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 經方例釋中 (8)
經方例釋中 (8)
1. 經方例釋中
〔泉案〕《論·八篇》云: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注:邪自太陽經傳入府者,謂之太陽陽明。經曰: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即此太陽陽明脾約病也。據此小承氣,亦治脾約病;脾約丸,特脾約病中之一治,非專治也。惟小承氣治脾約,故脾約丸,亦自小承氣來。
厚朴大黃湯方(《金匱要略》),治胸滿。
厚朴(一尺),大黃(六兩),枳實(四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厚朴三物湯方(《金匱要略》),治痛而閉。《千金》云:治腹滿氣脹。
厚朴(八兩),大黃(四兩),枳實(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內大黃,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以利為度。《千金》云;腹中轉動者,勿服;不動者,更服一方,加芒硝二兩。
〔案〕三物,即大承氣之去芒硝者,分兩悉與彼方同,乃腹滿痛、便閉之主方。小承氣與此同品,而不主腹滿痛者,以小承氣,大黃為君,樸為臣,枳為佐;厚朴大黃湯,黃為君,枳、樸為臣;三物樸為君,大黃為臣,枳為佐,不同其法。《綱目·三十五》腹脹脈數,厚朴三物湯,轉動更服,不動勿服。
張仲景《金匱要略》考,今《金匱》無腹脹脈數,厚朴三物主之之文。而李言之,鑿鑿可見。今《金匱》脫略不少。所云勿服,更服者,與《千金》反。《千金》云:一方加芒硝,即大承氣。《千金》列厚朴大黃湯方於痰飲云:治支飲胸滿。
四逆湯方(《傷寒論》、《玉函經》、《金匱要略》),治四肢逆冷,發熱惡寒。
甘草(二兩,炙),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傷寒》作破八片,今從《玉函》、《千金》附子去皮畢,以半兩准一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成注:四逆者,四肢逆而不溫也。四肢者,諸陽之本,陽氣不足,陰寒加之,陽氣不相順接,是故手足不溫,而成四逆。此湯申發陽氣,卻散陰寒,溫經暖肌,是以四逆名焉。甘草味甘平。《內經》曰:寒淫於內,治以甘熱,卻陰扶陽,必以甘為主,是以甘草為君。乾薑味辛熱。
《內經》曰:寒淫所勝,平以辛熱,逐寒正氣,必先辛熱,是以乾薑為臣。附子味辛大熱。《內經》曰:辛以潤之,開發腠理,致津液通氣也。暖肌溫經,必憑大熱,是以附子為使,此奇制之大劑也。四逆屬少陰,少陰者腎也,腎肝位遠,非大劑則不能達。《內經》曰:遠而奇偶,制大其服,此之謂也。
〔泉案〕方云強人云云,即通脈四逆湯方也。蓋本一方二法,彼方獨稱大者,可見泛稱附子者,皆其小者也。凡用附子,炮則緩肌溫經,生則散寒發表,亦仲景之定例。成注猶未分別。
白話文:
經方例釋中
《傷寒論》提到太陽陽明病,指的是脾約。太陽病經過嘔吐、下瀉或發汗後,出現輕微煩躁、小便次數增多、大便乾燥等症狀,可用小承氣湯治療。這是太陽陽明脾約的病症。因此,小承氣湯也能治療脾約,而脾約丸只是治療脾約的一種方法,並非專門治療脾約的藥方。由於小承氣湯可以治療脾約,所以脾約丸的組成也源自小承氣湯。
厚朴大黃湯(出自《金匱要略》),主治胸悶。
組成:厚朴一尺、大黃六兩、枳實四枚。
用法:以上三味藥,用水五升,煮到二升,分次溫服。
厚朴三物湯(出自《金匱要略》),主治腹部疼痛且便秘。《千金方》記載,它也治療腹部脹滿。
組成:厚朴八兩、大黃四兩、枳實五枚。
用法:以上三味藥,用水一斗二升,先煮厚朴和枳實,取五升,再放入大黃,煮到三升,去渣,溫服一升,以通便為度。《千金方》提到,若服藥後腹部轉動,則不應繼續服用;若腹部沒有轉動,則需服用另一方藥,並加入芒硝二兩。
厚朴三物湯其實是大承氣湯去除了芒硝後的藥方,其藥物劑量與大承氣湯相同,是治療腹部脹滿疼痛、便秘的主方。小承氣湯與厚朴三物湯同屬一類藥方,但小承氣湯不主治腹部脹滿疼痛。這是因為小承氣湯中大黃為君藥,厚朴為臣藥,枳實為佐藥;而厚朴大黃湯中大黃為君藥,枳實和厚朴為臣藥;厚朴三物湯中厚朴為君藥,大黃為臣藥,枳實為佐藥,三者的組成和配伍方法不同。《本草綱目》記載,腹部脹滿、脈搏數,可用厚朴三物湯,若服藥後腹部轉動則繼續服用,若腹部沒有轉動則停止服用。
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並未記載「腹部脹滿、脈搏數,厚朴三物湯主之」的內容,而李氏的說法卻明確地記載了。現在的《金匱要略》有很多缺漏。其記載的「勿服,更服」與《千金方》的記載相反。《千金方》中提到,另一方藥加入芒硝後,即是大承氣湯。《千金方》將厚朴大黃湯列在痰飲篇中,主治支飲導致的胸悶。
四逆湯(出自《傷寒論》、《玉函經》、《金匱要略》),主治四肢厥冷,發熱惡寒。
組成:炙甘草二兩、乾薑一兩半、生附子一枚(去皮,破開,《傷寒論》記載為破成八片,現在則依照《玉函經》、《千金方》的做法,附子去皮後,以半兩為一枚的標準)。
用法:以上三味藥,用水三升,煮到一升二合,去渣,分次溫服。體質強壯的人可以用較大的一枚附子,以及乾薑三兩。
注解:四逆指的是四肢冰冷。四肢是諸陽之本,陽氣不足,陰寒侵襲,陽氣不能相互連接,所以手腳冰冷,形成四逆。此湯可以激發陽氣,驅散陰寒,溫經暖身,所以稱為四逆湯。甘草味甘性平,《內經》說:寒邪侵入體內,應以甘溫之品治療,驅除陰寒,扶助陽氣,必須以甘味為主藥,所以甘草為君藥。乾薑味辛性溫,《內經》說:寒邪所勝,應該用辛溫之品治療,驅除寒邪,扶正祛邪,必須先用辛溫之品,所以乾薑為臣藥。附子味辛性大熱,《內經》說:辛味可以潤澤,疏通肌膚腠理,使津液通暢,氣血運行順利。溫暖肌膚,溫通經脈,必須依靠大熱之品,所以附子為使藥,這是非常有效的藥方。四逆屬於少陰,少陰屬腎,腎與肝的距離較遠,藥力不足以到達,所以需要用大劑量。 《內經》說:治療距離較遠的疾病,用藥劑量就要加大。
方中記載體質強壯的人用量加大,即為通脈四逆湯。這是同一藥方的兩種用法,通脈四逆湯只強調用量大,由此可見,一般所說的附子劑量都是較小的劑量。一般來說,使用附子,炮製後可以溫和地溫經散寒,生用則可以散寒發表,這是仲景的用藥原則。注解中還未明確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