之物,以除消熱實,故芒硝為佐。大黃昧苦寒。《內經》云:燥淫所勝,以苦下之。熱氣內勝,則津液消而腸胃燥,苦寒之物以盪滌燥熱,故大黃為使,是以大黃有將軍之號也。承氣湯下藥也。
白話文:
經方例釋中
十棗湯:將芫花(炒乾)、甘遂、大戟三種藥材,等量研磨成粉末。取水一升五合(約一公升),先放入十枚肥大的紅棗煮沸,取八合(約八百毫升)藥汁,過濾去除棗渣,再加入藥粉。體質強壯者服用一錢(約3.75克),體質虛弱者服用半錢(約1.875克),清晨溫服。如果服用後瀉下量少,病情未見好轉,隔天可增加半錢藥量。瀉下順利後,需食用稀粥調養身體。(不同醫籍記載略有差異,此處已參照校正。)
說明:古籍中記載青龍、白虎、真武三種湯劑,但未見朱雀湯的記載,此方即為朱雀湯。文獻《外臺秘要》中引述深師的朱雀湯方,用於治療久病導致的腹脹、痰飲停滯於胸膈、時常頭暈目眩、腹部絞痛、全身皮膚及指甲發黃等症狀,也治療脅肋下脹滿,飲水則肋下疼痛的疾病,其組成與十棗湯相同。可見唐代以前,確實將十棗湯稱為朱雀湯,與青龍等湯劑的命名方式相同,四神湯的說法是古代的稱呼。
此方專門治療脅肋下有水腫的病症。芫花能治療水腫導致的腹瀉;小青龍湯加減法中提到:若病人腹瀉,則去掉麻黃,加入芫花。甘遂能治療胸部水腫,因此陷胸湯及其他含有甘遂的湯劑或丸劑都以甘遂為主藥。《傷寒論》甘遂半夏湯的症狀也與腹部堅硬脹滿有關。大戟能治療腹部水腫,症狀包括腹脹、劇痛、嘔吐、頭痛,三味藥合用,是強力利水通便的峻猛藥物。《外臺秘要》中範汪的方劑「大甘遂丸」,也使用芫花、甘遂、大戟三味藥治療懸飲,與此方類似。《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的「控涎丹」則在此方的基礎上,去掉芫花,加入白芥子,並將湯劑改為丸劑,也是強力化痰的峻猛藥物。文中芫花「熬」指的是炒乾,如同《宣明論方》中所記載的,是仲景時代的方言,意為炒乾。
大承氣湯方(出自《傷寒論》、《玉函經》、《金匱要略》)
將厚朴(半斤,炙烤後去皮)、枳實(五枚,炙烤)、大黃(四兩,酒浸泡)、芒硝(三合)四味藥材,用一斗水(約十公升)先煮厚朴和枳實,煮至五升(約五公升),過濾去渣,再加入大黃繼續煮至二升(約二公升),過濾去渣,加入芒硝,用微火煮沸一兩次,分次溫服。瀉下後,餘藥勿服。
說明:《內經》記載:燥熱過盛,宜用苦味藥物瀉下。大黃、枳實味苦,能潤燥除熱。又記載:內有燥熱,宜用苦溫藥物治療。厚朴味苦溫,能瀉下結滯燥熱。又記載:燥熱過盛,宜用鹹寒藥物治療。芒硝味鹹寒,能攻瀉蘊積的熱邪。又記載:順應人體生理規律。傷寒邪氣入侵胃部,稱為「入府」,「府」指聚集之處。胃是水穀之海,也是榮衛之源,水穀聚集於胃,化生為榮衛,邪氣入侵胃部,胃中氣機鬱滯,糟粕積聚,導致壅塞不通,正氣不能舒暢。
《本草經》記載:通則能去滯,瀉則能去邪,如果壅塞不通,則用湯劑盪滌,使壅塞者通利,正氣得以舒暢,因此稱為承氣湯。王冰註釋說:宜瀉下則用苦味藥,宜補益則用酸味藥,意指酸味藥收斂,苦味藥瀉下。枳實味苦寒,能破堅消積,因此以其為君藥。厚朴味苦溫,《內經》記載:內有燥熱,宜用苦溫藥物治療,能瀉下滿脹,除燥熱,因此以其為臣藥。芒硝味鹹寒,《內經》記載:內有熱邪,宜用鹹寒藥物治療。人體感受寒邪,則會生病發熱,熱邪聚集於胃部,則稱為實證,鹹寒之物能消散熱邪,因此以芒硝為佐藥。大黃味苦寒,《內經》記載:燥熱過盛,宜用苦味藥物瀉下。熱邪內盛,則津液損耗,腸胃乾燥,苦寒之物能盪滌燥熱,因此大黃為使藥,也稱其為將軍藥。承氣湯是瀉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