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 經方例釋中 (7)
經方例釋中 (7)
1. 經方例釋中
下瘀血湯方(《金匱要略》),治婦人產後腹痛。
大黃(二兩),桃仁(二十枚),䗪蟲(二十枚,去足,熬)
上三味,末之,蜜和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頓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案〕此用抵當之法。即抵當丸去蛭、虻,加䗪蟲也。《綱目》亦名大黃䗪蟲丸,以丸作煎。
小承氣湯方(《傷寒論》、《玉函經》、《金匱要略》)
大黃(四兩),厚朴(二兩,炙,去皮。《要略》三兩,誤),枳實(大者三枚,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盡飲之。若更衣,勿復服。
〔成注〕大熱結實者,與大承氣;小熱微結者,與小承氣;以熱不大甚,故於大承氣湯去芒硝。又以結不至堅,故亦減厚朴,枳實也。
〔泉案〕此大黃甘草湯去甘草,加樸、枳也。《千金》枳實去穰畢,以一分准二枚,三枚當古平九銖,當今平二分七釐五毫。今枳實大者,重一錢五分,蓋未去穰也。此方樸重於枳五分之四,枳特佐樸,以泄氣耳!
麻仁丸方(《傷寒論》、《玉函經》、《金匱要略》一名脾約丸,俗謂之脾約麻仁丸。)
麻仁(二升),大黃(一斤),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另作脂),厚朴(一尺,炙,去皮),枳實(八兩,炙),芍藥(八兩,一本麻仁二斤,杏仁一斤;一本麻仁二斤,杏仁半斤;《要略》枳實一斤;《外臺》麻仁一升;《金匱》、《玉函》杏仁、厚朴俱一斤;一本芍藥六兩,今從《正脈本》及《成本》錄此,蓋脾約症,津枯腸燥,自當以麻仁潤腸為主,故專主方名。杏仁既用一升,麻仁自當倍為二升。
若二斤則太多,經方藥例極重,不過一斤作二斤者誤。補以尺計,與厚朴大黃湯同,經方固有此例也。)
上六味,為末,煉蜜為丸,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成注〕約者,結約之約,又約束之約也。《內經》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是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致小便數而大便硬,故曰:其脾為約。麻仁味甘平,杏仁味甘溫。
《內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麻仁、杏仁潤物也。《本草》曰:潤可去枯,脾胃乾燥,必以甘潤之物為之主,是以麻仁為君,杏仁為臣。枳實味苦寒,厚朴味苦溫。潤燥者必以甘,甘以潤之;破結者,必以苦,苦以泄之;枳實、厚朴為佐,以散脾之結約;芍藥味酸微寒,大黃味苦寒,酸苦湧泄為陰,芍藥、大黃為使,以下脾之燥結。腸潤結化,津液還入胃中,則大便可,小便少而愈矣。
白話文:
經方例釋中
下瘀血湯方 治療婦女產後腹痛。
藥方:大黃(二兩)、桃仁(二十枚)、䗪蟲(二十枚,去足,熬)。將以上三味藥磨成粉末,用蜂蜜混合製成四丸藥丸。用一升酒煎一丸,取八合服用,即可排出鮮血,如同豬肝顏色。
此方運用的是「抵當」的方法,即在抵當丸的基礎上去除水蛭和虻蟲,加入䗪蟲。《本草綱目》也稱此方為大黃䗪蟲丸,以丸劑煎服。
小承氣湯方
藥方:大黃(四兩)、厚朴(二兩,炙,去皮)、枳實(大者三枚,炙)。 將以上三味藥用四升水煎煮至一升二合,過濾去渣,分溫服兩次。第一次服用後應更衣;如果不更衣,則一次服完。如果更衣了,就不要再服第二次。
此方用於治療熱結較輕的症狀。因熱證不重,故在大承氣湯的基礎上去除芒硝;因結實程度不嚴重,故也減少了厚朴和枳實的用量。
此方相當於大黃甘草湯去除甘草,並加入厚朴和枳實。 古方中枳實的用量換算標準和現代有所不同。此方中厚朴的用量比枳實多,枳實主要輔助厚朴,以利於氣機的宣泄。
麻仁丸方 又名脾約丸,俗稱脾約麻仁丸。
藥方:麻仁(二升)、大黃(一斤)、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另作脂)、厚朴(一尺,炙,去皮)、枳實(八兩,炙)、芍藥(八兩)。 將以上六味藥磨成粉末,用蜂蜜煉製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丸,每日三次,逐漸增加服用劑量,直到症狀好轉為止。
此方治療脾胃虛弱,津液不足,腸道乾燥的症狀。「約」指結滯和約束。麻仁味甘平,杏仁味甘溫,具有潤澤的作用,用於潤澤腸道;枳實味苦寒,厚朴味苦溫,用於疏散脾胃的結滯;芍藥味酸微寒,大黃味苦寒,用於瀉下燥結。腸道潤滑,結滯消除,津液迴流胃中,大便秘通,小便減少,病情即可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