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 經方例釋中 (21)

回本書目錄

經方例釋中 (21)

1. 經方例釋中

〔泉案〕此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去芍藥,加人參、柴胡也。後世人參柴胡湯取此。《千金》有栝蔞湯,治傷寒中風五、六日以上,但胸中煩不嘔(不嘔,原作乾嘔。乾嘔不應,去半夏,明是誤字,今以意正),用栝蔞、黃芩、柴胡、生薑、甘草、大棗六味,亦本此。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方(《金匱要略》附方),治瘧病渴,亦治勞瘧。

柴胡(八兩),栝蔞根(四兩),人參,黃芩,甘草(各三兩),生薑(二兩),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柴胡桂枝幹薑湯方(《傷寒論》、《玉函經》)

柴胡(半斤),栝蔞根(四兩),牡蠣(熬,四兩),黃芩,桂枝(各三兩),乾薑,甘草(炙,各二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初服微煩;復服汗出愈。

〔案〕此小柴胡本方中加減法也。法云: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根四兩;若脅下痞堅者,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乾薑二兩;以柴、芩、參、半、甘、薑、棗七物,去半夏、大棗、人參、生薑四物,加栝蔞根、牡蠣、桂枝、乾薑四物,則如是也。實與小柴胡無異,無咳症,而用乾薑者,以下後也,下後用乾薑,仲景之定例。

下後陽虛,不可發散,故去生薑。彼法曰: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疑黃芩即茯苓二字之誤。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傷寒論》、《玉函經》),治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痛,不可轉側。

柴胡(四兩),黃芩,人參(各一兩半),半夏(二合半),生薑(一兩半),大棗(六枚),龍骨,牡蠣(熬),黃丹,桂枝(去皮),茯苓(各一兩半),大黃(二兩)

上十二味(《傷寒》無黃芩作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內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傷寒》作內大黃,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本方,柴胡湯內加龍骨、牡蠣、黃丹、桂、茯苓、大黃也。今分作半劑(詳此文,是方中應有甘草,為十三味也)。

〔成注〕柴胡湯,除胸滿而煩,加龍骨、牡蠣、鉛丹,收斂神氣而鎮驚;加茯苓以行津液,而利小便;加大黃以逐胃熱,定譫語;加桂枝以行陽氣,而解身重錯雜之邪,所由悉愈矣。

〔泉案〕此小柴胡湯去甘草,減原分之半,加龍骨、鉛丹、大黃三味,其茯苓、桂枝、牡蠣三味,元在本方加法中。

大柴胡湯方(《傷寒論》、《玉函經》、《金匱要略》)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半夏(半升,洗),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枳實(四枚,炙),芍藥(三兩)

白話文:

經方例釋中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去掉了芍藥,加了人參和柴胡,後世的人參柴胡湯就是由此方演變而來。《千金方》中記載的栝蔞湯,用於治療傷寒中風五、六天以上的病症,症狀是胸中煩悶但不嘔吐(原文作乾嘔,但乾嘔不符合此症狀,故應為誤寫,現已根據意思改正),藥物組成包括栝蔞、黃芩、柴胡、生薑、甘草、大棗六味,也同樣源於此。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出自《金匱要略》附方,用於治療瘧疾伴有口渴的症狀,也治療久治不愈的瘧疾。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的藥物組成和劑量如下:柴胡八兩、栝蔞根四兩、人參三兩、黃芩三兩、甘草三兩、生薑二兩、大棗十二枚(掰開)。將以上七味藥材,用水一斗二升煎煮,取六升藥汁,過濾去藥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柴胡桂枝幹薑湯,出自《傷寒論》和《玉函經》。

柴胡桂枝幹薑湯的藥物組成和劑量如下:柴胡半斤、栝蔞根四兩、牡蠣(炮製)四兩、黃芩三兩、桂枝三兩、乾薑二兩、甘草(炙)二兩。將以上七味藥材,用水一斗二升煎煮,取六升藥汁,過濾去藥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第一次服用時可能略感煩悶,再次服用後,出汗則病癒。

這是小柴胡湯加減法的例子。方法是:若病人口渴,則去掉半夏,加入人參和栝蔞根各四兩;若病人脅肋下痞塊堅硬,則去掉大棗,加入牡蠣四兩;若病人不口渴,但體表略有微熱,則去掉人參,加入桂枝三兩;若病人咳嗽,則去掉人參、大棗、生薑,加入五味子、乾薑各二兩。總之,小柴胡湯的七味藥(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甘草、生薑、大棗),去掉半夏、大棗、人參、生薑四味,再加入栝蔞根、牡蠣、桂枝、乾薑四味,其藥物組成與小柴胡湯並無太大差異。若無咳嗽症狀而使用乾薑,則屬於下後治療的原則,下後治療常用乾薑,這是仲景的用藥規律。

下後病症陽氣虛弱,不可使用發散的藥物,因此去掉生薑。另外,如果病人小便不利,則去掉黃芩,加入茯苓四兩,這可能是將黃芩誤寫為茯苓。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出自《傷寒論》和《玉函經》,用於治療胸部滿悶煩躁不安,驚恐,小便不利,譫語,全身疼痛,不能翻身等症狀。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的藥物組成和劑量如下:柴胡四兩、黃芩一兩半、人參一兩半、半夏二合半、生薑一兩半、大棗六枚、龍骨一兩半、牡蠣(炮製)一兩半、黃丹一兩半、桂枝(去皮)一兩半、茯苓一兩半、大黃二兩。將以上十二味藥材(《傷寒論》中未記載黃芩,故為十一味),用水八升煎煮,取四升藥汁,加入大黃,再煎煮取二升,過濾去藥渣,溫服一升(《傷寒論》記載:加入大黃,切成棋子大小,再煮一、二沸,過濾去藥渣)。此方是在柴胡湯的基礎上,加入了龍骨、牡蠣、黃丹、桂枝、茯苓、大黃。現在將此方分成兩劑服用(根據文獻推斷,此方中應該還含有甘草,因此應為十三味)。

柴胡湯能除胸滿煩悶,加入龍骨、牡蠣、鉛丹,則能收斂神氣,鎮靜安神;加入茯苓,則能促進津液運行,利小便;加入大黃,則能瀉去胃熱,消除譫語;加入桂枝,則能溫通陽氣,消除身重、渾身疼痛等邪氣,從而使病情痊癒。

此方是小柴胡湯去掉了甘草,藥量減半,並加入了龍骨、鉛丹、大黃三味藥,而茯苓、桂枝、牡蠣三味藥,原本就在小柴胡湯的加減方法中有所提及。

大柴胡湯,出自《傷寒論》、《玉函經》、《金匱要略》。

大柴胡湯的藥物組成和劑量如下:柴胡半斤、黃芩三兩、半夏半升(洗淨)、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掰開)、枳實四枚(炙)、芍藥三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