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 經方例釋中 (5)
經方例釋中 (5)
1. 經方例釋中
上五味,以水七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半,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沸,下火,先食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傷寒》、《玉函》煮法互有詳略,今參正。),
〔成注〕甘以緩之,辛以散之。少腹急結,緩以桃仁之甘;下焦蓄血,散以桂枝之辛,大熱之氣,寒以取之。熱毒搏血,故加二物於調胃承氣湯中也。
〔泉案〕《經方》用硝者,獨此最重。以其血結下焦,血結為有形,下焦為最遠,不比胃家實之,燥屎在中焦也。
大黃牡丹湯方(《金匱要略》),治腸癰,小腹腫痞,小便數如淋,發熱,汗出惡寒,脈遲緊。
大黃(四兩),牡丹(一兩),桃仁(五十枚),瓜子(半升,尤本作冬瓜仁。《千金》有作芥子者,疑芥即俗苽字之誤),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再煎沸,頓服之。有膿當下;如無膿,當下血。
〔案〕此桃仁承氣湯去桂枝、甘草,加丹皮、瓜子也,為腸癰之專方。此方丹皮、桃仁同用者,即與桂枝茯苓丸方同義。以丹皮能治瘀血內漏故也。瓜子或作冬瓜子。然《本草》白瓜子,主治與腸癰大殊。惟蘇恭引《別錄》云:甘瓜子,主腹內結聚,破潰膿血,最為腸胃、脾內壅要藥(脾當為腹。腹內壅,即腹內癰也。
壅古癰字。)甘瓜即甜瓜。蘇恭所釋,主治與此方意合,是此方瓜子,甘瓜子非冬瓜子明矣。又《綱目·三十三》錄《聖惠方》云:腸癰己成,小腹腫痛,小便似淋,或大便難,澀下膿,用甜瓜子一合,當歸炒一兩,蛇退皮一條,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一盞,食前服,利下惡物為妙,是甘瓜子之治腸癰,又章章矣。《聖惠》當即本之此方,以此推之,《千金》治多年損傷不差,熬瓜子末,溫酒服之。
《炮炙論》序曰:血泛經過,飲調瓜子,皆即甘瓜子,亦明矣。仲景立文瓜子、瓜蒂同直稱瓜,則瓜子之瓜,自是瓜蒂之瓜,瓜蒂既為甜瓜蒂,則瓜子自當為甜瓜子,循文求義,亦可無疑。葦莖湯瓜瓣,亦當與此方同。
敗蒲煎方(《金匱要略》),治墜馬及一切筋骨損(《要略》經文倒置,今正。),
大黃(一兩,切,浸,搗成汁),甘草(如中指節,炙,銼),桃仁(四十九枚,去皮尖,熬),敗蒲席(一握三寸),亂髮(如雞子大,燒灰),緋帛(如手大,燒灰)久用炊單布(一尺,燒灰)
上七味,以童子小便量多少煎湯成,內酒一大盞,次下大黃,去滓,分溫三服。先銼敗蒲席半領煎湯,浴,衣被蓋覆,須臾通利,數行痛楚,立差。利及浴水赤,勿怪,即瘀血也。
〔案〕此桃仁承氣湯去桂、硝,加蒲、發、帛、布四味也。甄權云:敗蒲席,治從高墜下損,瘀在腹,刺痛。《說文新附》緋帛赤色也。古者,染赤多用茜,茜善治血,緋帛蓋取治血去瘀之意。《拾遺》緋帛,治諸瘡本此。《百一選方》云:有人開甑熱氣熏面,即浮腫、目閉。一醫取久用炊單布為末,隨傅隨消,以此物受湯火之氣久,故用此引出湯毒。
白話文:
經方例釋中
**第一方:**將五味藥材用七升水先煮四味,煮到剩下二升半,過濾掉渣滓,加入芒硝,用小火煮沸,然後改小火。每次服用溫熱的五合,一天服用三次。應當會有輕微的通便效果。(《傷寒論》、《玉函經》的煮法略有不同,這裡取其精華,做了整合。)
甘味藥材能緩和病情,辛味藥材能使氣血散開。如果少腹急痛便秘,就用桃仁的甘味來緩解;如果下焦瘀血阻塞,就用桂枝的辛味來疏散。由於是熱毒阻塞血脈,所以將這兩種藥材加入到調胃承氣湯中。
《經方》中使用芒硝的,就屬這一味用量最大。這是因為血瘀在下焦,血瘀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證,而下焦是人體最遠的部位,與胃部積實、大腸燥屎阻塞中焦的情況不同。
第二方:大黃牡丹湯(出自《金匱要略》),用於治療腸癰,症狀是小腹腫脹疼痛,小便頻數像淋症,發熱,出汗惡寒,脈象遲緩而有力。
藥材:大黃(四兩)、牡丹皮(一兩)、桃仁(五十枚)、瓜子(半升,有些版本寫作冬瓜仁,《千金要方》有寫作芥子的,懷疑是芥字寫錯了) 、芒硝(三合)
將五味藥材用六升水煮成一升,過濾掉渣滓,加入芒硝,再煎煮沸騰,一次服用。如果有膿腫,就能排出膿液;如果沒有膿腫,就能排出瘀血。
這個方子是從桃仁承氣湯中去掉桂枝、甘草,加入牡丹皮、瓜子而成的,是治療腸癰的專方。這個方子中牡丹皮和桃仁一起使用,與桂枝茯苓丸的功效相同,因為牡丹皮能治療瘀血內停。瓜子有的版本寫作冬瓜子,但是《本草綱目》記載的白瓜子,其主治與腸癰大相徑庭。只有蘇恭引述《名醫別錄》記載:甜瓜子,能治療腹部結聚,能使膿血排出,是治療腸胃、脾臟內部阻塞的重要藥物(這裡的脾應當是指腹部,腹部阻塞就是指腹部癰腫)。蘇恭的解釋與這個方子的用意相符,所以這個方子中的瓜子是甜瓜子,而不是冬瓜子。此外,《綱目》卷三十三引述《聖惠方》記載:腸癰已經形成,小腹腫痛,小便像淋症,或者大便秘結,排出膿血,可用甜瓜子一合、炒當歸一兩、蛇退皮一條,研磨成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盞半水煎成一盞,飯前服用,就能排出惡物,效果很好,這再次證明了甜瓜子能治療腸癰。可以推測,《千金要方》治療多年損傷不好的方法,熬制瓜子末,用溫酒服用,也是用的甜瓜子。
《炮炙論》序言中說:血脈淤阻,用甜瓜子調理,也都是指甜瓜子,這也明確了。張仲景在文中將瓜子和瓜蒂同稱為瓜,那麼瓜子所指的瓜,就是瓜蒂所指的瓜,瓜蒂是甜瓜的蒂,那麼瓜子就一定是甜瓜子,從原文的字面意思來理解,也沒有疑問。葦莖湯中的瓜瓣,也應該與這個方子中的瓜子一樣是甜瓜。
第三方:敗蒲煎方(出自《金匱要略》),用於治療墜馬以及一切筋骨損傷。(《金匱要略》原文的順序有誤,這裡已經改正。)
藥材:大黃(一兩,切碎,浸泡,搗成汁)、甘草(如中指節大小,炙烤,切碎)、桃仁(四十九枚,去掉皮和尖,熬製)、敗蒲席(一握三寸)、亂髮(如雞蛋大小,燒成灰)、緋帛(如手掌大小,燒成灰)、久用炊單布(一尺,燒成灰)
將以上七味藥材,用童子尿煎煮,加入一大盞酒,然後放入大黃汁,過濾掉渣滓,分三次溫服。先用一半的敗蒲席煎湯,洗澡,蓋上被子,很快就能通便,排便幾次後疼痛就會消除。如果排便和洗澡的水都是紅色的,不要驚慌,那是瘀血。
這個方子是從桃仁承氣湯中去掉桂枝和芒硝,加入敗蒲、頭髮、緋帛、布四味而成的。甄權說:敗蒲席,能治療從高處墜落造成的損傷,瘀血在腹部,會刺痛。《說文解字新附》中說緋帛是紅色的。古代,染成紅色多用茜草,茜草善於治療血瘀,所以用緋帛是為了治療血瘀。 《本草拾遺》中記載緋帛能治療各種瘡瘍。 《百一選方》記載:有人因為蒸籠熱氣熏到臉,導致面部浮腫、眼睛閉合。一位醫生用久用炊單布研磨成粉末,敷在患處,腫脹就立刻消退了,這是因為這種布長時間受熱,所以能引出熱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