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 經方例釋中 (6)

回本書目錄

經方例釋中 (6)

1. 經方例釋中

抵當湯方(《傷寒論》、《玉函經》、《金匱要略》)

水蛭(三十枚,熬),虻蟲(三十枚,熬,去翅、足),桃仁(二十枚,去皮尖,《千金》二十五枚),大黃(三兩,酒浸,論作酒洗)

上四味,為末(為末二字,成本作剉如麻豆大。《千金》作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再服。

抵當丸方(《傷寒論》、《玉函經》)

水蛭(二十枚,熬),虻蟲(二十五枚,《千金》二十枚),桃仁(三十枚,去皮尖,《千金》二十五枚),大黃(三兩)

上四味,杵為末,蜜和合,分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頓服之。晬時,當下血;不下,更服。成本脫「為末,蜜和合,頓」六字,今從《千金》正。

〔案〕此一方二法也。湯法以散為湯,丸法以丸為湯,為合丸、散於湯之法。二方為一切瘀血內結之總治,故以治婦人經閉,腹痛大效。《千金》蕩胞湯,亦祖此。

百勞丸方(三書無。《古方選注》云:許州陳大夫流傳,出自仲景,今據補。),治一切勞瘵積滯,未經藥壞者。

大黃(四錢),桃仁(去皮尖),水蛭,虻蟲(各十四枚),人參(二錢),當歸,乳香(去油),沒藥(去油,各一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桐子大都作,一服可百丸,五更用百勞水下,取惡物為度,服白粥十日。

〔案〕此抵當丸加參、歸、乳、沒四味也。《別錄》乳香,微溫,無毒,去惡氣,伏屍開寶;沒藥苦平,無毒,主破血。是乳香利氣,沒藥利血,故能治瘵。外科取此二味為末,名海浮散,為一切瘍症要方。又勞蟲皆屍所為,故去伏屍者,能殺勞蟲。李珣說:二物皆波斯國松脂。

大黃䗪蟲丸方(《金匱要略》),治羸瘦,腹滿不能飲食,內有乾血,肌膚甲錯,兩目暗黑。

乾地黃(十兩),芍藥(四兩),大黃(十分,蒸),甘草(三兩),黃芩(二兩),桃仁,杏仁,虻蟲(各一升),蠐螬(百枚),䗪蟲(半升),水蛭(百枚),乾漆(一兩)

上十二味,末之,煉蜜丸如小豆大,酒服五丸,日三服。

〔案〕此抵當丸之加法也。近徐大椿說:血乾則結而不散,非草木所能下,必用食血之蟲以化之,此方專治瘀血之症。瘀不去,則正氣永無復理,故去瘀即所以補虛也。泉謂:此治近世所謂乾血勞最宜。大黃最輕,不應專方名。《綱目·四十一》蠐螬發明下頌云:張仲景治雜病,大䗪蟲丸方中用之,取其去脅下堅滿也。據此知此方本名大䗪蟲丸,俗本衍黃字耳。

《千金》有治月水不通,臍下堅,大如盤,發熱往來,下利羸瘦,方用生地黃三十斤,取汁,內乾漆,為末一斤,微火煎,令為丸,每服酒下如梧子大三丸,即取此。

白話文:

經方例釋中

抵當湯方

水蛭三十枚(熬煮),虻蟲三十枚(熬煮,去翅足),桃仁二十枚(去皮尖,千金方用二十五枚),大黃三兩(酒浸,如同用酒洗滌)。將以上四味藥磨成粉末(原方記載為切成麻豆大小,千金方記載為切碎),加水五升,煮至三升,過濾藥渣,溫服一升。若未見效,可再服用一次。

抵當丸方

水蛭二十枚(熬煮),虻蟲二十五枚(千金方用二十枚),桃仁三十枚(去皮尖,千金方用二十五枚),大黃三兩。將以上四味藥研磨成粉末,用蜂蜜混合,分成四丸。每次取一丸,加水一升煮沸,取七合服用。服藥後,應在當天排出瘀血;若未見效,可再服用。

抵當湯方與抵當丸方說明:這兩種方法,湯劑是將藥粉煎成湯服用,丸劑則是將藥粉製成藥丸再煎湯服用,都是將藥物溶於湯劑中。這兩種方劑都是治療各種瘀血內結的總方,因此治療婦女經閉、腹痛非常有效。《千金要方》中的蕩胞湯,也是源於此方。

百勞丸方

大黃四錢,桃仁(去皮尖),水蛭,虻蟲(各十四枚),人參二錢,當歸,乳香(去油),沒藥(去油,各一錢)。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煉蜜製成藥丸,藥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一百丸,五更時分用百勞水送服,直到排出惡物為止,服用白粥十日。

百勞丸方說明:此方是在抵當丸的基礎上,加入人參、當歸、乳香、沒藥四味藥材。《名醫別錄》記載,乳香溫和無毒,能去除惡氣,能使屍體腐敗;沒藥味苦性平,無毒,能破血。因此,乳香能疏通氣血,沒藥能活血化瘀,所以能治療勞瘵。外科也常用乳香、沒藥磨成粉末,稱為海浮散,是治療各種瘡瘍的要方。此外,勞蟲皆由屍邪所致,因此能去除屍邪的藥物,就能殺死勞蟲。李珣說:乳香和沒藥都是波斯國的松脂。

大黃䗪蟲丸方

乾地黃十兩,芍藥四兩,大黃十分(蒸),甘草三兩,黃芩二兩,桃仁,杏仁,虻蟲(各一升),蠐螬百枚,䗪蟲半升,水蛭百枚,乾漆一兩。將以上十二味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蜜製成如小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丸,每日三次,用酒送服。

大黃䗪蟲丸方說明:此方是在抵當丸的基礎上加了一些藥材。近人徐大椿說:血液乾燥就會凝結而不散,單靠草藥無法使其排出,必須要用以血液為食的蟲類來化解它,這個方劑專門治療瘀血症。瘀血不除,正氣就永遠無法恢復,因此去除瘀血就是補虛的方法。有人說:此方治療現代醫學所說的乾血癆最為合適。大黃用量最少,不應以此為方名。《本草綱目》卷四十一對蠐螬的記載中提到:張仲景治療雜病的大䗪蟲丸方中使用了蠐螬,取其能治療脅下堅滿的作用。據此可知,此方原名應為大䗪蟲丸,後世俗本添加了「黃」字。

《千金要方》中有一方治療月經不通,臍下有堅硬腫塊,如同盤子般大小,伴有發熱往來,腹瀉羸瘦的方劑,是用生地黃三十斤取汁,加入乾漆研末一斤,用微火煎熬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三丸,如梧子大小,用酒送服,此方與大黃䗪蟲丸方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