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 經方例釋中 (19)

回本書目錄

經方例釋中 (19)

1. 經方例釋中

〔泉案〕此芍藥甘草湯加黃芩也。近徐大椿說:黃芩湯,治熱痢之主方,信然。張璐說:黃芩湯,本治溫病之方,未當。《千金》加葛根、麻黃,為解肌湯。此方芍藥當作桂枝,何以言之?經曰:太陽與陽明合病,必下利,與葛根湯。若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不加生薑者,以本方已有。

)又曰: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二文病證相似,俱自太陽來,入陽明,則主葛根,入少陽,則主黃芩,二方之主藥一例。葛根湯既以桂枝湯為本,則黃芩湯亦當取桂枝,若以芍藥易桂枝,為桂、甘、棗三味,即桂枝湯去芍、姜也。

以嘔者,加半夏、生薑例之,則黃芩湯,實以桂枝去芍藥湯為本,所以然者,以二症皆自太陽來,故皆當主桂枝。若芍藥,雖桂枝湯中用之;要自為治太陰病之專藥。論曰: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倍加芍藥湯主之。觀彼條意可以曉然矣。餘證見後方。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傷寒論》、《玉函經》、《金匱要略》),治嘔、利並作。

黃芩(三兩),芍藥,甘草(各二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生薑(三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案〕《外臺》錄此方,芍藥作桂枝,由是推之,則黃芩湯,芍藥亦桂枝也。芩、桂並用,與經文太陽與少陽合病義合,疑《傷寒》及《玉函》皆誤,當從《外臺》。《要略》澤漆湯,即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去大棗,加澤漆、人參、紫菀、白前四味者,亦有桂枝無芍藥,亦足證。《外臺》之有據矣。

本論黃芩人參湯,亦芩、桂並用,無芍藥,增人參、乾薑、半夏,是以黃芩湯合乾薑人參半夏丸方,與此方異流同源。近王士雄說: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乃熱霍亂之主方,信然。

小柴胡湯方(《傷寒論》、《玉函經》、《金匱要略》、《千金》、《外臺》或名黃龍湯),治往來寒熱,胸脅滿,默默不欲飲食,煩嘔。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半夏(半升,洗),生薑(三兩,切),人參(三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煩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堅者,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下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

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覆微發其汗(《傷寒論》無溫覆以下六字,今從《玉函》。)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三兩。

白話文:

經方例釋中

這個芍藥甘草湯加黃芩的處方,其實是黃芩湯的變體。有人認為黃芩湯是治療熱痢的主方,這一點是可信的;但也有人認為黃芩湯本是治療溫病的方劑,這說法並不完全正確。《千金方》中將黃芩湯加葛根、麻黃,組成解肌湯。這個處方中用芍藥代替桂枝,這又是怎麼回事呢?經書上說: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作,必然腹瀉,要服用葛根湯;如果伴隨嘔吐,則服用加半夏的葛根湯(因為葛根湯本身就含有薑,所以不另加生薑)。又說: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發作,自發腹瀉,要服用黃芩湯;如果伴隨嘔吐,則服用加半夏和生薑的黃芩湯。這兩種病症的症狀相似,都是從太陽經開始,發展到陽明經則用葛根湯,發展到少陽經則用黃芩湯,這兩種方劑的主要藥物是一致的。葛根湯以桂枝湯為基礎,那麼黃芩湯也應該以桂枝湯為基礎。如果用芍藥代替桂枝,就成了桂枝、甘草、大棗三味藥,也就是桂枝湯去掉了芍藥和生薑。

以嘔吐加半夏、生薑的例子來看,黃芩湯實際上是以桂枝湯去除芍藥的方劑為基礎。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這兩種病症都是從太陽經開始的,所以都應該以桂枝為主藥。雖然芍藥也在桂枝湯中使用,但芍藥本身是治療太陰病的專用藥物。經書上說:太陽病,醫生卻用下瀉的方法治療,結果導致腹部脹滿疼痛,這就屬於太陰病了,此時應該服用加倍芍藥的桂枝湯。從這段文字的意思可以明白。其他的病症,後面再詳述。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出自《傷寒論》、《玉函經》、《金匱要略》),用於治療嘔吐和腹瀉同時發作。

藥物組成:黃芩(三兩)、芍藥、甘草(各二兩)、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生薑(三兩)

用法用量:以上六味藥,加水一斗,煮沸後取三升,過濾去渣,溫服一升,每日二次,夜間一次。

《外臺秘要》記載的這個方劑中,用桂枝代替了芍藥。由此推斷,黃芩湯中,芍藥也可以用桂枝代替。黃芩和桂枝一起使用,與經文中「太陽病與少陽病同時發作」的病理相符。懷疑《傷寒論》和《玉函經》都記載錯誤了,應該參考《外臺秘要》。《金匱要略》中的澤漆湯,就是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去除了大棗,並加入了澤漆、人參、紫菀、白前四味藥,這個方劑中也有桂枝而沒有芍藥,這也足以證明《外臺秘要》記載的可信度。

本論中提到的黃芩人參湯,也使用了黃芩和桂枝,沒有芍藥,增加了人參、乾薑、半夏,這與黃芩湯合乾薑人參半夏丸的方劑異曲同工,同出一源。有人認為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是治療熱霍亂的主方,這也是可信的。

小柴胡湯方(出自《傷寒論》、《玉函經》、《金匱要略》、《千金要方》、《外臺秘要》,又名黃龍湯),用於治療往來寒熱、胸脅滿悶、默默無語不願進食、煩悶嘔吐。

藥物組成:柴胡(半斤)、黃芩(三兩)、半夏(半升,洗淨)、生薑(三兩,切片)、人參(三兩)、甘草(二兩,炙甘草)、大棗(十二枚,掰開)

用法用量:以上七味藥,加水一斗二升,煮沸後取六升,過濾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每日三次。如果胸中煩悶但不嘔吐,去除半夏、人參,加入栝蔞實一枚;如果口渴,去除半夏,增加人參,使人參總量達到四兩半,再加栝蔞根四兩;如果腹部疼痛,去除黃芩,增加芍藥三兩;如果脅下痞塊堅硬,去除大棗,增加牡蠣四兩;如果心悸,小便腹瀉,去除黃芩,增加茯苓四兩;如果不口渴,體表微熱,去除人參,增加桂枝三兩,溫暖覆蓋,微微出汗(《傷寒論》中沒有「溫暖覆蓋以下六字」,這裡參考《玉函經》);如果咳嗽,去除人參、大棗、生薑,增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三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