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例釋》~ 經方例釋中 (22)

回本書目錄

經方例釋中 (22)

1. 經方例釋中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黃二兩。若不加,恐不名大柴胡湯。(《玉函》有大黃二兩。云一方無大黃,然不加不得名大柴胡湯也。成本無大黃,一方以下十六字,恐是後人誤加。《外臺》以經方大、小柴胡湯二方,改作大、小前胡湯,諸藥皆同,其大前胡湯方,亦無大黃,又散劑須用生薑,下劑不須生薑。成本生薑五兩太重,無取,作三兩,則仍小柴胡之舊為得。

〔成注〕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此言人所共知,至如峻緩輕重之劑,則又臨時消息焉,大滿、大實、堅有燥屎,非駃劑則不能泄。大、小承氣湯峻,用以泄堅、滿者也。如不至大堅、滿,邪熱甚,而須攻下者,又非承氣湯之可投必也,輕緩之劑攻之。大柴胡湯緩,用以逐邪熱也。

經曰:傷寒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宜大柴胡湯。又曰: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為未解也,可以大柴胡湯,下之則愈。是知大柴胡,為下劑之緩者也。柴胡味苦平、微寒,傷寒至於可下,則為熱氣有餘,應火而歸心,苦先入心,折熱之劑,必以苦為主,故以柴胡為君;黃芩味苦寒。王冰曰:大熱之氣,寒以取之。

推除邪熱,必以寒為助,故以黃芩為臣;芍藥味酸苦、微寒,枳實味苦寒。《內經》曰:酸苦湧泄為陰。泄實折熱,必以酸苦,故以實枳、芍藥為佐;半夏味辛溫,生薑味辛溫,大棗味甘溫,辛者散也,散熱氣者必以辛,甘者緩也,緩正氣者必以甘,故半夏、甘草、大棗為之使也。

一方加大黃,以大黃有將軍之號,而功專於盪滌,不加大黃,恐難攻下,必應以大黃為使也。用湯者,審而行之,則十全之功可得矣。

〔泉案〕此小柴胡去人參、甘草,合枳實芍藥散方也。以人參、甘草味甘。甘者令人中滿,非除滿實者所宜,故經方以用甘草為定例,獨至攻下之劑罕有用甘草者,況人參為尤補乎?《外臺·卷一》集驗方,有加知母、萎蕤二味用之者。

柴胡加芒硝湯方(《傷寒論》、《玉函經》)

柴胡,黃芩,人參,甘草,生薑,半夏,大棗(俱如原方),芒硝(六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不解,更作服。

〔案〕《成本》不列此方,但於加減方中載之。今依其義衍之如此。《玉函經》載此方,作柴胡二兩十六銖,黃芩、人參、甘草、生薑各一兩,半夏五枚,大棗四枚,芒硝二兩。上七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二服,以解為差;不解,更作服。所詳藥分及水分,減《傷寒論》三分之二。

白話文:

經方例釋中

這個方劑由七味藥組成,用十二升水煎煮至六升,過濾藥渣後再煎一次,溫服一升,一天三次。有一個方子加了二兩大黃。如果不加大黃,恐怕就不能稱為大柴胡湯。(《玉函經》中記載有大黃二兩的方子。書中提到一個方子沒有大黃,但是如果不加就不能稱為大柴胡湯。原本的方子並沒有大黃,方子中後面十六個字,可能是後人錯誤添加的。《外臺秘要》將經方中的大小柴胡湯改為大小前胡湯,藥物都相同,但大前胡湯方中也沒有大黃,而且散劑需要用生薑,湯劑則不需要生薑。原本方子中生薑五兩分量過重,沒有必要,改為三兩,就恢復了小柴胡湯的舊方。)

虛弱的人要補益,實證的人要瀉下去。這句話是人所共知的道理,但是像藥物的峻猛緩和、輕重等方面,則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調整。腹部脹滿、實證嚴重、大便秘結乾燥,非峻猛的瀉藥不能通便。大小承氣湯藥性峻猛,用來治療腹部堅硬脹滿的。如果沒有達到非常堅硬脹滿的程度,但邪熱嚴重,需要攻下時,就不能用承氣湯,要用藥性輕緩的藥物攻邪。大柴胡湯藥性緩和,用來逐除邪熱。

經書上說:傷寒發熱七、八天,即使脈象浮數,也可以用下法治療,應該使用大柴胡湯。又說:太陽病,超過十幾天,反覆瀉下二、三次,四、五天後柴胡證仍在,先用小柴胡湯。嘔吐不止,心下痞滿,鬱鬱寡歡,稍微煩躁,這是邪氣未解,可以用大柴胡湯攻下,就可以痊癒。由此可知,大柴胡湯是下法中藥性較為緩和的藥物。柴胡味苦性平微寒,傷寒發展到可以下法的階段,是因為熱邪過盛,熱邪循經向上歸於心臟,苦味先入心經,所以瀉熱的藥物,必須以苦味藥為主,因此用柴胡作君藥;黃芩味苦寒。王冰說:大熱之邪,要用寒藥來治療。

驅除邪熱,必須用寒涼藥物輔助,所以用黃芩作臣藥;芍藥味酸苦微寒,枳實味苦寒。《內經》說:酸苦味的藥物具有湧泄的功效。瀉實去熱,必須用酸苦的藥物,所以用枳實、芍藥作佐藥;半夏味辛溫,生薑味辛溫,大棗味甘溫,辛味藥能散,散熱氣的藥物必須用辛味藥,甘味藥能緩,緩和正氣的藥物必須用甘味藥,所以用半夏、甘草、大棗作使藥。

有一個方子加大黃,因為大黃有「將軍」之稱,功效專於蕩滌,如果不加大黃,恐怕難以攻下,因此應該用大黃作使藥。服用湯劑,要仔細審慎地施行,就能取得十全十美的療效。

(泉州醫案)這個方子是小柴胡湯去掉了人參、甘草,加入了枳實芍藥散的方子。因為人參、甘草味甘,甘味藥會讓人覺得腹部飽滿,不適合用於治療腹部脹滿的疾病,所以經方中使用甘草是通例,只有攻下劑很少用甘草,更何況人參是更補益的藥物呢?《外臺秘要》卷一,收集驗證的方子中,有加入知母、萎蕤二味藥的。

柴胡加芒硝湯方(《傷寒論》、《玉函經》)

柴胡、黃芩、人參、甘草、生薑、半夏、大棗(分量如同原方)、芒硝(六兩)

將以上八味藥,用十二升水煎煮至六升,過濾藥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一天三次。如果沒有效果,再煎服。

(醫案)《成本》中沒有列出這個方子,只在加減方中記載。現在根據其意義推演,如此記載。《玉函經》記載這個方子,柴胡用二兩十六銖,黃芩、人參、甘草、生薑各一兩,半夏五枚,大棗四枚,芒硝二兩。將以上七味藥,用四升水煎煮至二升,過濾藥渣,分二次服用,如果症狀減輕就停止;如果症狀沒有減輕,再煎服。藥物和水量的用量,比《傷寒論》減少三分之二。