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 經方例釋中 (20)
經方例釋中 (20)
1. 經方例釋中
〔成注〕傷寒邪氣在表者,必漬形以為汗;邪氣在裡者,必盪滌以為利;其於不外不內,半表半裡,既非發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對,是當和解則可矣。小柴胡為和解表裡之劑也。柴胡味苦平、微寒,黃芩味苦寒。《內經》曰:熱淫於內,以苦發之。邪在半表半裡,則半成熱矣,熱氣內傳,攻之不可,則迎而奪之,必先散熱,是以苦寒為主,故以柴胡為君,黃芩為臣,以成徹熱發表之劑。
人參味甘溫,甘草吐甘平,邪氣傳裡,則裡氣不治,甘以緩之,是以甘物為之助,故用人參、甘草為佐,以扶正氣而復之也。半夏味辛,微溫,邪初入里,則裡氣逆,辛以散之,是以辛物為之助,故用半夏為佐,以順逆氣而散邪也。裡氣平正,則邪氣不得深入,是以三味佐柴胡以和里。
生薑味辛溫,大棗味甘溫。《內經》曰:辛甘發散為陽。表邪未已,迤邐內傳,既未作實,宜當兩解,其在外者,必以辛甘之物發散,故生薑、大棗為使,輔柴胡以和表,七物相合,兩解之劑當矣。邪氣自表未斂為實,乘虛而湊,則所傳不一,故有增損以御之: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煩者,熱也;嘔者,氣逆也。
胸中煩而不嘔,則熱聚而氣不逆,邪氣漸成實也。人參味甘為補劑,去之使不助熱也。半夏味辛為散劑,去之以無逆氣也。栝蔞實味苦寒,除熱必以寒,泄熱必以苦,加栝蔞實,以通胸中鬱熱。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根,津液不足則渴。半夏味辛且燥,滲津液物也,去之,則津液易復。
人參味甘而潤,栝蔞根味苦而堅,堅潤相合,津液生而渴自已。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宜通而塞為痛,邪氣入里,裡氣不足,寒氣壅之,則腹中痛。黃芩味苦寒,苦性堅,而寒中去之,則中氣易和。芍藥味酸微寒,酸性泄,而利中加之,則裡氣得通,而痛自已。若脅下痞堅,去大棗,加牡蠣。
《內經》曰:甘者令人中滿。大棗味甘溫,去之,則堅浸散,咸以耎之;牡蠣味酸鹹寒,加之,則痞者消,而堅者耎。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心下悸,小便不利,水蓄而不行也。《內經》曰: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腎堅,則水益堅,黃芩味苦寒,去之,則蓄水浸行。
《內經》曰:淡味滲泄為陽。茯苓味甘淡,加之,則津液通流。若不渴,外有微熱,去參加桂。不渴,則津液足,去人參,以人參為主內之物也。外有微熱,則表證多,加桂以取汗,發散表邪也。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乾薑。肺氣逆則咳。甘補中,則肺氣愈逆,故去人參、大棗之甘。
五味子酸溫,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氣逆不收,故加五味子之酸。生薑、乾薑一物也。生者溫,而乾者熱。寒氣內淫,則散以辛熱,蓋諸咳皆本於寒,故去生薑加乾薑。是相假之,以正溫熱之功,識諸此者,小小變通,觸類而長焉。
白話文:
傷寒邪氣在體表,需要發汗;邪氣在裡,需要通便;如果邪氣既不在表也不在裡,而是半表半裡,就不能單純發汗或瀉下,此時需要調和解表裡。小柴胡湯就是一種調和表裡的藥方。柴胡味苦性平微寒,黃芩味苦性寒。《內經》說:「內有熱邪,用苦味藥物發散之。」邪氣在半表半裡,就相當於半成熱邪,熱邪內傳,攻治它不行,就應當迎其來勢,先散熱邪,所以用苦寒為主,故以柴胡為君藥,黃芩為臣藥,以達到徹底發散熱邪的目的。
人參味甘性溫,甘草味甘性平,邪氣入裡,則裡氣不足,用甘味藥物緩和它,所以用人參、甘草為佐藥,以扶助正氣。半夏味辛微溫,邪氣初入裡,則裡氣逆亂,用辛味藥物疏散它,所以用半夏為佐藥,以調順逆氣而散邪。裡氣調順,邪氣就不能深入,所以這三味藥輔助柴胡以調和裡氣。
生薑味辛溫,大棗味甘溫。《內經》說:「辛甘發散屬陽。」表邪未解,繼續內傳,尚未形成實證,應該同時解表裡,體表之邪,需用辛甘之物發散,故生薑、大棗為使藥,輔助柴胡調和表邪,七味藥合用,便是同時解表裡之劑。邪氣從體表未斂而成為實證,乘虛而入,傳變的情況不一,所以會有加減藥物的處理:胸中煩躁但不嘔吐,去掉半夏、人參,加入栝蔞實。煩躁是熱證,嘔吐是氣逆。
胸中煩躁但不嘔吐,則是熱邪聚集而氣不逆,邪氣漸趨實證。人參味甘屬補藥,去掉它以免助長熱邪。半夏味辛屬散藥,去掉它以免助長氣逆。栝蔞實味苦寒,清除熱邪必須用寒藥,瀉熱必須用苦藥,加入栝蔞實以疏通胸中鬱熱。如果口渴,去掉半夏,加入人參、栝蔞根,津液不足則口渴。半夏味辛燥,耗散津液,去掉它,則津液容易恢復。
人參味甘潤,栝蔞根味苦堅,堅潤相合,津液生而口渴自愈。如果腹痛,去掉黃芩,加入芍藥,不通則痛,邪氣入裡,裡氣不足,寒邪阻滯,則腹痛。黃芩味苦寒,苦性堅滯,去掉它,則中氣容易調和。芍藥味酸微寒,酸性通利,加入它,則裡氣通暢,疼痛自愈。如果脅下痞塊堅硬,去掉大棗,加入牡蠣。《內經》說:「甘味使人腹脹。」大棗味甘溫,去掉它,則堅硬之物得以散開,咸味能軟堅;牡蠣味酸鹹寒,加入它,則痞塊消散,堅硬之物得以軟化。如果心悸,小便不利,去掉黃芩加入茯苓。心悸小便不利,是水液停滯不行。《內經》說:「腎臟需要堅固,應當吃苦味食物以堅固它。」腎臟堅固,則水液更易停滯,黃芩味苦寒,去掉它,則停滯的水液容易運行。《內經》說:「淡味滲泄屬陽。」茯苓味甘淡,加入它,則津液通暢。如果不口渴,但體表略有微熱,去掉人參加入桂枝。不口渴,則津液充足,去掉人參,因為人參主要作用於內;體表略有微熱,則表證較多,加桂枝以發汗,散發表邪。如果咳嗽,去掉人參、大棗、生薑,加入五味子、乾薑。肺氣逆則咳嗽。甘味補益中焦,則肺氣更逆,所以去掉人參、大棗的甘味。
五味子酸溫,肺臟喜收斂,應當吃酸味食物以收斂它。氣逆不收斂,所以加五味子酸味。生薑、乾薑為同類藥物。生薑溫,乾薑熱。寒邪內侵,則用辛熱散之,所有咳嗽都源於寒邪,所以去掉生薑加乾薑。這是互相替代,以加強溫熱之功。明白了這些,稍加變通,觸類旁通就能舉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