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 經方例釋中 (4)
經方例釋中 (4)
1. 經方例釋中
用之尤宜審焉,審知大滿、大實、堅有燥屎,乃可投之也。如非大滿,則猶生寒熱,而病不除,況無滿實者,而結胸痞氣之屬,由是而生矣。是以《脈經》有曰:傷寒有承氣之戒。古人亦特謹之。
〔泉案〕此調胃承氣湯去甘草加樸、枳;厚朴三物湯,加芒硝也。樸君枳臣,成注非是。《外臺》有將此方去樸加杏入,改作丸方者,亦可審症用之。近年希堯曰:大承氣湯,痞、滿、燥、實四症全治,大黃主實,芒硝主燥,枳實主痞,厚朴主滿。小承氣湯,治痞、滿、實而不燥者;調胃承氣,治燥、實而不痞、滿者,年說極精。
俗醫以元明粉烊化,炒枳實,蓋師此。《千金》曰:大承氣湯,治正陽陽明,脈遲汗出,不惡寒,身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傷寒論七篇》曰: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注:邪自陽明經傳入府者,謂之正陽陽明。經曰,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
大承氣湯主之,即是正陽陽明,胃家實也,然則大承氣乃正陽陽明之專方也。《論》又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注:邪自太陽經傳入府者,謂之太陽陽明。經曰: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即是太陽陽明脾約症也,然則小承氣乃太陽陽明之專方也,故脾約丸即此方加芍藥、二仁為之。《論》又曰: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
注:邪自少陽經傳入府者,謂之少陽陽明。經曰: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即是少陽陽明病也。《活人書》曰:少陽受病,口苦咽乾,目眩,宜小柴胡湯以解表,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譫語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而躁,宜調胃承氣湯,然則調胃承氣乃少陽陽明之專方也。
三承氣分主三陽明,正陽陽明病最重,故大其制;太陽陽明病次重,故少其制;少陽陽明病最輕,故又小其制。三方皆用大黃,以皆實也,正陽陽明兼滿且結,故硝、枳、樸並用;太陽陽明但滿不結,故用枳、樸,不用硝;少陽陽明但結不滿,故用硝,不用枳、樸,此為三承氣主治之例。近張氏璐謂小承氣主少陽陽明,調胃承氣主太陽陽明,誤。
《普濟方·卷十》秦職趙令儀忽患吐逆,大小便不通,煩亂,四逆,無脈,凡一日半,與大承氣湯一劑,夜半大便通,脈漸生,翌日乃愈。此關格病,極難治,兆所見者,唯此一人。
桃仁承氣湯方(《傷寒論》、《玉函經》)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大黃(四兩),芒硝(二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
白話文:
經方例釋中
使用承氣湯,必須仔細判斷,確認腹脹滿、實證、大便秘結且乾燥,才能服用。如果並非腹脹滿,反而會加重寒熱症狀,疾病無法痊癒;更何況沒有脹滿實證的情況下服用,反而會導致胸部痞塞、氣滯等問題。因此,《脈經》有云:「傷寒用承氣湯須謹慎」。古人也特別重視這一點。
(泉案)此處所述的調胃承氣湯是去掉了甘草,增加了厚朴和枳實;厚朴三物湯則增加了芒硝。厚朴為君藥,枳實為臣藥,古籍注釋並非如此。《外台秘要》中記載將此方去厚朴加杏仁,並製成丸劑的方法,也可以根據病情需要使用。近年來希堯說:大承氣湯治療痞滿、乾燥、實證四種症狀,大黃主治實證,芒硝主治乾燥,枳實主治痞證,厚朴主治脹滿。小承氣湯治療痞滿、實證但不乾燥的症狀;調胃承氣湯治療乾燥、實證但不痞滿的症狀,此說法極為精妙。
民間醫生常用明礬粉溶化後,炒枳實,大概也是師承於此。《千金要方》記載:大承氣湯治療正陽明經證候,脈象遲緩,汗出,不惡寒,身體沉重氣短,腹脹喘息,伴有潮熱。《傷寒論七篇》記載:正陽明經證候,是指胃家實證。註解:邪氣由陽明經傳入府腑的,稱為正陽明經證候。經書記載,陽明經病證,脈象遲緩,即使汗出,也不惡寒,身體必定沉重,氣短腹脹喘息,伴有潮熱,此外想通便,可以攻下裡。手腳溫熱而汗出,這是大便已經乾燥了。
大承氣湯主治正陽明經證候,也就是胃家實證,因此大承氣湯是正陽明經證候的專方。《傷寒論》又說:太陽陽明經證候,是指脾約證。註解:邪氣由太陽經傳入府腑的,稱為太陽陽明經證候。經書記載:太陽病,如果嘔吐、腹瀉或發汗後微煩,小便次數多,大便秘結,可以使用小承氣湯。這就是太陽陽明經證候的脾約證,因此小承氣湯是太陽陽明經證候的專方,所以脾約丸就是在此方基礎上加入芍藥、二仁而成的。《傷寒論》又說:少陽陽明經證候,是指發汗利小便後,胃中乾燥煩躁,大便秘結。
註解:邪氣由少陽經傳入府腑的,稱為少陽陽明經證候。經書記載:傷寒脈象弦細,頭痛發熱,屬於少陽經病證,少陽經病證不可發汗,發汗則會神志不清,這屬於胃病,也就是少陽陽明經病證。《活人書》記載:少陽經受病,口苦咽乾,頭暈目眩,宜用小柴胡湯解表,不可發汗,發汗則會神志不清,神志不清屬於胃病,胃氣和順則病癒,胃氣不和則煩躁,宜用調胃承氣湯,因此調胃承氣湯是少陽陽明經證候的專方。
三種承氣湯分別主治三陽明經證候,正陽明經病證最重,所以劑量最大;太陽陽明經病證次之,所以劑量較少;少陽陽明經病證最輕,所以劑量最小。三方都使用大黃,因為都是實證;正陽明經證候兼有脹滿且便秘,所以同時使用芒硝、枳實、厚朴;太陽陽明經證候只有脹滿沒有便秘,所以使用枳實、厚朴,不用芒硝;少陽陽明經證候只有便秘沒有脹滿,所以使用芒硝,不用枳實、厚朴,這就是三種承氣湯主治的例子。近代張璐認為小承氣湯主治少陽陽明經證候,調胃承氣湯主治太陽陽明經證候,這是錯誤的。
《普濟方·卷十》記載秦職趙令儀突然患吐逆,大小便不通,煩躁,四肢厥冷,無脈,一共持續了一天半,服用大承氣湯一劑,半夜大便通暢,脈象漸現,第二天就痊癒了。這是關格病,非常難治,記載中只見此一人。
桃仁承氣湯方(《傷寒論》、《玉函經》)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大黃(四兩),芒硝(二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